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晚侏罗世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季燕南 王旭日 +1 位作者 袁崇喜 季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7-283,共7页
多瘤齿兽是一类已绝灭的哺乳动物,其以后部牙齿上有很多小瘤(小的隆起,或者小尖)来适于咀嚼植物为特征。总的来说,它们的门齿和臼齿与那些啮齿类相似,但在演化时间上多瘤齿兽比新生代的啮齿类早的多。多瘤齿兽是杂食者,或者说是成功开... 多瘤齿兽是一类已绝灭的哺乳动物,其以后部牙齿上有很多小瘤(小的隆起,或者小尖)来适于咀嚼植物为特征。总的来说,它们的门齿和臼齿与那些啮齿类相似,但在演化时间上多瘤齿兽比新生代的啮齿类早的多。多瘤齿兽是杂食者,或者说是成功开拓了其它脊椎动物无法开拓的植食生境的植食者(可以树叶、种子、蕨类、裸子植物,再加上蠕虫和昆虫为食)。由于它们多种食性和运动方式,多瘤齿兽成为中生代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几乎占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所有哺乳动物种类的一半。它们的支系是哺乳动物历史上生存时间最长的支系,出现于170 Ma前,大约绝灭于35 Ma。但是,因为多瘤齿兽具有很多独特的、高度特化的牙齿和头骨特征,古生物学家们长期困惑于它们的进化起源。最近,中国辽西发现了一件产自晚侏罗世髫髻山组的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由于其牙齿上发育明显的纹饰,如很多小的脊、沟、凹槽等,新发现的哺乳动物被命名为皱纹齿兽(Rugosodon)。另一方面,由于与皱纹齿兽亲缘关系最近的哺乳动物产自西欧的侏罗纪地层,因此其种名被命名为欧亚皱纹齿兽(Rugosodon eurasiaticus)。新发现为晚侏罗世时期欧洲和亚洲的哺乳动物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提供了最新的证据。皱纹齿兽是一种夜行的哺乳动物,生活于气候温和的湖滨,与长羽毛的恐龙近鸟龙、翼龙类达尔文翼龙、大量节肢动物、其它几种哺乳动物共同生活于一起。根据与现生哺乳动物的比较,并依据欧亚皱纹齿兽手部比例、末端指节的形态等,推论欧亚皱纹齿兽很可能是地栖哺乳动物,或者说地栖比攀爬的可能性更大。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多瘤齿兽早期的演化、食性分异、运动适应起源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齿 晚中生代 辽宁 中国
下载PDF
山东昌乐早始新世五图组多瘤齿兽类(哺乳纲) 被引量:5
2
作者 童永生 王景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75-284,315-316,共10页
本文记述了一种产自山东五图盆地的多瘤齿兽,在牙齿形态上类似在古新世绝灭的Mesodma和Mimetodon,取名为道森拟间异兽(Mesodmopsdawsonae)。这是亚洲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地层中首次发现新斜沟齿兽类(neoplagiaucid)多瘤齿兽。文中... 本文记述了一种产自山东五图盆地的多瘤齿兽,在牙齿形态上类似在古新世绝灭的Mesodma和Mimetodon,取名为道森拟间异兽(Mesodmopsdawsonae)。这是亚洲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地层中首次发现新斜沟齿兽类(neoplagiaucid)多瘤齿兽。文中也简单地讨论了我国目前缺少直接与大部分五图哺乳动物有关的古新世哺乳动物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昌乐 早始新世 瘤齿兽目 哺乳纲
下载PDF
中国辽宁首次发现侏罗纪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
3
作者 蒋宏忱 侯卫国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第20期175-175,共1页
在中生代生态系统里,多瘤齿兽非常成功地开拓了比任何其他哺乳动物都更加丰富多彩的植食生境。在白垩纪和古近纪,它们还发育了多种多样的运动适应。这里,我们报道一件产自中国晚侏罗世的最原始的多瘤齿兽化石。新发现的侏罗纪的多瘤齿... 在中生代生态系统里,多瘤齿兽非常成功地开拓了比任何其他哺乳动物都更加丰富多彩的植食生境。在白垩纪和古近纪,它们还发育了多种多样的运动适应。这里,我们报道一件产自中国晚侏罗世的最原始的多瘤齿兽化石。新发现的侏罗纪的多瘤齿兽的牙齿特征体现杂食的适应,其保存完整的骨骼为所有多瘤齿兽最原始的骨骼特征提供了重要信息,特别是适于后足多种运动功能的高度灵活的踝关节,是白垩纪和古近纪多瘤齿兽后期成功进化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世 瘤齿 哺乳动物
下载PDF
中国始新世纹齿兽科多瘤齿兽对掘土的适应
4
作者 索菲娅.盖兰-娅瓦洛夫斯卡 齐陶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81-94,共14页
本文记述了内蒙古沙拉木伦地区下始新统巴彦乌兰层(脑木根组)内采集到的多瘤齿兽类(鼓泡斜剪齿兽)部分颅后骨骼。这些材料包括:愈合的第2-3颈椎(C2-C3),第4颈椎(C4)的部分神经弧,完整的第5-7颈椎(C5-C7),第1-2胸椎(T1-T3),以及两块首次... 本文记述了内蒙古沙拉木伦地区下始新统巴彦乌兰层(脑木根组)内采集到的多瘤齿兽类(鼓泡斜剪齿兽)部分颅后骨骼。这些材料包括:愈合的第2-3颈椎(C2-C3),第4颈椎(C4)的部分神经弧,完整的第5-7颈椎(C5-C7),第1-2胸椎(T1-T3),以及两块首次报道的肱骨。第2和第3颈椎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新世 瘤齿兽目 掘土适应
下载PDF
中国俊兽(Sinobaatar gen.nov.):热河生物群中一多瘤齿兽类 被引量:10
5
