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登岳阳楼》留白艺术效果分析
1
作者 牛晓利 《中学语文》 2024年第3期85-86,共2页
留白作为文学创作手法,通过有意省略具体细节,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引导读者主动思考,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唐代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采用了留白手法,其艺术效果在情感、意象和主题方面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 登岳阳楼 留白艺术 效果分析
下载PDF
在混合式教学中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以杜甫《登岳阳楼》公开课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吴云洁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第24期60-62,共3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后疫情特殊时期,双线混合式的教学必将是未来教学的发展和必然趋势。现代商业发展模式中出现了“020”这个新概念(2011年提出,即Online to Offline),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未来教学 公开课 混合式教学 登岳阳楼 互联网 培育学生
下载PDF
同登岳阳楼,两种风格别样情——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登岳阳楼》比较浅析
3
作者 绳传冬 《职业技术》 2006年第20期83-84,共2页
本文从李白、杜甫所生活的不同时期缘起,阐述了二人不同的创作道路,并以二诗为由,比较论证了同一题材所产生的“两种风格别样情”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岳阳楼 风格 情怀 李白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杜甫 登岳阳楼 比较文学 题材 中国 诗歌 古代文学研究
下载PDF
试析《登岳阳楼》中的留白效应
4
作者 胡春莲 《鄂州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23-24,共2页
美术有留白艺术,音乐有以无声代有声,文学有言有尽意无穷。文章以杜甫的《登岳阳楼》为例剖析文学作品的留白效应,阐述了怎样从有形的"网"中捕到无形的"鱼"。
关键词 留白效应 破解 登岳阳楼
下载PDF
沉郁悲凉家国情——重读杜甫《登岳阳楼》
5
作者 程亚恒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第9期24-25,共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选入了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该诗是“诗圣”晚年漂泊西南时期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登楼咏怀诗,曾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诗人与世长辞的前一年,也就是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这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选入了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该诗是“诗圣”晚年漂泊西南时期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登楼咏怀诗,曾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诗人与世长辞的前一年,也就是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这一年,杜甫携家眷由夔州出峡,沿江经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江湘一带,并在暮冬时节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赋此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岳阳楼 杜甫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五言律诗 重读 国情 悲凉 沉郁
下载PDF
一曲博大而悲恸的挽歌——从《登岳阳楼》看杜甫“仁者爱人”的儒学境界 被引量:1
6
作者 戴琼媛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1997年第1期51-53,共3页
不少评论家认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在文风上与其早年的诗相比反差太大,结尾两联不能掩饰地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老弱多病孤独无助的自怜自叹.这是对诗人的误读.如果以儒家“仁者爱人”的哲学思想为审美视角,反观诗人终其一生对“至君尧舜上... 不少评论家认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在文风上与其早年的诗相比反差太大,结尾两联不能掩饰地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老弱多病孤独无助的自怜自叹.这是对诗人的误读.如果以儒家“仁者爱人”的哲学思想为审美视角,反观诗人终其一生对“至君尧舜上,再使风淳”的治国救民理想的热情追求和围绕这一理想而进行的创作实践来赏析这首内涵丰富的五律诗.那么杜甫在诗中“涕泗流”的恸哭绝非对自我悲惨命运的哀叹,而恰恰是诗人忧国爱民的深层的、博大的悲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诗人 挽歌 五律 悲惨命运 律诗 创作实践 登岳阳楼 文风 求和
下载PDF
以言语同义手段看古典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以《登岳阳楼》的教学为例
7
作者 庄平悌 《教学月刊(中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5-47,共3页
