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养殖大黄鱼“白鳃病”一种新病毒病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施慧 谢建军 +3 位作者 汪玮 王庚申 何杰 许文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55-1463,共9页
运用组织病理学、电镜观察及PCR扩增等方法对近年来网箱养殖大黄鱼暴发的"白鳃病"进行了研究,以探讨引起养殖大黄鱼"白鳃"关联病毒的致病机理。临床解剖观察显示:患"白鳃病"的鱼表现出极度的贫血症状、... 运用组织病理学、电镜观察及PCR扩增等方法对近年来网箱养殖大黄鱼暴发的"白鳃病"进行了研究,以探讨引起养殖大黄鱼"白鳃"关联病毒的致病机理。临床解剖观察显示:患"白鳃病"的鱼表现出极度的贫血症状、鳃丝苍白色、血液稀薄且血细胞数显著减少;内脏组织病理观察结果显示:鱼的肝、脾、肾脏内脏组织发生严重的病理变化,组织内红细胞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同时鱼体的红细胞数量显著减少;采用针对真鲷虹彩病毒(red sea bream iridoviral virus,RSIV)的引物对病鱼内脏组织核酸样本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患"白鳃病"病鱼样本RSIV核酸呈阴性;组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患"白鳃病"病鱼脾脏和肾脏组织细胞的胞质中可见直径约40~45 nm的病毒粒子。由此初步判断,浙江地区网箱养殖大黄鱼的"白鳃病"不是由RSIV导致,而与一种直径为45~50 nm的病毒有直接关联,本研究为大黄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白鳃病 真鲷虹彩 组织理学 聚合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正常与患白鳃病大黄鱼造血器官组织学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崔龙波 迟爽 +4 位作者 李新华 刘冉 李倩 赵振军 马家好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50-355,共6页
为了解大黄鱼白鳃病的发病机制,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正常鱼造血器官的组织学结构及患白鳃病鱼的病理变化。明显的脾小梁将脾实质分隔成无数不规则的小叶,脾实质主要结构有白髓、红髓、椭圆体和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白髓由密集的小淋巴... 为了解大黄鱼白鳃病的发病机制,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正常鱼造血器官的组织学结构及患白鳃病鱼的病理变化。明显的脾小梁将脾实质分隔成无数不规则的小叶,脾实质主要结构有白髓、红髓、椭圆体和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白髓由密集的小淋巴细胞聚集形成,椭圆体位于小叶的中央,周围围绕红髓,脾脏内有许多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头肾淋巴组织可以分为淋巴细胞聚集区和粒细胞聚集区,前者主要由密集的小淋巴细胞构成,后者主要由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构成。头肾内含有肾间组织细胞。大黄鱼肾脏由泌尿组织和淋巴组织构成,淋巴组织组成及分区同头肾。患白鳃病大黄鱼的鳃和肝脏呈灰白色,胆汁增多。脾脏脾小梁和小叶的结构消失,大量红细胞淤积在红髓中,红细胞表现为严重的退行性变化,小淋巴细胞稀少,大量的巨噬细胞含有不同颜色的吞噬团块。头肾和肾脏淋巴细胞聚集区的小淋巴细胞和粒细胞聚集区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而粒细胞聚集区的单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肾小管腔内含有胆色素颗粒。肝脏、鳃及其他器官的血管里血细胞特别是红细胞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白鳃病 脾脏 头肾 肾脏
下载PDF
正常与患白鳃病大黄鱼的血细胞比较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崔龙波 迟爽 +2 位作者 李新华 韩涛 马家好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2-196,共5页
比较了正常与患白鳃病大黄鱼血细胞类型、大小、数量和形态变化等指标的差异。正常大黄鱼的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小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栓细胞7种类型,红细胞数为(2.44±0.22)×106个... 比较了正常与患白鳃病大黄鱼血细胞类型、大小、数量和形态变化等指标的差异。正常大黄鱼的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小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栓细胞7种类型,红细胞数为(2.44±0.22)×106个/mm3,白细胞数为(9.89±1.51)×104个/mm3,小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栓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51±9.59)%、(7.03±5.24)%、(4.40±3.99)%、(19.27±15.34)%、(2.87±2.20)%和(38.91±11.56)%,血红蛋白含量为(6.68±1.38)g/100mL。患白鳃病大黄鱼的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减少(P<0.01),而大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增加(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血细胞 白鳃病
下载PDF
养殖大黄鱼一种黏孢子虫病的组织病理学及检测方法初探 被引量:4
4
作者 施慧 陈卓 +5 位作者 丁慧昕 谢建军 汪玮 王庚申 何杰 许文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3-213,共11页
运用组织病理切片、电镜观察及PCR扩增等方法对2017年在舟山采集到的临床表现"白鳃"症状的发病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开展了病原学及快速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组织病理观察显示,患病鱼的肝、脾、肾等内脏组织发生严重的... 运用组织病理切片、电镜观察及PCR扩增等方法对2017年在舟山采集到的临床表现"白鳃"症状的发病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开展了病原学及快速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组织病理观察显示,患病鱼的肝、脾、肾等内脏组织发生严重的病理变化,尤其是组织内红细胞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同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在病鱼组织的电镜超薄切片中可观察到直径约300~600 nm的孢子虫样结构。提取病鱼内脏组织总基因组DNA样本,采用1对针对寄生原虫的通用引物进行SSUrDNA的PCR扩增,最终获得大小为1471bp的特异性条带,经测序比对发现,该条带与GenBank中1种黏孢子虫Sinuolinea sp.的序列同源性最高,达89%。根据获得的SSU rDNA序列,建立了适用于该病临床检测的巢式PCR方法,最小灵敏度可达0.5 pg。研究表明,引起此次网箱养殖大黄鱼"白鳃"症状并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的是一类寄生性黏孢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白鳃病 组织理学 电镜 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 黏孢子虫 巢式PC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