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浙赣断裂带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被引量:65
1
作者 余心起 江来利 +3 位作者 许卫 邱瑞龙 杜建国 戴圣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2-113,共12页
以往文献中及众多研究者所指的“皖浙赣断裂带”实际上包括了不同时代形成的、方向有变化的多组规模巨大的区域性断裂带;最早的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最晚的形成于晚中生代。在地壳演化过程中,随着构造应力场的变化,不同时代的断裂带方... 以往文献中及众多研究者所指的“皖浙赣断裂带”实际上包括了不同时代形成的、方向有变化的多组规模巨大的区域性断裂带;最早的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最晚的形成于晚中生代。在地壳演化过程中,随着构造应力场的变化,不同时代的断裂带方向变化较大,新元古代晋宁期为北东向,早古生代加里东期为近东西向—北东东向,晚中生代为北北东向;每一期断裂带都有它们自己的大地构造背景和指示意义。文中认为,不同阶段形成的断裂带不能混为一谈。新元古代晋宁期的北东向断裂带南段基本上以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为代表,向北东延至皖南伏川断裂带,具有板块(或地体)边界断裂的性质;加里东期以近东西向祁门—歙县断裂带为代表,其西段被后期牵引成北东向,造成两侧的变质基底特征明显不同;二者均不属于皖浙赣断裂带的组成部分。而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具有区域控岩控矿作用的皖浙赣断裂带,是晚中生代北北东向的赣东北—五城—歙县—绩溪—宁国断裂带,控制了侏罗—白垩纪红色盆地及燕山期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是一条具有控矿作用的重要的构造岩浆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浙赣断裂带 晚中生代 方位变化 不同构造阶段 浙赣相邻区
下载PDF
皖浙赣相邻区晚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3
2
作者 江来利 胡召齐 +2 位作者 朱强 黄德志 王德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7-147,共11页
通过详细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构造解析,文中在皖浙赣相邻区识别出晚中生代的五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为中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初的北东东向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间大约为160~150 Ma;第二期为早白垩世初的高角度正断层和北东东向左行平移断... 通过详细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构造解析,文中在皖浙赣相邻区识别出晚中生代的五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为中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初的北东东向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间大约为160~150 Ma;第二期为早白垩世初的高角度正断层和北东东向左行平移断层,形成于150~135 Ma;第三期为早白垩世晚期的北北东向左行平移断层,形成于125~120 Ma;第四期为北东—北东东向右行平移断层,形成于早白垩世末期的100 Ma左右;最后一期为形成于晚白垩世早期(约75 Ma)的北北东向逆冲断层构造。区内晚中生代的多期构造变形与华南和华北板块的最后阶段的碰撞,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在不同阶段向欧亚大陆不同方向的俯冲,甚至与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产生的向东远程挤压效应等诸多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浙赣相邻区 多期构造变形 晚中生代 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
下载PDF
江南皖浙赣区段混杂岩带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樊光明 薛重生 +1 位作者 李昌年 张克信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81-87,共7页
主要介绍了展布在皖浙赣区段的混杂岩带研究的新进展,其中包括:混杂岩带空间展布的重新划定,混杂岩带内浅变质岩中的化石及浅变质岩的时代归属,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及混杂岩带的构造变形特征等;
关键词 皖浙赣区段 混杂岩带 微古化石 加里东造山作用 区域构造 浅变质岩 地层时代 形成时代
下载PDF
皖浙赣相邻区中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及古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潘国林 胡召齐 +1 位作者 朱强 江来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17-430,共14页
