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塔里木盆地白垩纪-第三纪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丁孝忠 郭宪璞 +5 位作者 彭阳 纪云龙 李喜臣 张韬 刘丽军 王易农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3-248,共6页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区和东北坳陷区白垩纪—第三系典型剖面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结合地震和钻井资料的分析 ,划分出西南坳陷区 30个三级层序 ,东北坳陷区 2 4个三级层序 ,因其所处的构造位置和沉积环境不同 ,两坳陷区形成的三级层...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区和东北坳陷区白垩纪—第三系典型剖面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结合地震和钻井资料的分析 ,划分出西南坳陷区 30个三级层序 ,东北坳陷区 2 4个三级层序 ,因其所处的构造位置和沉积环境不同 ,两坳陷区形成的三级层序并非一一对应 ,不能进行大区域的直接对比。而三级层序的有序叠置构成了二级超层序及其体系域 ,其叠置方式包括进积组合、退积组合和加积组合。通过二级超层序的研究发现 ,两坳陷区白垩系─第三系 (中新统 )可划分为 4个二级超层序 (SS1—SS4) ,并可以等时对比 ,所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周期也基本相同 ,并且与同受特提斯海水影响的西藏南部地区白垩—早第三纪沉积层序及海平面变化基本一致 ,即西藏南部地区和塔里木盆地均受特提斯构造活动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共同影响。从中新世开始 ,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塔里木盆地相对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白垩纪-第三纪 层序地层学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滇西兰坪盆地白垩纪-早第三纪古地磁结果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2
作者 尹济云 孙知明 +1 位作者 杨振宇 梁其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48-659,共12页
通过对滇西兰坪盆地白垩系地层的古地磁采样和室内退磁研究,揭示出一组高温特征分量,95%正倒转检验和99%置信度下的正褶皱检验,说明这组高温分量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对比国际标准地磁极性年表,发现南新组与阿尔... 通过对滇西兰坪盆地白垩系地层的古地磁采样和室内退磁研究,揭示出一组高温特征分量,95%正倒转检验和99%置信度下的正褶皱检验,说明这组高温分量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对比国际标准地磁极性年表,发现南新组与阿尔比期、赛诺曼期和土仑期相当,而虎头寺组则相当于晚白垩世的三冬期和康尼阿克期.与中国东部的白垩纪古地磁数据比较.进一步证实了晚白垩世华南与印度支那地块存在明显的纬度差,这一事实说明了印度支那地块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及进一步挤压下,印度支那地块在早第三纪沿红河大断裂走滑千余公里,并伴随着15 -20 的顺时针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坪盆地 白垩纪-第三纪 磁性地层 古地磁
下载PDF
西南天山托云地区白垩纪-早第三纪玄武岩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24
3
作者 徐学义 夏林圻 +2 位作者 夏祖春 何世平 马中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1-560,共10页
托云玄武岩主要分布于托云盆地东侧,按形成时代可分为白垩纪玄武岩和早第三纪玄武岩。白垩纪玄武岩包括早白垩世玄武岩和晚白垩世玄武岩,以碱玄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为主,碱性程度高;早第三纪玄武岩包括早第三纪玄武岩及脉岩,以碱性橄榄... 托云玄武岩主要分布于托云盆地东侧,按形成时代可分为白垩纪玄武岩和早第三纪玄武岩。白垩纪玄武岩包括早白垩世玄武岩和晚白垩世玄武岩,以碱玄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为主,碱性程度高;早第三纪玄武岩包括早第三纪玄武岩及脉岩,以碱性橄榄玄武岩、碱性橄榄辉绿岩为主,碱性程度低。所有岩石稀土元素(REE)、微量元素分布模式相似,REE均为向右陡倾型,富集不相容元素。白垩纪玄武岩的∑REE、Rb、Ba、Th、K、Sr、Nb和Ta等元素富集程度均高于早第三纪玄武岩,相容元素富集程度大体较低。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显示,玄武岩起源于与洋岛玄武岩源区相似的富集地幔源。玄武岩中赋存有交代地幔捕虏体,这表明玄武岩浆可能是交代地幔经不同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微量元素的特征同时显示,早白垩世玄武岩部分熔融程度较低,早第三纪玄武岩部分熔融程度较高,且在不断的部分熔融过程中,形成的岩浆又有结晶分异作用发生。托云玄武岩形成于大陆板内拉伸环境,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较弱的壳幔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第三纪 玄武岩 地球化学 成因机制 交代地幔
