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较系统地研究白芷斑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5~7;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能够很好的生长和产孢;对碳源的利用以双糖最佳,对氮源的利用以无机氨态氮最好;光照对病菌的生长...首次较系统地研究白芷斑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5~7;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能够很好的生长和产孢;对碳源的利用以双糖最佳,对氮源的利用以无机氨态氮最好;光照对病菌的生长和产孢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在无菌水中的萌发率极低,加入糖分或寄主汁液可显著提高孢子的萌发率;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93%以上孢子才能萌发,以RH100%+水中孢子萌发率最高;pH5~7最有利于孢子萌发。在最适条件下,病菌孢子8 h开始萌发,24 h萌发率达到90%以上。光照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 m in)。展开更多
【目的】旨在明确甘肃省白芷斑枯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试验采用植物病理学、形态学和常规培养的方法对甘肃省白芷斑枯病菌进行了研究.【结果】病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高66.2~137.3μm(平均104μm);直径74.3~109.1μm(平均92μ...【目的】旨在明确甘肃省白芷斑枯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试验采用植物病理学、形态学和常规培养的方法对甘肃省白芷斑枯病菌进行了研究.【结果】病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高66.2~137.3μm(平均104μm);直径74.3~109.1μm(平均92μm);分生孢子无色,粗线状,弯曲成弓状,1~3个隔膜,大小11.8~25.9μm×1.4~2.1(平均18.0×1.9)μm.依据形态将甘肃省白芷斑枯病菌确定为(Septoria dearnessii Ellis et Ev.).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5~35、10~30、5~35℃,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15℃、20~25℃;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无明显影响;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的pH范围分别为4.0~10.0、4.5~9.2和5.0~10.0,最适pH分别为7.0、7.0和7.5;此菌在相对湿度75%以上均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72h可达48.3%;白芷叶和根渍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72h可达73.3%.【结论】白芷壳针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偏低,因此在甘肃省该病害在气温偏低及持续阴雨结露条件下发生较重.展开更多
文摘首次较系统地研究白芷斑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5~7;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能够很好的生长和产孢;对碳源的利用以双糖最佳,对氮源的利用以无机氨态氮最好;光照对病菌的生长和产孢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在无菌水中的萌发率极低,加入糖分或寄主汁液可显著提高孢子的萌发率;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93%以上孢子才能萌发,以RH100%+水中孢子萌发率最高;pH5~7最有利于孢子萌发。在最适条件下,病菌孢子8 h开始萌发,24 h萌发率达到90%以上。光照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 m in)。
文摘【目的】旨在明确甘肃省白芷斑枯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试验采用植物病理学、形态学和常规培养的方法对甘肃省白芷斑枯病菌进行了研究.【结果】病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高66.2~137.3μm(平均104μm);直径74.3~109.1μm(平均92μm);分生孢子无色,粗线状,弯曲成弓状,1~3个隔膜,大小11.8~25.9μm×1.4~2.1(平均18.0×1.9)μm.依据形态将甘肃省白芷斑枯病菌确定为(Septoria dearnessii Ellis et Ev.).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5~35、10~30、5~35℃,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15℃、20~25℃;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无明显影响;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的pH范围分别为4.0~10.0、4.5~9.2和5.0~10.0,最适pH分别为7.0、7.0和7.5;此菌在相对湿度75%以上均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72h可达48.3%;白芷叶和根渍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72h可达73.3%.【结论】白芷壳针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偏低,因此在甘肃省该病害在气温偏低及持续阴雨结露条件下发生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