所谓言语同义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在言语交际中能够表达相同意思的表达形式。它既包括本来就同义的表达形式,也包括本来并不同义而临时性地表达了相同意思的表达形式。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往往要根据不同的话题、交际目的以及语言环境... 所谓言语同义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在言语交际中能够表达相同意思的表达形式。它既包括本来就同义的表达形式,也包括本来并不同义而临时性地表达了相同意思的表达形式。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往往要根据不同的话题、交际目的以及语言环境来选择不同的表达形式,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义手段 言语交际 登岳阳楼 教学内容 古典诗歌 语言环境 交际目的 表达效果
下载PDF
融合信息技术的中职语文诗歌教学过程重塑初探——以杜甫诗《登岳阳楼》教学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潘盼 《教育传播与技术》 2021年第6期24-29,共6页
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建议集中于强调学生在赏析诗歌时,能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知识储备,真正对诗歌文本生发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鉴赏,依托某读诗软件,视听皆全,其着力点在于引导学生充分诵读。在"逐联品读&qu... 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建议集中于强调学生在赏析诗歌时,能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知识储备,真正对诗歌文本生发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鉴赏,依托某读诗软件,视听皆全,其着力点在于引导学生充分诵读。在"逐联品读"和"比较鉴赏"两个教学环节里借助学习互动平台发布既能激趣,又能导思的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学生对于文本深入探究,加深理解,感知"诗圣"形象,体察诗人"感时伤世、家国情怀"的思想内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登岳阳楼 诗歌教学 信息技术
下载PDF
聚焦“四个维度”,完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以《登岳阳楼》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洪韵 《语文世界(中旬刊)》 2022年第7期68-69,共2页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之下,如何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要素,也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顺利达成,是一个亟须思考的课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古典诗词...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之下,如何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要素,也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顺利达成,是一个亟须思考的课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古典诗词的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涉及显著的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这直接对应着语言建构与运用;当然也涉及显著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这直接涉及文化传承与理解;而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必然运用思维,所以肯定存在着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至于收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古典诗词,从来都具有良好的意境,因此可以让审美鉴赏与创造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核心素养 古典诗词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理解文本 登岳阳楼 发展与提升 组成要素
下载PDF
我心为主,自由自在——《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文本解读
10
作者 吴晓东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第5期38-39,共2页
自古有关岳阳楼的诗词多不胜数,李白之前就有其仰慕的前辈孟浩然写过的著名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之后也有杜甫的千古名篇《登岳阳楼》。但李白的这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却是真正的"太白体",与任何其他的诗歌都不同,它传达出太... 自古有关岳阳楼的诗词多不胜数,李白之前就有其仰慕的前辈孟浩然写过的著名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之后也有杜甫的千古名篇《登岳阳楼》。但李白的这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却是真正的"太白体",与任何其他的诗歌都不同,它传达出太白追求极致,以我为主的迥乎常人的精神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文本解读 我心为主
下载PDF
杜甫湖湘诗的代表作——《登岳阳楼》读后
11
作者 林从龙 《杜甫研究学刊》 1988年第3期66-68,共3页