下载PDF
印度东北部白垩纪一第三纪Xylariaceae化石孢子
4
作者 BharatiNANDI SubhraBANERJEE AtreyeeSINHA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6-67,共12页
在印度东北部白垩纪-第三纪沉积中发现了各种类型单沟无隔壁的Xylariaceae化石孢子,例如:Hypoxylonites,Spirotremesporites.Hypaxylonites等共计15种,其中6新种,它们是Hypoxylonites bhubanensis,H.elsikii,H.minimus,H.neogenicus,H.s... 在印度东北部白垩纪-第三纪沉积中发现了各种类型单沟无隔壁的Xylariaceae化石孢子,例如:Hypoxylonites,Spirotremesporites.Hypaxylonites等共计15种,其中6新种,它们是Hypoxylonites bhubanensis,H.elsikii,H.minimus,H.neogenicus,H.subrotundus和H.thindii,Hypoxylonites在本地区一般出现于晚白垩世地层中,占化石微体植物群总数的3%-4%,而在始新世它们的含量上升到植物群总数的20%-25%,从中新世直到早上新世这类孢子类型最多,含量最高,达植物群总数的40%-45%,到晚上新世含量突然下降,而Spirotremesporites在白垩纪未发现,到晚始新世时才出现,仅占孢粉总数的5%-6%,中新世时达25%-30%,到上新世末衰落,该属含5新种,Spirotremespores ellipticus,S.longilentus,S.miocenicus,S.reniformis,S.tertiarus.考虑到和这些种共生的Xylaria,Hypoxylon,Rosellinia及Daldina的孢子以及它们的地层分布,这类孢子的演化历史可能是受沉积盆地附近的古气候控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东北部 白垩纪-第三纪 Xylariaceae化石孢子 子囊果孢子 古气候
下载PDF
白垩纪-第三纪分界期前的全球环境变化
5
作者 高莉玲 《海洋地质动态》 1995年第5期19-20,共2页
白垩纪-第三纪分界期前的全球环境变化E.Barrera大洋钻探计划690(65°10′S,1°12′E)、750(59°36′S,81°14′E)和761(16°44′S,115°32′E)钻... 白垩纪-第三纪分界期前的全球环境变化E.Barrera大洋钻探计划690(65°10′S,1°12′E)、750(59°36′S,81°14′E)和761(16°44′S,115°32′E)钻位的有孔虫样品的δ ̄(13)O、δ ̄(13)C和 ̄(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环境变化 白垩纪-第三纪 同位素 比值
下载PDF
华南地区中生代以来岩石圈伸展及其与铀成矿关系研究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83
6
作者 胡瑞忠 毕献武 +4 位作者 彭建堂 刘燊 钟宏 赵军红 蒋国豪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9-152,共14页
华南地区中生代以来存在大规模的岩石圈伸展作用,与伸展作用相对应,形成了大量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文章详细总结了华南中生代以来岩石圈伸展作用和铀成矿作用的研究进展。通过系统分析,认为要深刻揭示岩石圈伸展与... 华南地区中生代以来存在大规模的岩石圈伸展作用,与伸展作用相对应,形成了大量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文章详细总结了华南中生代以来岩石圈伸展作用和铀成矿作用的研究进展。通过系统分析,认为要深刻揭示岩石圈伸展与区域铀成矿的关系,至少尚有两大重要科学问题未解决:其一是华南白垩纪—第三纪岩石圈伸展和铀成矿的准确期次及其空间迁移规律;其二为岩石圈伸展期铀成矿的必然性或铀为什么会集中在岩石圈伸展期成矿。要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对铀矿床和岩石圈伸展期形成的基性脉岩开展系统的高精度定年工作;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则需要系统研究成矿流体中CO2等气体组分在铀成矿中的作用及其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白垩纪-第三纪 岩石圈伸展 幔源CO2 铀成矿 华南
下载PDF
