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4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戏曲翻译——以《剧韵:广西文场集粹》中的《白蛇传》为例
1
作者 俸玉雯 龙翔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1期39-43,共5页
《剧韵:广西文场集粹》以广西文场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广西文场是一种清唱剧类型的地方曲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将《剧韵:广西文场集粹》中《白蛇传》这一经典剧目中的部分内容翻译为英文... 《剧韵:广西文场集粹》以广西文场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广西文场是一种清唱剧类型的地方曲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将《剧韵:广西文场集粹》中《白蛇传》这一经典剧目中的部分内容翻译为英文,探讨了广西文场在艺术表现和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为广西文场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中国戏曲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韵:广西文场集粹》 白蛇传》 广西文场 功能对等理论 戏曲翻译
下载PDF
传统题材的当代表达——评芭蕾舞剧《白蛇传》
2
作者 郭军 《上海艺术评论》 2024年第3期95-96,共2页
2023年9月,广州芭蕾舞剧《白蛇传》入选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作为全国唯一一部入选的舞剧在杭州演出。同时该剧也是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创作资助项目。《白蛇传》取材于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由国家一级导演王舸执导,在... 2023年9月,广州芭蕾舞剧《白蛇传》入选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作为全国唯一一部入选的舞剧在杭州演出。同时该剧也是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创作资助项目。《白蛇传》取材于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由国家一级导演王舸执导,在原著的情节上展开了合理的演绎和重构,同时加入了新角色和新元素,运用芭蕾舞的艺术形式,融合了中国古典美学形成更契合当下的审美叙事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异彩纷呈、别具一格的芭蕾舞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蛇传》 中国戏剧节 一级导演 芭蕾舞剧 爱情 中国古典美学 新元素 舞台剧
下载PDF
从《白蛇传》到田沁鑫话剧《青蛇》“异类”形象悲剧性成因的演变
3
作者 刘曼 《戏剧之家》 2024年第26期31-33,共3页
在传统文化中,“异类”形象的悲剧性命运的主要成因在于人类对外来事物的排斥和歧视。而在现代文化中,“异类”形象的悲剧性成因则更多来自个体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通过对民间故事《白蛇传》与话剧作品《青蛇》两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 在传统文化中,“异类”形象的悲剧性命运的主要成因在于人类对外来事物的排斥和歧视。而在现代文化中,“异类”形象的悲剧性成因则更多来自个体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通过对民间故事《白蛇传》与话剧作品《青蛇》两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异类”形象的悲剧性命运的成因,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类”形象所体现的不同价值观和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蛇 青蛇 异类 悲剧性 命运
下载PDF
论新中国成立后张恨水的创作转型——以《白蛇传》为中心
4
作者 于经纬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3年第1期134-147,共14页
