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钻孔引流术和显微镜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皮层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
1
作者 袁泉 张磊 包永武 《系统医学》 2024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钻孔引流与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治疗自发性皮层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皮层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钻孔引流术(钻孔组)27例和显... 目的对比分析钻孔引流与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治疗自发性皮层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皮层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钻孔引流术(钻孔组)27例和显微镜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率、术后3月意识障碍情况、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预后,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与开颅组相比,钻孔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再出血率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钻孔组的血肿清除率(83.62±4.88)%高于开颅组的(79.42±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4,P<0.05)。钻孔组意识障碍程度和神经缺损程度较开颅组均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钻孔组病死率低于开颅组,预后较好率高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自发性皮层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中,钻孔引流术比显微镜开颅血肿清除术更具优势,在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提高血肿清除率的同时,明确降低术后再出血率,改善意识昏迷程度和神经缺损程度,降低病死率,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引流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皮层下脑出血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观察皮层下脑梗死后海马相关神经纤维继发性损害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中华 吴文军 +1 位作者 曾进胜 杨昂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91-395,共5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测皮层下脑梗死后不同时期海马相关神经纤维的动态弥散变化,探讨有无继发性损害及意义。方法连续收集经头颅MRI扫描证实为单侧脑室体旁辐... 目的应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测皮层下脑梗死后不同时期海马相关神经纤维的动态弥散变化,探讨有无继发性损害及意义。方法连续收集经头颅MRI扫描证实为单侧脑室体旁辐射冠区和/或半卵圆中心的急性期(病程<7d)首次发病单一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5例和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相匹配的13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每例患者均在发病后第1周、3个月及6个月进行1次MRI的T1/T2/FLAIR/3D/DTI序列检测,测量并计算双侧海马相关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POI)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和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值。每次MRI检测之前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assessment,MoCA)评分。结果在发病后6个月时病灶侧海马体、海马尾、海马旁回头、海马旁回体、扣带和穹窿处感兴趣区的FA值较发病后第1周、3个月、对照组以及同时间点的病灶对侧有统计学差异(P<0.05),FA值明显减小,MD值却无明显变化。在观察期间,患者发病3个月时的NIHSS评分较入院时显著下降(P<0.05),至6个月时无显著变化(P>0.05)。MoCA评分随时间延长一直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存在梗死后病变同侧海马相关神经纤维的继发性远隔损害,并可能会影响其认知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脑梗死 海马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周根泉 张悦萍 +5 位作者 王为珍 李文彬 汪守中 李建奇 胡运胜 诸慧铭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6-278,共3页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准确性以及对急性与非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32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患者和 2 0例对照者在不同时间内进行常规MRI检查和弥散加权MRI检...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准确性以及对急性与非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32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患者和 2 0例对照者在不同时间内进行常规MRI检查和弥散加权MRI检查 ,并用盲法进行对照观察。对所有病例的病变部位均按神经解剖进行准确定位并与患者的症状、体征相联系。结果 DWI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 97%、95 %和 96 %。 32例中有 3例常规MRI检查未发现急性梗塞灶。另 2 0例常规MRI检查均显示为多发梗塞 ,而DWI只显示单个急性病灶 ,且患者的症状、体征与DWI上显示的病灶相符。结论 DWI对诊断急性皮层下脑梗塞有很高的准确性 ,能发现常规T2 WI不能发现的早期脑梗塞 ,并能鉴别急性与非急性梗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皮层下脑梗塞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改善皮层下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MRI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郑芳芳 刘慧华 +3 位作者 燕铁斌 靳晓坤 段小慧 沈君 《康复学报》 2015年第3期1-6,共6页
