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HTK的白族语音识别方法 被引量:6
1
作者 张令通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3年第10期27-32,共6页
利用计算机识别少数民族语音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白族是祖国西南边陲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实现使用白族语进行人与计算机的语音交互,提出了一种基于HTK的白族语音词识别方法。该方法针对白族语的发... 利用计算机识别少数民族语音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白族是祖国西南边陲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实现使用白族语进行人与计算机的语音交互,提出了一种基于HTK的白族语音词识别方法。该方法针对白族语的发音特点,以音素为基本识别单元,利用HTK工具提取39维MFCC语音特征参数,构建HMM模型,采用Viterbi算法进行模型训练和匹配来实现白族语音的识别。实验表明,算法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3.3%。该方法识别准确率高,为研究少数民族语音识别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马尔可夫模型工具箱 白族语 识别 MEL频率倒谱系数 音素
下载PDF
白族农村高中学生英语语音习得负迁移因素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茜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7期144-144,147,共2页
本文发放100份有效问卷调查影响大理白族农村高中学生英语语音负迁移的因素,分析了白族语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因素,最后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来减弱白族语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影响。
关键词 白族语 负迁移因素 音习得 高中学生 农村地区
下载PDF
白族语文工作会议在剑川召开 被引量:2
3
作者 徐琳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1-21,共1页
1990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在剑川县召开“白族语文工作会议”。来自云南省城、大理州、剑川洱源等县的民族工作和文教部门的领导和白族前辈以及西中小学的教师、中央民族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白语... 1990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在剑川县召开“白族语文工作会议”。来自云南省城、大理州、剑川洱源等县的民族工作和文教部门的领导和白族前辈以及西中小学的教师、中央民族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白语文工作者一百多人,济济一堂,参加这次白汉双语教学和白文扫盲的经验交流和成果汇报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族语 工作会议 云南省 中小学 大理州 民族工作 剑川县 汉双教学 大理白族 州政府
原文传递
白族的霸王鞭舞 被引量:2
4
作者 边吉 《满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11,共1页
关键词 霸王鞭 白族语 节奏鲜明 表演者 形花样 多民族 民歌 梅花 爱情 唱词
下载PDF
兰坪金顶白族“山后曲”
5
作者 李家骥 《民族音乐》 2007年第5期25-26,共2页
"山后曲"是金顶白族民间流传的多种曲调的总称。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成立前的兰坪县,设县治前是隶属于原丽江县的一个行政区域。
关键词 小三弦 白族语 白族 金顶 口弦 兰坪县 普米族 行政区域 丽江县 弹奏
下载PDF
关于白族民歌的格律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文勋 《思想战线》 1980年第2期97-99,共3页
本刊编辑部收到甘肃天水师专范三畏同志来信说:“我喜欢《思想战线》,因贵刊关于西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介绍文章很吸引我。我喜欢诗歌,自然也关心新诗形式的探讨,而贵刊这类文章中关于民歌的介绍,又颇能给人在这个问题上以很大的启发和帮... 本刊编辑部收到甘肃天水师专范三畏同志来信说:“我喜欢《思想战线》,因贵刊关于西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介绍文章很吸引我。我喜欢诗歌,自然也关心新诗形式的探讨,而贵刊这类文章中关于民歌的介绍,又颇能给人在这个问题上以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范三畏同志在读了本刊一九七八年第一期载的《历史悠久、绚丽多姿的白族民间文学》后,提出“我想知道白族民歌是否也像旧诗词一样,句子要求平仄的交互,它们与汉族五七言诗歌的渊源影响是何种情况”等。现请该文作者张文勋同志答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 师专 句子 白族 白族语 民歌 句式 民族民间文学 韵脚
下载PDF
读唐代《高黎贡山谣》札记 被引量:2
7
作者 蔡川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76-77,共2页
云南自古是民间歌谣的宝库。这些民间创作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艺术才华的标志,有的还保存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烙印,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高黎贡山谣》只是其中的一首,它最早见于唐代樊绰的《蛮书》,已收入童养年编的《全唐诗续补遗... 云南自古是民间歌谣的宝库。这些民间创作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艺术才华的标志,有的还保存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烙印,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高黎贡山谣》只是其中的一首,它最早见于唐代樊绰的《蛮书》,已收入童养年编的《全唐诗续补遗》。全诗只有六句: 冬日欲归来,高黎贡山雪。 秋夏欲归来,无那穹赕热。 春时欲归来,囊中络赂绝。穹赕,白族语,指地点,即今怒江坝。络赂,也是白族语,诗中原注为“财之名也”,即资金。从用语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山 札记 白族语 时空观念 乐府民歌 《杜鹃》 各族人民 怒江 杜诗 四方
