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白质束成像显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视放射 被引量:1
1
作者 肖江喜 谢晟 +1 位作者 郭雪梅 蒋学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92-494,共3页
目的:利用白质束成像显示HIE患儿的视放射,并与正常幼儿进行比较。方法:对8例HIE患儿和8例正常幼儿进行了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应用白质束成像技术对他们的双侧视放射进行追踪显示其形态,并对HIE患儿和正常幼儿的视放射进行比较。结果:白... 目的:利用白质束成像显示HIE患儿的视放射,并与正常幼儿进行比较。方法:对8例HIE患儿和8例正常幼儿进行了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应用白质束成像技术对他们的双侧视放射进行追踪显示其形态,并对HIE患儿和正常幼儿的视放射进行比较。结果:白质束成像显示正常幼儿的双侧视放射能够到达皮层下,并可见分支,而HIE患儿的双侧视放射明显短,分支难以显示。结论:白质束成像在显示脑白质中纤维束的走行和形态,能反映儿童发育中纤维束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束成像 缺氧缺血性脑病
下载PDF
带状灰质异位的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志强 卢光明 +5 位作者 谭启富 张宗军 李苏建 潘云曦 孙康健 田蕾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17-520,共4页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观察带状灰质异位脑白质异常分布情况,探讨异位灰质的神经病理机制以及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对1例癫痫症状的带状灰质异位患者进行白质束描...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观察带状灰质异位脑白质异常分布情况,探讨异位灰质的神经病理机制以及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对1例癫痫症状的带状灰质异位患者进行白质束描绘,观察其不同灰、白质的分布情况,并和1例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很好地描绘了白质束结构。整体观察发现带状灰质异位患者脑白质整体结构紊乱,与正常人相比其联络弓状纤维稀疏、大部缺失,胼胝体纤维稀疏不整;局部分析发现内层灰质为主要的白质纤维发出处,而外层灰质仅发出细碎短小的纤维。结论对于带状灰质异位,异位的内层灰质不仅具有神经生理功能,并且可能起着主要作用,外层"正常"的灰质由于脑结构紊乱而丧失主要功能地位;灰质结构的紊乱导致白质纤维结构的缺失;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带状灰质异位的神经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灰质异位 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 神经生理 神经影像
原文传递
多发性硬化患者胼胝体分区MRI形态及脑白质束成像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胡冰 康庄 +3 位作者 骆众星 邝思驰 王劲 单鸿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4-609,共6页
目的观察多发性硬化(MS)患者胼胝体分区MRI形态及脑白质束成像表现,评估其定量结果与扩充致残量表(EDS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自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对32例MS患者(MS组)和32例健康自愿者(对照组)进行... 目的观察多发性硬化(MS)患者胼胝体分区MRI形态及脑白质束成像表现,评估其定量结果与扩充致残量表(EDS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自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对32例MS患者(MS组)和32例健康自愿者(对照组)进行MRI常规扫描和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测量胼胝体各分区(1~5区)及总胼胝体的面积、平均扩散程度(ADC)值、各向异性(FA)值、脑白质束数目,并应用t检验比较2组间差异,同时使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评估MS组患者上述指标定量结果与其ED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经脑白质束成像可以直观地发现MS患者胼胝体各分区脑白质束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MS组胼胝体各分区的面积、FA值、脑白质束数目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胼胝体1~3区的ADC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总胼胝体的面积)(549.13±64.07)mm^2]、FA值(0.55±0.05)、脑白质束数目(519.78±79.03)均明显小于对照组[(614.56±39.67)mm^2、0.67±0.02、612.34±39.51],ADC值[(0.93±0.09)×10^-3mm^2/s]明显大于对照组[(0.86±0.03)×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胼胝体各分区的面积、脑白质束数目均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MS组总胼胝体的面积、脑白质束数目均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686,P=-0.000;r=-0.676,P=0.000)。结论胼胝体各分区及总胼胝体的面积、脑白质束数目可反映MS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其检测可用于MS患者的病情评估和疗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胼胝体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白质束成像
原文传递
白质纤维束成像鉴别颅内肿瘤良恶性价值探讨
4
作者 贾中正 李敏 +1 位作者 包雪平 丁慧玲 《交通医学》 2008年第3期245-247,共3页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在鉴别颅内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9例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患者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与白质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表现,分析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在鉴别颅内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9例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患者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与白质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表现,分析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结果: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都可以发生移位,而白质纤维束的破坏主要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瘤周白质纤维束的破坏发生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结论:DTT技术在鉴别颅内肿瘤良恶性方面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质纤维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脑肿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白质纤维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恒河猴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姚添奇 张默 +3 位作者 何小夺 陈健 吴迪 丁玉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93-596,共4页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恒河猴脑梗死模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白质纤维束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方法4只清洁级成年雄性恒河猴,平均年龄(8.0±1.5)岁,平均体质量(9.6±1...