皖浙赣相邻区位于中国东南大陆边缘,中生代以来经历多期强烈构造作用,是研究中生代以来构造运动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皖浙赣相邻区中生代以来的脆性断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野外构造观测和运动学研究,在区内划分出了4期主要断裂构造,确... 皖浙赣相邻区位于中国东南大陆边缘,中生代以来经历多期强烈构造作用,是研究中生代以来构造运动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皖浙赣相邻区中生代以来的脆性断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野外构造观测和运动学研究,在区内划分出了4期主要断裂构造,确定了各期断裂的运动学特征,恢复了古构造应力场。第一期构造大致发生于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末,应力场为近南北向挤压,可能与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最后阶段的挤压作用相关;第二期构造出现在早白垩世,应力场为近北东—南西向挤压,可能与太平洋板块向南—南西俯冲有关;第三期构造大致发生在晚白垩世末,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北西向正向俯冲有关;第四期构造应力场为东西向挤压,可能与太平洋板块弧后扩张产生的向西侧向挤压及印度板块俯冲碰撞产生的向东挤出共同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浙赣相邻区 构造期次 古构造应力场 太平洋板块
下载PDF
钦杭成矿带皖浙赣相邻区成矿地质背景对比 被引量:6
5
作者 陈芳 杜建国 +1 位作者 许卫 汤金来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115,共5页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钦杭成矿带安徽部分(皖南地区)、江西部分(赣东北地区)和浙江部分(浙西地区)的矿源层、岩浆岩、地质构造。赣东北地区燕山期与斑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发育的根本原因是幔源岩浆直接参与成矿作用,赣...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钦杭成矿带安徽部分(皖南地区)、江西部分(赣东北地区)和浙江部分(浙西地区)的矿源层、岩浆岩、地质构造。赣东北地区燕山期与斑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发育的根本原因是幔源岩浆直接参与成矿作用,赣东北地区与斑岩体有关矿床发育的关键原因在于斑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既有拉张,又有挤压,另外赣东北地区深大断裂发育,从而有利于深源岩浆参与成矿作用,且矿源层多,并具多阶段成矿作用。皖南的逍遥岩体是皖南寻找W、Mo、Cu、Ag等矿床的有利地段,休宁天井山金矿成矿前景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浙赣 燕山期 矿源层 幔源岩浆 构造环境
下载PDF
皖浙赣区段的加里东构造旋回的确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樊光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22-222,共1页
皖浙赣区段的加里东构造旋回的确定及其意义樊光明(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地壳演化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从时间上看是分阶段的,而且具阵发性、周期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显示了螺旋式向... 皖浙赣区段的加里东构造旋回的确定及其意义樊光明(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地壳演化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从时间上看是分阶段的,而且具阵发性、周期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显示了螺旋式向前发展的地球历史演化节律。皖浙赣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演化 加里东构造旋回 皖浙赣地区
下载PDF
皖浙赣断裂带(安徽段)的控岩控矿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朱德来 《安徽地质》 2011年第1期9-13,43,共6页