本文认为,张恨水1954年对民间故事《白蛇传》的改写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转型中的一次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实践。一方面,张恨水试图通过调整题材选择和改进艺术方法使自己的写作能够与新时代文艺方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他固有的知识背景... 本文认为,张恨水1954年对民间故事《白蛇传》的改写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转型中的一次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实践。一方面,张恨水试图通过调整题材选择和改进艺术方法使自己的写作能够与新时代文艺方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他固有的知识背景和写作习惯又使作品与新时代文艺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矛盾,最终在创作转型中表现出一种进退维谷的状态。张恨水的创作状态在转型期的现代通俗文学作家中具有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恨水 创作转型 民间故事 白蛇传》
下载PDF
传说的“层累”与“变易”:再论《白蛇传》的演变
5
作者 李丽丹 《歌海》 2023年第1期11-20,37,共11页
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白蛇传》是中国传说的代表性作品。其演变在“说什么”“怎样传”和“为什么说”三个方面呈现“层累”规律:一是叙事内容以向前溯源、向后推想和翻转叙事的方式不断叠加,二是传播方式以口耳... 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白蛇传》是中国传说的代表性作品。其演变在“说什么”“怎样传”和“为什么说”三个方面呈现“层累”规律:一是叙事内容以向前溯源、向后推想和翻转叙事的方式不断叠加,二是传播方式以口耳相传向多元化的方式层累,三是叙事主题从单一禁忌向多重意义层累。《白蛇传》由地域性传说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扩展,展现出传说有规律地不断层累,同时也在不断变易,每一个时代的传说都是叙事内容与技术革新和思想变迁博弈融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蛇传》 层累 变易 叙事
下载PDF
戏曲人物塑造的艺术——以秦腔《白蛇传》中白素贞一角为例
6
作者 段燕 《戏剧之家》 2023年第17期33-35,共3页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戏曲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在戏曲中,秦腔又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其以生动而夸张的表现手法,多元的演唱技巧,使秦腔戏曲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秦腔剧目多元,角色数量众多且各有特色,只有借助合理的表演技巧与方法去...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戏曲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在戏曲中,秦腔又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其以生动而夸张的表现手法,多元的演唱技巧,使秦腔戏曲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秦腔剧目多元,角色数量众多且各有特色,只有借助合理的表演技巧与方法去诠释、塑造人物,才能从整体上使秦腔戏曲艺术水平得到提高。为此,文章将以秦腔《白蛇传》中的白素贞一角为例,谈一谈戏曲人物塑造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角色塑造 秦腔《白蛇传》 人物情感
下载PDF
戏曲中称呼语的人际功能显化研究——基于京剧《白蛇传》平行语料库的考察
7
作者 吴边 蔡银双 《外语教育研究》 2023年第3期41-49,共9页
称呼语,即在社会语言交际时,指称他人或其他事物所使用的词语。称呼语在中华传统戏曲剧本中出现频率高,翻译难度较大。一些称呼语兼有亲属意义和社会意义,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就需要综合考虑对话双方的身份地位、情感态度来进行翻译。依据... 称呼语,即在社会语言交际时,指称他人或其他事物所使用的词语。称呼语在中华传统戏曲剧本中出现频率高,翻译难度较大。一些称呼语兼有亲属意义和社会意义,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就需要综合考虑对话双方的身份地位、情感态度来进行翻译。依据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并以“姐姐”“娘子”“官人”为例,分析《白蛇传》的三个译本如何再现称呼语人际功能,是否呈现显化的趋势,以及导致译本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三个译本中称呼语均呈现显化趋势,其中张光诚译本的显化程度最高,更能体现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与感情态度,人际功能再现程度更高;导致译本差异的原因可从语言因素、文本因素、译者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白蛇传》 称呼语 显化 人际功能
