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年来长江口泥质区高分辨率沉积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78
1
作者 杨作升 陈晓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0-699,共10页
对长江口泥质区Chjk01与E4站位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210^Pb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Chjk01孔与E4孔的沉积年代分别为132年(1873-2005年)与41年(1962-2003年),平均沉积速率达2.8cm/a与3.5cm/a。高密度间隔(0.5-1.0cm)粒度分析达... 对长江口泥质区Chjk01与E4站位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210^Pb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Chjk01孔与E4孔的沉积年代分别为132年(1873-2005年)与41年(1962-2003年),平均沉积速率达2.8cm/a与3.5cm/a。高密度间隔(0.5-1.0cm)粒度分析达到了反映粒度季节性变化的高分辨尺度。两孔粉砂含量随深度基本保持不变,粘土与砂含量则互为消长。Chjk01孔沉积物粒度自1873年以来明显呈三段式变化,1873-1957年间的84年中粒度稳定地逐渐变粗、砂含量增加、粘土含量减少、分选变差;1957-1981年间的24年中粒度逐渐变细、粘土含量增加、砂含量减少、分选变好,在1970-1981年间的11年中粒度最细;1981-2005年间的24年中粒度总体变粗、砂含量波动式增大,但变化趋势不明显。E4孔在1962-2003年间的41年中,沉积粒度特征与Chjk01孔基本一致。1873年以来的132年期间长江口泥质区粒度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与同时期长江水沙入海主泓位置,以及主汊道的分沙比阶段性演变相对应;长江口泥质区粒度长尺度的阶段性变化,对长江大通站(1950-2004年)水沙变化和东亚季风强度指数(1873-1995年)变化不敏感。因此,长江水沙入海主泓位置与两孔位置距离的变化是影响泥质区粗、细粒级含量相对变化的主控因素,掩盖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长江口泥质区 高分辨率 百年记录 长江口主泓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