期刊文献+
共找到29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对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王豪升 申哲 陈昊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7期1490-1492,1510,共4页
目的:探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对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1例。按照随机数字编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给予开颅动... 目的:探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对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1例。按照随机数字编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给予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观察组(n=41)给予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动脉瘤闭塞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 m,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合酶水平在两组患者中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m,观察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结果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的预后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术后即刻和术后3 m的动脉瘤闭塞Raymond分级情况均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可改善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还可促进动脉瘤的闭塞,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 高分级动脉 蛛网膜下出血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效果
2
作者 郭威 张乐 任瑞涛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探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PaSAH)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5月收治的PaSAH患者85例,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动脉瘤颈夹闭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弹簧圈瘤... 目的:探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PaSAH)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5月收治的PaSAH患者85例,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动脉瘤颈夹闭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观察两组预后情况[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血管内皮功能[血清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神经功能[卒中量表(NTHS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ET-1,VEGF,NO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两组ET-1,VEGF,NOS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NT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两组NT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0%,对照组为2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PaSAH,能够促进患者内皮血管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级动脉 蛛网膜下出血 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瘤腔内化疗治疗骨巨细胞瘤的长期随访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于秀淳 刘晓平 +2 位作者 周银 李开华 宋若先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492-494,共3页
目的 :探讨瘤腔内化疗对骨巨细胞瘤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随访时间 5年以上的 13例患者 ,男 6例 ,女 7例。中位年龄为 2 7岁 (2 0~ 61岁 )。胫骨上端 6例 ,股骨下端 3例 ,股骨上端 2例 ,跟骨和尺骨近端各1例。Jaffe分级 :Ⅰ... 目的 :探讨瘤腔内化疗对骨巨细胞瘤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随访时间 5年以上的 13例患者 ,男 6例 ,女 7例。中位年龄为 2 7岁 (2 0~ 61岁 )。胫骨上端 6例 ,股骨下端 3例 ,股骨上端 2例 ,跟骨和尺骨近端各1例。Jaffe分级 :Ⅰ级 2例 ,Ⅱ级 8例 ,Ⅲ级 3例 ;Campanacci分期 :Ⅰ期 4例 ,Ⅱ期 7例 ,Ⅲ期 2例。均采用肿瘤刮除、瘤腔灭活、植骨、瘤腔内化疗的方法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 5~ 11年的随访。 2例复发 ,其中 1例因肺转移而死亡。肢体功能评分 3 0分 10例 ,2 6分 1例 ,2 4分 1例。结论 :瘤腔内化疗是一种治疗骨巨细胞瘤可行的方法 ,主要适应于瘤腔完整的骨巨细胞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 瘤腔内化疗 远期疗效 适应证