下载PDF
佛教与民间信仰的相遇——泰国《鬼妻》与中国《白蛇传》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吴圣杨 赵燕兰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7-101,共5页
从宗教信仰的视角审视,泰、中民间故事《鬼妻》和《白蛇传》都是讲述人与异类结合,因与民间信仰不符而遭到阻挠,最后异类被佛法制伏的故事。两个故事有许多相同之处,均揭示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和民间信仰之间的较量,最终佛教占据上风并... 从宗教信仰的视角审视,泰、中民间故事《鬼妻》和《白蛇传》都是讲述人与异类结合,因与民间信仰不符而遭到阻挠,最后异类被佛法制伏的故事。两个故事有许多相同之处,均揭示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和民间信仰之间的较量,最终佛教占据上风并包容、吸纳了地方原有的信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民间故事成为宣扬佛教的一种工具。二者的比较也揭示了泰中两国宗教信仰文化的差异,使我们加深了对泰国地方传统信仰文化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国 民间故事 《鬼妻》 白蛇传》 佛教
下载PDF
网络叙事媒介与《白蛇传》的故事建构 被引量:2
9
作者 池永文 孙正国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69,共6页
网络叙事媒介本质上是一种多媒介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类叙事的新媒介形态。它对传统媒介的消解与融合,使其在故事建构中成为最有力量的叙事媒介。从故事时间来看,网络叙事媒介对《白蛇传》故事时间所作的... 网络叙事媒介本质上是一种多媒介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类叙事的新媒介形态。它对传统媒介的消解与融合,使其在故事建构中成为最有力量的叙事媒介。从故事时间来看,网络叙事媒介对《白蛇传》故事时间所作的塑造与表达体现了多维性时间的存在形态;从故事空间来看,网络媒介实现了对现实实在的超越;从故事讲述者的角度看,故事讲述者匍匐于技术之下,一切故事的构拟都只是技术的一种演绎。同时,故事建构过程也呈现了网络叙事媒介的虚拟性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叙事媒介 白蛇传》 故事时间 故事空间 故事讲述者 虚拟性局限
下载PDF
吉祥文化时空叙事:《白蛇传》传说与景观文化建构 被引量:7
10
作者 韩凝玉 胡燕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3-240,I0005,共9页
吉祥文化是根植于华夏民族对美好生活心向往之的独特表达。以根植于《白蛇传》传说底层逻辑的吉祥文化为叙事主线,通过梳理历史传说脉络中蕴含的吉祥观念之反向呈现、存在的记忆形式与互动逻辑,阐释语言叙事与景观时空叙事在共融互动中... 吉祥文化是根植于华夏民族对美好生活心向往之的独特表达。以根植于《白蛇传》传说底层逻辑的吉祥文化为叙事主线,通过梳理历史传说脉络中蕴含的吉祥观念之反向呈现、存在的记忆形式与互动逻辑,阐释语言叙事与景观时空叙事在共融互动中吉祥文化的张力表达,进而从叙事要素传承吉祥文化之以悲促吉、叙事空间结构蕴含吉祥文化之一心向善以及叙事线索蕴含吉祥文化之圆融意识与生存智慧三个层面对吉祥文化的具体特质进行深入探讨,以此拓宽人类对善美的信仰及与吉祥文化价值关联的实践路径,进一步弘杨民族精神,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守精神文化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祥文化 时空叙事 白蛇传》 文化景观 文化建构
下载PDF
论表演媒介中《白蛇传》故事空间的塑造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晓舒 孙正国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2-105,共4页
表演媒介对《白蛇传》的演绎,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也有较为独立的表达系统,在塑造故事空间这一方面,将语言想象中的空间具象化,而且在导演与演员的创造性发挥方面也给定了故事空间的具体性与地域文化的个性,从而为《白蛇传》的广泛传播... 表演媒介对《白蛇传》的演绎,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也有较为独立的表达系统,在塑造故事空间这一方面,将语言想象中的空间具象化,而且在导演与演员的创造性发挥方面也给定了故事空间的具体性与地域文化的个性,从而为《白蛇传》的广泛传播与深刻变革提供了媒介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媒介 白蛇传》 故事空间
下载PDF
