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狄中山、魏属中山秘史——兼驳《史记》“中山复国”谬说
1
作者 张远山 《社会科学论坛》 2013年第4期16-55,共40页
本文综合文献旧证和考古新证,辨析了近两百条中山史料,梳理了春秋白狄中山和战国魏属中山的历史纲要。力驳《史记》"中山复国"谬说,力证白狄中山从未复国;辨明1973年出土的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必非白狄中山王墓,必为魏属中山王... 本文综合文献旧证和考古新证,辨析了近两百条中山史料,梳理了春秋白狄中山和战国魏属中山的历史纲要。力驳《史记》"中山复国"谬说,力证白狄中山从未复国;辨明1973年出土的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必非白狄中山王墓,必为魏属中山王墓。力证白狄中山灭邢开国于孔子生前一百一十年,《春秋》尊王攘夷而不言"中山";《左传》传不破经而晚言"中山",比清华简《系年》晚九年,比《吕览》晚一百五十五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狄中山二百五十六年(公元前661-公元前406) 晋文公居于白狄中山十二年 魏灭白狄中山 魏属中山一百一十年(公元前405-公元前296) 灭魏属中山
下载PDF
陕西清涧李家崖东周墓与“河西白狄” 被引量:8
2
作者 杨建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4-38,共5页
关键词 东周时期 陕西省 白狄 河西 陕北地区 文化古城 文化面貌 重新认识
下载PDF
考古所见白狄中山的饮食与服饰——兼论胡服人俑器足的定名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海斌 《文物春秋》 2015年第6期23-27,67,共6页
考古资料表明,春秋中晚期的鲜虞白狄已经开始自行种植农作物,能够与华夏民族一样用陶质或铜质的、鬲和鼎蒸、煮谷物;战国中期以降,白狄食用的谷物包括粟米和稻米,食用的肉食包括野生的飞禽走兽,也包括牛、羊、猪、狗、鸡等多种畜养的动... 考古资料表明,春秋中晚期的鲜虞白狄已经开始自行种植农作物,能够与华夏民族一样用陶质或铜质的、鬲和鼎蒸、煮谷物;战国中期以降,白狄食用的谷物包括粟米和稻米,食用的肉食包括野生的飞禽走兽,也包括牛、羊、猪、狗、鸡等多种畜养的动物,且已掌握较为复杂的加工谷物和肉食的方法。中山王墓中到处可见麻或丝的遗迹,灵寿故城出土遗物中则有数十件陶制纺轮,表明当时的白狄已经学会用麻或丝制作衣服。深衣作为华夏诸国流行的服式,已为战国中晚期的白狄所接受和采用。中山王一号墓中出土的铜俑所穿服装并非"胡服",而是中原服式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 中山国 白狄 饮食 服饰
下载PDF
铜器铭文所见白狄中山之伦理观念——兼论白狄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4
作者 徐海斌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1-105,共5页
作为伦理范畴的"义"、"德"等字词在中山王器铭文中频繁出现,为探讨白狄中山的伦理观念及其接受与认同华夏文化的情况提供了殊为可贵的材料。在白狄的观念中,"义"是君臣之道,关涉社稷的兴亡;"德"... 作为伦理范畴的"义"、"德"等字词在中山王器铭文中频繁出现,为探讨白狄中山的伦理观念及其接受与认同华夏文化的情况提供了殊为可贵的材料。在白狄的观念中,"义"是君臣之道,关涉社稷的兴亡;"德"是附民之术、选贤之则和敬神之由,关涉国家的福祸。既有的人伦秩序与现世的道德规范皆有形而上的依据,违反既有的人伦秩序即是悖逆天道,谨守现世的道德规范便是遵循天德。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到,时至战国中晚期,白狄中山已深深地接受和认同华夏尤其是儒家的伦理思想,从而印证了典籍关于中山崇儒的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铭文 白狄 华夏 伦理观念 认同
下载PDF
白狄与匈奴文化比较研究
5
作者 何艳杰 《地方文化研究》 2019年第5期71-82,共12页