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恒河猴脑梗死模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白质纤维束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方法4只清洁级成年雄性恒河猴,平均年龄(8.0±1.5)岁,平均体质量(9.6±1.2)kg。采用恒河猴自体血栓制备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再通模型,闭塞后2.5 h予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分别于脑缺血后4 h、7 d、30 d进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TI检查。对比梗死侧(梗死灶、额叶、小脑)与健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白质纤维束数量的改变。结果梗死侧梗死灶的FA及纤维束数量均具有7 d下降、30 d升高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缺血后4 h、7 d、30 d的FA分别为0.301±0.045、0.200±0.050、0.305±0.026,纤维束数量分别为43.0±1.6、22.8±11.0、31.3±6.4;F值分别为8.223、7.861,均P<0.05)。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梗死侧的额叶、小脑及对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FA和纤维束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TI及DTT技术能较好地评价脑梗死恒河猴模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白质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对指导临床诊断和帮助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扩散张量成像 皮质脊髓 白质纤维成像
下载PDF
基于扩散张量的脑白质内神经纤维束的可视化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欣 王明时 +1 位作者 高伟 刘海婴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99-902,共4页
介绍了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中发展非常快的扩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利用扩散张量数据来重建脑白质内的神经纤维束图像。其中主要介绍了白质束成像技术及其优缺点,并且分析了神经纤维束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白质束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6
7
作者 魏璇 金国宏 +6 位作者 张国栋 马金宇 李德刚 朱凯 赵建国 李宁富 张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85-2189,共5页
目的探讨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诊断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的价值。方法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12例,良性脑膜瘤10例),测量肿瘤实质区与健侧正常脑组织的平均ADC值和FA值,比较测值,并观察两种脑肿瘤对白... 目的探讨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诊断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的价值。方法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12例,良性脑膜瘤10例),测量肿瘤实质区与健侧正常脑组织的平均ADC值和FA值,比较测值,并观察两种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结果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FA值均较健侧正常脑组织降低(P均<0.05);星形细胞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较健侧正常脑组织高(P<0.05),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与健侧正常脑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患者比较,肿瘤实质区ADC值、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DTT图中,星形细胞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受压、偏移或变形、移位;脑膜瘤纤维束呈现为稀疏、移位。结论测量肿瘤实质区ADC值和FA值可鉴别脑内和脑外肿瘤如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DTT可清晰显示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浸润、破坏和推移,有利于术前制定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磁共振成像 白质纤维成像 星形细胞瘤 脑膜瘤
下载PDF
磁共振DTI及DTT在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海滨 陈文辉 +2 位作者 乔松 许琦 赵国库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不同时期脑梗死白质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为脑梗死后患侧肌力恢复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53例脑梗死患者按不同发病时期分为4组,行常规MRI及DTI...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不同时期脑梗死白质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为脑梗死后患侧肌力恢复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53例脑梗死患者按不同发病时期分为4组,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对比测量梗死侧与健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系数(FA)值,并观察梗死灶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按照皮质脊髓束(CST)移位、连续性及破坏程度在DTT图像上的表现分为3级。结果:超急性期梗死侧FA值(0.35±0.04)与健侧(0.37±0.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梗死侧FA值分别为0.17±0.07、0.14±0.06和0.09±0.05,分别低于健侧相应部位的FA值(分别为0.39±0.08、0.36±0.08和0.33±0.0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DTT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肌力改变与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s=0.76,P<0.05),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可以通过重建的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结论:DTI及DTT技术能较好的评价不同时期脑梗死白质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对指导临床诊断和帮助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扩散张量成像 皮质脊髓 白质纤维成像
下载PDF
