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巩义石窟寺皇帝礼佛图看北魏皇权的发展
1
作者 冯亚敏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93-102,共10页
皇帝礼佛图是北魏时期的创新,反映了北魏皇帝的自我认同。过去的研究多从风格、类型的分析方法出发,忽视了皇帝礼佛图的政治功能。通过分析巩义石窟寺皇帝礼佛图的文化意涵,还原该空间设计的原初语境,发现皇帝礼佛图的雕刻是为了再现北... 皇帝礼佛图是北魏时期的创新,反映了北魏皇帝的自我认同。过去的研究多从风格、类型的分析方法出发,忽视了皇帝礼佛图的政治功能。通过分析巩义石窟寺皇帝礼佛图的文化意涵,还原该空间设计的原初语境,发现皇帝礼佛图的雕刻是为了再现北魏皇帝托生“佛国世界”的场景,传递皇权永恒的观念。在北魏皇权发展的进程中,皇帝礼佛图以其传播方便和视觉上的冲击力,塑造了皇帝的神圣性,让人们能够直观地观看皇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寺 三世 法华信仰 皇帝礼佛图 冕冠
下载PDF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龙门北魏《皇帝礼佛图》考辨 被引量:3
2
作者 刘连香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0-131,161,共12页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陈列的北魏《皇帝礼佛图》浮雕,原属龙门石窟宾阳中洞,是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祈福开凿。研究者对于该浮雕被盗凿、修复现状以及真伪问题曾有不同看法。本文通过实物考察,对比浮雕被盗之前照片、拓片和目前窟壁凿痕,...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陈列的北魏《皇帝礼佛图》浮雕,原属龙门石窟宾阳中洞,是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祈福开凿。研究者对于该浮雕被盗凿、修复现状以及真伪问题曾有不同看法。本文通过实物考察,对比浮雕被盗之前照片、拓片和目前窟壁凿痕,追踪大都会当年经手人研究轨迹,考证出该件文物大致修复时间和现在展示中对原浮雕位置布局的改动,指出展品的修复痕迹及多处错误,同时阐明该文物在中国佛教史和雕塑史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帝礼佛图 大都会 真伪 价值
原文传递
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的汉服贵族供养人像——“主从形式供养人图像”的成立 被引量:6
3
作者 石松日奈子 篠原典生 《石窟寺研究》 2010年第1期82-99,共18页
本论文讨论在北魏洛阳时代的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成立的汉服贵族供养人像,阐明其图像内容和构图以及表现特征,探讨偕同随从的贵族供养人像形式的成立情况及其起源。供养人像是北魏时期佛教美术中的常见题材,其目的是记录捐赠造像的事实,... 本论文讨论在北魏洛阳时代的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成立的汉服贵族供养人像,阐明其图像内容和构图以及表现特征,探讨偕同随从的贵族供养人像形式的成立情况及其起源。供养人像是北魏时期佛教美术中的常见题材,其目的是记录捐赠造像的事实,同时也显示作为皇帝臣民和国家成员的自我存在。尤其是北魏时期,将皇帝和佛陀视为同等重要的角色,供养人自己的形象也以鲜卑风俗来表现。但是,在5世纪末,受北魏第六代孝文帝的汉化政策的影响,官服从鲜卑服改为汉服之后,在佛教造像中公开表现的信徒形象,也变成身穿汉服的优稚姿态。同时,龙门石窟古阳洞出现了汉服贵族礼佛图,从以往的同样形状同样大小的造像排成一列的单纯结构,发展成在主人前后伴随大小随从人员的'主从形式'。这些随从人员有多种姿态,如从左右扶持主人的,执主人衣服下摆的,在身后拿伞盖、翳和羽葆的等。他们的衣服、冠帽和发型等表示着身分、官职和年龄的不同。同时,在宣武帝发愿建造的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出现了带领二十多名随从的、戴冕冠的皇帝供养人像,是符合'皇室开凿窟'的壮丽供养人群像表现。这个新的'主从形式贵族供养人像',给予画面深度和动感的巧妙构图,以及体型小巧的人物像和流畅得如同线描的衣纹等,是在画卷和屏风画等绘画作品中培养出来的表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养人 皇帝皇后 主从形式供养人 胡服 汉服 龙门石窟 巩县石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