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鲜皮-苦参致Wistar大鼠肝损伤的微生物-脂代谢机制
1
作者 牛露娜 王春国 荆鲁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4-42,共9页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白鲜皮-苦参致Wistar大鼠肝损伤后的微生物变化,探讨对白鲜皮-苦参致肝损伤的潜在微生物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4组,以白鲜皮-苦参不同剂量(生药量分别为4.125、8.2...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白鲜皮-苦参致Wistar大鼠肝损伤后的微生物变化,探讨对白鲜皮-苦参致肝损伤的潜在微生物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4组,以白鲜皮-苦参不同剂量(生药量分别为4.125、8.25、16.5 g·kg^(-1))灌胃28 d,记录一般情况,计算肝脏体质量比、观测血清生化指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16S rDNA高通量测序检测大鼠粪便微生物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白鲜皮-苦参给药后Wistar大鼠肝脏重量和肝脏体质量比增加,中药中、高剂量组肝脏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低、中、高剂量组肝脏体质量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组血清白蛋白、胆固醇水平增加(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肝脏组织病理学出现微小空泡样改变。与正常组比较,白鲜皮-苦参给药后出现明显的肠道菌群紊乱,中药中、高剂量组α多样性增加。主坐标分析显示,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物种越来越偏离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给药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下降,属水平的Parasutterella、 Romboutsia、 Turicibacter、 Allobaculum、 Dubosiella升高,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 Blautia、Erysipelatoclostridium、Muribaculum、Ruminococcus_gnavus_group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Parasutterella、Romboutsia、Turicibacter、Allobaculum、Dubosiella与血清胆固醇、肝脏体质量比正相关,lan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Blautia、Muribaculum、Erysipelatoclostridium、Ruminococcus_gnavus_group与血清胆固醇、肝脏体质量比负相关。结论:白鲜皮-苦参的肝损伤表现为脂代谢紊乱,其机制与脂代谢相关微生物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代谢紊乱 肠道微生物 16S rDNA测序 相关性分析 中药肝损伤 白鲜皮-苦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