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颅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魏璇 金国宏 +2 位作者 李德刚 张国栋 李晓强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16期15-18,I0001,I0002,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成像(DTT)在星形细胞瘤、脑膜瘤与转移瘤肿瘤实质区的应用价值,通过对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分数(FA)的测量分析,观察脑白质与纤维束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对32例经病理证...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成像(DTT)在星形细胞瘤、脑膜瘤与转移瘤肿瘤实质区的应用价值,通过对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分数(FA)的测量分析,观察脑白质与纤维束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对32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其中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12例、良性脑膜瘤10例、转移瘤10例,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与对应区正常脑组织的平均ADC值和FA值,分析其ADC值和FA值的差异并观察3种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结果星形细胞瘤、脑膜瘤或转移瘤患者组内肿瘤实质区与对侧正常脑组织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星形细胞瘤、脑膜瘤、转移瘤患者肿瘤实质区的FA值分别为0.07±0.03、0.14±0.05、0.16±0.07,P<0.05。星形细胞瘤及转移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高(P<0.05);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与对侧正常部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和转移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TT图中星形细胞瘤和转移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受压、偏移或变形移位;脑膜瘤纤维束呈现为稀疏,移位。结论测量肿瘤实质区ADC值及FA值可用于鉴别脑内和脑外的肿瘤,如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的鉴别或转移瘤与脑膜瘤的鉴别,其中ADC值有显著的鉴别意义;DTT可清晰显示正常白质纤维束和肿瘤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术前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成像 星形细胞瘤 脑膜瘤 转移瘤
下载PDF
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的定量测量:可重复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静 李澄 +3 位作者 王苇 周长武 焦志云 陈文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2-87,共6页
目的:利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对神经纤维条目数这个定量参数进行可重复性研究,探讨该指标运用于临床的可靠性。方法:对21例健康志愿者行头颅MR—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dTV)... 目的:利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对神经纤维条目数这个定量参数进行可重复性研究,探讨该指标运用于临床的可靠性。方法:对21例健康志愿者行头颅MR—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dTV)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的三维重建,将由软件计算获得的皮质脊髓束(CST)纤维束条目数作为定量指标,分别由同一评定者于3次不同时间及3位不同评定者对同一资料进行重复测量,利用相关系数分析同一评定者3次之间及不同评定者之间的数据,评估其可重复性。而后由同一评定者测量双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从而探讨双侧CST条目数及FA值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同一评定者不同3次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r值)范围在0.737~0.939之间,3位不同评定者所得数据之间的r值范围在0.062~0.727之间;由此可以得出同一评定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高于3位不同评定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且同一评定者测量的双侧CST条目数及FA值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纤维束示踪成像定量的可重复性不佳,同一评定者的可重复性要高于不同评定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示踪成像 定量测量 皮质脊髓 可重复性
下载PDF
3.0T磁共振扩散张量及其纤维束成像在脑多发性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1
作者 金国宏 徐镇 +3 位作者 魏璇 朱凯 张伟 赵建国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28-31,I0001,共5页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的脑内病灶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DTT)中的主要特征及其量化分析。方法应用3.0T磁共振对临床确诊的10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及10名健康志愿者行常规头颅MRI和DTI扫描,选取MS病灶区域,即...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的脑内病灶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DTT)中的主要特征及其量化分析。方法应用3.0T磁共振对临床确诊的10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及10名健康志愿者行常规头颅MRI和DTI扫描,选取MS病灶区域,即丘脑、内囊、胼胝体、半卵圆中心及顶叶典型病灶45处(丘脑5、内囊8、胼胝体10、半卵圆中心12、顶叶10);病灶旁正常脑白质部位(NAWM)以及健康志愿者与MS病灶相同部位作为感兴趣区,测量扩散张量参数值-FA值、ADC值及MD值,并对以上3组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发性硬化病灶FA平均值0.29±0.10,ADC平均值(1.03±0.12)×10-9mm2·s-1,MD平均值(1.01±0.12)×10-9mm2·s-1;NAWM FA平均值0.35±0.19,ADC平均值(0.85±0.01)×10-9mm2·s-1,MD平均值(0.89±0.13)×10-9mm2·s-1;健康自愿者FA平均值0.50±0.05,ADC平均值(0.72±0.04)×10-9mm2·s-1,MD平均值(0.73±0.04)×10-9mm2·s-1。MS组、NAWM组、健康志愿者组3组在丘脑和内囊2个部位上的MD、FA、ADC值存在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胼胝体、半卵圆中心、顶叶上的MD、FA、ADC值,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及DTT可以反映MS不同时期病灶的病理变化,为观测疾病演变和评价临床疗效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扩散磁共振成像 白质纤维成像
下载PDF
应用扩散张量成像研究儿童偏瘫型脑瘫皮质脊髓束损伤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12
