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白星病对茶鲜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周玲红 邓欣 邓克尼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41-743,共3页
于茶白星病严重发生期,采集不同感病程度的病叶进行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等主要化学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病情指数为17.6,27.5,64.5的茶鲜叶中,茶多酚含量分别比健叶低1.8%,7.7%,11.4%,咖啡碱含量分别比健叶低3.7%,15.3%,26... 于茶白星病严重发生期,采集不同感病程度的病叶进行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等主要化学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病情指数为17.6,27.5,64.5的茶鲜叶中,茶多酚含量分别比健叶低1.8%,7.7%,11.4%,咖啡碱含量分别比健叶低3.7%,15.3%,26.7%,水浸出物含量分别比健叶低7.7%,9.4%,14.4%,说明感病鲜叶中构成成茶品质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比健叶高65.8%,106.8%,115.7%,这可能与感病组织内蛋白水解酶活性提高,蛋白质降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星病 茶鲜叶 化学成分
下载PDF
茶白星病不同病情等级下叶际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功能预测 被引量:7
2
作者 周凌云 向芬 +5 位作者 刘红艳 李维 周琳 银霞 曾泽萱 王振中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31,共8页
茶白星病是一种多年来严重为害高海拔茶园的叶部病害,为了突破该病害生物防控的技术瓶颈,明确不同茶白星病病情等级下叶际细菌群落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比较分析3个不同发病等级的茶白星病叶片(BCK、B2和B4)中细菌群落组成... 茶白星病是一种多年来严重为害高海拔茶园的叶部病害,为了突破该病害生物防控的技术瓶颈,明确不同茶白星病病情等级下叶际细菌群落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比较分析3个不同发病等级的茶白星病叶片(BCK、B2和B4)中细菌群落组成,结果发现:在门水平上,3个病情等级下优势门均为Acidobacteria (酸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和Firmicutes(厚壁菌门),其中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占总数的73.53%~90.25%。相对丰度多样性与茶白星病的发病病情等级呈正相关的为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和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在属水平上,随着病情等级升高,叶际细菌群落整体OTUs、差异OTUs及其多样性均上升。优势属Methylobacterium(甲醇杆菌属)与Hymenobacter(膜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病情等级呈正相关,而Ralstonia(雷氏菌属)与Stenotrophomonas(寡养单胞菌)则相反,表明茶白星病菌与叶际细菌存在协同作用,细菌群落在3个不同病情等级下存在差异,为进一步研究茶叶叶际微生态防控茶白星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叶际细菌 白星病 细菌群落 多样性 功能预测
下载PDF
茶白星病的发生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谭济才 邓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9-30,共2页
茶白星病Phyllosticta theaefolia Hara是我国山区茶园的一种重要病害。湖南、湖北、广东、贵州、云南、浙江、安徽等省山区茶园均有发生,近年来日趋严重,局部茶园发病率高达80%以上。此病主要危害茶树嫩梢芽叶,病斑直径2毫米左右,多... 茶白星病Phyllosticta theaefolia Hara是我国山区茶园的一种重要病害。湖南、湖北、广东、贵州、云南、浙江、安徽等省山区茶园均有发生,近年来日趋严重,局部茶园发病率高达80%以上。此病主要危害茶树嫩梢芽叶,病斑直径2毫米左右,多个病斑愈合成不规则大斑,严重发生时引起茶树嫩梢芽叶畸形,生长停滞,产量锐减,罹病芽叶制成干茶味苦异常,已成为山区茶叶生产发展的严重障碍。笔者于1988—1990年在地处武陵山区的国营东山峰农场对此病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白星病 发生 海拔高度
下载PDF
百年探秘求真相——茶白星病 被引量:7
4
作者 周凌云 刘红艳 +3 位作者 李维 向芬 银霞 曾泽萱 《中国茶叶》 2020年第2期11-13,23,共4页
茶白星病是我国茶区常发真菌病害,近年发生面积及为害程度呈上升趋势,不利于我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了茶白星病病原菌的鉴定,并进一步综述其分布与为害、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以供茶叶技术人员和生产者参考。
关键词 白星病 发生特点 防控措施
下载PDF
油茶皂素对茶轮斑病和茶白星病的抑菌作用 被引量:18
5
作者 崔宏春 周铁锋 +3 位作者 余继忠 敖存 黄海涛 郑旭霞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9期1285-1287,共3页