下载PDF
汉文典籍记载的两首白族古歌谣
8
作者 杨翠微 《大理文化》 2009年第4期57-59,共3页
  古代歌谣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或歌谣.有民族文字的,传承和保留得比较多.没有民族文字的,大多以口传文学的形式流传下来.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被汉文典籍收录,从而完整...   古代歌谣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或歌谣.有民族文字的,传承和保留得比较多.没有民族文字的,大多以口传文学的形式流传下来.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被汉文典籍收录,从而完整的保留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歌谣 古代歌谣 古代文学史 白族语 言特征
原文传递
《云南剑川鳌凤山墓地发掘简报》补遗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延福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89-90,共2页
《文物》1986年第7期刊载了《云南剑川鳌凤山墓地发掘简报》,发表了丰富的资料。由于工作关系,我曾了解一些有关墓地的情况,现补充如下,以供读者参考。原简报称墓地所在的山名为"鳌凤山",但该山当地白族语自古相沿称为"... 《文物》1986年第7期刊载了《云南剑川鳌凤山墓地发掘简报》,发表了丰富的资料。由于工作关系,我曾了解一些有关墓地的情况,现补充如下,以供读者参考。原简报称墓地所在的山名为"鳌凤山",但该山当地白族语自古相沿称为"由之等",译为汉语为"松子头",盖因古代山头多生松树(现已无存)而名。地方上白族语称松为"由",又白族语称羊也近于"由"之音,故此,从古到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剑川 发掘简报 白族语 凤山 出土 工作关系 博物馆文物 古代 纹饰
原文传递
味蕾上的剑川(二题)
10
作者 张小平 《大理文化》 2010年第2期78-80,共3页
剑川"得勒母子汤""得勒母子汤",是剑川特有的一道美汤,鲜嫩香爽,在肴席上颇受青睐。然其汤名却不能望文生义,照字面去理解。"得勒母子汤"是剑川白族语。
关键词 剑川 青蚕豆 蚕豆瓣 白族语 乡俗 道美 故乡 雪白 母亲 火腿
原文传递
扶贫攻坚战役留下的精神财富——保山军分区扶持阿石寨脱贫启示录
11
作者 杨统时 尚金城 姜兴华 《中国民兵》 1998年第3期22-22,共1页
滇西保山市北部山区有个白族聚居的贫困村叫阿石寨,曾有3个扶贫工作组先后进驻过5年,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使阿石寨脱贫。保山军分区捡起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历经3年努力,终于使阿石寨人彻底告别贫困。去年2月,云南省军区在该军分区... 滇西保山市北部山区有个白族聚居的贫困村叫阿石寨,曾有3个扶贫工作组先后进驻过5年,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使阿石寨脱贫。保山军分区捡起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历经3年努力,终于使阿石寨人彻底告别贫困。去年2月,云南省军区在该军分区召开了现场会,云南省委、省政府破例把只授予地方的“扶贫先进单位”奖牌授给了保山军分区,军分区党委也因此受到了两级军区和总部的表彰。 这个军分区在扶贫中催人泪下的事迹很多,在云南人民面前树起新时期子弟兵爱民、为民的形象。云南省委书记令狐安称赞说:“保山军分区啃下了全省扶贫攻坚最硬的一块骨头,为全省扶贫工作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给云南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分区 扶贫攻坚 启示录 精神财富 战役 民兵 云南人民 扶贫工作 地膜烤烟 白族语
原文传递
不能破解的密码
12
《小哥白尼(军事科学)》 2007年第11期12-13,共2页
白族语骗过日军1938年春天,台儿庄大战的关键时刻,中国军队的电话被日军破坏,只得改用发报机发报。可是,发报的密码又常常被日军破译。在战斗极为残酷的时候,有人提出了一个好办法,改用少数民族语言直接发报。当时参加战斗的中国军队有... 白族语骗过日军1938年春天,台儿庄大战的关键时刻,中国军队的电话被日军破坏,只得改用发报机发报。可是,发报的密码又常常被日军破译。在战斗极为残酷的时候,有人提出了一个好办法,改用少数民族语言直接发报。当时参加战斗的中国军队有一支以云南籍战士为主的部队,于是就挑选出一些白族战士作为发报员,用白族语直接通话。日军在侦听中忽然听到这些莫名其妙的语言,束手无策,虽然请了最好的破译密码专家也弄不清这是什么意思,当他们明白了这是一种少数民族语言时,为时已晚,台儿庄大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白族语 密码 中国军队 台儿庄 日军 发报机 关键时刻 直接通话 莫名其妙
原文传递
民族“新生代”
13
作者 了了 《边疆文学》 1998年第7期45-45,共1页
也许是由于从小就生长在多民族地区的缘故吧,平时,对民族这个概念,很不在意。虽然"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但却从未作过太深的探究与思考,不曾留下太多的理念。在五十六个民族中就占了二十六个民族之多的云南这块红... 也许是由于从小就生长在多民族地区的缘故吧,平时,对民族这个概念,很不在意。虽然"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但却从未作过太深的探究与思考,不曾留下太多的理念。在五十六个民族中就占了二十六个民族之多的云南这块红土地上,有许多民族杂居共融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交错,相互磨合,相互影响、渗透,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难以溯源。各个民族的文化习俗,服饰装扮,常常是互通共用,难解难分。这种现象,在民族杂居、共居的中间过渡地带尤为突出。我就出生在这样的中间地带。从小,父母与族人都说我们是傈僳族,可我们自幼便以白族语为生活用语,我们的本来母语——僳僳语却只有老辈子的人才会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民族歧视 傈僳族 各民族 多民族地区 民族杂居 历史悠久 过渡地带 生活用 白族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