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层电刺激、后发放阈值测定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波 刘献增 梁冶矢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8期11-13,16,共4页
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患病率约为700/10万,全球癫痫患者超过5 000万,我国有癫痫患者约900万。70%~80%的癫痫患者通过抗癫痫药物治疗,其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20%~30%的患者药物治疗无效,为难治性癫痫,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通过... 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患病率约为700/10万,全球癫痫患者超过5 000万,我国有癫痫患者约900万。70%~80%的癫痫患者通过抗癫痫药物治疗,其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20%~30%的患者药物治疗无效,为难治性癫痫,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通过术前评估对致痫区进行精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皮层脑电图 皮层电刺激 后发放 大脑皮层功能定位 致痫区定位
下载PDF
脑皮层功能定位技术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发展
2
作者 温建斌 李小俚 《中国医疗设备》 2017年第5期116-122,131,共8页
皮层功能定位对于保证神经外科手术的效果有重要作用,而皮层电刺激技术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临床皮层功能定位的"金标准"。随着神经成像技术和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新的方法也开始被应用于神经外科皮层功能定位,包括皮层脑电图... 皮层功能定位对于保证神经外科手术的效果有重要作用,而皮层电刺激技术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临床皮层功能定位的"金标准"。随着神经成像技术和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新的方法也开始被应用于神经外科皮层功能定位,包括皮层脑电图、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功能核磁共振成像、脑磁图、经颅磁刺激以及皮层光学成像等。本文对这些技术的原理分别作了简单介绍,并从临床可靠性、安全性、检测效率、成本以及应用现状等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文章最后对临床皮层功能定位技术的未来发展状况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功能定位 神经外科 功能核磁成像 经颅磁刺激 皮层脑电图
下载PDF
皮层功能定位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3
作者 周晓炜 周良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86-187,共2页
传统的胞解剖标志定位法,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精确性受到限制。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血肿、脓肿等,以及由病变引起的脑水肿,可引起脑表面标志移位。青少年期的病变如脑动静脉畸形等,会使脑功能区发生很大程度的移位,甚至跨脑叶移位。所... 传统的胞解剖标志定位法,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精确性受到限制。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血肿、脓肿等,以及由病变引起的脑水肿,可引起脑表面标志移位。青少年期的病变如脑动静脉畸形等,会使脑功能区发生很大程度的移位,甚至跨脑叶移位。所以,如果单纯靠脑表面解剖标志定位,决定手术入路和切除范围,或易误伤重要功能区,或为片面追求保留神经功能,致切除病灶不彻底,影响疗效。因此,临床上非常需要较为精确的脑皮层功能定位法。本文复习近来临床常用的几种定位方法,并讨论其利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功能定位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皮层电刺激功能定位与后发放阈值测定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献增 刘波 +5 位作者 焦风 李亚静 祁文静 曾高 梁冶矢 栾文忠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8期20-24,共5页
目的通过皮层电刺激进行皮层功能定位,比较大脑皮层不同部位后发放(ADs)的阈值及其对致痫区定位的意义。方法对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综合分析其长程头皮视频脑电图(VEEG)、MRI及SPECT和PET资料,放置硬膜下条状或栅状电极,通过恒流电刺激... 目的通过皮层电刺激进行皮层功能定位,比较大脑皮层不同部位后发放(ADs)的阈值及其对致痫区定位的意义。方法对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综合分析其长程头皮视频脑电图(VEEG)、MRI及SPECT和PET资料,放置硬膜下条状或栅状电极,通过恒流电刺激对大脑皮层进行功能定位,并测定大脑皮层不同部位ADs的阈值,探讨ADs阈值与致痫区之间的关系。结果致痫区位于额叶者3例,颞叶者2例,顶叶者1例,枕叶者1例;在额叶、顶枕叶和颞叶内,相邻电极之间功能变化的阈值之差分别为11、4.5和3 mA,不同功能区之间的阈值无统计学差异(P=0.685);颞叶ADs的阈值显著低于额及顶枕叶(P=0.015);刺激致痫区时,ADs主要出现在致痫区周围2~3 cm的范围内,且节律性强,波幅高;而刺激非致痫区时,ADs出现的部位较为弥散,节律性差,波幅低;当致痫区位于或靠近皮层功能区时,选择性点状切除阈值较低的区域,不会造成明显的或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疗效较好。结论皮层电刺激测定大脑皮层不同部位的ADs阈值,并进行大脑皮层功能定位,有助于致痫区定位,提高手术疗效,减少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皮层脑电图 皮层电刺激 皮层功能定位 后发放 致痫区定位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技术及其在大脑皮层功能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何晓阔 刘雅丽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636-638,共3页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技术 大脑皮层功能定位 应用 皮层地形图研究