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油茶皂素对茶轮斑病和茶白星病致病菌菌丝生长及48 h内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通过室内盆栽实验测定了油茶皂素对2种病害的防效。结果表明,油茶皂素对茶轮斑病和茶白星病致病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 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油茶皂素对茶轮斑病和茶白星病致病菌菌丝生长及48 h内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通过室内盆栽实验测定了油茶皂素对2种病害的防效。结果表明,油茶皂素对茶轮斑病和茶白星病致病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30.20和17.38 mg·mL-1;对2种病害致病菌孢子萌发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茶轮斑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较好,低剂量施药即可短时间内抑制其孢子萌发;油茶皂素浓度100 mg·mL-1对2种病害防效分别达74.58%和88.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皂素 茶轮斑 白星病 菌丝生长 孢子萌发
下载PDF
茶白星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周凌云 秦国杰 +4 位作者 吴华清 马玉霞 黄安平 郑松 王沅江 《茶叶通讯》 2014年第1期18-20,共3页
本文在石门县系统调查海拔、品种、树龄及栽培影响因子与茶白星病发生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茶白星病发病率与海拔高度正相关,茶园修剪是生态防控茶白星病的有效农艺措施,并提出不同海拔茶区生态防控茶白星病的三种修剪模式。
关键词 白星病 调查 修剪 生态防控
下载PDF
茶白星病综合防治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 被引量:1
7
作者 熊兴平 陈雪芬 +3 位作者 殷坤山 陈流光 夏绍湄 令孤昌弟 《中国茶叶》 1996年第4期16-17,共2页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即 DSS)是目前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计算机学科,最早于70年代初由美国M.S.Scott Morton教授在“管理决策系统”一文中提出。目前,该系统已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如天气预报、医学诊断、地质勘探、作物...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即 DSS)是目前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计算机学科,最早于70年代初由美国M.S.Scott Morton教授在“管理决策系统”一文中提出。目前,该系统已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如天气预报、医学诊断、地质勘探、作物产量预测以及病虫害预测和防治咨询服务等。 茶白星病(Phyllosticta theaefolia Hara)是茶树上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浙江、安徽和福建等省茶区。“八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白星病 综合防治 计算机
下载PDF
茶白星病拮抗放线菌的初步筛选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红艳 张亚莲 +3 位作者 常硕其 傅海平 羊柏娥 彭细桥 《茶叶通讯》 2009年第1期26-27,30,共3页
从茶园土壤分离到62株放线菌株,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对茶白星病(Phyllosticta theafolia Hara)进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结果表明,共获得拮抗放线菌菌株9株,编号分别为:F1、F2、F3、F5、F8、F11、F15、F57、F59,其中菌株F1、F2、F3、F5、F... 从茶园土壤分离到62株放线菌株,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对茶白星病(Phyllosticta theafolia Hara)进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结果表明,共获得拮抗放线菌菌株9株,编号分别为:F1、F2、F3、F5、F8、F11、F15、F57、F59,其中菌株F1、F2、F3、F5、F8抑菌活性强且抑菌谱广,对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var.nicotianae)、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黄瓜腐霉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亦有较好的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星病 放线菌 拮抗 筛选
下载PDF
我国茶白星病研究概况 被引量:9
9
作者 周玲红 邓欣 《蚕桑茶叶通讯》 2007年第2期21-23,共3页
关键词 白星病 高山茶区 山区茶园 原特性 茶叶科研 防治技术 发生规律 白斑
下载PDF
生物农药对茶白星病的防治效果与农残安全评价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向阳 王庆森 《茶叶学报》 2017年第3期145-147,共3页