作者 贠国俊 曹建国 +3 位作者 刘青 曾洪武 杨雪 王玉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24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在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在偏瘫患儿童粗大功能影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偏瘫型脑瘫患儿进行扩散张量成像及DTT,测量健侧和患侧CST的各项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评估CST的移位、...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在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在偏瘫患儿童粗大功能影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偏瘫型脑瘫患儿进行扩散张量成像及DTT,测量健侧和患侧CST的各项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评估CST的移位、连续性及损伤情况;并评估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GMFM),分析CST损伤程度与偏瘫型脑瘫患儿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软化灶与CST的关系分3级,CST1级,FA值降低,ADC轻度增高(P>0.05);CST2级和3级,FA值明显降低,ADC明显增高(P<0.05);患儿CST分级越高,GMFM值越低,患儿的预后越差。结论DTT可以显示CST与软化灶的损伤关系,并能对偏瘫型脑瘫患儿的预后作出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型脑瘫 皮质脊髓 白质纤维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嘉豪 尤晓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8期173-175,共3页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是一项近年发展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其利用水分子移动方向成像,具备无创性显示纤维束的能力,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本文综述DTI在临床中应用并予以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 部分各向异性指数 平均弥散率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联合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14
作者 谢思民 樊淋 +2 位作者 胡亦劼 唐可 权正学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819-824,共6页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联合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各项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例接受手术的CSM患者(CSM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接受颈椎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联合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各项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例接受手术的CSM患者(CSM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接受颈椎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及DTI扫描,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DTI和DTT参数值,主要指标包括分数各向异性(FA)、平均弥散系数(DC-avg)及白质纤维束密度(DTT-density)值,并记录每位CSM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脊髓受压程度,同时根据JOA评分对CSM患者进行分级,以脊髓受压程度与JOA评分分为影像学典型表现组及影像学非典型表现组。比较CSM组患者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DTI、DTT参数的差异,通过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影像学典型表现组及非典型表现组CSM患者DTI、DTT参数与JOA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CSM组患者(除C1/2的FA、DTT-density值及C7/T1的DC-avg、DTT-density值外)FA及DTT-density值较对照组健康志愿者明显降低,DC-avg较对照组健康志愿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M组患者(除C3/4、C6/7的DTT-density值外)受压迫节段的FA、DC-avg、DTT-density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典型表现组脊髓受压程度与患者JOA评分相关(P<0.05),而影像学非典型表现组脊髓受压程度与JOA评分不具有相关性(P>0.05)。影像学典型表现组患者及非典型表现组患者的FA、DC-avg、DTT-density值与患者JOA评分相关(P<0.05)。结论 在CSM患者的术前诊断中,FA、DC-avg、DTT-density值与患者的JOA评分密切相关,可有效判断患者的实际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成像 诊断效果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可视化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穗芬 郝立巍 江贵平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24-728,共5页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MRI)与传统的扩散加权成像(DWI)相比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分子扩散的方向。大脑白质区的水分子扩散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因而DT-MRI技术在显示白质神经纤维和功能束的走行方向以及三维形态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MRI)与传统的扩散加权成像(DWI)相比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分子扩散的方向。大脑白质区的水分子扩散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因而DT-MRI技术在显示白质神经纤维和功能束的走行方向以及三维形态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主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目前常用的数据集可视化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扩散张量 纤维跟踪 白质束成像 可视化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在颅内星形细胞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16
作者 杨明瑞 姜兴岳 +3 位作者 张林 聂泰明 满高才 李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3061-3063,共3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在星形细胞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肿瘤患者25例,其中低级别肿瘤11例,高级别肿瘤14例,均进行常规MRI及DKI检查,测量肿瘤实质区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MK及FA值。... 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在星形细胞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肿瘤患者25例,其中低级别肿瘤11例,高级别肿瘤14例,均进行常规MRI及DKI检查,测量肿瘤实质区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MK及FA值。应用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显示肿瘤周围的脑白质纤维束。结果:MK及FA值均随肿瘤级别增高而增高,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质纤维束成像显示:低级别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以受压移位为主。高级别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以受浸润及破坏为主。结论: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获得的星形细胞肿瘤实质区的MK及FA值有助于肿瘤级别的判定,联合应用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可对患者更好的进行术前评估,优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峰度成像 星形细胞肿瘤 白质纤维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DTT成像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鸿明 赖灿 章士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6-193,共8页