《白蛇传》的文化内涵和白娘子形象的现代阐释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澄霞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白蛇传》故事的逐渐丰富特别是白娘子形象的根本性改变,其背后的唯一动因是老百姓的生活理想和生活追求。正是这种愿望让白娘子由害人吃人的"蛇妖"变成了一个许多中国男性心目中的完美女性。白娘子这位强势女性并不符合中... 《白蛇传》故事的逐渐丰富特别是白娘子形象的根本性改变,其背后的唯一动因是老百姓的生活理想和生活追求。正是这种愿望让白娘子由害人吃人的"蛇妖"变成了一个许多中国男性心目中的完美女性。白娘子这位强势女性并不符合中国男性社会意识对女性依附角色的定位,她是男权社会中男性有别于主流意识的"弱势心态"的产物。白娘子身上全无当代某些女权主义者常有的骄悍之气,有的则是平等互助,温柔贤淑,体谅包容。白娘子凭借自身的才干和努力及其所发挥的社会作用,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这是女性权利与义务的和谐统一,也是当今女性争取男女平等的正确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蛇传》 生活理想 强势女性 弱势心态 社会作用
下载PDF
《白蛇传》故事的形成过程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泳超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3-105,共3页
为《白蛇传》故事探源的文章已为数不少,但大多只是列举与此事类似的记载,未能阐明其形成的具体过程。从北宋人章炳文《搜神秘览》中的记载可知,在《白蛇传》故事产生之前,杭州当地已流传有“女化蛇”型故事,且是作为“雷峰”名迹... 为《白蛇传》故事探源的文章已为数不少,但大多只是列举与此事类似的记载,未能阐明其形成的具体过程。从北宋人章炳文《搜神秘览》中的记载可知,在《白蛇传》故事产生之前,杭州当地已流传有“女化蛇”型故事,且是作为“雷峰”名迹的地方风物传说。南宋初,由于宋高宗的个人爱好,杭州市民掀起了一股制造传说的热潮,好事者受原有“雷峰”传说的启发,借鉴唐人《李黄》等故事,将它们编成宛曲多致的“蛇化女”型故事,《白蛇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蛇传》 雷峰塔 地方
下载PDF
传统戏曲的跨媒介改编及其结构艺术--以《白蛇传》为焦点 被引量:2
14
作者 宁辰 李勇强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20-26,共7页
近现代以来,"白蛇故事"以京剧、地方戏、话剧、电影、电视剧等诸多样式纷纷呈现。1952年田汉创作的京剧《白蛇传》与1992年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得到了最为广众的收视与欣赏。两者从广义上都属于线性叙事结构,京剧以场面及... 近现代以来,"白蛇故事"以京剧、地方戏、话剧、电影、电视剧等诸多样式纷纷呈现。1952年田汉创作的京剧《白蛇传》与1992年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得到了最为广众的收视与欣赏。两者从广义上都属于线性叙事结构,京剧以场面及场面的连接来推衍情节,而电视剧则用屏幕的声画艺术来表达。然而,电视剧与戏曲在情节线布局上也有差异,传统戏曲一般从动作表现的宽度展开,电视剧则从情节的长度延伸。戏曲重视在情节长度上"压缩"、强调集中整饬,电视剧则追求情节的铺展与延续。正是由于两者叙事结构的这些差异,在将同一故事演绎于舞台与屏幕时,对其原有情节的择取与安排也是不尽相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蛇传》 跨媒介改编 结构艺术
下载PDF
论近年来《白蛇传》影视改编的奇观化趋向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火秀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3-96,共4页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家喻户晓,对这一故事新编的小说、戏曲、话剧等版本众多,而影视版本尤为引人关注,迄今已多达23个,被誉为"翻拍率最高的影视题材"。综观《白蛇传》的改编历史,彰显出从叙事性到奇观化的转向...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家喻户晓,对这一故事新编的小说、戏曲、话剧等版本众多,而影视版本尤为引人关注,迄今已多达23个,被誉为"翻拍率最高的影视题材"。综观《白蛇传》的改编历史,彰显出从叙事性到奇观化的转向特征,突出表现在故事叙述的弱化、宏大场面奇观与动作奇观的演绎。这与故事本身传奇性、视觉文化消费、发达的高新科技以及好莱坞大片等因素密切相关,展现出影视业对经典传说进行故事新编及意义重构的艺术探索热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蛇传》 影视改编 奇观化 视觉文化 意义重构
下载PDF
媒介视野下《白蛇传》的现代传承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正国 《文化遗产》 2008年第4期82-87,共6页