为筛选安全有效地防治茶白星病的生物药剂,开展了生物药剂氨基寡糖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及其与赤·吲乙·芸苔混配对湄潭茶园茶白星病的防效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药剂氨基寡糖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对茶白星病的防效分别为69.36&#... 为筛选安全有效地防治茶白星病的生物药剂,开展了生物药剂氨基寡糖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及其与赤·吲乙·芸苔混配对湄潭茶园茶白星病的防效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药剂氨基寡糖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对茶白星病的防效分别为69.36±1.63%和73.92±1.62%;将氨基寡糖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分别与赤·吲乙·芸苔等比例混配后,防效分别为74.24±3.17%和81.39±2.29%,表明氨基寡糖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结合赤·吲乙·芸苔联合使用对防治茶白星病具有很显著的效果,且施药2d后农残检测均可达欧盟标准,可以在我省茶园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星病 生物药剂 药剂混配 防治效果
下载PDF
代森锌多菌灵防治茶白星病的效果初报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光远 曾明森 林阿祥 《福建农业科技》 1996年第5期12-12,共1页
代森锌多菌灵防治茶白星病的效果初报吴光远,曾明森,林阿祥(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355015)近年来,茶白星病(Phyllosticlatheadf0-liaHara)在我省一些茶区的局部茶园发生危害较严重。笔者19... 代森锌多菌灵防治茶白星病的效果初报吴光远,曾明森,林阿祥(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355015)近年来,茶白星病(Phyllosticlatheadf0-liaHara)在我省一些茶区的局部茶园发生危害较严重。笔者1992~1994年在闽东茶区调查,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白星病 代森锌 多菌灵 防治
下载PDF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茶白星病菌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凌云 刘红艳 +3 位作者 李维 向芬 曾振 王振中 《茶叶通讯》 2017年第4期31-34,共4页
为建立检测茶白星病菌的快速实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以痂囊腔菌DNA为模板,根据这种茶白星病菌的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了4条针对目的基因6个位点的特异性引物,优化的体系条件外引物与内引物比例为1∶3,最佳反应温度与时间分别为63℃与1 h。... 为建立检测茶白星病菌的快速实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以痂囊腔菌DNA为模板,根据这种茶白星病菌的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了4条针对目的基因6个位点的特异性引物,优化的体系条件外引物与内引物比例为1∶3,最佳反应温度与时间分别为63℃与1 h。灵敏度测试LAMP比PCR高10倍,特异性测试痂囊腔菌呈阳性,而炭疽病菌则呈阴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特异,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痂囊腔菌 环介导等温扩增 白星病
下载PDF
茶白星病发生程度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邓欣 谭济才 《茶叶通讯》 1992年第1期37-40,共4页
通过两年在国营东山峰农场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茶白星病的发病程度除与海拔高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外,与茶园的不同坡向、地形、种植方式、树龄及管理水平等也有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 白星病 生态环境 茶树
下载PDF
茶白星病病原真菌分离条件优化试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安平 羊柏娥 《茶叶通讯》 2008年第3期9-10,共2页
本文对茶白星病病原真菌的分离条件(表面杀菌剂的浓度和灭菌时间)进行了优化试验。
关键词 白星病 原菌 分离条件
下载PDF
茶白星病发生与防治初报 被引量:3
15
作者 曾明森 《茶叶科学技术》 1995年第1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茶树 白星病 发生规律 防治
下载PDF
茶白星病侵染对茶树特征性生化成分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16
作者 杨春 李帅 +5 位作者 孟泽洪 张小琴 梁思慧 李燕 席亚楠 沈强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6-62,共7页