目的:通过对人体内重要的大脑运动神经纤维"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进行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CST和梗死灶之间的空间关系,用于病灶的准确定位和评估急性腔隙性... 目的:通过对人体内重要的大脑运动神经纤维"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进行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CST和梗死灶之间的空间关系,用于病灶的准确定位和评估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预后状况。方法:研究对象是病灶位于基底节豆纹动脉区或侧脑室旁辐射冠区,并且伴有中~重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8例,采集急性期MR数据并合成皮质脊髓束的三维DTT图,根据CST与腔隙性脑梗死灶的空间关系将患者分成3组:第1组梗死灶与CST相邻,第2组部分CST穿过梗死灶,第3组整个CST穿过梗死灶(病灶将神经束包绕)。再分别于急性期(发病3d内)、慢性早期(8~14d)及慢性期(30~60d)前瞻性追访这些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变化情况,评价该神经束的受累情况与患者预后变化的关系。结果:在急性期,对第1组患者(12/28)与第2组(11/28)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的中风评分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运动功能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U=-1.430,P>0.05),而第2组患者NIHSS运动功能评分低于第3组患者(5/28),且差异有显著性(U=-2.676,P<0.01)。而在慢性期,这3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经两两比较,显示第1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第2组,并且差异有显著性(U=-2.501,P<0.05),第2组低于第3组,差异也有显著性(U=-2.948,P<0.01)。从这3组患者急性期到慢性期的NIHSS运动功能评分值变化来看,第1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最好;第2组患者预后比第1组稍差,患者通常残留轻度的运动功能障碍;第3组患者运动功能预后最差,患者普遍残留明显残疾。病灶内相对ADC值为0.714(患侧相对于正常侧下降约28.6%),相对FA值为0.725(即患侧较正常对侧下降27.5%)。结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纤维束成像可对梗死灶准确定位,并有助于更好地预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诊断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前瞻性研究 扩散张量成像 腔隙性脑梗死 白质纤维示踪成像 预后
下载PDF
白质纤维束成像评价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敏 于向荣 +2 位作者 贾中正 周康荣 周建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5-758,共4页
目的利用白质纤维束成像(DTT)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对35例累及基底节、内囊、放射冠等白质区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扩散张量成像及DTT。测量患侧与健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观察CST的移位、连续性及破... 目的利用白质纤维束成像(DTT)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对35例累及基底节、内囊、放射冠等白质区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扩散张量成像及DTT。测量患侧与健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观察CST的移位、连续性及破坏情况;采用人体肌力测试(MMT)评分标准判断脑梗死患者肌力预后情况,分析CST损伤程度与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梗死灶和CST的关系分为接近、部分穿行和完全穿行3种。CST接近梗死灶者,FA值轻度降低(P>0.05),临床随访无明显肌力减退;CST完全穿行梗死灶者,FA值显著低于健侧(P<0.001),预后差;CST部分穿行于梗死灶者,结果介于上述两者之间。CST损伤程度与MMT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917,P<0.01)。结论DTT可直观显示CST损伤情况;CST的损伤程度与脑梗死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扩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成像 皮质脊髓
原文传递
基于DT-MRI的纤维跟踪及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江贵平 刘哲星 +1 位作者 冯前进 陈武凡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514-518,共5页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MRI)是一种新的成像技术,比传统的扩散加权成像(DWI)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分子扩散的方向。在脑白质这样具有大量纤维束的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从而有可能从张量信息的各向异性入手,跟踪得到...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MRI)是一种新的成像技术,比传统的扩散加权成像(DWI)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分子扩散的方向。在脑白质这样具有大量纤维束的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从而有可能从张量信息的各向异性入手,跟踪得到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向。本文介绍了DTI的原理、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提出了一种可变步长的纤维跟踪方法,并以VC++/ITK/VTK为开发工具实现了DTI分析和纤维跟踪与可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 纤维跟踪 白质束成像 可视化
下载PDF
DTI及DTT技术在ACT患者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步环 邓佳敏 +1 位作者 王红 贾文霄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2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预后判断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所有34例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间<72h)行常规头颅MRI检查、DTI检查,根据白质纤维束(corticospinal tra...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预后判断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所有34例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间<72h)行常规头颅MRI检查、DTI检查,根据白质纤维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与梗死灶的关系分为相邻(10例)、部分穿过(13例)及完全穿过(11例)共三组,将其功能结局分别预测为痊愈、部分恢复及瘫痪并作为预测理论值(100%);最后通过随访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MMT肌力测试,将结果作为预后评价的实际值与上述理论值作一对比并进行评价,判断二者符合率。结果相邻组患者的实际符合率90.0%(9/10),部分穿过组患者的实际符合率为84.6%(11/13),完全穿过组患者的实际符合率为90.9%(10/11)。三组的实际值均接近于理论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梗死灶与CST关系进行预后判断的符合率较高,能够较好的进行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脑卒中评分 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成像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