作者 胡耀明 王元青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2-386,T004,共6页
记述产自辽宁西部凌源大王杖子义县组的一件多瘤齿兽类骨架,是早白垩世保存齿列和四肢信息最多的标本.据此建立凌源中国俊兽(新属、新种)Sinobaatar lingyuanensis gen.et sp.nov.新属种头骨狭窄,形态原始,无眶上脊和眶后突.齿式为3&#... 记述产自辽宁西部凌源大王杖子义县组的一件多瘤齿兽类骨架,是早白垩世保存齿列和四肢信息最多的标本.据此建立凌源中国俊兽(新属、新种)Sinobaatar lingyuanensis gen.et sp.nov.新属种头骨狭窄,形态原始,无眶上脊和眶后突.齿式为3·?·5·2/1·0·3·2,齿列形态,特别是颊齿与始俊兽属相似,应属于始俊兽科.头后骨骼基本形态与其他多瘤齿兽类一致.第V(足庶)骨只与骰骨相关节,不与跟骨接触,可能代表了多瘤齿兽类的原始形态,并与全兽类形态接近.9块腕骨,与全兽类中的张和兽形态相近,但中央骨大于小多角骨.多瘤齿兽类的齿列演化阶段性明显,中国俊兽的齿列特征介于晚侏罗世与晚白垩世的类型之间,而且已知始俊兽类仅发现于早白垩世,因此,新属种的发现表明热河生物群时代更可能为早白垩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县组 早白垩世 中国俊兽 热河生物群 瘤齿兽类
原文传递
王成源等:广西忻城里苗石炭纪牙形刺
6
作者 王成源 徐珊红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T007-T010,117-120,共4页
广西忻城里苗剖面主要由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组成,含有丰富的牙形刺,代表深水相沉积,本文命名为“里苗组”里苗剖面石炭纪牙形刺由下面上可划分出四个带或组合带:(1)Pseudopolygnathus triangulus pinnatus带,(2)Gnathodus semiglaber-... 广西忻城里苗剖面主要由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组成,含有丰富的牙形刺,代表深水相沉积,本文命名为“里苗组”里苗剖面石炭纪牙形刺由下面上可划分出四个带或组合带:(1)Pseudopolygnathus triangulus pinnatus带,(2)Gnathodus semiglaber-Gnathodus typicus组合带;(3)Gnathodus bilineatus带和(4)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 noduliferus-D.lateralis组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组合带 齿 纳缪尔期 口视 瘤齿 齿 杜内期 未定种 动物群
下载PDF
中—加恐龙考察动态 被引量:1
7
作者 郑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52-152,共1页
1988年是中一加恐龙合作计划的第三个野外工作年。这一年的野外考察主要是在内蒙、新疆进行的。6—7月份考察队在内蒙乌拉特后旗巴音满得呼地区晚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这些化石均分布在一个南北向约10公里长的冲沟里,岩... 1988年是中一加恐龙合作计划的第三个野外工作年。这一年的野外考察主要是在内蒙、新疆进行的。6—7月份考察队在内蒙乌拉特后旗巴音满得呼地区晚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这些化石均分布在一个南北向约10公里长的冲沟里,岩层产状较平缓,出露厚度70米左右,约含四个化石层。恐龙化石包括原角龙类Protoceratops,幼年及成年个体20余具;甲龙类Pinacosaurus的幼年个体群;小型兽脚类Saurornithoides、Oviraptor,鸟脚类化石及大量恐龙蛋化石。此外亦发现大量的其它爬行动物及早期哺乳动物化石:蜥蜴、鳄鱼、乌龟和多瘤齿兽等。这一阶段的考察工作同时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将军戈壁展开,继续1987年未完成的两具恐龙的发掘工作。7月,考察队转移至二连浩特达布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龙类 瘤齿 鸟脚类 兽脚类 新疆准噶尔盆地 考察队 甲龙类 野外考察 乌拉特后旗 将军戈壁
下载PDF
虔州豫俊兽(Yubaatar qianzhouensis sp.nov.):江西赣州盆地首例晚白垩世哺乳动物化石
8
作者 胡金锋 韩凤禄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65-579,共15页
本文报道了产自江西省赣州市上白垩统赣县河口组的一件多瘤齿兽类标本,这是江西省报道的首例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此标本头骨后部横向扩展,额骨较小,后端尖并构成眼眶的内侧边缘,M1具三列齿尖,系统发育分析支持其归入纹齿兽超科。与河... 本文报道了产自江西省赣州市上白垩统赣县河口组的一件多瘤齿兽类标本,这是江西省报道的首例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此标本头骨后部横向扩展,额骨较小,后端尖并构成眼眶的内侧边缘,M1具三列齿尖,系统发育分析支持其归入纹齿兽超科。与河南晚白垩世的中原豫俊兽形态较为相似,但是两者间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因此建立一个豫俊兽属新种——虔州豫俊兽(Yubaatar qianzhouensis sp.nov.),鉴定特征为:m1齿尖式为7︰6;M2齿尖式为1︰3︰3;m1颊侧后部存在一道小脊;虔州豫俊兽m2和m1的长度比例小于中原豫俊兽;冠状突呈楔状,末端尖。虔州豫俊兽的发现不仅扩展了晚白垩世多瘤齿兽类在东亚地区的地理分布和物种多样性,并且也扩展了中生代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白垩统 赣州 瘤齿兽目 齿兽超科 豫俊兽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