目的: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 MRI)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功能的影响,探讨FES在皮层下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康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5例皮层下脑卒中患者,同时收集5例同期同年龄的健康者作为对照者。用FES仪刺激健康对照组左侧... 目的: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 MRI)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功能的影响,探讨FES在皮层下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康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5例皮层下脑卒中患者,同时收集5例同期同年龄的健康者作为对照者。用FES仪刺激健康对照组左侧与皮层下脑卒中患侧的腕背伸和拇外展肌群,产生腕背伸和拇外展动作,刺激同时进行全脑的f MRI检查,获取脑功能图像。用SPM2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得到接受运动任务时2组脑区的激活图谱,比较2组感觉运动区(SMC)的激活强度和范围,计算SMC的单侧化指数(LI),并探讨其与上肢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FES主要激活了对侧脑区的SMC,对侧运动前区(PMC)、顶下小叶(IPL)、扣带回运动区(CMA)、小脑(CRB)等运动相关区域也有不同程度激活;皮层下脑卒中组出现更多同侧脑区激活,包括同侧SMC、IPL等。2组双侧脑SMC激活范围及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皮层下脑卒中组显示出同侧SMC激活增强的趋势,且LI值与Fugl-Meyer上肢评分呈正相关趋势(P<0.05)。结论:FES通过感觉输入和被动运动两种方式激活感觉及运动相关的脑区,这可能是FES改善皮层下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脑卒中 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核磁共振 功能重组
下载PDF
皮层下脑梗死体积演变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的MRI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曹燕翔 卢洁 +5 位作者 李坤成 张苗 戎冬冬 赵志莲 赵澄 马青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9期1251-1255,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测量皮层下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体积变化,及其对于判断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搜集40例首次单发皮层下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19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组21例。全部研究对象均在症状出现后<7天、<15天、1月、3月、... 目的:探讨磁共振测量皮层下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体积变化,及其对于判断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搜集40例首次单发皮层下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19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组21例。全部研究对象均在症状出现后<7天、<15天、1月、3月、6月进行五次MRI检查。患者每次MRI检查前或检查后由两名有经验的神经内科医师,应用NIHSS量表对患者进行临床评分。比较腔隙性脑梗死组及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组内不同时间点脑梗死灶体积、NIH-SS评分的差异;对腔隙性脑梗死组及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组病灶体积与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体积,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不同时间点的体积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的NIHSS评分,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点的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的病灶体积,虽然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但不同时间点的体积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的NIHSS评分,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点的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第1次检查的病灶体积,与随访的NIHSS评分均无明显相关(P>0.05)。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第1次检查的病灶体积,与随访第4次和第5次的NIHSS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磁共振成像对监测皮层下脑梗死灶体积演变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体积测量 预后
下载PDF
皮层下脑出血与智能障碍初步研究
6
作者 金玉玲 马晓晶 王明礼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4年第2期61-61,共1页
目的 :探讨皮层下脑出血与智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WAIS- RC)对 73例 CT证实皮层下脑出血患者进行智能研究。结果 :智能障碍组额叶皮层下出血及容积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颞叶皮层下出血容积的发生率显著高于... 目的 :探讨皮层下脑出血与智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WAIS- RC)对 73例 CT证实皮层下脑出血患者进行智能研究。结果 :智能障碍组额叶皮层下出血及容积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颞叶皮层下出血容积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顶叶皮层下、枕叶皮层下出血部位及容积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脑出血 智能障碍
下载PDF
血管性进行性皮层下脑病25例临床与CT分析
7
作者 朱来武 唐志昌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 1999年第4期44-44,共1页
血管性进行性皮层下脑病,又称Binswanger痴呆(简称BD),过去东西方神经教科书一直认为罕见。近年随着CT与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发现在高龄者中相当常见:本文现将我科1992~1998年住院患者中,25例皮层下瞄病的临床及CT特点进... 血管性进行性皮层下脑病,又称Binswanger痴呆(简称BD),过去东西方神经教科书一直认为罕见。近年随着CT与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发现在高龄者中相当常见:本文现将我科1992~1998年住院患者中,25例皮层下瞄病的临床及CT特点进行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进行性皮层下脑 CT检查 高血压 高血脂 糖尿病
下载PDF