前人所指的"皖浙赣断裂带"是由数条不同时代形成的、不同方向的断层组成的规模巨大的区域性断裂带。最早的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北延方向为北东东向;加里东期为近东西向;最晚的形成于晚中生代,安徽段以歙县-绩溪-宁国断裂带... 前人所指的"皖浙赣断裂带"是由数条不同时代形成的、不同方向的断层组成的规模巨大的区域性断裂带。最早的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北延方向为北东东向;加里东期为近东西向;最晚的形成于晚中生代,安徽段以歙县-绩溪-宁国断裂带为代表,属于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具有区域控岩控矿作用的皖浙赣断裂带的组成部分,断裂白云母40Ar-39Ar测年值为230~254 Ma,既对早期构造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改造,又控制了其后侏罗—白垩纪红色盆地、燕山期岩浆岩及一系列不同规模矿床的形成和分布,燕山晚期沿北北东向进一步活动,是一条具有控矿作用的重要的构造岩浆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浙赣断裂带(安徽段) 基本特征 控岩控矿作用 晚中生代
下载PDF
皖浙赣相邻区构造活动ESR测年、Ar-Ar测年及其构造年代学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杨鑫朋 刘蓓蓓 +4 位作者 程洲 郑宗平 邓科 侯德华 张立国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2年第6期23-32,共10页
皖浙赣相邻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北缘,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及燕山期的多次构造运动,发育不同方向、不同时代的断裂带,其中燕山期构造运动较为活跃。基于ESR测年、Ar-Ar测年及地质构造调查和分析,重点论述了研究区燕山晚... 皖浙赣相邻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北缘,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及燕山期的多次构造运动,发育不同方向、不同时代的断裂带,其中燕山期构造运动较为活跃。基于ESR测年、Ar-Ar测年及地质构造调查和分析,重点论述了研究区燕山晚期的构造活动特征。测年结果显示:东源矿区辉绿岩脉Ar-Ar坪年龄为(113.5±1.1)Ma,断裂带内石英ESR年龄值分布在120~100 Ma之间,集中于(115±5)Ma;桐村剖面桐村岩体及围岩晚奥陶世长坞组中的裂隙石英脉ESR年龄值为120.2~100.4 Ma。研究认为,皖浙赣地区在燕山晚期(120~100 Ma)发生了一次强烈的构造热事件,在早白垩世中晚期发生了一次从挤压向伸展构造体制的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ESR测年 Ar-Ar测年 皖浙赣相邻区
下载PDF
皖浙赣相邻区中元古代溪口岩群的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新华 楼法生 刘春根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5年第2期86-96,共11页
通过1∶25万区调工作,对变质岩区采用了构造—地(岩)层法填图,区域性标志层的追索与对比,以及所获得的同位素年龄成果,对研究区长期存在的同物异名及同名异物的现象得到了较好的理顺。根据溪口岩群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变质变形特征,... 通过1∶25万区调工作,对变质岩区采用了构造—地(岩)层法填图,区域性标志层的追索与对比,以及所获得的同位素年龄成果,对研究区长期存在的同物异名及同名异物的现象得到了较好的理顺。根据溪口岩群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变质变形特征,将其划分为佛子坑、板桥、木坑、郑家坞四个岩组。溪口岩群和双桥山群、双溪坞群应属大致同时、但在不同大地构造背景下不同沉积环境的产物,溪口岩群与双桥山群、双溪坞群层位相当,但岩性组合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口岩群 地层划分 地质特征 时代对比 皖浙赣相邻区
下载PDF
皖浙赣交境地区南华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5
10
作者 凌联海 楼法生 +1 位作者 邓国辉 罗小洪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2年第2期113-121,共9页
皖浙赣交境地区南华纪地层发育 ,出露面积广 ,属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区。因地层分区内不同地段的地层发育程度及沉积特征常有差异可进一步划分出皖浙赣地层小区和广丰地层小区。本文分别介绍了各地层小区的岩石地层单位特征、划分及对... 皖浙赣交境地区南华纪地层发育 ,出露面积广 ,属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区。因地层分区内不同地段的地层发育程度及沉积特征常有差异可进一步划分出皖浙赣地层小区和广丰地层小区。本文分别介绍了各地层小区的岩石地层单位特征、划分及对比 ,分析了该区不同时期的古沉积环境及岩相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 对比 南华纪 地层 皖浙赣交境地区
下载PDF
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精神维度与价值向度——以皖浙赣边游击区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江旺龙 高雁平 《传承》 2021年第2期41-45,共5页
