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2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D、白介素-18、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葛丽丽 许轩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9期1014-1017,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 目的探讨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测定血清SP-D、IL-18、NLR水平。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儿分为轻度组(31例)、中度组(34例)及重度组(15例),比较三组患儿的血清SP-D、IL-18、NLR水平,并分析其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同时根据预后情况将患儿分为预后不良组(11例)和预后良好组(69例),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清SP-D、IL-18、NLR水平,并分析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患儿血清SP-D、IL-18、NLR水平逐渐上升,轻、中、重度患儿血清SP-D、IL-18、NLR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血清SP-D、IL-18、NLR水平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416、0.387、0.503,P<0.05)。预后不良组患儿血清SP-D、IL-18、NLR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P-D、IL-18、NLR预测NRDS患儿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5、0.790、0.686。结论NRDS患儿血清SP-D、IL-18、NLR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患儿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表面活性蛋白D 白介素-18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病情严重程度 预后
下载PDF
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介素-18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性
2
作者 吉红亮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0期1820-1823,共4页
目的 观察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介素-18(IL-18)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ACI患者急诊溶栓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接受溶栓治疗的24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 观察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介素-18(IL-18)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ACI患者急诊溶栓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接受溶栓治疗的24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溶栓后第3个月时,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治疗预后,将mRS≥3级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3级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溶栓前检测患者血清MCP-1、IL-18水平及其他相关指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分析各指标与ACI患者急诊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关系,评估血清MCP-1、IL-18对ACI患者急诊溶栓治疗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纳入的240例ACI患者,溶栓治疗后第3个月时,预后不良占40.83%,预后良好占59.17%;预后不良组入院时GCS评分、NIHSS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糖、TC、TG、MCP-1、IL-18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TC、TG、MCP-1、IL-18过表达与ACI患者急诊溶栓治疗短期预后不良有关(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MCP-1、IL-18单独以及联合预测ACI患者急诊溶栓治疗短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6、0.800、0.886,均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ACI患者急诊溶栓治疗预后不良与血清MCP-1、IL-18高表达有关,检测血清MCP-1、IL-18能够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急诊溶栓 短期预后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白介素-18
下载PDF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白介素-6、18、27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0
3
作者 朱占胜 吴明灿 +3 位作者 张家均 陈世洁 姚远 王鹏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2-763,共2页
目的动态监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和白介素-27(IL-27)的浓度变化。方法选取伤后24 h内入院的TBI患者112例,分3组(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并选取27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 目的动态监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和白介素-27(IL-27)的浓度变化。方法选取伤后24 h内入院的TBI患者112例,分3组(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并选取27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段(第1、3、5、7天)血清IL-6、IL-18和IL-27的浓度变化,对TBI与IL-6、IL-18、IL-27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3组患者入院的血清IL-6、IL-18、IL-27浓度均升高,重型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型组和中型组,差异有显著性。颅脑损伤严重分级与血清IL-6浓度(r=0.891,P<0.01)、血清IL-18浓度(r=0.833,P<0.01)、血清IL-27浓度(r=0.922,P<0.01)呈正相关;血清IL-27浓度与血清IL-6浓度(r=0.925,P<0.01)、血清IL-18浓度(r=0.843,P<0.01)呈正相关;血清IL-18浓度与血清IL-6浓度(r=0.673,P<0.01)呈正相关。结论颅脑损伤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IL-6、IL-18和IL-27水平与颅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如浓度持续保持较高水平,提示脑组织损伤严重,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炎症反应 白介素-6 白介素-18 白介素-27
