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冲突中的黑色文化底蕴——莫利森与埃利森的对话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美芹 隋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94-96,共3页
拉尔夫.埃利森与托妮.莫利森分别以《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描述了两个因丧失黑人性而失去自我,在西方社会的精神奴役下产生精神危机的黑人青年寻找自我,寻找黑色文化底蕴并最终返璞归真的精神自救历程。两位作家从不同层面探讨... 拉尔夫.埃利森与托妮.莫利森分别以《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描述了两个因丧失黑人性而失去自我,在西方社会的精神奴役下产生精神危机的黑人青年寻找自我,寻找黑色文化底蕴并最终返璞归真的精神自救历程。两位作家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在白人主流社会中和白人文化霸权下黑人对“美国梦”的追求及认同,同时认为,黑人在追求梦想成真的同时,要保持自己的黑色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文化底蕴 精神历程 白人主流文化 美国梦
下载PDF
最蓝的眼睛能给黑人带来什么?——重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被引量:3
2
作者 胡丽英 张传彪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55-158,共4页
女主人公佩科拉对蓝眼睛的畸形渴望,不但反映了美国黑人女性被白人价值观所同化的现实,而且揭示了白人强势文化乃是造成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根源。作者莫里森透过《最蓝的眼睛》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美国黑人只有尊重和继承自己民族的... 女主人公佩科拉对蓝眼睛的畸形渴望,不但反映了美国黑人女性被白人价值观所同化的现实,而且揭示了白人强势文化乃是造成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根源。作者莫里森透过《最蓝的眼睛》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美国黑人只有尊重和继承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才能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美国社会中健康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蓝的眼睛》 黑人文化 白人主流文化 人格异化
下载PDF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最蓝的眼睛》
3
作者 刘宁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7期184-186,共3页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讲述的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北方的一个黑人女孩皮科拉梦想有双蓝眼睛而最终精神失常的悲剧故事。在此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这部经典的作品中白人主流文化对美国黑人所造成的...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讲述的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北方的一个黑人女孩皮科拉梦想有双蓝眼睛而最终精神失常的悲剧故事。在此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这部经典的作品中白人主流文化对美国黑人所造成的心灵扭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 白人主流文化 心灵扭曲
下载PDF
《阳光下的葡萄干》中黑人女性形象剖析
4
作者 马思源 梁艳 《戏剧之家》 2020年第34期35-36,共2页
《阳光下的葡萄干》是洛林·汉斯贝里于1959年在百老汇首演的一部戏剧作品。以女性主义为指导,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分析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积极探讨黑人女性在白人主流文化社会和男权社会中,如何在人际交往与... 《阳光下的葡萄干》是洛林·汉斯贝里于1959年在百老汇首演的一部戏剧作品。以女性主义为指导,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分析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积极探讨黑人女性在白人主流文化社会和男权社会中,如何在人际交往与交流中树立形象和体现人物性格的过程。黑人女性想要取得话语权,就要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摆脱束缚,挣脱牢笼,为广大黑人妇女群体树立榜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光下的葡萄干》 黑人女性 白人主流文化社会 男权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