下载PDF
立止血和平阳霉素瘤腔内注射治疗高血流性血管瘤 被引量:9
4
作者 叶茂昌 王来平 +3 位作者 张志宏 朱祖武 李容新 李志来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 探讨立止血 (Reptilase)和平阳霉素 (PYM)分次间隔施行瘤腔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头颈部高血流性血管瘤的方法。方法 自 1 995~ 2 0 0 0年选择 1 0 5名具有高血流性特征的血管瘤患者 ,随机分为 2组 ,一组进行立止血 +平阳霉素分次... 目的 探讨立止血 (Reptilase)和平阳霉素 (PYM)分次间隔施行瘤腔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头颈部高血流性血管瘤的方法。方法 自 1 995~ 2 0 0 0年选择 1 0 5名具有高血流性特征的血管瘤患者 ,随机分为 2组 ,一组进行立止血 +平阳霉素分次间隔瘤腔内注射 ;另一组平阳霉素瘤腔内注射。 2组患者在注射前后分别行彩超扫描和触诊检查 ,以 χ2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立止血 +平阳霉素组 5 9例和单纯平阳霉素组 4 6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86 4 4 % (5 1 / 5 9)和 8 6 9% (4 / 4 6 ) ,经 χ2 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对于高血流性血管瘤所具有的PYM注入后难以在局部高浓度积聚的特点 ,利用Reptilase的类凝血酶和类凝血激酶的作用 ,能迅速的在血管瘤内生成凝血酶 ,使凝血块形成而达到血流淤滞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止血 平阳霉素 瘤腔内注射治疗 高血流性血管 疗效 毒副反应
下载PDF
瘤腔内注射纤维蛋白胶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内漏 被引量:4
5
作者 黄晟 景在平 +6 位作者 包俊敏 赵志青 赵珺 冯翔 陆清声 冯睿 余维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51-52,共2页
关键词 瘤腔内注射 纤维蛋白胶 治疗 腹主动脉 腔内隔绝术 内漏
下载PDF
内漏对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瘤腔内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黄晟 景在平 +8 位作者 梅志军 陆清声 赵珺 张素贞 赵新 蔡莉莉 汤敬东 熊江 廖明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59-260,共2页
目的 探讨内漏状态下腹主动脉瘤 (AAA)腔内隔绝术 (EVE)后瘤腔内压力的变化。方法 通过建立犬AAAEVE后内漏模型 ,测定内漏存在前后瘤腔内压力的变化。结果 内漏状态下瘤腔内平均动脉压明显升高 ,而内漏封闭后压力显著下降 ,且曲线平... 目的 探讨内漏状态下腹主动脉瘤 (AAA)腔内隔绝术 (EVE)后瘤腔内压力的变化。方法 通过建立犬AAAEVE后内漏模型 ,测定内漏存在前后瘤腔内压力的变化。结果 内漏状态下瘤腔内平均动脉压明显升高 ,而内漏封闭后压力显著下降 ,且曲线平直。结论 瘤腔内压力曲线可作为评估EVE后瘤壁所受负荷的变化 ,也可作为判断内漏存在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漏 腹主动脉 腔内隔绝术 瘤腔内压力 血流动力学 动物模型
下载PDF
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假性动脉瘤 被引量:4
7
作者 郭金成 张正海 +3 位作者 杨连香 孙文清 王爱荣 姚立云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3年第1期38-39,共2页
目的 探讨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0月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5例 ,其中男性 3例 ,女性 2例 ,年龄 38~ 72岁 ;发生于造影术后 2例 ,发生于... 目的 探讨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0月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5例 ,其中男性 3例 ,女性 2例 ,年龄 38~ 72岁 ;发生于造影术后 2例 ,发生于支架置入术后 3例 ,此 5例均在超声定位下采用瘤腔内注射凝血酶的方法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后 2 4h复查超声。结果  4例患者一次性瘤腔内注射凝血酶 5 0 0U后即刻闭合瘤腔 ,1例注射凝血酶 5 0 0U后动脉与瘤腔通道血流明显减弱 ,在超声引导压迫下 5min后闭合。无肢体栓塞、过敏反应等发生 ,所有病例 2 4h后复查无复发。结论 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是一种简单、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无创方法 ,可作为临床治疗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腔内注射 凝血酶 治疗 假性动脉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适应证——我们是不是走得太远?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暴 刘昌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9期772-773,784,共3页
自从1991年阿根廷Parodi医生首先采用腹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以来,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2006年在美国首次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的病例数超过手术治疗,达到历... 自从1991年阿根廷Parodi医生首先采用腹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以来,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2006年在美国首次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的病例数超过手术治疗,达到历史性的21725例,这一方面标志着EVAR的技术和方法已广为掌握和熟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 瘤腔内治疗 适应证 EVAR 支架治疗 世界范围 手术治疗 阿根廷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光新 阮长乐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7-78,共2页