下载PDF
血清白介素-18、-33和IgE水平与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孟祖东 盛晚香 +2 位作者 王恒 王晶 宋继权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0-213,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患者的血清白介素(IL)-18、IL-33及Ig E表达水平与CU发病机制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CU患者使用枸地氯雷他定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及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清...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患者的血清白介素(IL)-18、IL-33及Ig E表达水平与CU发病机制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CU患者使用枸地氯雷他定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及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清IL-18、IL-33和Ig E的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CU组治疗前血清IL-18和Ig E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2与治疗前相比,CU组治疗4周后血清IL-18和Ig E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CU组IL-33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U发病机制可能与IL-18和Ig E水平升高有关,而与IL-33无明显相关;2CU组治疗前后IL-18和Ig E水平变化与其临床疗效呈正相关性,为评价CU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了参考指标;3枸地氯雷他定能调控CU患者体内的细胞因子IL-18和Ig E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白介素-18 白介素-33 Ig E 枸地氯雷他定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白介素-18在冠心病及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5
作者 丁法明 王聪霞 +5 位作者 张春艳 张岩 吴小三 阎娇娟 贾珊 张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6-650,共5页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白介素-18(IL-18)在冠心病及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选择住院患者181例,分为冠心病组(n=50)、冠心病+糖尿病组(n=50)、糖尿病组(n=50),并设对照组(n=31).冠心病组、冠心...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白介素-18(IL-18)在冠心病及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选择住院患者181例,分为冠心病组(n=50)、冠心病+糖尿病组(n=50)、糖尿病组(n=50),并设对照组(n=31).冠心病组、冠心病+糖尿病组随访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情况,并检测IL-18、MMP-9含量;糖尿病组随访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IMT),分别于6个月、12个月采血检测II-18、MMP-9含量.结果 ACS发生后血清IL-18、MMP 9水平显著升高;MMP-9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9,P=0.014,95% CI 1.396~19.298),IL 18与ACS的发生关系不明显;MMP-9浓度变化与IMT增量呈正相关(r=0.472,P=0.011,95% CI0.008~0.095).结论 MMP-9参与ACS及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过程,其含量变化对ACS、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8 基质金属蛋白酶-9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心病 糖尿病 血管并发症
下载PDF
猪白介素-18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被引量:29
6
作者 景志忠 窦永喜 +2 位作者 侯俊琳 蒙学莲 才学鹏 《中国兽医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7,共5页
通过对猪PBMC刺激诱导 ,提取总RNA ,然后采用RT PCR技术克隆了猪白介素 18(pIL 18)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克隆的 pIL 18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 pIL 18基因序列完全一致 ,与其他各物种的IL 18基因间具有较大的种属差异性。该基... 通过对猪PBMC刺激诱导 ,提取总RNA ,然后采用RT PCR技术克隆了猪白介素 18(pIL 18)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克隆的 pIL 18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 pIL 18基因序列完全一致 ,与其他各物种的IL 18基因间具有较大的种属差异性。该基因在国内的成功克隆为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8基因 克隆 RT-PCR 同源性分析
下载PDF
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甘草甜素上调白介素-18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建军 李宝伟 +6 位作者 成军 刘妍 徐志强 杨倩 纪冬 党晓燕 王春花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855-858,共4页
目的:了解甘草甜素调节白介素-18(IL-18)基因启动子的活性,为甘草甜素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于甘草甜素刺激HepG2 细胞之后的基因表达谱进行研究.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IL-18基因启动子,命名为IL-18P.... 目的:了解甘草甜素调节白介素-18(IL-18)基因启动子的活性,为甘草甜素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于甘草甜素刺激HepG2 细胞之后的基因表达谱进行研究.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IL-18基因启动子,命名为IL-18P.以T-A克隆法,将IL- 18P基因片段连入载体pGEM-T.将获得的质粒pT-IL- 18P,与报告质粒pCAT3-basic分别用KpnⅠ和BglⅡ双酶切后构建IL-18启动子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CAT3-IL-18P, 以重组表达质粒pCAT3-IL-18P瞬时转染HepG2细胞,以转染pCAT3 basic的HepG2细胞为阴性对照,甘草甜素刺激后24 h后收获细胞.用酶联免疫黏附法(ELISA)检测细胞中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的表达活性. 