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预后积分系统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意义
1
作者 胡丽娟 张雅文 +2 位作者 邱婷婷 朱锋 黄一虹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559-567,共9页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比较几种预后分层模型对其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AIT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国际预后指数(IPI)、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PIT)、AITL预后指数(PIAI)评...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比较几种预后分层模型对其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AIT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国际预后指数(IPI)、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PIT)、AITL预后指数(PIAI)评分及新建立的预后积分系统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及预后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不同预后积分系统的预测价值。结果AIT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6(29~83)岁。可评估疗效的73例患者中,获得完全缓解27例(37.0%),部分缓解20例(27.4%),总体缓解率为64.4%。中位总生存期(OS)为17(1.0~107.0)个月,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39.76%和26.51%,3年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3.58%和17.33%。基于多因素分析不良预后因素为年龄>65岁、ECOG评分>1分、C-反应蛋白(CRP)>20 mg/L和预后营养指数(PNI)<44.35,建立一种新的预后积分系统,其在甄别低危及中低危、中高危及高危患者方面优于IPI、PIT、PIAI评分。在预测AITL患者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ROC曲线中,新预后积分系统的AUC分别为0.8259(95%CI 0.7157~0.9361)和0.8592(95%CI 0.7513~0.9670)。结论AITL好发于高龄老年人,初诊时多为Ⅲ-Ⅳ期,疾病进展快,疗效及预后较差。与IPI、PIT及PIAI评分相比,基于年龄>65岁、ECOG评分>1分、CRP>20 mg/L和PNI<44.35所建立的新预后积分系统预后评估价值更高,更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T细胞性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 临床特征 生存率 预后模型 国际预后指数 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 AITL预后指数
下载PDF
BCL-2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 被引量:12
2
作者 魏华萍 赵小利 +4 位作者 王全顺 黄文荣 于力 刘代红 高春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07-1611,共5页
目的:探讨BCL-2蛋白表达在美罗华时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128例初诊为DLBCL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BCL-2蛋白表达组中DLBCL的预后。结果:83例(64.8%)患者BCL-2蛋... 目的:探讨BCL-2蛋白表达在美罗华时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128例初诊为DLBCL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BCL-2蛋白表达组中DLBCL的预后。结果:83例(64.8%)患者BCL-2蛋白表达阳性,45例(35.2%)患者BCL-2蛋白表达阴性。全部DLBCL病人中,BCL-2蛋白表达不能作为判断DLBCL预后的独立因素(3年OS:76.6%vs 76.8%,P=0.960;3年PFS:57.1%vs 70.5%,P=0.344);在60岁及以上DLBCL患者中,BCL-2蛋白阳性组与BCL-2蛋白阴性组相比3年总生存率无显著差异(66.7%vs 76.4%,P=0.133),但是3年无进展生存率明显低于BCL-2蛋白阴性组(35.8%vs 83.3%,P=0.037)。结论:肿瘤细胞BCL-2蛋白表达阳性是60岁以上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在该组患者中具有明确的预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BCL-2蛋白 淋巴瘤预后
下载PDF
47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治疗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松松 魏敏 +7 位作者 李红华 靖彧 李菲 黄文荣 陆晓林 刘占祥 周颖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19-123,共5页
本研究探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自1995年10月到2008年12月收治的47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Kaplan-Meier方法行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模型对预后进行多变... 本研究探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自1995年10月到2008年12月收治的47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Kaplan-Meier方法行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模型对预后进行多变量分析。采用的临床参数分别为CD56、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标和B组症状。结果表明,全组2年、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1%和71%。单纯放疗患者的累积生存率较单纯化疗患者明显提高,二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而放疗与放化疗结合治疗之间无统计学差异。COX回归分析模型多变量分析显示,CD56、Ann Arbor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单纯化疗中使用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以分期为单因素分析显示,分期≥ⅢE期为预后的因素之一;以B症状为单因素分析3种疗法的生存曲线显示,B症状亦为预后因素之一。结论:单纯放疗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化疗,放化疗结合对近期生存率没有显著提高;CD56阴性和Ann Arbor分期较早是患者预后良好的指标,改善病人的一般状况可以使患者的预后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外NK/T细胞淋巴 淋巴放疗 淋巴化疗 淋巴瘤预后因素
