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种致病性白蛉病毒原核表达核蛋白抗原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芜为 张全福 +3 位作者 李川 张硕 梁米芳 李德新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7-390,共4页
初步研究六种致病性白蛉病毒原核表达核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抗原的抗原性,为开发相应的血清学诊断试剂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纯化六种致病性白蛉病毒核蛋白,并分别免疫新西兰白兔。通过间接ELISA方法及Western-b... 初步研究六种致病性白蛉病毒原核表达核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抗原的抗原性,为开发相应的血清学诊断试剂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纯化六种致病性白蛉病毒核蛋白,并分别免疫新西兰白兔。通过间接ELISA方法及Western-blotting方法对所获得的兔免疫血清进行交叉反应检测,确定其抗体ELISA滴度。此外,分别用上述六种致病性白蛉病毒NP抗原包被ELISA反应板并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病人血清进行间接ELISA检测,确定其血清学交叉反应及IgG抗体滴度。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的六种白蛉病毒NP抗原浓度及纯度均达到免疫和检测要求。ELISA及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六种病毒NP抗原兔免疫血清中的每种血清与其余五种病毒NP抗原可能存在血清学交叉反应。SFTSV病人血清与除SFTSV-NP以外的五种NP抗原亦可能存在部分交叉反应。本研究初步评价了原核表达的六种致病性白蛉病毒核蛋白的抗原性和免疫反应性,为相应诊断试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蛉病毒 核蛋 间接ELISA 免疫印迹杂交 血清学诊断
原文传递
白蛉病毒属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牛国宇 梁米芳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7-341,共5页
白蛉病毒属病毒是单股负链RNA病毒,隶属布尼亚病毒科,基因组分为L、M和S三个片段,分别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包膜糖蛋白和核蛋白。白蛉病毒是虫媒病毒,主要通过节肢动物传播,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白蛉病毒已有70多种,68个已知病毒种... 白蛉病毒属病毒是单股负链RNA病毒,隶属布尼亚病毒科,基因组分为L、M和S三个片段,分别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包膜糖蛋白和核蛋白。白蛉病毒是虫媒病毒,主要通过节肢动物传播,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白蛉病毒已有70多种,68个已知病毒种被分为白蛉热病毒组和乌库病毒组,其中某些白蛉热病毒组成员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而且最近又有新型白蛉病毒出现,本文就白蛉病毒属的分子特征、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新发现的白蛉病毒的概况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蛉病毒 流行病学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蜱携带白蛉病毒属病毒遗传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凯丽 熊衍文 +4 位作者 刁秀念 郭玉江 康雁君 覃新程 李兴旺 《疾病监测》 CAS 2018年第8期670-673,共4页
目的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蜱携带的白蛉病毒属病毒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方法制备蜱悬液提取蜱总RNA,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筛选阳性标本并扩增白蛉病毒属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后对病毒基因组进行序列特征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成功扩... 目的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蜱携带的白蛉病毒属病毒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方法制备蜱悬液提取蜱总RNA,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筛选阳性标本并扩增白蛉病毒属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后对病毒基因组进行序列特征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成功扩增3株病毒株(BL10、BL33、BL79)的全长L、S节段。经同源性分析发现,BL10、BL33、BL79与已知蜱携带的Bole Tick Virus 1序列的同源性为98.0%~99.7%;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BL10、BL33、BL79与Bole Tick Virus 1亲缘关系最近。结论本研究的3株毒株属于白蛉病毒属,且与Bole Tick Virus 1为同种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蛉病毒病毒 同源性 系统进化分析
原文传递
白蛉病毒属病毒Luminex多重液相芯片核酸检测方法研究
4
作者 李阿茜 何程程 +4 位作者 张硕 李川 张全福 梁米芳 李德新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65-167,共3页