皖浙赣边游击区的革命斗争形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在时间跨度上,斗争更为曲折,经历了创建、转变、发展、艰难四个阶段;在地理跨度上,前后被分割为12块之多的小游击区;在组织跨度上,经常处于与上级失去联络的状态;在横向跨度上,人... 皖浙赣边游击区的革命斗争形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在时间跨度上,斗争更为曲折,经历了创建、转变、发展、艰难四个阶段;在地理跨度上,前后被分割为12块之多的小游击区;在组织跨度上,经常处于与上级失去联络的状态;在横向跨度上,人员分布零散,相互隔离。但皖浙赣边游击区的长期坚持斗争,具有再生力、内聚力、渗透力三大精神维度,而且这三者高度统一于一切斗争为了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价值目标。这一价值向度是革命斗争的定向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与规范机制。皖浙赣边游击区革命斗争的精神维度和价值向度,是人民军队精神特质在特定阶段的集中表现,具有典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浙赣边游击区 革命斗争 精神维度 价值向度
下载PDF
以石屋坑为中心的中共皖浙赣省委革命斗争史研究
12
作者 周蓉蓉 《文教资料》 2020年第31期42-43,41,共3页
本文通过对皖浙赣边三年游击战争中石屋坑成为皖浙赣省委常驻地的原因、过程的深入挖掘与梳理,展现皖浙赣省委领导下以石屋坑为中心的皖浙赣边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高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凝练出的"石屋坑精神"。回望共产党... 本文通过对皖浙赣边三年游击战争中石屋坑成为皖浙赣省委常驻地的原因、过程的深入挖掘与梳理,展现皖浙赣省委领导下以石屋坑为中心的皖浙赣边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高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凝练出的"石屋坑精神"。回望共产党人的奋斗初心,激励当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屋坑 皖浙赣 革命斗争史
下载PDF
浙赣皖相邻区与德兴、铜陵矿集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岩石对比研究及其成矿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海玲 狄永军 +3 位作者 邓晋福 王成 戴圣潜 莫兆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20,共8页
浙赣皖相邻区与铜陵、德兴地区岩石系列相似,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在岩石类型上,浙赣皖相邻区较德兴和铜陵地区两个矿集区的岩体偏酸性,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德兴地区和铜陵地区的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 浙赣皖相邻区与铜陵、德兴地区岩石系列相似,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在岩石类型上,浙赣皖相邻区较德兴和铜陵地区两个矿集区的岩体偏酸性,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德兴地区和铜陵地区的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从浙赣皖相邻区→德兴地区→铜陵地区,岩体的里特曼指数逐渐增加,A/CNK逐渐减小,K/(K+Na)逐渐减小。在岩石化学特征上,浙赣皖相邻区较德兴和铜陵矿集区的岩体富Si、K,贫Mg、Fe、Ca等暗色矿物组分及Ti、P等不相容元素组分,从浙赣皖相邻区→德兴地区→铜陵地区岩石明显地向贫Si、K富Mg、Fe方向演化。在岩石成因类型上,浙赣皖相邻区岩石主要为I型花岗岩,个别为S型花岗岩,德兴和铜陵两个矿集区岩石均为Ⅰ型花岗岩,无S型。痕量元素、同位素特征及岩石学特征表明浙赣皖相邻区的物质来源以壳源为主,而德兴地区及铜陵地区为壳幔混合型或有大量幔源物质的参与,其原因可能与3个地区不同的构造背景有关。综合上述对比研究,认为在浙赣皖相邻地区要找到铜陵式的Cu矿和德兴式Cu、Mo矿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赣相邻地区 燕山期花岗岩 成矿 德兴 铜陵矿集区
下载PDF
浙赣皖相邻区燕山期花岗质岩类含矿性及其氧逸度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鹏举 余心起 +2 位作者 邱骏挺 李红英 周翔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1-168,共8页
对浙赣皖相邻区燕山期两类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成矿元素研究发现,燕山早期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岩石偏中性,成矿元素方面更富含Au、Ag、Cu、Mo、Ni等深源元素,研究区大部分铜金钼矿床都与其有关;燕山晚期岩体主要岩石... 对浙赣皖相邻区燕山期两类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成矿元素研究发现,燕山早期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岩石偏中性,成矿元素方面更富含Au、Ag、Cu、Mo、Ni等深源元素,研究区大部分铜金钼矿床都与其有关;燕山晚期岩体主要岩石类型是花岗(斑)岩,岩石偏酸性,成矿元素相对缺乏Au、Ag、Cu、Mo、Ni等深源元素,与之伴生的铜金钼矿床罕见。可见,花岗质侵入体与研究区的金、铜、钼等成矿作用密切相关。通过锆石Ce异常计算出的岩浆氧逸度结果显示,早期花岗质侵入体的氧逸度范围介于FMQ(铁橄榄石-磁铁矿-石英缓冲对)和MH(磁铁矿-赤铁矿缓冲对)之间,平均值为FMQ+2.7,氧逸度较高;晚期氧逸度小于FMQ,平均值为FMQ-1.1。因此,氧逸度对部分元素(如铜、金、钼)的成矿有重要影响,氧逸度高,更有利于形成铜、金、钼等矿床。由于锆石成分分析的普及,获得锆石中的稀土微量元素含量越来越便利,利用锆石成分来计算岩浆的氧逸度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矿性 氧逸度 铜金钼矿床 燕山期花岗岩 浙赣相邻区