下载PDF
P53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陆静涛 岑岭 周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0-102,共3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P53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后价值。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对50例DLBCL患者的扁桃体组织进行P53基因检测,同时采集患者外周血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进行血清P53蛋白含量的检测,了解DLBCL患者P53基因及... 本研究旨在分析P53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后价值。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对50例DLBCL患者的扁桃体组织进行P53基因检测,同时采集患者外周血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进行血清P53蛋白含量的检测,了解DLBCL患者P53基因及P53蛋白表达与淋巴瘤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50例患者中P53缺失者21例,阳性率42.0%,患者血清P53蛋白含量为(176.25±61.25)pg/ml,高于正常对照。经Cox模型似然比检验结果筛选,DLBCL患者的P53异常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P53基因检测阳性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P53检测阴性者。经FISH检测,组织学P53基因缺失的患者同时有相对较高的血清突变型P53蛋白水平。结论:P53异常可作为DLBCL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在疾病诊断初期即对DLBCL患者的P53表达进行检测有利于准确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P53基因 淋巴瘤预后
下载PDF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中的预后预测价值
5
作者 施淼颉 魏征 刘澎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creative protein/albumin ratio, CAR)预测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纳入2004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初诊的胃MALT淋巴瘤患者,计算其CAR。通过X-tile软...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creative protein/albumin ratio, CAR)预测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纳入2004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初诊的胃MALT淋巴瘤患者,计算其CAR。通过X-tile软件获取最佳CAR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CAR组和高CAR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及生存资料。应用Cox分析和Kaplan-Meier法分析CAR在胃MALT淋巴瘤的预后预测意义。结果 CAR的最佳临界值为0.05。与低CAR组(CAR<0.05,n=66)相比,高CAR组(CAR≥0.05,n=27)中高龄(70岁以上)、贫血患者更多,C反应蛋白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更高,白蛋白水平更低(P<0.05)。Cox多因素分析示IgG为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HR=0.528,95%CI 0.304~0.915, P=0.023)。低CAR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长于高CAR组(172.8个月vs 112.7个月,P=0.020)。不同MALT-IPI评分组患者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R联合MALT-IPI评分2分患者OS明显短于0分和1分患者(P<0.05)。结论 高CAR组患者预后更差,CAR可用于评估胃MALT淋巴瘤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 生存 MALT淋巴国际预后指数
下载PDF
MicroRN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俞心念 陈宝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51-1355,共5页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只有19-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小分子非编码RNA,miRNA通过和靶基因mRNA3’UTR的互补序列的不完全结合来调控一系列的基因表达,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干细胞发育。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miRNA在肿瘤发生与发展...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只有19-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小分子非编码RNA,miRNA通过和靶基因mRNA3’UTR的互补序列的不完全结合来调控一系列的基因表达,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干细胞发育。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miRNA在肿瘤发生与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基因调控作用,已经被用作肿瘤治疗目标和预后标记物。本文将回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发生中miRNA重要的基因调控作用,以及miRNA在DLBCL的分型与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的近年来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弥漫大B细胞淋巴 淋巴瘤预后
下载PDF
59例滤泡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巍 王晶 +4 位作者 万伟 万文丽 王继军 胡凯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48-1453,共6页