目的 初步建立白蛉病毒属Luminex多重液相芯片核酸检测方法.方法 设计立夫特谷热病毒(RVFV)、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和哈特兰德病毒(HLV)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采用靶序列富集多重PCR技术(Tem-PCR)对其靶序列进行扩增,... 目的 初步建立白蛉病毒属Luminex多重液相芯片核酸检测方法.方法 设计立夫特谷热病毒(RVFV)、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和哈特兰德病毒(HLV)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采用靶序列富集多重PCR技术(Tem-PCR)对其靶序列进行扩增,并建立Luminex多重液相芯片核酸检测方法.利用RVFV、SFTSV和HLV靶序列Tem-PCR产物,以及汉滩病毒(HTNV)等7种出血热病毒核酸扩增产物评价其特异性,利用体外转录病毒RNA参考品评价其敏感性和稳定性.结果 建立的白蛉病毒属病毒Luminex多重液相芯片核酸检测方法可特异性检测RVFV、SFTSV和HLV靶序列,且与HTNV等7种出血热病毒无交叉反应.对体外转录获得的RVFV、SFTSV和HLV的RNA参考品,可分别检出10^3拷贝/μl、10^2拷贝/μl和10^2拷贝/μl.10^3拷贝/μl以上各浓度RNA参考品检测值的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结论 初步建立了白蛉病毒属Luminex多重液相芯片核酸检测方法,可有效检测RVFV、SFTSV和HLV,为相关传染病的实验室诊断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热 病毒 白蛉病毒 液相芯片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RT-PCR方法扩增白蛉热病毒M片段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东瀛 肖红 +3 位作者 郭广松 文利 叶梦贻 杨占秋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3年第5期437-440,共4页
为建立扩增未知序列白蛉热病毒M片段的RT-PCR方法,本研究选取7个血清组成员和8个未分组血清型,共42株白蛉热病毒为RT-PCR检测对象。通过排列GenBank中已知的4型白蛉热病毒M片段氨基酸序列,选择保守区设计引物。根据保守区各已知病毒的c... 为建立扩增未知序列白蛉热病毒M片段的RT-PCR方法,本研究选取7个血清组成员和8个未分组血清型,共42株白蛉热病毒为RT-PCR检测对象。通过排列GenBank中已知的4型白蛉热病毒M片段氨基酸序列,选择保守区设计引物。根据保守区各已知病毒的cDNA特异序列合成寡核苷酸,将相同区的寡核苷酸等量混合成为“鸡尾酒”引物,用于RT-PCR。扩增产物经电泳检测,纯化后直接测序。引物对Ph-M-2FM和Ph-M-3RM扩增产物长度约为600bp,从42株病毒中扩增出34株,阳性率为81.0%。另一引物对Ph-M-2FM和Ph-M-4R2M扩增产物长度约为1400bp,扩增出22株病毒,阳性率为52.3%。测出序列经BLAST检索,与GenBank中已知白蛉热病毒同源。本研究首次成功地应用RT-PCR扩增不同血清型未知序列白蛉热病毒的部分M片段,并测出扩增产物序列,为白蛉热病毒属成员的基因鉴定和种系发生关系分析提供了实验手段,并将有助于白蛉热病毒感染的基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PCR 扩增 病毒 M片段
下载PDF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8例报告 被引量:112
6
作者 陶文元 陶欣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91-92,共2页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该病主要传播途径可能为蜱虫叮咬。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该病主要传播途径可能为蜱虫叮咬。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白蛉病毒 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
下载PDF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并发重症脑炎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7
作者 韩萍 郭瑞友 范天利 《精准医学杂志》 2020年第6期537-539,共3页
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并发重症脑炎的早期识别及诊治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并发重症脑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病例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起病,后逐渐出现多... 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并发重症脑炎的早期识别及诊治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并发重症脑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病例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起病,后逐渐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主要是伴发意识丧失、抽搐、烦躁等神经系统损害症状,最终诊断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诱发重症脑炎。结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并发重症脑炎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需总结病例特点,提高临床认识及诊治水平,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感染 白蛉病毒 脑炎 体征和症状 病例报告 诊断
下载PDF
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布尼安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章域震 张海林 梁国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9-593,610,共6页
关键词 布尼安病毒 人类健康 疾病相关 裂谷热病毒 病毒 汉坦病毒 出血热病毒 动物病毒
下载PDF
托斯卡纳病毒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郑宇珂 聂凯 +2 位作者 李樊 李浩 王环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89-796,共8页