白狄是先秦狄族的重要分支,出现于文献的时间从春秋中晚期到战国中晚期,主要分布地域在今三北一带。匈奴是先秦时期出现的北方部族,始现于战国晚期,初始分布地域也在三北及内蒙地区。先秦时期二者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分布空间上大致相同... 白狄是先秦狄族的重要分支,出现于文献的时间从春秋中晚期到战国中晚期,主要分布地域在今三北一带。匈奴是先秦时期出现的北方部族,始现于战国晚期,初始分布地域也在三北及内蒙地区。先秦时期二者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分布空间上大致相同。白狄和匈奴文化中都存在着相似的北方草原文化因素,比如铜器特别是牌饰上装饰格里芬(龙)、虎、鹰等动物形象,铜鍑,马衔等。二者在葬俗方面如墓葬形制、葬式、墓葬布局、殉牲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共性,比如都是土坑竖穴墓与石椁墓相结合,头向都以北向为主,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大墓周边围绕小墓的布局,盛行以马牛羊的头蹄为殉牲等特征。在人种方面,白狄一般是蒙古人种的北亚人种和东亚人种共存,个别偏重于东亚人种;匈奴主要是蒙古人种(含北亚类型和东亚类型,以北亚为主),也有少量欧罗巴人种。两者都存在对天的崇拜信仰。后世北魏时期的赤狄之语言与匈奴相类。考虑到时间相衔接,主要分布地域相同,共同的北方草原文化因素,相似的葬俗;都属于蒙古人种,相似的宗教信仰,相类的语言等诸种因素,白狄为代表的戎狄部族与匈奴应存在同源关系。部分白狄等戎狄之族在战国中晚期融入匈奴,成为早期匈奴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狄 匈奴 文化比较
下载PDF
陕北白狄东迁原因探析
6
作者 常雅楠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118-123,共6页
陕北白狄东迁原因有三:首先,晋国“和戎政策”,给陕北白狄提供了和平的外部环境,和戎也使白狄与晋的交流扩大,使白狄跨过黄河逐渐向东迁徙。其次,强大且与白狄不友好的赤狄,在白狄东迁之前被晋国剿灭,使白狄东迁没有恐惧,晋国在和戎时... 陕北白狄东迁原因有三:首先,晋国“和戎政策”,给陕北白狄提供了和平的外部环境,和戎也使白狄与晋的交流扩大,使白狄跨过黄河逐渐向东迁徙。其次,强大且与白狄不友好的赤狄,在白狄东迁之前被晋国剿灭,使白狄东迁没有恐惧,晋国在和戎时版图保持在今太原以南,白狄途经今太原及其以北地区的东迁之路是畅通的。最后,陕北白狄的东迁受到春秋时期陕北自然气候环境恶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白狄 东迁 春秋时期
下载PDF
浅谈晋国和白狄
7
作者 乔峰 《黑龙江史志》 2013年第20期47-49,共3页
春秋时期,晋国与白狄交往十分密切。双方之间既有战争,也有联盟,还有姻亲关系。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互相交流,这种多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使白狄最终融入了晋国版图,促使戎狄华夏化,华夏戎狄化。
关键词 春秋 晋国 白狄
下载PDF
周族起源诸说辨正——兼论周族起源于白狄 被引量:9
8
作者 沈长云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7-130,共14页
周族非起源于晋南,亦非出自关中土著,而是出自居住在今陕西东北部及山西西部黄河两岸一带的戎狄族人,也就是以后文献所称的白狄。文献记载周人与这些戎狄族人都奉黄帝为其祖先,而黄帝氏族亦正发祥于我国北方晋陕冀交界一带。今考古发现... 周族非起源于晋南,亦非出自关中土著,而是出自居住在今陕西东北部及山西西部黄河两岸一带的戎狄族人,也就是以后文献所称的白狄。文献记载周人与这些戎狄族人都奉黄帝为其祖先,而黄帝氏族亦正发祥于我国北方晋陕冀交界一带。今考古发现分布于陕东北与山西西部黄河两岸一带的李家崖文化与先周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亦可为此提供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族起源 白狄 先周文化 李家崖文化
原文传递
“魏治中山”与“白狄复国”之相关史实钩沉
9
作者 徐海斌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4-107,共4页