原文传递
皮层功能定位在脑部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宋冬雷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97年第1期20-23,共4页
本文综述体感诱发电位,直接皮层刺激法,皮层电图,脑磁图等常用的术中皮层功能定位方法,指出其各自的优缺点,并介绍它们在临床的应用和进展。
关键词 皮层功能定位 脑外科手术 体感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颅内电极皮层电刺激后放电的产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任志伟 遇涛 +3 位作者 张国君 杜薇 朴媛媛 周晓霞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03-206,225,共5页
目的:通过对后放电(AD)产生规律的研究,尽可能在临床皮层电刺激过程中减少AD的发生,优化皮层电刺激流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2012年在我科行癫痫颅内电极埋置术并接受皮层电刺激患者的脑电图(EEG)资料共10例,对皮层AD的产生... 目的:通过对后放电(AD)产生规律的研究,尽可能在临床皮层电刺激过程中减少AD的发生,优化皮层电刺激流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2012年在我科行癫痫颅内电极埋置术并接受皮层电刺激患者的脑电图(EEG)资料共10例,对皮层AD的产生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统计10例出现皮层AD的病人,产生的AD位于127个点,频率从1-12Hz不等,各种AD中以尖、棘慢波为主(46%),其次为重复性尖波(39%),节律性正弦波(9%),多棘波(6%)。AD的出现阈值与运动、感觉阈值存在明显差异,而与语言阈值无明显差异。结论:癫痫患者皮层电刺激过程中可诱导AD的发生,一旦出现则有较高的重复率,而且部位刺激相对固定。AD出现位置与脑叶位置无关,但如果在不同部位刺激而固定在某一点反复出现AD,则可能提示该点与致痫灶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皮层电刺激 皮层功能定位 后放电(AD) 致痫灶
下载PDF
颅内电极皮层电刺激皮层后放电的抑制规律研究
8
作者 任志伟 遇涛 +4 位作者 张国君 杜薇 徐翠萍 朴媛媛 周晓霞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6年第6期321-325,329,共6页
目的:通过对后放电(AD)进行脉冲刺激抑制的研究,为皮层电刺激(ECS)治疗癫癎摸索合理的刺激参数。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2012年行癫癎颅内电极埋置术并接受ECS病人的脑电图(EEG)资料共10例,如患者反复出现AD,即在相同位置给... 目的:通过对后放电(AD)进行脉冲刺激抑制的研究,为皮层电刺激(ECS)治疗癫癎摸索合理的刺激参数。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2012年行癫癎颅内电极埋置术并接受ECS病人的脑电图(EEG)资料共10例,如患者反复出现AD,即在相同位置给予相同参数的短暂脉冲刺激(BPS),有时可终止AD,对皮层AD的抑制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对64个点重复刺激后可重复出现AD触点45个(70%),对这45个AD点给予BPS,其中13个(29%)在刺激后2s内AD终止,对比不同的AD波形、频率、部位、时相、累及范围、是否远隔、刺激潜伏期与BPS干预效果相关。结论:当在AD波形的负相峰及下降期,AD波形表现为棘慢波及节律性波,BPS潜伏期越短时,BPS干预AD更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癎 皮层电刺激(ECS) 皮层功能定位 后放电(AD) 致癎灶
下载PDF
皮层一皮层诱发电位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9
作者 蔡桂兰 刘兴洲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4年第4期247-251,共5页
诱发电位是指对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从感受器到大脑皮层)给予特定的刺激,或使大脑对刺激(正性或负性)的信息进行加工,在该系统和脑的相应部位产生的可以检出的、与刺激有相对固定时间间隔(锁时关系)和特定位相的生物电反应。
关键词 癫痫 皮层皮层诱发电位(CCEP) 皮层电刺激功能定位(CSM)
下载PDF
以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风华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第4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中风偏瘫 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 头针 大脑皮层功能定位 针刺治疗 CT扫描 偏瘫病人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的技术发展与临床应用
11
作者 杨星 王晓琪 魏瑞平 《北京军区医药》 2001年第3期191-192,共2页
磁共振成像技术于1973年开始有人报道,1981年用于临床.近年来,磁共振新技术的开发十分迅速,其诊断价值已获得医学界极高的评价.随着MR设备的快速发展、软件功能等新技术的开发以及特异性对比剂的研制,使其逐步改变了以形态学为主的现状... 磁共振成像技术于1973年开始有人报道,1981年用于临床.近年来,磁共振新技术的开发十分迅速,其诊断价值已获得医学界极高的评价.随着MR设备的快速发展、软件功能等新技术的开发以及特异性对比剂的研制,使其逐步改变了以形态学为主的现状,而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基因成像过渡,对比增强向特异性组织和疾病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R 成像 诊断 脑缺血 皮层功能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