结果:表达谱基因芯片研究结果表明,甘草甜素可上调IL- 18基因表达水平达2.815倍.构建的报告载体pCAT3-IL- 18P经过序列分析和酶切鉴定正确.pCAT3-IL-18P和甘草甜素瞬时转染的HepG2细胞的CAT表达活性是CAT3空载体的7.7倍,pCAT3-IL-18P的1.5倍. 结论:甘草甜素可以上调IL-18启动子的活性,进而上调IL-18基因的表达.为深入了解甘草甜素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病毒的清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达谱 基因芯片技术 甘草甜素 白介素-18 基因表达 酶联免疫黏附法 ELISA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患者重复电刺激、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18水平与临床绝对评分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丽香 李晓峰 +3 位作者 李吕力 罗永坚 李燕华 肖继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561-2563,共3页
目的:研究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水平、重复电刺激检查结果与临床绝对评分的相关性。方法:32例新发病MG患者进行临床绝对评分后,分析不同部位重复电刺激(RNS)检查的波幅衰减度及MG各临床分型的RNS波... 目的:研究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水平、重复电刺激检查结果与临床绝对评分的相关性。方法:32例新发病MG患者进行临床绝对评分后,分析不同部位重复电刺激(RNS)检查的波幅衰减度及MG各临床分型的RNS波幅衰减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检测MG患者血清IL-6、IL-18水平,通过SPSS13.0软件分析结果相关性。结果:和正常健康人群相比,MG患者外周血清IL-6、IL-1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水平(P<0.01),Ⅱ型、Ⅲ型MG患者IL-6、IL-18水平显著高于Ⅰ型患者,MG患者血清IL-6、IL-18水平、RNS波幅衰减程度与临床绝对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MG患者重复电刺激波幅衰减程度和血清IL-6、IL-18水平与临床绝对评分呈正相关,可能是反映MG病情的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白介素-6 白介素-18 重复电刺激 临床绝对评分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8和组织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与凝血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顾昊 石静萍 +2 位作者 葛剑青 康丽莉 李晓波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4-295,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白介素(IL)-18和组织因子(TF)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凝血功能关系。方法 79例ACI患者(ACI组)于入院次日、25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早晨,分别检测血清IL-18、TF水平和凝血功能。结果 ACI组患者...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白介素(IL)-18和组织因子(TF)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凝血功能关系。方法 79例ACI患者(ACI组)于入院次日、25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早晨,分别检测血清IL-18、TF水平和凝血功能。结果 ACI组患者的血清IL-18、TF水平[(282.22±127.45)pg/ml,(2.10±1.23)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31.13±37.17)pg/ml,0.67±0.34)ng/ml](P<0.01~0.001);ACI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中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ACI组患者血清TF水平与凝血酶原时间及Fib水平呈正相关(r=0.376,r=0.473,P<0.05~0.01)。结论血清IL-18与TF水平异常增高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抗凝及降纤治疗通过抑制TF水平逆转该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白介素-18 组织因子 凝血功能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白介素(IL)-10、IL-15和IL-18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林志航 张国伟 庄权权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69-671,共3页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血清白介素(IL)-10、IL-15及IL-18的影响。方法用信封法将5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前及治疗后1,4,7...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血清白介素(IL)-10、IL-15及IL-18的影响。方法用信封法将5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前及治疗后1,4,7 d,检测2组患者IL-10、IL-15及IL-18水平,并评价2组C反应蛋白(CRP)、血尿淀粉酶、腹痛缓解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1周时,治疗组患者的CR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血尿淀粉酶接近正常;腹痛缓解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 d,2组患者IL-10、IL-15及IL-1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4,7 d,治疗组患者血清IL-15、IL-18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显著下降(P<0.01);而IL-10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升高(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抑制IL-15、IL-18分泌,上调IL-10水平,对SAP具有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白介素-10 白介素-15 白介素-18 血必净注射液
下载PDF
Modic Ⅱ型改变软骨终板中核因子-κB、白介素18和P物质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贺宪 黄东生 +3 位作者 彭焰 梁安靖 孔畅 曾巧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25-1030,共6页