本研究探讨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预后因素。对59例初治FL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病理检查和临床分期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寻找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发现,59例患者的... 本研究探讨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预后因素。对59例初治FL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病理检查和临床分期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寻找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发现,59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5岁,男女比1∶1.36;64.4%患者有结外累及,其中骨髓受累最常见,占28.8%,消化道及骨骼累及次之。BCL-2/JH基因重排的发生率为30.3%,起病时Ⅲ-Ⅳ期为71.2%,在可追踪的56例患者的OR和CR率分别为96.4%和80.3%,5和10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88.2%和74.1%,复发率33.9%;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受累淋巴结最大直径、消化道受累、LDH、ECOG、IPI、aaIPI、FLIPI、FLIPI2危险分层及初治是否达到CR是F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示:消化道受累、IPI、aaIPI和初治是否达到CR是影响FL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因素;初治未达CR者的死亡风险约是达CR者的70倍。结论:本研究中初治滤泡淋巴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骨髓受累常见,BCL-2/JH基因重排发生率较低,就诊时多为Ⅲ-Ⅳ期,复发率高,但生存期较长。消化道受累、IPI、aaIPI及初治是否达CR是F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淋巴 国际预后指数 滤泡淋巴国际预后指数 滤泡淋巴国际预后指数2
下载PDF
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2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维持治疗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11
8
作者 许彭鹏 钱樱 +3 位作者 陈秋生 李良群 张莉 赵维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26-430,共5页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2(FLIPI2)在滤泡性淋巴瘤(FL)中的预后意义,以期寻找更适合维持治疗的人群,为个体化治疗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及泼尼...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2(FLIPI2)在滤泡性淋巴瘤(FL)中的预后意义,以期寻找更适合维持治疗的人群,为个体化治疗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化疗方案治疗的140例初治F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40例中122例经过治疗后获得缓解,其中56例接受2个月1次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维持(RM),中位维持8次(RM组);66例不接受任何抗淋巴瘤药物治疗(non-RM组)。结果:RM组及non-RM组在年龄、性别、病理分级、Ann Arbor分期、FLIPI及FLIPI2评分等临床及病理特征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RM组和non-RM组的2年无进展生存(PFS)分别为89.7%和77.6%(P=0.043),其2年总生存(OS)分别为100%和98.6%(P=0.131)。无论在整体队列、RM组或non-RM组中,FLIPI2均可将患者分为预后显著差异的3个危险组别(P<0.001)。亚组分析显示,FLIPI2低危及中危患者RM组较non-RM组的PFS显著提升;但在FLIPI2高危组中,RM与non-RM组的2年PFS率分别为55.6%和46.9%(P=0.920)。结论:经一线R-CHOP方案治疗缓解的FL患者,无论是否行RM,FLIPI2均对其预后判别具有重要意义。FLIPI2低危及中危患者均可以从RM治疗中获益,但是高危患者中RM治疗的意义仍值得进一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 滤泡性淋巴国际预后指数2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维持
下载PDF
国际预后指数与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对套细胞淋巴瘤患者预测效能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黄艳平 黄锦雄 +2 位作者 韦夙 韦敏 杨飞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027-2029,共3页
目的对比国际预后指数(IPI)与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MIPI)对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预测效能。方法收集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2001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MCL患者21例,进行IPI评分和MIPI评分,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两者的一致性;... 目的对比国际预后指数(IPI)与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MIPI)对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预测效能。方法收集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2001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MCL患者21例,进行IPI评分和MIPI评分,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两者的一致性;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乳酸脱氢酶(LDH)、IPI评分、MIPI评分及有无骨髓侵犯、B症状MCL患者的总生存时间。结果 21例MCL患者中男15例、女6例,中位年龄55岁,有骨髓侵犯10例。IPI评分结果:低危3例,低中危5例,高中危8例,高危5例;MIPI评分结果:低危6例,中危4例,高危11例。Kappa检验结果显示,IPI评分与MIPI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547,P=0.010)。