托斯卡纳病毒(Toscana virus,TOSV)是一种在地中海地区流行的白蛉传播病毒,该病毒感染可引发脑膜炎和脑炎,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疑似感染者可通过病毒分离、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等多种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诊断。本文将从TOSV的基因构成与... 托斯卡纳病毒(Toscana virus,TOSV)是一种在地中海地区流行的白蛉传播病毒,该病毒感染可引发脑膜炎和脑炎,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疑似感染者可通过病毒分离、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等多种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诊断。本文将从TOSV的基因构成与分型、流行概况、传播媒介与增殖宿主、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我国白蛉传播病毒研究和TOSV感染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斯卡纳病毒 传播病毒 临床表现 实验室诊断
下载PDF
重症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2例分析
10
作者 谢平 康涵威 《基层医学论坛》 2017年第4期504-505,共2页
近几年来,我国相继报道了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其中少数患者因多脏器功能损害救治无效死亡。2010年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追踪发现该病原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热病毒的新病毒,为新型布尼亚病毒,命名为发热伴... 近几年来,我国相继报道了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其中少数患者因多脏器功能损害救治无效死亡。2010年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追踪发现该病原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热病毒的新病毒,为新型布尼亚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SFTSV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 病毒 多脏器功能损害 感染性疾病 皮肤出血点 多脏器功能不全 气管切开导管 无形体病 多器官功能损害 心肌酶
下载PDF
白蛉传播的病毒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程睿 范娜 +2 位作者 鲁晓晴 王斌 梁国栋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8年第10期1070-1075,共6页
目的白蛉可通过吸血活动而传播多种病原体,包括寄生虫、细菌、病毒,是重要的医学媒介昆虫。我国在白蛉传播病毒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有关白蛉传播病毒及其与人畜动物疾病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白... 目的白蛉可通过吸血活动而传播多种病原体,包括寄生虫、细菌、病毒,是重要的医学媒介昆虫。我国在白蛉传播病毒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有关白蛉传播病毒及其与人畜动物疾病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白蛉传播的病毒、白蛉传播病毒在病毒学中的分类、白蛉传播病毒引起的人类及动物性疾病,以此推动中国白蛉传播病毒相关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媒病毒 白蛉病毒
原文传递
我国自然界白蛉携带病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国栋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4期469-474,共6页
本文介绍自2020年以来我国白蛉传播病毒的研究进展,包括白蛉携带病毒的分离鉴定,病毒分子遗传进化,病毒对人和动物感染,以及白蛉种群与病毒时空关系等。并对今后我国关于白蛉携带病毒所需要开展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推动我国在该领... 本文介绍自2020年以来我国白蛉传播病毒的研究进展,包括白蛉携带病毒的分离鉴定,病毒分子遗传进化,病毒对人和动物感染,以及白蛉种群与病毒时空关系等。并对今后我国关于白蛉携带病毒所需要开展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媒病毒 传播病毒
原文传递
山西省武乡县1株白蛉携带病毒(SXWX1816-2)的分离与鉴定
13
作者 殷启凯 王晶 +6 位作者 付士红 聂凯 李樊 何英 许松涛 王环宇 梁国栋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0-275,共6页
目的调查山西省武乡县白蛉标本携带病毒的种类及其流行情况。方法2018年6月在山西省武乡县采集白蛉标本,使用实验室保存的金黄地鼠肾细胞(BHK-21细胞)和白纹伊蚊卵细胞(C6/36细胞)2种细胞系进行病毒分离,阳性分离物经病毒RNA提取、cDNA... 目的调查山西省武乡县白蛉标本携带病毒的种类及其流行情况。方法2018年6月在山西省武乡县采集白蛉标本,使用实验室保存的金黄地鼠肾细胞(BHK-21细胞)和白纹伊蚊卵细胞(C6/36细胞)2种细胞系进行病毒分离,阳性分离物经病毒RNA提取、cDNA文库制备后,进行病毒基因扩增与核苷酸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SXWX1816-2病毒分离株可引起哺乳动物细胞(BHK-21细胞)病变,但是对昆虫细胞(C6/36细胞)并不引起病变。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M基因和S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长度分别为4089和1611 nt;病毒M基因和S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和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均表明SXWX1816-2分离株隶属于白纤病毒科白蛉病毒属,并与我国此前分离的武乡病毒(Wuxiang virus,WUXV)的同源性最高,病毒基因分子遗传进化关系最近。结论明确了我国白蛉分离病毒(SXWX1816-2)的分类地位,研究结果为我国吸血昆虫携带病毒,特别是白蛉携带和传播病毒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病毒 武乡病毒
原文传递