杜甫的湖湘诗,据不完全统计,有102首,其代表作有人所共知的《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在这段艰难的漂泊生涯中,他的咏物写景诗却多起来,如《小寒食舟中作》、《燕子来舟中作》、《发潭州》等。这类诗,如《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 杜甫的湖湘诗,据不完全统计,有102首,其代表作有人所共知的《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在这段艰难的漂泊生涯中,他的咏物写景诗却多起来,如《小寒食舟中作》、《燕子来舟中作》、《发潭州》等。这类诗,如《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写得“纤浓绮丽”,被认为是“后来词曲之祖”(王嗣奭语)。他最有名的一首七排《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也成于此时。但是,他并没有肆情山水,弄月吟风,从《蚕谷行》、《岁晏行》、《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等诗中可以看出,在诗人的胸膛里,仍然激荡着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耿耿于心的,依旧是“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寒食舟中作 湖湘诗 燕子来舟中作 写景诗 王嗣奭 咏物 登岳阳楼 发潭州
下载PDF
杜诗中的“小大之辩”--以《登岳阳楼》为例
12
作者 彭航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8-60,共3页
唐庚在《子西文录》中评价“杜诗虽小而大”,“虽……而……”是一种转折关系,也就是在杜甫的诗歌中,“小”与“大”是辩证存在的。只有把握了《登岳阳楼》一诗起笔的平实、用字的精当、个体曲渺小、选材的细微与内容的丰富、意蕴的丰... 唐庚在《子西文录》中评价“杜诗虽小而大”,“虽……而……”是一种转折关系,也就是在杜甫的诗歌中,“小”与“大”是辩证存在的。只有把握了《登岳阳楼》一诗起笔的平实、用字的精当、个体曲渺小、选材的细微与内容的丰富、意蕴的丰厚、意境的雄浑、格局的阔大交融统一,才能深入理解本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大之辩” 登岳阳楼 杜甫
下载PDF
《登岳阳楼》诗意辨
13
作者 詹克文 《学语文》 2015年第1期49-49,共1页
重教杜甫的《登岳阳楼》,恰逢我校课堂教学开放日,有两位老师选择这一首诗作为教学开放日的展示课,当然老师们喜欢选这首诗来上公开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最能表达杜甫漂泊西南时期的情怀,也最能见出杜甫晚年诗歌的功... 重教杜甫的《登岳阳楼》,恰逢我校课堂教学开放日,有两位老师选择这一首诗作为教学开放日的展示课,当然老师们喜欢选这首诗来上公开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最能表达杜甫漂泊西南时期的情怀,也最能见出杜甫晚年诗歌的功力和技法。听课的时候,我发现一些年青老师在诗句理解上尚存在问题,结合自己的思考,想就此来谈谈自己的理解,或作为疑惑来与大家切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岳阳楼 诗意 课堂教学 晚年诗歌 杜甫 展示课 老师 公开课
下载PDF
《临洞庭》《登岳阳楼》阐释变迁及其诗学意义
14
作者 雷正娟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73-77,共5页
比较《临洞庭》《登岳阳楼》阐释历程,宋代孟浩然不如杜甫,明代难分伯仲,清代持论客观。二诗首联律间出古,被看作五律起句之法。二诗颔联气势壮阔,但写景有精疏之别,《登岳阳楼》不如《临洞庭》精切,这与杜甫晚年“眼复几时暗”的视力... 比较《临洞庭》《登岳阳楼》阐释历程,宋代孟浩然不如杜甫,明代难分伯仲,清代持论客观。二诗首联律间出古,被看作五律起句之法。二诗颔联气势壮阔,但写景有精疏之别,《登岳阳楼》不如《临洞庭》精切,这与杜甫晚年“眼复几时暗”的视力障碍有关。二诗后四句褒贬不一,争论亦多。综观二诗阐释历程,其中五律起句之法、写景虚实笔法、诗篇情格问题等对五律鉴赏具有借鉴和典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洞庭》 登岳阳楼 阐释历程
下载PDF
异曲同话岳阳楼——《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赏读
15
作者 白新绘 《语文知识》 2005年第3期28-29,共2页
许多诗人面对岳阳楼吐露心声.历古常新,至今广泛传诵的首推杜甫的五律《登岳阳楼》。现将它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作一比较,以飨读者。
关键词 登岳阳楼 赏读 读者 李白 杜甫 诗人 五律 广泛
下载PDF
一生漂泊怀天下,孤舟常伴老杜心——《登岳阳楼》“孤舟”意象初探
16
作者 王玉柱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5年第11期60-61,共2页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为杜甫五律名篇,前人誉之为"盛唐五律第一",古今"登楼第一诗".诗作抒写登岳阳楼、望洞庭水的感慨,既感叹时事,...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为杜甫五律名篇,前人誉之为"盛唐五律第一",古今"登楼第一诗".诗作抒写登岳阳楼、望洞庭水的感慨,既感叹时事,又自伤身世,意境雄阔,意蕴深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岳阳楼 意象 五律 诗作 名篇 时事
下载PDF
杜甫诗歌“虽小而大”——从《登岳阳楼》谈起
17
作者 刘志敏 《湖南教育(中旬)(B)》 2014年第10期43-43,共1页
在教授《登岳阳楼》一课时,笔者细细琢磨课后北宋唐庚《子西文录》中对此诗的评价,"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豁然开朗。"小"与"大"这对反义词就是教学突破口。
关键词 登岳阳楼 杜甫诗歌 反义词 课时 教授 课后 教学
下载PDF
登岳阳楼
18
作者 杜甫 《日语知识》 2001年第5期42-42,共1页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Et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关键词 登岳阳楼 中国 唐代 诗歌 杜甫 文学翻译
下载PDF
《登岳阳楼》中“无”“有”二字的艺术性及其他
19
作者 吴云辉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1期26-27,共2页
杜甫《登岳阳楼》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以意境的开阔宏丽历来为人激赏。殊不知,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尤有令人咀嚼之处,一“无”一“有”,词淡蕴意丰,韵味无穷。
关键词 登岳阳楼 “有” “无” 艺术性 颔联
下载PDF
乘兴挥洒 气韵生动——李白《夏十二登岳阳楼》鉴赏
20
作者 刘文胜 《中学语数外(初中版)》 2004年第9期12-12,共1页
公元795年,李白沿长江西行,赴流放地夜郎,途经巫山一带,遇大赦放还。他返至江夏,复叉出至湘中,这年秋天,李白南游岳阳,与朋友夏十二一起登上岳阳楼,写下了下面这首诗:
关键词 李白 《夏十二登岳阳楼 诗歌 初中 语文 阅读欣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