目的 :观察核因子-κB(NF-κB)、白介素-18(IL-18)和P物质(SP)在ModicⅡ型改变软骨终板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因单节段腰间盘退变性疾病行椎体间融合术的患者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龄20-70... 目的 :观察核因子-κB(NF-κB)、白介素-18(IL-18)和P物质(SP)在ModicⅡ型改变软骨终板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因单节段腰间盘退变性疾病行椎体间融合术的患者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龄20-70岁,平均47.1±13.7岁。根据手术节段终板有无ModicⅡ型改变,将其分为ModicⅡ型改变组(A组)和无Modic改变组(B组)。同时收集因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前路手术治疗的5例年轻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男3例,女2例,年龄20-29岁,平均24.2±3.7岁。对术中取出的软骨终板标本行HE染色观察软骨终板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IL-18和SP表达阳性率及阳性细胞指数。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C组软骨终板无明显退变,A组退变程度重于B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B、C组NF-κB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为55.39±17.74、36.01±14.80、4.42±2.84,IL-18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为45.23±12.95、30.22±12.01、5.22±3.46,SP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为38.29±19.26、25.83±16.52、0.97±1.32。A、B组NF-κB、IL-18和SP阳性细胞指数均明显高于C组(P〈0.05),A组明显高于B组(P〈0.05),NF-κB与IL-18的表达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ModicⅡ型改变软骨终板中NF-κB、IL-18和SP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显著性升高,可能是ModicⅡ型改变引起腰痛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cⅡ型改变 腰痛 核因子-κB 白介素-18 P物质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的表达及其与血清白介素-18水平变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14
12
作者 任敏 武加标 +5 位作者 汤丽 顾巧英 肖菁 蒋立新 戚传平 赵东宝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3年第1期22-26,I0004,共6页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的表达及其与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18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34例RA患者、39例健康体检者和7...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的表达及其与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18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34例RA患者、39例健康体检者和7例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阳性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eam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IL-18的水平变化,分别统计TLR4阳性率与IL-18相关性及与疾病活动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28,DAS28)的相关性。结果 TLR4在RA高度活动组、中低度活动组的CD14+单核细胞表面的阳性率分别为(24.58±10.13)%、(32.47±12.40)%,高于对照组(13.14±5.22)%和OA组(10.23±3.40)%,4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MFI在RA高度活动组(47.34±19.85)道、中低度活动组(42.56±17.41)道低于对照组(59.38±28.05)道和OA组(67.90±31.40)道,4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RA高度活动组的血清IL-18水平为(236.71±39.42)pgml,显著高于中低度活动组(195.32±20.69)pg/ml和正常对照组(185.49±42.96)pg/ml(均P<0.01),且3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TLR4阳性率与IL-18水平呈正相关(r=0.261,P<0.05),而与DAS28呈负相关(r=-0.722,P<0.05)。结论 TLR4在RA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表面表达上调且与血清IL-18的水平呈正相关,而与DAS28呈负相关。提示TLR4可能间接参与RA的发病过程,为RA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细胞因子 白介素-18 TOLL样受体 单核细胞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18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吕翠 高波 +1 位作者 谭兰 亓勤德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IL)-6、IL-18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TIA组)、64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ACI组)和30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分别测量其颈动脉IMT值,并分为IMT<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IL)-6、IL-18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TIA组)、64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ACI组)和30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分别测量其颈动脉IMT值,并分为IMT<1.0mm亚组和IMT≥1.0mm亚组。利用液相平衡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3组的血清IL-6和IL-18水平,并对IMT与IL-6、IL-18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TIA组和ACI组所有IMT≥1.0mm患者血清IL-6、IL-18含量[TIA组分别为(141.61±27.86)pg/ml和(212.42±51.88)pg/ml;ACI组分别为(157.94±27.98)pg/ml和(224.99±59.56)pg/ml]比正常对照组[(101.41±35.56)pg/ml和165.87±29.89)pg/ml]升高(P<0.05~0.01);TIA组、ACI组IMT≥1.0mm亚组患者血清IL-6、IL-18含量和IMT<1.0mm亚组[TIA组分别为(141.61±27.86,212.42±51.88)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内中膜厚度 白介素-6 白介素-18
下载PDF
烫伤大鼠组织白介素-18 m RNA表达及其介质效应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京衢 高维谊 +3 位作者 姚咏明 柴家科 郭振荣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7期413-416,共4页