关键词 瘤腔内治疗 腹主动脉 并发症 世界范围 临床疗效 医疗质量
下载PDF
卡莫司汀瘤腔内灌注化疗治疗初发高级别胶质瘤 被引量:1
10
作者 钱海鹏 万经海 +4 位作者 李学记 孟肖利 左赋兴 杨逸坤 刘昂斯 《中国医刊》 CAS 2012年第7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卡莫司汀瘤腔内灌注化疗治疗初发高级别胶质瘤的效果。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高级别胶质瘤的初治患者11例,2例肿瘤位于小脑半球,9例位于大脑半球。肿瘤最大径2.5~6cm,平均4.1cm。开颅手术,冰冻病理证实为分化较差的胶质细胞肿瘤... 目的探讨卡莫司汀瘤腔内灌注化疗治疗初发高级别胶质瘤的效果。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高级别胶质瘤的初治患者11例,2例肿瘤位于小脑半球,9例位于大脑半球。肿瘤最大径2.5~6cm,平均4.1cm。开颅手术,冰冻病理证实为分化较差的胶质细胞肿瘤,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后,将卡莫司汀注射液62.5mg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均匀喷洒灌注于术腔,留院观察10~22天。结果住院期间并发症包括:癫痫1例,感染1例,失语1例,发热2例,皮下积液2例。间变星形胶质细胞瘤2例,胶质母细胞瘤9例。随访6~25个月,2例死亡,2例复发,1例影像进展。生存患者karnofsky评分60~80分,平均66分。结论卡莫司汀瘤腔内灌注化疗安全有效,可用于初发高级别胶质瘤术中治疗,不影响术后放疗,结合辅助放疗后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 瘤腔内灌注 化疗 卡莫司汀
下载PDF
脾动脉瘤手术切除与瘤腔内栓塞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俊 张志功 +7 位作者 陈智勇 查斌山 刘斌 叶雨生 余康敏 李永生 魏猛 朱化刚 《肝胆外科杂志》 2019年第6期433-437,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在脾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脾动脉瘤病人39例。分为脾动脉瘤手术切除19例和瘤腔内栓塞术组20例。比较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死亡率、...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在脾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脾动脉瘤病人39例。分为脾动脉瘤手术切除19例和瘤腔内栓塞术组20例。比较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动脉瘤手术切除组中具体手术方式:脾动脉瘤切除术(8例),脾动脉瘤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5例),脾动脉瘤切除和脾动脉重建(5例)和腹腔镜脾动脉瘤切除联合脾切除术(1例)。所有患者均系全身麻醉。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为186.7±58.6分钟。在瘤腔内栓塞组,所有患者均系局部麻醉下行脾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是74.9±19.5分钟。相比脾动脉瘤切除手术,瘤腔内栓塞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的优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没有发现早期死亡病例和30天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时间为7.2±3.6天。和脾动脉瘤切除术相比,瘤腔内栓塞组的住院时间更短更有优势(4.9±2.8 vs9.5±4.5天,P<0.001)。结论脾动脉瘤切除术和瘤腔内栓塞在治疗脾动脉瘤同样有效可行。瘤腔内栓塞术具有较小的创伤性、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短,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动脉 脾动脉切除术 瘤腔内栓塞
下载PDF
介入栓塞与瘤腔内注射平阳霉素联合治疗颌面部蔓状血管瘤60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危由春 俞其春 文冰 《江西医药》 CAS 2009年第8期793-794,共2页
目的观察介入栓塞与瘤腔内注射平阳霉素单独治疗与联合治疗颌面部蔓状血管瘤的效果。方法60例颌面部蔓状血管瘤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介入栓塞治疗,B组介入栓塞与瘤腔内注射平阳霉素联合治疗。3个月后观察血管瘤大小与血液速度。结果B组... 目的观察介入栓塞与瘤腔内注射平阳霉素单独治疗与联合治疗颌面部蔓状血管瘤的效果。方法60例颌面部蔓状血管瘤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介入栓塞治疗,B组介入栓塞与瘤腔内注射平阳霉素联合治疗。3个月后观察血管瘤大小与血液速度。结果B组治疗后血管瘤的范围与血流速度都有显著变化,优于A组。结论介入栓塞是有效的治疗颌面部基里巴斯状血管瘤的方法,与平阳霉素联合治疗效果尤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栓塞 瘤腔内注射平阳霉素 颌面部蔓状血管
下载PDF
基于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探讨急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及体液免疫指标表达水平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易明亮 王波元 +2 位作者 周波 雷春宇 虞德明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5期583-586,共4页