422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徐哲 崔宁 +6 位作者 陈威巍 秦恩强 聂为民 袁春 涂波 许文 赵敏 《传染病信息》 2015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对河南省信阳市某医院2007年4月—2011年5月收治的422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以成年农民为主,多在5—7月发病,21.80%患者有蜱叮咬史。症...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对河南省信阳市某医院2007年4月—2011年5月收治的422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以成年农民为主,多在5—7月发病,21.80%患者有蜱叮咬史。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纳差、全身不适、腹泻、恶心、呕吐和头痛。体征主要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实验室指标异常主要为WBC、PLT降低,ALT、AST、CK和LDH升高。68例死亡,病死率为16.11%。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伴有实验室检测指标明显异常。在诊疗过程中,宜采取有效的对症支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发热 布尼亚病毒科感染 白蛉病毒 病人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金坤 吴晓玲 +1 位作者 沈强 李磊 《安徽医药》 CAS 2018年第7期1342-1345,共4页
目的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法选择36例在安徽省立医院住院治疗的SFT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性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普通型及危重型... 目的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法选择36例在安徽省立医院住院治疗的SFT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性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普通型及危重型,进一步了解年龄、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心肌酶谱、有无基础疾病等因素是否与疾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结果 36例均为急性起病,病程中均有发热,分别伴有畏寒寒战、纳差乏力、腹泻、咳嗽咳痰、腔道出血及出血倾向,1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实验室检查提示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白蛋白有不同程度下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和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血小板计数(PLT)≤30×10~9·L^(-1)、年龄≥60岁和神经系统损害为危重症SFTS的高危因素。27例患者病情好转后正常出院;8例患者治疗效果尚可但因经济困难自动出院;1例患者因预后差、家属放弃抢救自动出院。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血小板计数、年龄和神经系统损害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感染 血小板计数 白蛉病毒 肌酸激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1例死亡病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小雯 姜梅 +3 位作者 刘靖宇 刘涛 牟晓东 刘军 《传染病信息》 2016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总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 71.4%的患者有基础性疾病,发病到死亡平均时间为9 d。主要临床... 目的总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 71.4%的患者有基础性疾病,发病到死亡平均时间为9 d。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厌食(90.5%)、乏力和肌肉酸痛(85.7%)、恶心和呕吐(61.9%)以及头痛和头晕(42.9%)等;90.5%的患者病程中出现神经系统损害表现,52.4%有肺部感染表现,47.6%出现出血症状。所有患者血小板降低,81.0%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降低,79.2%的患者出现蛋白尿;81.0%的患者ALT升高,90.5%的患者AST升高。呼吸、循环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结论死亡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入院时即有多器官功能损害的表现,诊疗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发热 布尼亚病毒科感染 白蛉病毒 病人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及其病原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汪静杰 刘志新 +4 位作者 位秀丽 杨靖 李健 谭华炳 刘龙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0-224,共5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一种新发现的RNA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致病病原。SFTSV主要出现在中国中部和东部省份的农村地区和丘陵地带,目前已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SFTS主要有发热、呕...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一种新发现的RNA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致病病原。SFTSV主要出现在中国中部和东部省份的农村地区和丘陵地带,目前已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SFTS主要有发热、呕吐、外周血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受损等症状,部分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致死率达10%~15%。本文从SFTSV病原学、感染过程、致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诊断及检测方法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防控措施,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疾病传播 水平 诊断 白蛉病毒 检测
