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无创正压通气模式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 被引量:28
1
作者 黄丹 王维洁 +1 位作者 耿姗姗 花静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23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无创正压通气模式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分析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通气模式不同进行分组,治疗Ⅰ组(... 目的探讨两种无创正压通气模式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分析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通气模式不同进行分组,治疗Ⅰ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模式)60例和治疗Ⅱ组(无创正压通气模式)60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及FEV1/用力肺活量(FVC),观察两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PaO2、PaCO2、FEV1、FEV1%Pred、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PaO2、FEV1、FEV1%Pred、FEV1/FVC%高于同组治疗前,PaCO2低于同组治疗前,治疗Ⅱ组患儿PaO2、FEV1、FEV1%Pred、FEV1/FVC%高于治疗Ⅰ组,PaCO2短于治疗Ⅰ组,治疗Ⅱ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治疗Ⅰ组,治疗Ⅱ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治疗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PAP通气模式联合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明显改善患儿血氧分压、肺功能,缩短治疗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模式 固尔苏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氧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构成比例 用力肺活量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家庭氧疗知识调查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姜燕 周琼 《现代护理》 2003年第6期432-433,共2页
目的 调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家庭氧疗知识掌握情况。方法 对 6 4 7例COPD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家庭氧疗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采取当场发放问卷 ,当场收回的方式 ,共发放问卷 6 4 7份 ,回收 6 4 7份 ,回收率 1 0 0 %。... 目的 调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家庭氧疗知识掌握情况。方法 对 6 4 7例COPD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家庭氧疗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采取当场发放问卷 ,当场收回的方式 ,共发放问卷 6 4 7份 ,回收 6 4 7份 ,回收率 1 0 0 %。同时采取会谈法、电话访问等形式对部分家属进行家庭氧疗知识调查。资料采用百分构成法进行分析。结果  90 %患者对氧疗目的不了解 ,1 0 0 %患者对家庭氧疗指征和吸氧持续时间不了解 ,88.7%的患者对氧气湿化和设备消毒和管理不了解 ,73%对用氧安全不了解 ,35 .5 %对吸氧浓度不了解。 90 .1 %家庭无氧气设备 ,在 9.9%的有氧疗设备家庭中 ,无 1例进行正确家庭氧疗。同时直接和患者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对氧疗知识了解也是很少。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严重缺乏家庭氧疗知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调查 家庭氧气治疗知识 百分构成 吸氧持续时间 设备消毒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发展趋势分析
3
作者 蒙滨 张静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00年第3期44-45,共2页
为了解黑龙江省病毒性肝炎各型的动态变化,进一步修订防治对策,根据1990~1999年的疫情报告,对病毒性肝炎各型发病率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 黑龙江省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仍呈较高水平,主要以甲、乙型肝炎为主。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发展趋势分析 乙型肝炎 百分构成 丙型肝炎 动态变化 黑龙江省 疫情报告 防治对策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重叠与单独感染的状况分析
4
作者 刘卫 邵新玺 +4 位作者 赵荣山 杨会锁 甄真 王晔 甄真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1997年第4期259-261,共3页
我国是HAV,HBV感染的高发区,HCV,HDV的感染也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目前,肝炎的重叠感染问题日益严重,有研究认为与肝病的慢性化和重型化有关。因此,我们就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其流行病学特点及与单独感染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HCV重叠感染 HBV感染 临床类型 HCV感染 百分构成 医学研究所 肝炎后肝硬化 发生率 流行病学特点
下载PDF
2012—2021年北京市西城区居民死亡原因及趋势分析
5
作者 初里楠 董奕 +2 位作者 李竹 张燕 朱丹红 《职业与健康》 CAS 2024年第8期1088-1092,共5页
目的 分析2012—2021年北京市西城区居民死亡原因、分布及变化趋势,为疾病防控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21年北京市西城区户籍居民死亡资料,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比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等指... 目的 分析2012—2021年北京市西城区居民死亡原因、分布及变化趋势,为疾病防控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21年北京市西城区户籍居民死亡资料,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比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等指标,分析全死因死亡情况和变化趋势。结果 2012—2021年北京市西城区居民粗死亡率为708.41/10万,标化死亡率为320.51/10万,粗死亡率随年份变化呈上升趋势(t=3.968,P<0.01),APC值为2.34%。男性标化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χ^(2)=11.342,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χ_(趋势)^(2)=224.36,P<0.01)。死因顺位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225.15/10万)、心脏病(185.14/10万)、脑血管疾病(120.96/10万)、呼吸系统疾病(96.65/10万)、损伤和中毒(25.68/10万),占全部死亡的84.18%。其中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损伤和中毒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值分别为2.48%、4.96%和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值分别为-0.24%和-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15岁组的第1位死因是起源于围生期的疾病,15~<45岁组及45~<65岁组第1位死因均为恶性肿瘤,≥65岁组第1位死因是心脏病。结论 2012—2021年北京市西城区居民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男性标化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损伤和中毒是危害西城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应该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降低慢性病及损伤和中毒的死亡率,保护居民的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原因 死亡率 死因构成百分 年度变化百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