下载PDF
浙赣皖相邻地区A_2型花岗岩 被引量:19
15
作者 姜耀辉 戚建中 +1 位作者 刘红樱 王文岗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9年第1期48-55,共8页
浙赣皖相邻地区燕山期大茅山、铜山、里山岭、黄山、伏岭等岩体主要由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其中斜长石属钠长石和富钠更长石,黑云母呈它形填隙状,结晶晚于浅色矿物。岩石化学成分富SiO_2(73.92%-77.55%)、富碱(Na_... 浙赣皖相邻地区燕山期大茅山、铜山、里山岭、黄山、伏岭等岩体主要由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其中斜长石属钠长石和富钠更长石,黑云母呈它形填隙状,结晶晚于浅色矿物。岩石化学成分富SiO_2(73.92%-77.55%)、富碱(Na_2O+K_2O为7.81%~8. 67%),贫CaO(0.26%-0.92%)、MgO(0—0.45%);微量元素中富集Y、Nb、Zr等HFSE,贫过渡元素及Sr、Ba;稀土配分曲线呈“海鸥型”。这些特点与区内及华南I型和S型花岗岩明显不同,而具有A_2型花岗岩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型花岗岩 燕山期 浙赣相邻地区 花岗岩
下载PDF
浙赣皖相邻区富金斑岩体系成矿物理化学及物源
16
作者 刘红樱 谢志仁 戚建中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990-993,共4页
将区内与燕山早期Ⅰ型中酸性岩浆岩类有关的铜金系列各种不同类型的金属矿床视为含金斑岩成矿体系的某个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富金斑岩体系成矿温度为77~447℃、成矿压力19×105~789×105Pa(相当于73~2978.5m的深度),显示出... 将区内与燕山早期Ⅰ型中酸性岩浆岩类有关的铜金系列各种不同类型的金属矿床视为含金斑岩成矿体系的某个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富金斑岩体系成矿温度为77~447℃、成矿压力19×105~789×105Pa(相当于73~2978.5m的深度),显示出富金斑岩体系成矿温压变化较大的特点。体系成矿流体w(NaCleq)为0.1%~21.2%,主要为中低盐度成矿流体;成矿流体相对高Ca2+、HCO3-和H2O,且HCO3->SO2-4>Cl->F-。体系成矿流体物理化学特征参数相差较大,总体是F-/Cl-<1,CO2/H2O≤1。成矿流体pH值显示其为酸-弱碱性,fO2(10-35.7-10-61.8Pa)、Eh值(-0.34~-2.02)低,成矿环境为还原环境,但不同矿区或同一矿区不同期次的成矿流体差别较大,总体随温度下降而降低。成矿物质显示为混合源,但不同矿床及同一矿床的不同成矿期次,混合的比例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金斑岩体系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物资来源 浙赣相邻区
下载PDF
基于浙赣皖旅游金三角合作机制下的千岛湖旅游发展初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一峰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24-26,共3页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浙赣皖旅游金三角区域以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众多游客。整合分散的优势资源,共享旅游信息,打造旅游强区,一直是千岛湖旅游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区域合作成为浙赣皖旅游发展必然趋势的背...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浙赣皖旅游金三角区域以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众多游客。整合分散的优势资源,共享旅游信息,打造旅游强区,一直是千岛湖旅游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区域合作成为浙赣皖旅游发展必然趋势的背景下,深入剖析浙赣皖旅游区域现状、合作的现实基础、合作机制建设等问题,从产业要素、市场、产品等多个角度对千岛湖旅游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赣旅游金三角 千岛湖旅游 合作机制
下载PDF
论浙赣闽皖九方经济区的协调发展
18
