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存活价值与经典化建构——《分类白话诗选》的范式意义 |
陈希
周笛
|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2
|
非归化非异化:胡适白话诗翻译中的双重偏离 |
席楠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3
|
论唐代白话诗歌语料的利用 |
卢巧琴
王燕红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4
|
初期白话诗坛的一抹亮色——周恩来七首白话诗评析 |
周丁力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5
|
唐代的白话诗派 |
项楚
|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4 |
11
|
|
6
|
论惠特曼自由诗对胡适白话诗的影响 |
王光和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7
|
从“白话诗”到“新诗” |
王光明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4
|
|
8
|
论胡适改称“白话诗”为“新诗” |
李丹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9
|
由《新诗集》和《分类白话诗选》看早期新诗翻译与创作 |
晏亮
陈炽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10
|
从打油诗到白话诗 |
颜同林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3
|
|
11
|
历史螺旋中的初期白话诗与当代口语诗 |
张懿红
|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1 |
2
|
|
12
|
“自然的音节”与“散文的语言”——略论华兹华斯对胡适白话诗理论的影响 |
王光和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2
|
|
13
|
从“枣树语句”说起——论《秋夜》的白话诗学 |
文贵良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4
|
新诗还是应该叫白话诗 |
毛翰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
2
|
|
15
|
论白话诗与文言诗区别的提出与转化 |
李丹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6
|
胡适白话诗鼓吹的是与非 |
毛翰
|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17
|
白话诗及新诗革命的政治背景 |
王珂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1
|
|
18
|
唐代白话诗中的死亡认知与地狱图景 |
邵颖涛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1
|
|
19
|
从《女神》到《百花齐放》——郭沫若白话诗新论兼谈文学批评的尺度 |
王玉春
|
《郭沫若学刊》
|
2010 |
1
|
|
20
|
论白话诗运动对新诗的文体生成及文体形态的影响 |
王珂
|
《理论与创作》
|
200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