下载PDF
降钙素原与血小板比值评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金强 张仁敏 《临床荟萃》 CAS 2023年第4期346-351,共6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血小板比值(procalcitonin/platelet ratio,PCT/PLT)评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威海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确诊的SFTS住院患...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血小板比值(procalcitonin/platelet ratio,PCT/PLT)评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威海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确诊的SFTS住院患者156例,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对比两组基本资料以及化验室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SFT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等评价不同影响因素对于SFTS预后的价值。结果死亡组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肌酐、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尿素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肌酸激酶同工酶、降钙素原、PCT/PLT、病毒核酸定量等高于最佳参考值的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2+)、PLT、淋巴细胞计数等高于最佳参考值的患者占比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以及二项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凝血酶时间、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淋巴细胞计数、PCT/PLT、病毒核酸定量可作为影响SFT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CT/PLT最佳参考值为0.005,AUC为0.828(0.757~0.898),当PCT/PLT大于0.005时,患者死亡风险增加30倍,敏感度为87.1%、特异度为78.4%。结论PCT/PLT可作为评估SFTS患者预后的临床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白蛉病毒 降钙素原 血小板 死亡 预后
下载PDF
裂谷热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丁文辉 张鑫雨(综述) +1 位作者 叶伟 张芳琳(审校)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9年第3期53-57,共5页
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VFV)隶属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为三节段单股负链RNA病毒,其主要通过蚊子的叮咬进行传播,可引起大批孕畜流产和幼畜的死亡,人感染RVFV后,可出现出血热、脑膜脑炎等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死亡。... 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VFV)隶属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为三节段单股负链RNA病毒,其主要通过蚊子的叮咬进行传播,可引起大批孕畜流产和幼畜的死亡,人感染RVFV后,可出现出血热、脑膜脑炎等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死亡。目前尚无针对RVFV感染的特异性治疗方法,疫苗接种是控制该病毒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现就近年来RVFV疫苗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蛉病毒 裂谷热病毒 疫苗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热稳定性和灭活条件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全福 李建东 +4 位作者 姜晓林 李川 刘林 梁米芳 李德新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 阐明新发危害严重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稳定性和理化灭活条件.方法 评估细胞培养制备的SFTS病毒在不同温度下的热稳定性,对紫外线、酸性环境、常用消毒剂、有机溶剂敏感性.处理后病毒感染Vero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确定... 目的 阐明新发危害严重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稳定性和理化灭活条件.方法 评估细胞培养制备的SFTS病毒在不同温度下的热稳定性,对紫外线、酸性环境、常用消毒剂、有机溶剂敏感性.处理后病毒感染Vero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确定病毒复制,并采用基于病毒核蛋白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滴定病毒与无相应处理的对照组,比较分析各种理化条件对病毒感染性的影响.结果 SFTS病毒在37℃能够存活较短时间,感染性下降较快,在4℃能保持相对稳定,1周内感染性无明显下降.对热敏感,60℃30 min能够完全灭活病毒.对紫外线敏感,185 μW/cm2紫外线照射30 min可灭活病毒.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β-丙内酯、甲醛和常用有机氯消毒剂敏感,在合适的浓度下可在较短时间内有效灭活病毒,400 mg/L的有效氯灭活病毒需室温放置10 min以上,在pH3.0条件对病毒活力有损害,但不能完全灭活病毒.结论 研究结果初步客观的评价了SFTSV热稳定性和灭活条件,为科学研究和疾病控制中样本采集、病毒灭活、安全防护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蛉病毒 血小板减少 应激障碍 消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