先秦时期魏国对中山国二十余年的统治,客观上促进了白狄族融入华夏的步伐,后期中山国以儒学作为立国之本,与李克在中山传播儒家文化密不可分。白狄中山复国时间应在赵敬侯六年(前381)至赵敬侯十年(前377)之间,中山桓公是领导白狄民族复... 先秦时期魏国对中山国二十余年的统治,客观上促进了白狄族融入华夏的步伐,后期中山国以儒学作为立国之本,与李克在中山传播儒家文化密不可分。白狄中山复国时间应在赵敬侯六年(前381)至赵敬侯十年(前377)之间,中山桓公是领导白狄民族复国且迁都灵寿的第一位君主,司马子期是说服楚国助白狄灭魏属中山的有功之臣,故司马氏因此得以显贵于白狄中山的政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国 白狄 中山 史实钩沉
原文传递
东迁白狄货币--尖首刀币研究
10
作者 何艳杰 《中国钱币》 2021年第1期16-23,共8页
东周时期,原居陕北的白狄曾经东迁。东迁白狄是一个庞大的部族集合体,组成非常复杂。鲜虞中山国、无终、代等是这些部族中比较强大者。鲜虞中山国曾自铸“成白”尖首刀币。其它较小的白狄部族也铸行了本部族的尖首刀币。春秋晚期以来,... 东周时期,原居陕北的白狄曾经东迁。东迁白狄是一个庞大的部族集合体,组成非常复杂。鲜虞中山国、无终、代等是这些部族中比较强大者。鲜虞中山国曾自铸“成白”尖首刀币。其它较小的白狄部族也铸行了本部族的尖首刀币。春秋晚期以来,东迁白狄分布区及周边铸行统一的尖首刀币作为流通货币。但是,尖首刀币的研究分歧众多,本文试在分析梳理玉皇庙文化及周边发现的尖首刀币资料基础上,从尖首刀币的形制起源、出土环境、铸造条件、形成阶段、币文等方面,论证尖首刀币的首铸者应为东迁白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皇庙文化 鲜虞 币文 尖首刀 流通货币 中山国 白狄 春秋晚期
原文传递
春秋时期白狄的地理分布及与晋秦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常雅楠 《地域文化研究》 2022年第5期112-119,共8页
春秋时期今陕北地区是白狄居住的核心地带,渭河北岸、渭北高原和晋西北白狄以一些聚邑的形式存在,呈点状穿插分布的状态,在这些区域白狄与秦、晋及其他族群交叉存在。白狄与晋国有战争、盟会、婚姻、政治避难等诸多交流形式。白狄与秦... 春秋时期今陕北地区是白狄居住的核心地带,渭河北岸、渭北高原和晋西北白狄以一些聚邑的形式存在,呈点状穿插分布的状态,在这些区域白狄与秦、晋及其他族群交叉存在。白狄与晋国有战争、盟会、婚姻、政治避难等诸多交流形式。白狄与秦的关系没有白狄与晋的关系密切。秦国往往是利用白狄存在于秦、晋之间,用以牵制晋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白狄 晋国 秦国
原文传递
辨识南吕梁白狄墓
12
作者 田建文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3-82,共10页
山西隰县瓦窑坡墓地M29、M30是春秋时期前后相继的两座白狄子墓,时间上与公元前627年"箕之役"到公元前600年晋狄联合伐秦相契合,两座中的一座很有可能就是"箕之役"时擒获的白狄君主即"白狄子"的墓葬。乡... 山西隰县瓦窑坡墓地M29、M30是春秋时期前后相继的两座白狄子墓,时间上与公元前627年"箕之役"到公元前600年晋狄联合伐秦相契合,两座中的一座很有可能就是"箕之役"时擒获的白狄君主即"白狄子"的墓葬。乡宁嘉父山墓地M4、M6分别与瓦窑坡M30、M29时间相同,但墓主人较瓦窑坡M29、M30低一、两个等级,为白狄中等贵族。典型的晋文化在此之后才到达南吕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吕梁 瓦窑坡 嘉父山 白狄
原文传递
代戎族源考 被引量:5
13
作者 雷鹄宇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53-57,共5页
代戎是东周时期活动于中国北方的重要部族,其族属与渊源众说纷纭。认为代戎为商王朝同姓封国或为北戎、西戎、追族等说法均与史实不合。代戎是一些白狄族从山陕北部东迁到达代地后经过他们相互之间以及他们与当地土著人群的融合,而整合... 代戎是东周时期活动于中国北方的重要部族,其族属与渊源众说纷纭。认为代戎为商王朝同姓封国或为北戎、西戎、追族等说法均与史实不合。代戎是一些白狄族从山陕北部东迁到达代地后经过他们相互之间以及他们与当地土著人群的融合,而整合形成的一个新的部族。简言之,代戎为白狄别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戎 族源 白狄 东迁
下载PDF
通过实验手段分析和复制遗物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以行唐故郡二号车马坑5号车辆实验室考古程序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存信 齐瑞普 +1 位作者 闫炜 张春长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第S01期50-62,共13页