不宁腿综合征与皮层下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弥弥 林化松 +1 位作者 陈雅芳 叶励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2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与皮层下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12-2018-10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确诊为脑梗死病人407例。按脑梗死前有无RLS分为脑梗前RLS组及脑梗前无RLS组,按脑梗死... 目的探讨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与皮层下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12-2018-10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确诊为脑梗死病人407例。按脑梗死前有无RLS分为脑梗前RLS组及脑梗前无RLS组,按脑梗死位置分为皮层下梗死组及非皮层下梗死组。分别比较危险因素、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结果单因素比较分析提示,发病前有RLS组皮层下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脑梗前无RLS组(80.49%vs 32.24%,P<0.001),其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层下梗死组与非皮层下梗死组相比,在梗死前出现RLS、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吸烟史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前出现RLS与皮层下梗死密切相关(OR=2.122,P=0.045)。结论脑梗死前出现不宁腿综合征的患者皮层下梗死的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不宁腿综合征 皮层下梗死 皮层下脑梗死 缺血性血管病
下载PDF
四联疗法治疗动脉硬化性皮层下脑病15例
9
作者 陈宏如 《中国中医急症》 1997年第2期69-69,共1页
关键词 四联疗法 动脉硬化性 皮层下脑
下载PDF
慢性皮层下脑病临床与CT分析
10
作者 陈高成 《内蒙古中医药》 2010年第6期89-90,共2页
本文报告一组慢性皮层下脑病(以下简称BD)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CT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关键词 慢性皮层下脑 痴呆 CT诊断
下载PDF
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性痴呆的MRI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白芝兰 施小珍 +1 位作者 李敏 罗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21-1125,共5页
目的分析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性痴呆的颅脑MR表现,探讨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25例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性痴呆者和25例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无痴呆者颅脑MR表现。结果①痴呆组中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丘脑、额叶皮... 目的分析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性痴呆的颅脑MR表现,探讨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25例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性痴呆者和25例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无痴呆者颅脑MR表现。结果①痴呆组中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丘脑、额叶皮层下、颞叶皮层下、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半卵圆中心前部以及中部白质梗死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发性脑梗死、双侧脑梗死、左侧脑梗死在痴呆组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②痴呆组脑梗死总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尾状核、豆状核、内囊前肢、外囊、丘脑、额叶皮层下、颞叶皮层下、侧脑室体旁前部以及中部白质梗死的数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痴呆组患者梗死总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且豆状核、内囊前肢、丘脑、额叶皮层下、颞叶皮层下、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半卵圆中心前部以及中部白质梗死体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④痴呆组白质疏松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级、3级白质疏松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P<0.001);⑤脑萎缩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双侧海马体积均较对照组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灶的部位、数目、体积和脑白质疏松及脑萎缩的程度与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性痴呆发病有着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皮层下脑梗死 萎缩 白质疏松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皮层下脑梗死运动功能自发恢复的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史洁 耿同超 +4 位作者 乔立艳 王英 谢静晖 黄方杰 左焕琮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09-812,共4页
目的评价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早期运动相关的脑激活部位及其与Fugl—Meyer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发病后14d内的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和志愿者进行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检查。实验采用模块设计、抓握任务,经数据处理、统计和脑功能区定位,比... 目的评价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早期运动相关的脑激活部位及其与Fugl—Meyer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发病后14d内的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和志愿者进行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检查。实验采用模块设计、抓握任务,经数据处理、统计和脑功能区定位,比较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激活区域的差别。结果对照组仅激活右侧大脑半球初级感觉运动皮层,脑梗死组还激活左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和前额叶,激活范围较对照组广泛(P〈0.01)。Oxy—Hb数据与Fugl—Meyer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发生后早期即可出现皮层功能重组,fNIRS适用于监测卒中后运动相关的脑激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脑梗死 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 功能重组
