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云谣里,华芳醉“春瓷”
1
作者 韩凤平 《理财(经济)》 2015年第12期93-95,共3页
“素胎涵绿意,青红指凝香。依亭藤蔓处,风雅结华芳。”我喜欢骨质瓷的光润如玉、精致自由、宁静温暖,并把它喻为“白云谣里”,那清凌的流韵揉成它的肌肤,天然的质地恰到好处地让它顾盼生姿,最紧要的是还在此基础上创制作画的秀缈... “素胎涵绿意,青红指凝香。依亭藤蔓处,风雅结华芳。”我喜欢骨质瓷的光润如玉、精致自由、宁静温暖,并把它喻为“白云谣里”,那清凌的流韵揉成它的肌肤,天然的质地恰到好处地让它顾盼生姿,最紧要的是还在此基础上创制作画的秀缈形态,通过丰富层次感的浮凸、褶皱的方式,给光滑的骨质瓷胚胎披上华美外衣的种种神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白云谣 华芳醉"春瓷"》 中国 韩凤平
下载PDF
试探《穆天子传》传入日本的时间及途径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伏玲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8-104,共7页
伊与部马养在《从驾应诏》诗中提到"瑶池"和"白云篇",而"瑶池"与"白云谣"典故出自《穆天子传》,明示他受到《穆天子传》影响。伊与部马养是有文献可证的《穆天子传》在日本的早期接受者,其接... 伊与部马养在《从驾应诏》诗中提到"瑶池"和"白云篇",而"瑶池"与"白云谣"典故出自《穆天子传》,明示他受到《穆天子传》影响。伊与部马养是有文献可证的《穆天子传》在日本的早期接受者,其接受时间在持统天皇702年逝世之前。731年葛井连广成奉试对策提到了"黄竹"和"白云","黄竹"典故也出自《穆天子传》,说明日本上层对《穆天子传》已很熟悉。日本学者在诗文中引用《穆天子传》,既与他们注意学习《昭明文选》和李善注有关,也与他们直接阅读《穆天子传》有关。《文选》李善注本可能不是直接从唐朝传入日本,而是通过新罗间接传入。《穆天子传》则更有可能是由日本遣隋使团、遣唐使团中的学问僧与留学生带回日本。基于此,笔者将《穆天子传》传至日本的时间上限定为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日本圣德太子初次派遣留学生到中国留学;下限则为日本持统天皇逝世之年,即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具体时间难以确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天子传》 伊与部马养 《从驾应诏》 葛井连广成 白云谣 黄竹诗
下载PDF
明代中后期《穆天子传》的传播与接受——以王世贞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伏玲 王齐洲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6-122,共7页
明嘉靖至万历时期,以"舆论领袖"王世贞为代表的阅读公众初步形成,他们以荐读、研究、创作实践等方式迅速推动着《穆天子传》的传播与接受,从而掀起了知识分子阅读、讨论的风潮。考察其背后的社会原因,主要源于皇帝对道教的推... 明嘉靖至万历时期,以"舆论领袖"王世贞为代表的阅读公众初步形成,他们以荐读、研究、创作实践等方式迅速推动着《穆天子传》的传播与接受,从而掀起了知识分子阅读、讨论的风潮。考察其背后的社会原因,主要源于皇帝对道教的推崇、西王母信仰的兴盛及明中后期发达的印刷业。在《穆天子传》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两个传播偏向,一是以复古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偏重于"白云谣"诸篇章并将其应用于诗歌革新,二是经知识分子再创作的穆天子故事杂糅西王母仙迹而普及民间。两个偏向又重合于周穆王见西王母事件,使受众产生《穆天子传》的主题就是写穆王与西王母相会的错觉,从而影响了文学史的撰写和当代人对此书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天子传》 明代中后期 王世贞 白云谣 明乐府 西王母故事
下载PDF
《穆天子传》意象演变及其经典化过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伏玲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0-88,共9页
南北朝时期《穆天子传》的经典意象已经确立。谢惠连《雪赋》为后世赋雪诗确立了意象模范,而谢朓树立“白云谣”离别、思故的典范。唐人赋予典故更丰富的内涵,《穆天子传》事典、物典的意义逐渐发生了改变。“白云谣”常引申为送远、怀... 南北朝时期《穆天子传》的经典意象已经确立。谢惠连《雪赋》为后世赋雪诗确立了意象模范,而谢朓树立“白云谣”离别、思故的典范。唐人赋予典故更丰富的内涵,《穆天子传》事典、物典的意义逐渐发生了改变。“白云谣”常引申为送远、怀故、思故之曲,继而指相思之歌、道家神仙之唱。“白云之期”又指约期,其特指与仙人相会。“黄竹诗”的初始含义指皇帝悯民爱民忧民,后成为爱民之诗,甚至是彰显帝王圣德之诗,它还是诗人咏雪诗的通称。《穆天子传》的经典化过程其实也就是它被接受的过程,与时代学术背景有关。探讨《穆天子传》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经典意象的确立、典故意义的演变,有助于了解其所处的时代文化,重新审视《穆天子传》的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天子传》 白云谣 黄竹诗 经典意象 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