为明确茶白星病侵染对茶树特征性生化成分的影响及病害程度与茶树生化成分的相关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健康鲜叶和茶白星病不同危害程度叶片中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没食子酸、可可碱、咖啡碱、茶氨酸、EGC、C、EC... 为明确茶白星病侵染对茶树特征性生化成分的影响及病害程度与茶树生化成分的相关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健康鲜叶和茶白星病不同危害程度叶片中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没食子酸、可可碱、咖啡碱、茶氨酸、EGC、C、EC、EGCG、GCG和ECG含量,分析茶白星病侵染对茶树特征性生化成分的影响,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茶树特征性生化成分与茶白星病危害严重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茶白星病侵染后茶树叶片中游离氨基酸、茶氨酸含量升高,增加幅度分别在12%~54%和42%~83%之间,咖啡碱含量降低,降幅在10%左右。从健康鲜叶到重度受害鲜叶,可可碱、没食子酸、茶多酚、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EGCG、ECG和GCG含量变化一致,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中度受害叶片中含量最高;非酯型儿茶素、EGC和EC含量变化则截然相反,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中度受害叶片中含量最低。相关性分析显示,没食子酸和C含量与茶白星病病情指数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和0.831),游离氨基酸和茶氨酸含量与茶白星病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和-0.913)。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茶氨酸和没食子酸是影响茶白星病危害严重度的主要决定性生化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星病 生化成分 没食子酸 茶氨酸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茶白星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初探
17
作者 赵志清 陈流光 《中国茶叶》 1999年第4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白星病 原菌 生物学特性 贵州
下载PDF
茶白星病的识别与防控
18
作者 李耀明 《湖南农业》 2021年第5期17-17,共1页
一、识别与为害状,茶白星病主要危害春茶和夏茶的嫩叶、新梢,影响新梢的生长,病叶加工的成茶味苦、色浑、易碎。发病初期(图1),病斑呈针头大的褐色小点,后渐渐扩大成直径0.3~1毫米的圆形病斑,最大直径可达2毫米。后期(图2)病斑边缘呈暗... 一、识别与为害状,茶白星病主要危害春茶和夏茶的嫩叶、新梢,影响新梢的生长,病叶加工的成茶味苦、色浑、易碎。发病初期(图1),病斑呈针头大的褐色小点,后渐渐扩大成直径0.3~1毫米的圆形病斑,最大直径可达2毫米。后期(图2)病斑边缘呈暗紫褐色,中央呈灰褐色至灰白色,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周围有晕圈,形成鸟眼状,有时中央部龟裂直至形成孔洞。严重为害时,在同一片病叶上许多病斑可相互融合成大型病斑,使叶片畸形扭曲、易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星病 紫褐色 叶片畸形 新梢 夏茶 为害状 春茶
下载PDF
抗茶树白星病MYB转录因子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19
作者 李菲 《南方农业》 2016年第35期64-65,共2页
白星病是贵州省茶叶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提高贵州省茶叶品种的抗病性,对促进贵州省茶叶产量提高、品质改善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初步分析表明:茶叶CsMYBantif为MYB类转录因子,受白星病菌侵染以及旱处理、盐处理等非生物胁迫... 白星病是贵州省茶叶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提高贵州省茶叶品种的抗病性,对促进贵州省茶叶产量提高、品质改善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初步分析表明:茶叶CsMYBantif为MYB类转录因子,受白星病菌侵染以及旱处理、盐处理等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该基因是茶树遗传资源改良的重要候选基因。下一步需要揭示该基因响应白星病菌侵染的分子机理,为培育抗白星病茶树新品种或新种质储备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白星病 转录因子 CsMYBantif
下载PDF
内生菌DEB-2发酵液对辣椒白星病田间防效初探 被引量:3
20
作者 余杰颖 何劲 +3 位作者 陈红远 何云凤 雷帮星 耿坤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5年第10期48-51,共4页
试验结果表明,内生菌DEB-2发酵液对辣椒白星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第1次药后7d,内生菌DEB-2发酵液原液、稀释1倍液的防效分别为65.07%、58.91%。末次药后7d防效分别为76.07%、68.17%。内生菌DEB-2发酵液对辣椒整个生育期安全,在生产上推... 试验结果表明,内生菌DEB-2发酵液对辣椒白星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第1次药后7d,内生菌DEB-2发酵液原液、稀释1倍液的防效分别为65.07%、58.91%。末次药后7d防效分别为76.07%、68.17%。内生菌DEB-2发酵液对辣椒整个生育期安全,在生产上推荐使用内生菌DEB-2发酵液原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白星病 内生菌DEB-2发酵液 防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