所有患者随访至2013-05-30,随访时间为3~1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不同性别〔男性(67.5±15.4)个月,女性(37.8±16.0)个月〕、年龄〔〈60岁(73.1±16.4)个月,≥60岁(25.1±4.9)个月〕、LDH〔〈240 U/L(73.6±15.8)个月,≥240 U/L(35.6±13.5)个月〕、MIPI评分〔低危(90.4±16.5)个月,中危(28.3±5.8)个月,高危(23.4±4.4)个月〕及有无B症状〔有(29.2±6.8)个月,无(85.8±16.0)个月〕、有无骨髓侵犯〔有(23.4±4.3)个月,无(72.6±15.4)个月〕MCL患者总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IPI评分〔低危+低中危(81.8±16.9)个月,高中危(31.6±4.2)个月,高危(15.0±6.1)个月〕MCL患者总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I与MIPI一致性较好,但本研究并未发现MIPI较IPI对MCL患者总生存时间的预测效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膜细胞 骨髓 转移 国际预后指数 套细胞淋巴国际预后指数
下载PDF
68例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不同分期系统比较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希 王超雨 +6 位作者 许雯 杨洪亮 赵海丰 王晓芳 王亚非 于泳 张翼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60,共9页
目的:对比不同分期系统在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判断能力和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7年7月原发肠道DLBCL患者共68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对患者分别使用Lugano分期、TNM分期、B... 目的:对比不同分期系统在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判断能力和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7年7月原发肠道DLBCL患者共68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对患者分别使用Lugano分期、TNM分期、Blackledg分期及Musshoff分期系统进行分期;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4个分期系统对生存率的预测价值;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不同分期、治疗方案与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2 (1-105)个月,中位PFS时间为41(1-86)个月,中位OS时间未能达到。常见发病部位为回盲部(30. 9%),其次为小肠(29. 4%)和结肠(29. 4%)、多部位受累(7. 4%)和直肠(2. 94%)。患者5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44. 9%和51. 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应用不同的分期系统描述PI-DLBCL患者PFS和OS的累积活存率时,4种分期系统均不能明显的区分开各期的生存曲线; ROC曲线结果显示,Lugano分期系统对PI-DLBCL患者1年PFS(AUC=0. 826; P=0. 015)和1年OS(AUC=0. 792; P=0. 001)预测能力较其他分期系统好。手术联合化疗(±放疗)组(62例)与单纯手术组(6例) 3年PFS率分别为53. 9%、16. 7%(P=0. 116),3年OS率分别为66. 7%、16. 7%(P=0. 015);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化疗组(36例)较未联合化疗组(26例) 3年PFS率分别为66. 0%、44.0%(P=0. 139),3年OS分别为70. 2%和39. 2%(P=0. 148)。回盲部患者较其他部位发病患者有较高的PFS和OS(P均<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骨髓侵犯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 <0. 05)。结论:对于原发肠道DLBCL患者,骨髓侵犯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得出,在4个分期系统中,Lugano分期对PI-DLBCL患者生存率的预测能力优于其它分期系统,可考虑将其作为PI-DLBCL生存率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肠道 淋巴分期系统 淋巴瘤预后
下载PDF
外周血淋巴与单核细胞绝对计数比值在滤泡性淋巴瘤中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许彭鹏 钱樱 +3 位作者 陈秋生 李良群 张莉 赵维莅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61-865,共5页
背景与目的:在利妥昔单抗时代,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国际预后指数(follicular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FLIPI)等传统预后参数在FL中的预后作用存在局限性。该研究旨在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 背景与目的:在利妥昔单抗时代,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国际预后指数(follicular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FLIPI)等传统预后参数在FL中的预后作用存在局限性。该研究旨在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绝对计数比值(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bsolute monocyte count,ALC/AMC)在中国人群FL中的意义。方法:对2003年1月—2013年12月以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样化疗方案治疗136例初治FL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所有患者的外周血ALC/AMC数据,并进行FLIPI评分。结果:根据FLIPI评分,低危(评分0~1分)61例(44.9%),中危(评分2分)42例(30.9%),高危(评分3~5分)33例(24.2%);FLIPI低危、中危和高危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5%、95.2%和78.8%(P=0.090),2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ivival,PFS)分别为91.4%、74.6%和47.8%(log-rank=23.3,P〈0.001);ALC/AMC≥4.7及〈4.7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91.9%和68.6%(P=0.005),2年PFS分别为96.0%和69.7%(log-rank=13.0,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ALC/AMC≥4.7是独立于FLIPI的预后因素。对FLIPI无法区分的低危及中危患者,可通过ALC/AMC进一步细分为预后不同的两组(log-rank=7.535,P=0.006)。结论:对使用R-CHOP样方案的FL患者,ALC/AMC是简单可行的预后指标,反映患者机体免疫及肿瘤微环境并具有独立于FLIPI的预后意义。对于FLIPI难以区分的低危及中危患者,应当考虑ALC/AMC作为综合判断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 淋巴与单核细胞绝对计数比值 滤泡性淋巴国际预后指数 利妥昔单抗