目的 研究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急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及对其体液免疫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7年10月—2020年8月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诊疗的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者(n=82例)和对照组... 目的 研究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急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及对其体液免疫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7年10月—2020年8月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诊疗的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者(n=82例)和对照组(n=40例)。观察组给予弹簧圈瘤腔内术,对照组给予动脉瘤颈夹闭术。对两组进行3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GOS评分、神经功能、睡眠质量、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Ig) A、Ig M及Ig G]水平、住院时间、复发率、完全闭塞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颅内感染、脑血管痉挛、再出血及脑积水)。结果 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76. 83%)高于对照组(42. 50%);治疗前,两组患者GOS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无差异(P> 0. 05)。治疗后,观察组GOS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手术前,两组患者Ig A、Ig M及Ig G水平无差异(P> 0. 05)。手术后两组患者免疫指标均先降低再升高,变化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 d及手术后5 d,观察组Ig A、Ig M及Ig 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复发率及完全闭塞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观察组患者脑血管痉挛率均低于对照组(P=0. 025)。两组患者颅内感染率脑积水率及再出血率无差异(P>0. 05)。结论 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急诊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免疫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 蛛网膜下出血 疗效 体液免疫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玉斌 吴丹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1期1043-1045,1051,共4页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发病凶险、病死率高,一旦发生破裂,病死率高达70%~95%.一般来说,仅50%破裂的AAA病人能够幸运地到达医院抢救,其中仅50%经开放手术(open aneurysm repair,OAR)后存活下来.AAA的增长...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发病凶险、病死率高,一旦发生破裂,病死率高达70%~95%.一般来说,仅50%破裂的AAA病人能够幸运地到达医院抢救,其中仅50%经开放手术(open aneurysm repair,OAR)后存活下来.AAA的增长速度因其大小不同而不同,当AAA达到4.0cm,扩张率高达在0.5 cm/年,当直径超过5.5 cm后,破裂的风险会急剧升高.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方案的正确选择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 瘤腔内治疗 AORTIC 医院抢救 开放手术 治疗方案 病死率 破裂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瘤腔大小改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史志浩 施健 +3 位作者 韩鹏 张玉林 叶家欣 朱斌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9期1389-1391,共3页
目的:由于各种影响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后(EVAR)瘤腔大小的因素仍不清楚。作者将腹主动脉瘤瘤腔直径在腔内修复术(EVAR)手术一年后的CT图像与术前直径进行比较。方法接受EVAR的患者根据腹主动脉治疗后病变的大小变化,分... 目的:由于各种影响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后(EVAR)瘤腔大小的因素仍不清楚。作者将腹主动脉瘤瘤腔直径在腔内修复术(EVAR)手术一年后的CT图像与术前直径进行比较。方法接受EVAR的患者根据腹主动脉治疗后病变的大小变化,分为以下三组:收缩(缩小〉6mm)组,扩大(扩张〉6mm)组,无变化(6mm内的改变)组。收集包括患者的背景,实验室数据,使用的设备,药物,解剖特点,以及存在/不存在术后内漏进行检测。结果68例患者中23例被排除。收缩组17例患者,无变化组28例患者,同时趋于显示AAA瘤腔的收缩与较高的术前AAA血栓面积率呈现正相关(P=0.05)。本资料中无其他变量影响瘤腔大小的变化。此外,内漏的存在表明瘤腔收缩的干扰。结论较高的AAA血栓面积率常与AAA瘤腔收缩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直径 收缩 血栓
下载PDF
老年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支架内闭塞一例
16
作者 相里伟 符伟国 +4 位作者 郭大乔 陈斌 蒋俊豪 杨珏 王玉琦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07年第2期118-119,共2页
