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白令海BR断面海-气CO_2通量及其参数特征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高众勇
孙恒
陈立奇
-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92,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白令海入流水对北冰洋生态系统及碳汇的影响研究"(40976116)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北极碳汇十年变化及其对北极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海三科2010011)
+3 种基金
"夏季白令海二氧化碳体系关键问题研究"(海三科2010001)
国家863项目"极区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2008AA121703)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对外合作支持项目"中美合作开展北冰洋酸化研究"(IC2010013)
"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项目支持"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响应的评价技术(201105022)"
-
文摘
通过对2008年夏季白令海大气和海水pCO2连续观测资料,结合BR断面上站位水体垂直采样测量,对白令海不同海区pCO2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理化参数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将白令海划分为4个具有不同CO2吸收能力的海区,其中陆坡流区碳通量高达-18.72mmol/(m2.d),是海盆北区的近2倍,比海盆南区高一个量级;在海盆北区和陆坡流区pCO2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在海盆南区和陆架区两者的关系不明显,表明这两个海区的温度可能不是pCO2变化的主要调控因子;在海盆北区与陆架区pCO2与盐度呈显著的相关,这很可能受到水团混合的影响,而在海盆南区与陆坡流区两者的变化幅度比较小,关系也不显著。在海盆南区有充分混合的高温、高盐、高溶解总无机碳(DIC)和高总碱度(TA)的水体,这是导致该海区CO2吸收能力最弱的主要原因。在陆坡流区与此相反,呈现出低温、低盐、低TA和低DIC的水体特征,明显不同于白令海盆或白令海陆架区,这可能是形成表层海水pCO2低值的主要原因。
-
关键词
白令海
白令陆坡流
海-气CO2通量
溶解总无机碳
总碱度
-
Keywords
Bering Sea
Bering slope current
air-sea CO2 flux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total alkalinity
-
分类号
P72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P714.4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