太行山东麓地区,是先秦时期一系列重要古国古部族聚居地、早期南北民族交融的文化走廊,可为早期中国的地方管理体系研究提供关键性证据。地处太行山中段、横接高原和海滨、纵连中原与北方的鲜虞—中山国,是目前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最为... 太行山东麓地区,是先秦时期一系列重要古国古部族聚居地、早期南北民族交融的文化走廊,可为早期中国的地方管理体系研究提供关键性证据。地处太行山中段、横接高原和海滨、纵连中原与北方的鲜虞—中山国,是目前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最为吻合、由戎狄族群建立、曾与燕赵在河冀一带分鼎而治、堪与七雄争衡的强国,在北方族群研究方面具有特殊地位,是研究戎狄人群华夏化、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示范性个案。通过对2017出土的故郡二号车马坑5号车所采取的实验室考古操作措施,即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开展古代文化遗存的发掘清理与处置保护,探索古代人类活动以及相关方面的科技状况。发掘清理、分析检测、处理保护、复原研究和展示利用为其实验室考古的基本工作要素。在处置保护和妥善保存的基础上,就其品类、型制、结构、工艺、用途等进行系统推敲。根据遗物现存的基本形态和详细数据,绘制符合其基本要求的图录,进行模拟复原,并依据模拟复原完成的图像效果,使用与遗物等同或相似的材料,通过实验手段进行实物复制,以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唐故郡 白狄中山 车辆 清理保护 复原复制
下载PDF
太原赵卿墓的狄族文化因素研究——从新出行唐故郡墓谈起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艳杰 《邯郸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21-29,共9页
赵文化是华夏、东夷和戎狄文化融合的产物。因为戎狄文化面貌本身不甚清晰,所以赵文化中的戎狄特色研究相当薄弱。新出行唐故郡墓群体现了北方白狄族葬俗特色。这为赵文化的戎狄特色研究提供了契机。通过比较,在墓向、墓圹、葬式、车马... 赵文化是华夏、东夷和戎狄文化融合的产物。因为戎狄文化面貌本身不甚清晰,所以赵文化中的戎狄特色研究相当薄弱。新出行唐故郡墓群体现了北方白狄族葬俗特色。这为赵文化的戎狄特色研究提供了契机。通过比较,在墓向、墓圹、葬式、车马坑、棺椁、殉人殉狗、积石、随葬品种类、摆放位置等方面,太原赵卿墓与行唐故郡墓群(以M53为主)存在相当多的共同特点,但差异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殉牲,石椁,壁龛放置随葬品和以实用铜器随葬是狄族葬俗的特点。两墓丧葬礼俗中的共性再现了狄族与赵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和融合。赵卿墓墓主与狄族有姻亲血缘关系,并且该墓所处太原之地本为戎狄之地,戎狄之风盛行,这些应该是赵卿墓中出现众多狄族葬俗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郡墓 赵卿墓 白狄 葬俗
下载PDF
战国行唐故郡墓葬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艳杰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60-63,共4页
战国时期今石家庄地区存在众多的北方部族。鲜虞族是其中之一,并且是见于文献的最强大的部族,建立了中山国。但是,其他史籍缺载的北方部族情况则不为世人所知。战国早期行唐故郡墓群的发掘,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消失的白狄部族的墓葬情况... 战国时期今石家庄地区存在众多的北方部族。鲜虞族是其中之一,并且是见于文献的最强大的部族,建立了中山国。但是,其他史籍缺载的北方部族情况则不为世人所知。战国早期行唐故郡墓群的发掘,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消失的白狄部族的墓葬情况,众多的殉牲、积石墓、实用组合铜器随葬、附葬车马坑、东向的墓向等一系列葬俗,既显示了浓郁的北方丧葬风俗,也体现了中原华夏葬礼的影响,实证了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狄、北方与南方之间文化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是战国时期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郡墓 白狄 葬俗