患者男性.75岁。因腹主动脉瘤腔内主单髂动脉支架型人工血管修复加股一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2年伴左足静息痛3月,于2006年11月人院。高血压病史20余年,无糖尿病病史。20个月以前因右下肢间跛2年静息痛9月在本院经CTA诊断为腹主动... 患者男性.75岁。因腹主动脉瘤腔内主单髂动脉支架型人工血管修复加股一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2年伴左足静息痛3月,于2006年11月人院。高血压病史20余年,无糖尿病病史。20个月以前因右下肢间跛2年静息痛9月在本院经CTA诊断为腹主动脉瘤累及左髂总、髂内动脉、伴右髂动脉硬化闭塞,见图1。行主单髂动脉支架型人工血管修复加股一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覆盖范围包括肾下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及髂外动脉近端),术后足背动脉搏动恢复出院。3月余前又因右下肢间跛复发伴右小腿溃疡形成5个月再次行右锁骨下一右股总一膝上右胭动脉序贯性人工血管转流术。术后右下肢症状改善,溃疡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 髂动脉支架 瘤腔内 修复术后 人工血管旁路术 人工血管转流术 高血压病史
下载PDF
双侧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腔内治疗1例报道
17
作者 李国剑 李鹏 +2 位作者 杨国凯 万嘉 杨镛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1046-1047,共2页
关键词 瘤腔内治疗 假性动脉 颈总动脉 双侧 头颈部疼痛 颈部包块 病例资料 声音嘶哑
下载PDF
瘤腔内间质放疗治疗囊性颅咽管瘤的疗效观察(附75例报告)
18
作者 朱巍巍 朱凤清 +6 位作者 周幽心 王中 李向东 王之敏 徐峰 崔岗 邵忠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和观察囊性颅咽管瘤的最佳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75例囊性或囊性为主的颅咽管瘤采用CT立体定向瘤腔内注入放射性胶体磷酸铬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除6例失去随访、3例肿瘤实质增大复发外,其余66例经随访的CT或MRI显示瘤腔消失... 目的探讨和观察囊性颅咽管瘤的最佳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75例囊性或囊性为主的颅咽管瘤采用CT立体定向瘤腔内注入放射性胶体磷酸铬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除6例失去随访、3例肿瘤实质增大复发外,其余66例经随访的CT或MRI显示瘤腔消失、症状持续改善,47例(71.2%)由治疗前不同程度视力减退恢复至正常,2例女性恢复月经,2例身长明显增高,无术后内分泌紊乱和手术死亡率。结论本方法与开颅切除肿瘤术相比较,具有侵袭性小、无明显并发症、住院时间短、疗效显著的优点,本方法应作为治疗囊性颅咽管瘤的首选方法,对实质为主的颅咽管瘤仍应采用开颅手术切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性颅咽管 CT立体定向 瘤腔内放疗
下载PDF
21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术的麻醉体会
19
作者 刘靖 刘培中 张宏 《北京医学》 CAS 2012年第8期726-726,732,共2页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术(带膜支架置入术)较剖腹术式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术后恢复迅速[1,2]。然而,此术式对麻醉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3]。现将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21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术患者的麻醉体会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一般...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术(带膜支架置入术)较剖腹术式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术后恢复迅速[1,2]。然而,此术式对麻醉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3]。现将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21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术患者的麻醉体会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21例,均为男性;年龄58~83岁,平均71岁;平均体重73吨。均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合并冠心病14例、糖尿病6例、脑梗死4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 麻醉管理 治疗术 瘤腔内 带膜支架置入术 2009年 高血压病史 合并冠心病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压力测定揭示内漏特性
20
作者 石赟 符伟国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671-675,共5页
目的探讨以瘤腔内压力(Psac)测定手段研究内漏的现况,揭示各型内漏的特性。方法回顾和比较以Psac测定手段研究内漏的文献。用体外模型和动物模型模拟内漏,或者在临床内漏病例中,用各种压力传感器测量瘤腔内压力。比较各项研究中无内漏... 目的探讨以瘤腔内压力(Psac)测定手段研究内漏的现况,揭示各型内漏的特性。方法回顾和比较以Psac测定手段研究内漏的文献。用体外模型和动物模型模拟内漏,或者在临床内漏病例中,用各种压力传感器测量瘤腔内压力。比较各项研究中无内漏和各型内漏Psac的差异。结果无内漏时Psac>0,但明显低于系统压力(Psys)。Ⅰ型和Ⅳ型内漏的Psac接近Psys。关于Ⅱ型内漏Psac的特点,目前研究结论尚存在相互矛盾之处。结论术后Psac大幅度下降消除了瘤体破裂的风险,是腔内治疗成功的标志。较小的Ⅰ型内漏也可以导致Psac明显升高,因此必须处理。Ⅱ型内漏的危害性和处理原则尚存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 内漏 压力传感器 瘤腔内压力 系统压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