动高压物理在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毕延 经福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92,共14页
综述了动高压物理应用于地球和行星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最新进展,包括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热力学状态,巨行星的物质组成模型,太阳系中的碰撞成坑与吸积相互作用等。依据铁的冲击波数据,结合其他热力学数据,可以得到一条统一的铁的熔化曲线... 综述了动高压物理应用于地球和行星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最新进展,包括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热力学状态,巨行星的物质组成模型,太阳系中的碰撞成坑与吸积相互作用等。依据铁的冲击波数据,结合其他热力学数据,可以得到一条统一的铁的熔化曲线,将动高压与静高压数据完全统一,初步解决了长期困扰高压界的动、静压关于铁的熔化温度存在系统偏差的诘难。外推到ICB处(330 GPa),铁的熔化温度(亦称锚定温度)约为(5 950±100) K。冲击Hugoniot 数据,结合地震学模型可以约束地幔与地核的物质组成。冲击压缩下钙钛矿型(Mg0 9,Fe0 1)SiO3的高压声速测量结果表明,1 770 km深度的不连续面不仅是一个相变界面而且是一个化学成分或矿物学分界面。低温可凝聚气体(H2、He)或冰(H2 O, CH4, CO2, NH3 和N2 )的冲击波数据,及Jeffrey 数等其他数据可以用来构建巨行星(如木星和土星)的物质组成模型。地球深部矿物的冲击温度测量可以用来研究它们的高压熔化行为,据此建立的高压相图可以为控制地幔对流的地幔物质的准静态蠕变提供约束条件。熔融硅酸盐在上地幔压力条件下的冲击压缩数据,可以约束地幔熔岩稳定存在的深度,在此深度地幔熔岩不会因固体围岩提供的浮力而向上运移到地表,从而在此深度形成稳定的低速带。冲击波数据在描写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核边界处铁的熔化温度(锚定温度) 1770km深处的成分不连续面 下地幔中的热异常 核幔边界 地球原始大气的形成 巨行星的物质组分模型 行星表面的大型撞击 K-T(白垩纪-第三纪)界面的大规模灭绝事件
下载PDF
巴伦支海中的大撞击坑
8
作者 马建华 《海洋地质动态》 1994年第2期14-16,共3页
巴伦支海中的大撞击坑S.T.Gudlaugsson一个大的地球外物体与地球碰撞导致了白垩纪一第三纪边界群体的灭绝,这种假设使人们对碰撞是群体灭绝主要原因之一的可能性产生极大兴趣。然而,地球上较少的撞击坑记录不能令人满... 巴伦支海中的大撞击坑S.T.Gudlaugsson一个大的地球外物体与地球碰撞导致了白垩纪一第三纪边界群体的灭绝,这种假设使人们对碰撞是群体灭绝主要原因之一的可能性产生极大兴趣。然而,地球上较少的撞击坑记录不能令人满意地证实所提出的这个假设,因为撞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撞击坑 巴伦支海 地球 俯冲 白垩纪-第三纪 碰撞 假设 消失
下载PDF
恐龙究竟是如何灭绝的?
9
《天津科技》 2005年第1期57-57,共1页
关键词 恐龙 灭绝 动物类群 生物界 三叠纪 白垩纪-第三纪 绝灭 好奇心 中外 主导
下载PDF
乌龟的生存能力胜过恐龙
10
《大自然探索》 2011年第9期8-8,共1页
一项新发现表明,一种坚韧的河龟——博迈斯龟,不仅挺过了疑似灭绝了恐龙的陨星撞地球事件,而且看来丝毫未受这场大灾难的影响。这项发现显示,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并非随机事件,一些动物种群遭受重创,
关键词 乌龟 恐龙 白垩纪-第三纪 能力 随机事件 动物种群 大灭绝
下载PDF
恐龙灭绝新疑点
11
作者 Barry E.Digregorio +1 位作者 张全国 聂辉成 《科学(中文版)》 2005年第7期11-11,共1页
传统的古生物学观点认为,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介于10千米到14千米之间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在今天称之为犹卡坦(Yucatan)半岛的地方,造成了恐龙的消失.当前多数科学家认为,这次撞击造成的直径约为145千米的希克苏鲁伯(Chicxulub)陨石坑是白... 传统的古生物学观点认为,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介于10千米到14千米之间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在今天称之为犹卡坦(Yucatan)半岛的地方,造成了恐龙的消失.当前多数科学家认为,这次撞击造成的直径约为145千米的希克苏鲁伯(Chicxulub)陨石坑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KT-extinction)的导火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灭绝 白垩纪-第三纪 疑点 古生物学 灭绝事件 小行星 科学家 导火索 陨石坑 直径 彗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