下载PDF
68例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天宝 卫洪波 +2 位作者 邱万寿 魏波 董文广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7年第5期409-411,共3页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临床病理特性及影响预后因素,探讨提高GISTs疗效的有效方法。方法:对随访的68例GISTs患者的临床资料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生存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cm、病理核分...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临床病理特性及影响预后因素,探讨提高GISTs疗效的有效方法。方法:对随访的68例GISTs患者的临床资料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生存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cm、病理核分裂像<5/50HPF、服用格列卫的患者生存率较高,手术治疗行肿瘤完整切除术与扩大切除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05)。结论:肿瘤直径、核分裂像与预后有关,完整切除肿瘤可获得根治效果,术后服用格列卫能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预后·治疗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后血清游离轻链比值正常化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孟庆齐 王建宁 +4 位作者 宋敏 包红雨 侯艳秋 张柳波 蒋苏豫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40-1643,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后血清游离轻链比值(s FLCR)正常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4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后获得最好疗效时s FLCR持续正常超过4周的患者归为...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后血清游离轻链比值(s FLCR)正常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4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后获得最好疗效时s FLCR持续正常超过4周的患者归为正常化轻链比患者,反之为异常轻链比患者;分析其传统预后因素对s FLCR的影响及s FLCR对患者总生存期(OS)的意义。结果表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年龄、ISS分期在正常化s FLCR组及异常s FLCR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上述两种指标对治疗后骨髓瘤s FLCR均有负性影响(P<0.05);s FLCR达到正常化血轻链比值患者具有相对较好的总生存期(P<0.01)。结论:治疗后s FLCR正常化能够初步提示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血清游离轻链比值 多发性骨髓瘤预后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70例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骆诤 王海波 +3 位作者 石新艳 李传智 时强 王宗宝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9年第12期1062-1065,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2003年3月-2008年5月收治的7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生长部位、核分裂数...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2003年3月-2008年5月收治的7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生长部位、核分裂数和手术方式及术后是否使用甲磺酸依马替尼(Gleevec)辅助治疗均对术后复发有影响。结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数目、手术方式及甲磺酸依马替尼(Gleevec)辅助治疗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根治术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间质·预后
下载PDF
2种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对滤泡性淋巴瘤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岳文勤 徐丽丽 +1 位作者 杨建民 陈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67-974,共8页
目的比较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FLIPI)和FLIPI2在滤泡性淋巴瘤(FL)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11月16日至2019年6月1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07例初诊F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患者接受含利妥昔... 目的比较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FLIPI)和FLIPI2在滤泡性淋巴瘤(FL)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11月16日至2019年6月1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07例初诊F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患者接受含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55例接受传统化疗方案(单纯化疗组)。按FLIPI和FLIPI2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分析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率。