原文传递
高压氧辅佐治疗小儿皮层下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袁向东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94-495,共2页
关键词 高压氧辅佐治疗 缺血性血管病 小儿 皮层下脑梗死 SCI
原文传递
皮层下脑梗死患者特征-整合工作记忆的动态观察
14
作者 刘中华 袁小敏 曾进胜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88-490,共3页
目的 探讨单一病灶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分别从事特征工作记忆和整合工作记忆时的认知行为特点.方法 28例单一病灶皮层下脑梗死患者,25名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在实验期间进行一次相同任务测试.... 目的 探讨单一病灶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分别从事特征工作记忆和整合工作记忆时的认知行为特点.方法 28例单一病灶皮层下脑梗死患者,25名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在实验期间进行一次相同任务测试.在发病基线(W1)、发病3个月(M3)以及发病6个月(M6)分别从事颜色、空间和颜色-空间整合3种工作记忆延迟匹配样本任务,计算机记录其行为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并统计学分析.结果 W1与M3比较,3种记忆任务的正确率[(61.06±7.78)%,(64.92±5.47)%;(90.59±2.95)%,(92.88±2.98)%;(77.06±5.58)%,(82.35±7.44)%]均有提高,其反应时间[(914.02±110.53) ms,(868.31±118.91) ms;(859.89±139.94)ms,(833.37±120.99)ms;(1150.17 ±92.02) ms,(918.72±101.28)ms]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6与M3比较,空间任务的正确率[(93.91±2.86)%;(92.88±2.98)%]进一步提高,反应时间[(813.24±119.54)ms;(833.37±120.99) ms]缩短,而颜色任务的正确率[(64.50±4.49)%;(64.92±5.47)%]和反应时间[(866.47±123.87)ms; (868.31±118.91)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合任务的正确率[(78.49±7.85)%;(82.35±7.44)%]却有显著性下降(P<0.05),几乎降至发病基线水平[(77.06±5.58)%];与对照组相比,除M6时空间记忆指标[(93.91±2.86)%;(813.24±119.54)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一病灶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特征及整合记忆均有不同程度损害,半年时空间记忆基本恢复至正常,但整合记忆存在继发性损害,这可能与脑梗死后神经纤维继发性损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脑梗死 继发性损害 整合记忆 工作记忆
原文传递
皮层下脑结构协变连接预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治疗疗效 被引量:6
15
作者 宗小芬 王高华 +4 位作者 刘忠纯 陈晓岗 唐劲松 廖艳辉 胡茂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9-444,共6页
目的:探讨皮层下脑结构协变在预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治疗疗效中的作用。方法:招募4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38例对照,患者经8周利培酮治疗后评定疗效。采集受试者T1磁共振数据,经Freesurfer预处理及线性关联构建结构协变。结果:治疗后缓... 目的:探讨皮层下脑结构协变在预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治疗疗效中的作用。方法:招募4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38例对照,患者经8周利培酮治疗后评定疗效。采集受试者T1磁共振数据,经Freesurfer预处理及线性关联构建结构协变。结果:治疗后缓解组较未缓解组左侧半球丘脑与苍白球间协变连接较高(P=0.002,FDR校正);右侧壳核与尾状核间协变连接较低(P=0.023,FDR校正),右侧丘脑与苍白球间协变连接较高(P=0.003,FDR校正);左侧丘脑与右侧海马间协变连接较低(P=0.021,FDR校正)。与对照组相比,病人缓解组左侧丘脑与苍白球间协变连接较高(P=0.033,FDR校正);左侧丘脑与右侧海马间协变连接较低(P=0.014,FDR校正)。结论: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治疗缓解组与未缓解组在丘脑-苍白球-海马-壳核-尾状核环路存在结构协变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皮层下脑结构 协变连接 利培酮
原文传递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脑梗死患者功能连接强度
16
作者 刁晴晴 张雪君 《影像技术》 CAS 2023年第2期34-40,共7页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分析慢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静息态功能连接强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 strength,FCS)的变化及其与行为学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共纳入8...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分析慢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静息态功能连接强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 strength,FCS)的变化及其与行为学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共纳入86例慢性(发病后6个月以上)皮质下脑梗死患者(左侧44例,右侧42例)和75例匹配的健康对照,收集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和rs-fMRI图像,采用数据驱动的方法计算每个体素的FCS,并进一步分为短程和长程FCS,分别比较全局、短程和长程FCS的组间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左侧半球梗死患者的左侧感觉运动皮层(sensorimotor cortex,SMC)的全局和长程FCS是增强的,且与Flanker测试的准确性正相关,而短程FCS未发现显著组间差异。右侧半球梗死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在全局、长程和短程FCS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左侧慢性皮质下脑梗死患者左侧SMC的增强与解剖距离相关,并可能与患者的注意执行功能有关;此外,梗死病灶侧别对慢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FCS的变化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脑梗死 功能连接强度 解剖距离 病灶侧别
下载PDF
