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左翼文学抒情传统的当代出发——《我们夫妇之间》文学思想史意义新论 |
傅修海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发明传统与白话文学史的建构:以胡适与顾颉刚为中心 |
陈岸峰
|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
2019 |
2
|
|
3
|
王梵志诗的文学史意义 |
戴莹莹
邹知
|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4
|
论现代文学“以文见史”写作传统的表征及其意义 |
王寰鹏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5
|
文言话语霸权遮蔽下的中国古代白话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反思 |
曾诣
曹顺庆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6
|
论中国文学史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 |
董乃斌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5
|
|
7
|
新文学的先声:中晚清诗“白话文言”与叙事传统 |
李翰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8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替代言说”——传统形式的断流与缺位 |
方汉文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9
|
40年代文学史家如何塑造“新文学传统”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论”札记之一 |
温儒敏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6
|
|
10
|
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如何体现中国文化传统——从《中国历史文学史》说开去 |
赵敏俐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
|
|
11
|
生长的经典与文学版图的重构——学科史意义上的胡适《白话文学史》 |
王姝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12
|
“合目的的叙述”与“有意味的形式”——论胡适《白话文学史》之“双线文学观念” |
叶李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3
|
20世纪50—70年代香港新文学史书写的内地传统 |
王瑜
李佳
|
《保定学院学报》
|
2017 |
1
|
|
14
|
对新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史意义 |
张莉
|
《文学与文化》
|
2011 |
2
|
|
15
|
胡适与文学史学科──评《白话文学史》 |
陈改玲
刘小波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8 |
1
|
|
16
|
中国传统白话小说之争与“五四”文学革命——以钱玄同、胡适为例 |
王小惠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7
|
如何突破文学史写作的三大传统?──《明清传奇史·后记》 |
郭英德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1998 |
1
|
|
18
|
满纸荒唐言 岂废江河流——胡适《白话文学史》批判 |
毕耕
|
《鄂州大学学报》
|
2003 |
1
|
|
19
|
中国现代作家与传统文化——从鲁迅的一个文学史论断说起 |
蒋明玳
|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4 |
1
|
|
20
|
“二希”文学传统在外国文学史教材中的模糊性书写 |
曹卫军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201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