现代文化中的《白蛇传》,在书面媒介和影视媒介的传承下得到主流文化的关注与发掘,在其传播主体、传播机制和传播效果方面都获得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现代传播媒介给予《白蛇传》的传承以有力推动,其民间传承被提升到精英传承和民族国家传... 现代文化中的《白蛇传》,在书面媒介和影视媒介的传承下得到主流文化的关注与发掘,在其传播主体、传播机制和传播效果方面都获得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现代传播媒介给予《白蛇传》的传承以有力推动,其民间传承被提升到精英传承和民族国家传承的主流层面,民间传承的口头线索从中得到主流传承的书面线索和影视线索的补充和强化。另外,在现代文化的传播体系里,白蛇故事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意识形态的一面镜子。《白蛇传》的近百年传承史具有重要的故事学意义,也为口头传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提供了独特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视野 白蛇传》 现代
下载PDF
口头媒介视野下《白蛇传》的故事传统 被引量:6
17
作者 孙正国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1-14,共4页
媒介的不断演化,揭示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形态丰富的故事传统。从故事史的整体上建立起《白蛇传》媒介因素的历史关系,口头媒介无疑是切入《白蛇传》故事传统的有效媒介形态,由此,不仅可以从媒介的角度建构一种... 媒介的不断演化,揭示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形态丰富的故事传统。从故事史的整体上建立起《白蛇传》媒介因素的历史关系,口头媒介无疑是切入《白蛇传》故事传统的有效媒介形态,由此,不仅可以从媒介的角度建构一种故事观念,还可以深化我们对现代《白蛇传》的理解与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媒介 白蛇传》 故事
下载PDF
田汉与《白蛇传》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祯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29-29,共1页
田汉先生的《白蛇传》,是在新中国建立伊始改编的传统剧目。这一剧目,上世纪40年代他曾改编为《金钵记》。古人云:“十年磨一剑”,十多年中田汉两度改编这一传统题材,可以看出他对这一题材的喜爱和创作改编态度的严谨。50年后,在... 田汉先生的《白蛇传》,是在新中国建立伊始改编的传统剧目。这一剧目,上世纪40年代他曾改编为《金钵记》。古人云:“十年磨一剑”,十多年中田汉两度改编这一传统题材,可以看出他对这一题材的喜爱和创作改编态度的严谨。50年后,在戏剧梅花奖创办20周年之际将田汉的《白蛇传》重搬舞台,分别以陈淑芳、张火丁、李洁、史敏、邓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汉 白蛇传》 戏剧创作 人物形象塑造 叙事结构 剧本 创作题材
下载PDF
翻拍剧《小戏骨白蛇传》的“微”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熊恺妮 刘诚 《西部广播电视》 2017年第14期116-117,共2页
湖南广播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出品的电视剧《小戏骨白蛇传》以1992版《新白娘子传奇》为蓝本进行改编翻拍,掀起收视热潮。通过错位感、陌生感和熟悉感的立体交叉,再度吸引受众目光。此外,性转类的剪辑视频如《伪三国群像》与《小戏骨白蛇传... 湖南广播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出品的电视剧《小戏骨白蛇传》以1992版《新白娘子传奇》为蓝本进行改编翻拍,掀起收视热潮。通过错位感、陌生感和熟悉感的立体交叉,再度吸引受众目光。此外,性转类的剪辑视频如《伪三国群像》与《小戏骨白蛇传》,都是对经典剧目的改编、翻拍,并以某一共同特征(如全部使用儿童演员或女性演员)吸引受众,打破了传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未来电视剧生存、发展新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戏骨白蛇传》 经典剧目 “微”策略 创新
下载PDF
川剧《白蛇传》中青蛇的审美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逢琴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44,共2页
看过川剧《白蛇传》的人,大概都会注意到剧中的青蛇形象与其它剧种明显不同.川剧中的青蛇以男女两个不同形象轮流串演.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青蛇时而化为女身,又时而恢复到男身,这可以说是川剧的独创,充分展示了巴蜀文化的多姿多彩。
关键词 白蛇传》 川剧 审美意义 巴蜀文化 形象 剧情 剧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