皮质下脑梗死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周凯歌 吴雄枫 +4 位作者 郑惠文 丁素菊 李海龙 黎佳思 毕晓莹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9期740-745,共6页
目的分析皮层下脑梗死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subcortical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SVCI)脑白质变性与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组皮层下脑梗死患者91例,根据神经心理学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 目的分析皮层下脑梗死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subcortical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SVCI)脑白质变性与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组皮层下脑梗死患者91例,根据神经心理学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分为皮层下脑梗死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subcortical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SVCI)组(49例)和无认知障碍的皮质下梗死(subcortical infarcts,SI)组(42例),分析其临床、认知障碍、神经影像学特征,并探讨认知障碍与白质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SVCI组糖尿病发病率高于SI组(38.78%vs 16.67%,P=0.02),SVCI组脑白质病变患者37例(75.51%)。脑白质损害程度与MOCA执行功能(Rs=-0.415,P=0.028)、瞬时记忆(Rs=-0.577,P=0.001)、注意(Rs=-0.382,P=0.001)、延迟记忆(Rs=-0.389,P=0.041)等4个分量表以及MOCA量表总分(Rs=-0.495,P=0.002)成负相关。结论 SVCI患者糖尿病比例高于SI患者,白质病变多见,且白质病变的程度可以反映不同程度的认知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脑梗死 白质变性 认知评估
下载PDF
rTMS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脑灌注特点 被引量:6
18
作者 靳雨 蒲廷 +2 位作者 郭志伟 白茜 母其文 《西部医学》 2021年第6期918-923,共6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全脑血流量(CBF)变化情况,以进一步了解rTMS在卒中患者运动康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南充市中心医院住院部皮层下脑梗塞患者23例,分为rTMS真刺激组(r...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全脑血流量(CBF)变化情况,以进一步了解rTMS在卒中患者运动康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南充市中心医院住院部皮层下脑梗塞患者23例,分为rTMS真刺激组(rTMS组)15例和伪刺激组(sham组)8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10天高频真刺激和伪刺激治疗,其余临床治疗措施相同。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及影像数据采集。比较rTMS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改变及相关脑区CBF的变化情况,以及rTMS组与sham组间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算rTMS治疗前后CBF改变量与运动评分改变量之间的联系。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且rTMS组患者的FMA评分改善比sham组更明显。表明rTMS可促进皮层下脑梗塞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rTMS组治疗后CBF值在患侧中央后回、中央前回、顶上回、中央旁小叶、健侧大脑脚、中脑、小脑上脚、小脑中脚显著升高。Sham组患者治疗后运动相关脑区的CBF值增加,但未见显著变化表现。此外,治疗后rTMS组比sham组在健侧额上回、额中回、健侧中央前回、患侧辅助运动区CBF值增加更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rTMS组于治疗前患侧中央后回、健侧小脑半球的CBF值与FMA、NIHSS评分显著相关(P<0.05),且rTMS治疗后患侧中央后回CBF值的增加与FMA评分的改善显著正相关(r=0.56,P=0.03)。sham组未见明显相关。结论3D-ASL可无创、定量检测患者全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有效预测rTMS疗效。rTMS促进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强皮质-小脑通路以及健侧运动相关脑区的脑血流灌注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脑梗塞 重复经颅磁刺激 运动功能恢复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血流量
下载PDF
动脉硬化性皮层下白质脑病(附22例临床及CT分析)
19
作者 唐明耀 曾祥发 张永全 《临床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1995年第1期36-37,共2页
动脉硬化性皮层下白质脑病(附22例临床及CT分析)唐明耀,曾祥发,张永全动脉硬化性皮层下白质脑病又称为血管性进行性皮层下脑病(Binswanger病,简称BD),是一种主要累及脑室周围白质及顶枕白质的综合征。于189... 动脉硬化性皮层下白质脑病(附22例临床及CT分析)唐明耀,曾祥发,张永全动脉硬化性皮层下白质脑病又称为血管性进行性皮层下脑病(Binswanger病,简称BD),是一种主要累及脑室周围白质及顶枕白质的综合征。于1894年由Binswanger首先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性 白质 CT分析 BINSWANGER病 临床 附属第二医院 广西中医学院 皮层下脑 1993年 1989年 室周围 进行性 血管性 综合征 MRI
原文传递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
20
作者 袁忠武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7年第2期93-94,共2页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0例经我院CT诊断并治疗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结果50例均呈弥漫性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改变,并不同程度脑萎缩,48例伴腔隙性脑梗塞。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中老年人的...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0例经我院CT诊断并治疗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结果50例均呈弥漫性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改变,并不同程度脑萎缩,48例伴腔隙性脑梗塞。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脑血管病病,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可明确诊断,可早期发现该病,是目前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皮层下脑 病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