目的 :探讨烫伤后不同组织白介素 18(IL 18) m RNA的表达及其介质效应。方法 :采用大鼠 30 %体表面积 度烫伤模型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组织 IL 18m RNA、γ 干扰素 (IFNγ) m RNA、Fas Lm RNA含量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 ISA)... 目的 :探讨烫伤后不同组织白介素 18(IL 18) m RNA的表达及其介质效应。方法 :采用大鼠 30 %体表面积 度烫伤模型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组织 IL 18m RNA、γ 干扰素 (IFNγ) m RNA、Fas Lm RNA含量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 ISA)法测定 IFNγ蛋白含量。结果 :烫伤后组织 IL 18m RNA表达较伤前值即有显著升高 ,8小时达高峰 ,且持续至伤后 2 4小时 ;烫伤后组织 IFNγ m RNA表达即开始增加 ,伤后 8小时达高峰。肠、肺组织 IFNγ水平与基因表达趋势基本一致。未致伤动物肠、肺可表达少量 Fas L m RNA ,烫伤可使其表达增加。相关分析表明 ,组织 IL 18m RNA表达与 IFNγ m RNA、IFNγ水平、Fas L m RNA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肠、肺组织 IL 18m RNA表达在烫伤早期即显著增多 ,并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创伤后组织 IL 18m RNA基因表达对 IFNγ、Fas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白介素-18 Γ-干扰素 FAS配体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复方健胰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8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进军 陈晓雯 +3 位作者 李居一 刘怀珍 钱力维 陈际连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观察复方健胰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血清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NAFL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健胰胶... 目的观察复方健胰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血清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NAFL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健胰胶囊,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及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对照组hs-CRP、IL-18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hs-CRP、TNF-α和IL-18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在降低hs-CRP、TNF-α和IL-18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健胰胶囊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调节炎性因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复方健胰胶囊 超敏C-反应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18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8动态改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职 黄帆 +1 位作者 张慧 刘秀琴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8-370,共3页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8(IL-18)动态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动态测定了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L-18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IL-18水平在发病后的第1天为(178±41)n...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8(IL-18)动态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动态测定了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L-18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IL-18水平在发病后的第1天为(178±41)ng/L、第7天为(104±34)ng/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65±14)ng/L,P均<0.01,而发病后的第14天犤(88±36)ng/L犦和第21天犤(72±33)ng/L犦则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均>0.05);患者第1天的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第7、14、21天的血清IL-18水平(P分别<0.05,0.01和0.01);患者第7天的血清IL-18水平高于第21天的IL-18含量(P<0.05);而其他各组之间的比较则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结果提示IL-18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急性期的发病过程,动态观察患者的IL-18含量变化可能有助于监测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清 白介素-18 动态改变 IL-18 酶联免疫吸附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白介素-18的影响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李少明 郑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3024-3026,共3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白介素-18(IL-18)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发病24h内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白介素-18(IL-18)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发病24h内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d口服,连用14d。于治疗前、治疗后3、7、14d检测两组患者血清MMP-9和IL-18的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欧洲卒中评分(ESS)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的变化。另选同期36例体格检查健康者作为健康组。结果:急性脑梗、患者发病后血清MMP-9和IL-18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1)。