结果107例FL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3(25~77)岁,3年和5年PFS率分别为83.8%和74.9%。FLIPI评分低危(评分0~1分)、中危(评分2分)、高危(评分≥3分)组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91.7%、72.0%和50.4%(χ^(2)=14.274,P<0.001);FLIPI2评分低危(评分0~1分)、中危(评分2分)、高危(评分≥3分)组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86.8%、64.4%和39.0%(χ^(2)=16.67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根据FLIPI2预后评分模型分组,5年P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97,P<0.01);在单纯化疗组,根据FLIPI预后评分模型分组,5年P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2,P=0.003)。在年龄≤60岁组,根据FLIPI和FLIPI2评分分组,低、中和高危组患者的5年PF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且年龄≤60岁组,仅FLIPI2可对FL患者进行良好的危险分层,低、中和高危组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95.2%、87.5%和50.0%(χ^(2)=13.989,P<0.001)。结论利妥昔单抗时代,FLIPI2相比FLIPI可对FL患者进行更好的危险分层,年龄不再是影响FL患者PFS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 滤泡性淋巴国际预后指数 预后 存活率分析 利妥昔单抗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欣 魏秀珍 +2 位作者 刘晋玮 耿传营 陈文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8-111,共4页
本研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临床分型及疗效的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76例MM患者血清VEG... 本研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临床分型及疗效的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76例MM患者血清VEGF浓度,分析其与MM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分型、疗效的关系。结果表明,与老年组(>65岁)相比,年轻组(≤65岁)患者血清VEGF水平较高,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IgG型患者血清VEGF水平最高,轻链型次之,IgA型最低,但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DS分期Ⅲ期患者血清VEGF水平较Ⅱ期患者有增高趋势,但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ISS分期Ⅰ期患者VEGF水平较Ⅱ/Ⅲ期患者低,但也未见明显差异(P>0.05)。MM患者经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或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ery good partial remission,VGPR)的患者VEGF水平较治疗前有所降低,而获得PR以下疗效患者的VEGF水平则较治疗前有所升高。根据VEGF的血清水平(≤150 ng/L)将患者分为2组,2组之间中位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存在明显差异(P<0.05),VEGF水平高的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结论:MM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患者年龄、分期和分型无明确关系,但与MM患者疗效及生存期具有相关性,是MM患者的危险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多发性骨髓瘤预后
下载PDF
血清果糖胺检测在IgA型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靖宇 范洪 +3 位作者 陈立新 王丽芳 王洪飞 石海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4-497,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果糖胺(fructosamine,FMN)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分型以及在IgA型MM患者分期、疗效评估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硝基四氮唑蓝比色法检测62例IgA型MM患者、65例IgG型MM患者、24例IgM型MM患者FMN水平,分析其在各型MM... 目的:探讨血清果糖胺(fructosamine,FMN)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分型以及在IgA型MM患者分期、疗效评估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硝基四氮唑蓝比色法检测62例IgA型MM患者、65例IgG型MM患者、24例IgM型MM患者FMN水平,分析其在各型MM中的差异,同时分析其与IgA型MM患者临床分期、疗效间的关系以及对患者总生存期(OS)的意义。结果:IgA型患者FMN水平明显高于IgG型和IgM型MM患者。DS分期中Ⅲ期患者FMN水平明显高于Ⅱ期患者,Ⅱ期患者FMN水平明显高于Ⅰ期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S分期中Ⅲ期患者FMN水平也明显高于Ⅱ期患者,Ⅱ期患者FMN水平也明显高于Ⅰ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型MM患者经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和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患者的FM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部分缓解(PR)的患者FMN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获得PR疗效以下的患者FMN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上升。FMN水平正常的患者具有较好的OS,而FMN水平高的患者OS明显缩短。结论:血清FMN在IgA型MM中显著升高,与患者分期有一定的相关性,治疗后FMN水平正常初步提示IgA型MM的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糖胺 IGA 多发性骨髓 临床分期 多发性骨髓瘤预后
下载PDF
应用18F-FDG PET/CT评估不同CD5表达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疗效及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明 冯彦林 +4 位作者 冼伟均 鲁胜男 王颖 李雯 黄克敏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926-931,共6页