作者 楼洪豪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25-30,共6页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的精神,我们认为,浙赣闽皖九方经济区处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中部地区的联结部,对于实现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的精神,我们认为,浙赣闽皖九方经济区处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中部地区的联结部,对于实现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赣九方经济区 区域协作 区域协调发展
下载PDF
皖南太平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对华南中生代岩石圈伸展减薄的启示 被引量:8
19
作者 周术召 徐生发 +4 位作者 余心起 邱骏挺 杨鑫朋 陈子微 刘秀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49-1564,共16页
太平岩体位于黄山市,岩性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岩体中发育数条近南北走向的二长花岗斑岩脉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太平甘棠镇附近的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脉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46.8±1.2Ma和131.0±1.2Ma。花岗闪长... 太平岩体位于黄山市,岩性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岩体中发育数条近南北走向的二长花岗斑岩脉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太平甘棠镇附近的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脉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46.8±1.2Ma和131.0±1.2Ma。花岗闪长岩的A/CNK值为1.3,CaO和Na_2O含量高,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型,Eu无明显异常;相对亏损Nb、Ta、Ti元素,属过铝质I型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脉具有高的SiO_2、K_2O+Na_2O含量和K_2O/Na_2O值;Eu明显负异常,亏损Ba、Sr、P、Ti,形成4个明显的凹槽,A/CNK值为1.54,属强过铝质A型花岗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黄山复式岩体的岩性经历了从花岗闪长岩到二长花岗斑岩再到花岗岩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岩压力等都是渐变的。通过综合分析,认为皖浙赣地区早侏罗世构造动力体制经历了由挤压向拉伸的转换,逐渐变小的岩浆成岩压力,暗示华南地区晚中生代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机制更倾向于热侵蚀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太平岩体 中生代 岩石圈减薄 皖浙赣地区 华南
下载PDF
歙县—祁门断裂带南北两侧新元古代基底变质—变形差异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胡军 余心起 +3 位作者 曾严 刘孟言 刘秀 汪子莘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39-1355,共17页
已有的研究对皖浙赣相邻区新元古代基底岩系中上溪群和历口群的相互叠置关系和内部层序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同时野外地质现象和前人研究成果均表明了以歙县—祁门断裂带为界南北两侧基底岩系存在明显的变质变形差异。本文通过野外典... 已有的研究对皖浙赣相邻区新元古代基底岩系中上溪群和历口群的相互叠置关系和内部层序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同时野外地质现象和前人研究成果均表明了以歙县—祁门断裂带为界南北两侧基底岩系存在明显的变质变形差异。本文通过野外典型剖面及关键地区地质现象的观测,即歙县三阳坑倒转不整合和呈坎镇上汪村牛屋组与许村岩体之间的侵入关系,结合已有年龄数据分析,认为历口群应置于上溪群之上,牛屋组为该套基底岩系最底层;通过洽舍—寨西、虹关—板桥—溪口剖面和其他地点野外地质现象观察,结合部分岩相学的分析和已有资料,表明歙县—祁门断裂带北部以牛屋组为底,以上岩系表现为未变质或浅变质弱变形成层有序,南部则以井潭组为顶层,以下岩系表现为中等变质强变形片状无序。据已有的变形年龄,这种差异性变质变形主要是加里东构造事件的产物;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加里东期在江南造山带东段东南缘发生的陆内造山作用使得江山—绍兴断裂带北西发生了区域性动力变质及相应的变形,而歙县—祁门断裂带使由南往北的应力在南部岩系沿该断裂带向北逆冲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削减释放,同时使较深部经受脆韧性变形和弱变质的岩层隆升遭受剥蚀,综合作用导致断裂带北侧较南侧处于一个弱变形环境,从而形成区域上的这种差异性变质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浙赣相邻区 江南造山带 新元古代 歙县—祁门断裂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