下载PDF
鲜虞史迹考述
17
作者 徐海斌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4-17,共4页
春秋时期的鲜虞联盟具有相当的凝聚力,其外交上的倾向性、强大的实力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着晋国的称霸步伐;而晋国对鲜虞的长期攻伐虽然使联盟一再面临着解体的危机,使白狄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干扰,但反过... 春秋时期的鲜虞联盟具有相当的凝聚力,其外交上的倾向性、强大的实力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着晋国的称霸步伐;而晋国对鲜虞的长期攻伐虽然使联盟一再面临着解体的危机,使白狄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干扰,但反过来也推动着白狄族的华夏化进程。鲜虞在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不敌晋国的猛烈进攻而迁徙至冀北山区的中人城,典籍称鲜虞为"中山"与中人"城中有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虞 白狄 史迹
下载PDF
有关齐桓公西征的几个地理问题
18
作者 周书灿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35-38,47,共5页
本文在对古代文献材料所载与春秋时期齐桓公西征相关的西河、大夏、流沙、西吴(虞)等的地理位置及水陆交通路线重新进行考证的基础上,认为齐桓公西征最西仅达于今晋、陕两省交界处的陕西韩城县一带。其征伐的地点主要位于今晋南平陆县... 本文在对古代文献材料所载与春秋时期齐桓公西征相关的西河、大夏、流沙、西吴(虞)等的地理位置及水陆交通路线重新进行考证的基础上,认为齐桓公西征最西仅达于今晋、陕两省交界处的陕西韩城县一带。其征伐的地点主要位于今晋南平陆县一带。依春秋时期的交通状况分析,其根本不可能进入今陕西北部地区,更不可能长途跋涉进入今新疆境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桓公 西征 白狄 西河 大夏 西吴(虞) 流沙
下载PDF
石峁是华夏族祖先黄帝的居邑
19
作者 沈长云 《华夏文化》 2016年第2期15-20,共6页
黄帝作为我们民族的祖先,在他生前活动的陕北这个地方,接受他的后世子孙的祭拜,起码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然而对于祖先黄帝的历史,我们了解的似乎还很不够。黄帝仅仅是传说中的人物,还是实有其人?他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他住在什么地... 黄帝作为我们民族的祖先,在他生前活动的陕北这个地方,接受他的后世子孙的祭拜,起码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然而对于祖先黄帝的历史,我们了解的似乎还很不够。黄帝仅仅是传说中的人物,还是实有其人?他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他住在什么地方?他又是怎样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祖先的?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地回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工作者 白狄 古帝 考古学文化 考古发掘 古公亶父 徐中舒 氏族部落 骊戎 戎狄
下载PDF
蒙古族金银器图案应用的研究
20
作者 郭太林 《内蒙古艺术》 2010年第1期48-51,共4页
北方民族金属工艺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代白狄中山国的遗存中已出现,其中东胡、匈奴、鲜卑最有代表性。北方民族中金属装饰艺术,基本上可以说是兴于东胡,盛于匈奴,结束于鲜卑。
关键词 金银器 金属工艺 蒙古族文化 吉祥图案 北方民族 春秋战国时代 卐纹 白狄 金银工艺 蒙古汗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