目的应用18F-FDG PET/CT评估不同CD5表达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化疗效果及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初诊DLBCL患者PET/CT表现,应用Deauville 5分法(5-PS)标准,比较CD5(+)和CD5(-)的DLBCL患者化疗效果是否存在差... 目的应用18F-FDG PET/CT评估不同CD5表达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化疗效果及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初诊DLBCL患者PET/CT表现,应用Deauville 5分法(5-PS)标准,比较CD5(+)和CD5(-)的DLBCL患者化疗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B症状、侵犯部位、乳酸脱氢酶(LDH)、国际淋巴瘤预后指数(IPI)和SUVmax在不同CD5表达的DLBCL患者中是否有差异。结果不同CD5表达患者年龄、性别、SUVmax值高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0.931、0.203);不同CD5表达患者Ann Arbor分期、有无B症状、侵犯部位、LDH、IP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37、0.014、0.003、0.029);CD5(-)化疗效果好于CD5(+)(P=0.018);年龄、性别、SUVmax均不是影响化疗疗效的独立因素(P=0.050、0.230、0.179),而Ann Arbor分期、有无B症状、侵犯部位、LDH、IPI评分则是影响化疗疗效的独立因素(P=0.007、0.006、0.043、0.020、0.015)。结论CD5(+)患者化疗效果较差,在随访周期内易复发或者出现新病灶;CD5表达和性别、SUVmax值变化无相关性;除年龄、性别、SUVmax因素外,Ann Arbor分期、B症状、侵犯部位、LDH、IPI评分都可显著影响化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18F-FDG PET/CT CD5抗原 乳酸脱氢酶 国际淋巴瘤预后指数 化疗疗效
下载PDF
血循环DNA在淋巴瘤中的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园园 郭素青 +4 位作者 李英华 王东梅 刘晓 张永晓 王树叶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90-1396,共7页
目的:了解血循环DNA含量在淋巴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与标准化疗方案治疗后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探讨血循环DNA定量在淋巴瘤评估疗效及指导预后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收集32例浅表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瘤者21例(标准化疗方案前后分别采... 目的:了解血循环DNA含量在淋巴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与标准化疗方案治疗后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探讨血循环DNA定量在淋巴瘤评估疗效及指导预后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收集32例浅表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瘤者21例(标准化疗方案前后分别采集外周血标本)和淋巴结炎者11例的外周血标本。另选取9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标本作为健康对照组。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标本的血循环DNA水平,分析血循环DNA在不同组别中的表达水平,了解其与淋巴瘤临床特征间的联系,评估血循环DNA清除率在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中的重要作用。结果:淋巴瘤患者的血循环DNA水平均明显高于淋巴结炎者和健康志愿者(56.71±50.61)ng/ml vs(19.21±15.52)ng/ml和(8.26±7.06)ng/ml,(P=0.033和P=0.010),后两者间无统计学意义(P=0.118)。淋巴瘤患者血循环DNA与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相关(P=0.032)。当血循环DNA水平24.67 ng/ml作为诊断淋巴瘤的临界值时,其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85%。标准方案化疗结束后血循环DNA清除率高的患者,完全缓解率高(P=0.032),总生存期长(P<0.001)。结论:血循环DNA在淋巴瘤中明显增高,可能有助于淋巴瘤筛查。血循环DNA水平有可能作为淋巴瘤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的一个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血循环DNA 定量检测 淋巴瘤预后
下载PDF
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多发性骨髓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瑞芳 赵志红 张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224-1226,共3页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2例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各项临床指标,分析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根据中位淋巴细...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2例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各项临床指标,分析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根据中位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分组后得出,组1(淋巴细胞绝对计数>1.51×109/L)发病年龄、血清乳酸脱氢酶和β2-微球蛋白明显低于组2(淋巴细胞绝对计数<1.51×109/L),组1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大于组2(P<0.05)。但两组患者性别、白蛋白、D-S分期、ISS分期、分组和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时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高的患者预后较好,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低的患者预后较差。推测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可能成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绝对计数 多发性骨髓 瘤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