治疗组在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3、7和14d,血清MMP-9和IL-18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和P<0.05),而ESS和BI评分则在治疗7d和14d后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和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和IL-18水平,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钙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白介素-18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白介素-18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守社 任鸿雁 +3 位作者 夏章勇 赵敏 许晓第 刘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白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4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8名正常对照者(NC组)的血清sCD40L、IL-18水平,并对脑梗死...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白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4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8名正常对照者(NC组)的血清sCD40L、IL-18水平,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腔梗组及脑梗死组血清sCD40L及IL-18显著升高(均P<0.01);且脑梗死组显著高于腔梗组(均P<0.01)。中、重度脑梗死患者的血清sCD40L及IL-1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轻度脑梗死患者(P<0.05~0.01)。与内膜正常患者比较,有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清sCD40L及IL-18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内膜增厚患者IL-18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内膜增厚患者比较,有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清sCD40L水平和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清sCD40L及IL-18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清sCD40L及IL-18水平显著高于有稳定斑块的患者(均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水平与IL-18水平呈正相关(r=0.729,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IL-18水平显著升高,并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脑梗死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MOL 白介素-18 脑梗死 颈动脉硬化
下载PDF
白介素-18对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浸润的CD4+T细胞子集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史卫红 高胜利 +4 位作者 宋祥和 卞勇华 Greg Brothers 李玉华 吴建成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8-582,共5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18(IL-18)影响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浸润的T细胞子集变化的机制。方法以HepG2细胞在裸鼠皮下接种,形成人肝癌皮下移植瘤的同时,以不同剂量IL-18分为4组治疗,4组分别腹腔注射IL-18 0.75,1.00,1.25,0(模型组)μg(0.1 mL)/只... 目的探讨白介素-18(IL-18)影响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浸润的T细胞子集变化的机制。方法以HepG2细胞在裸鼠皮下接种,形成人肝癌皮下移植瘤的同时,以不同剂量IL-18分为4组治疗,4组分别腹腔注射IL-18 0.75,1.00,1.25,0(模型组)μg(0.1 mL)/只,治疗4周,另设正常对照组。观察肿瘤的生长速度和瘤体大小的变化。4周后处死取肿瘤组织和脾组织,免疫磁珠阴选组织中CD4+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肿瘤组织及脾组织中IL-17+/IFN-γ-CD4+T(Th17细胞)、IL-17-/IFN-γ+CD4+T(Th1)和IL-17+/IFN-γ+CD4+T细胞的变化。结果 HepG2细胞株建立了裸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IL-18抑制人肝癌皮下移植瘤的形成及转移,治疗时间越长剂量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肿瘤组织中Th17和IL-17+/IFN-γ+CD4+T细胞浸润数目增加,Th1细胞降低,与脾组织中一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给IL-18后,随着剂量的增加,Th1细胞增加,IL-17+/IFN-γ+CD4+T细胞和Th17细胞浸润数目降低,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结论 IL-17+/IFN-γ+CD4+T细胞数目在裸鼠移植瘤及其脾组织中增加,可能是在肿瘤环境中,促进其向Th17细胞分化;IL-18通过诱导IFN-γ的生成促进Th1细胞的生成,呈正反馈效应抑制肿瘤的增殖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8 BALB/C裸鼠 Th17细胞 HepG2细胞 TH1细胞
下载PDF
弱阴离子交换整体柱对白介素-18的分离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菊敏 杨更亮 +3 位作者 郑超 刘海燕 王曼曼 陈义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8-171,共4页
制备了弱阴离子交换整体柱,并建立了白介素 18在该柱上分离纯化的方法。以色谱柱管为模具,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一种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GMA)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EDMA)为交联剂的整体色谱柱,并用二乙胺将其修饰为弱阴离... 制备了弱阴离子交换整体柱,并建立了白介素 18在该柱上分离纯化的方法。以色谱柱管为模具,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一种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GMA)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EDMA)为交联剂的整体色谱柱,并用二乙胺将其修饰为弱阴离子交换柱。考察了交联剂及致孔剂用量对色谱柱压力的影响,发现: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减小,致孔剂用量的增大,柱压下降;当交联剂和致孔剂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柱压变化不再明显,但柱体机械强度降低。用该柱对白介素 18进行了分离,同时考察了不同固定相、缓冲液体系、pH值、盐的类型以及有机添加剂对白介素 18分离效果的影响。方法简单、灵敏、快速,重现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阴离子交换色谱 整体柱 白介素-18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