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卒中后神经康复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
作者 何祥 韩丹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9期2722-2723,共2页
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有不同程度的自行改善,残存脑组织的可塑性起重要作用。脑损伤后在结构或功能上有重新组织的能力以担任失去的功能,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功能磁共振,经颅刺激和脑磁图的研究都支持卒中后功能重组的概念。由于... 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有不同程度的自行改善,残存脑组织的可塑性起重要作用。脑损伤后在结构或功能上有重新组织的能力以担任失去的功能,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功能磁共振,经颅刺激和脑磁图的研究都支持卒中后功能重组的概念。由于脑的两半球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使脑具有双侧支配的特征,以及神经元之间的广泛突触联系使脑可塑性具有有力的物质形态学基础。近年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方法的机制研究有许多进展,对此进行探讨,可望得出能使患者功能恢复达到理想程度的有价值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治疗 神经功能缺损 皮层功能重组 偏瘫 功能恢复训练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成像对脑缺血运动功能重组和康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陈自谦 张碧云 +5 位作者 倪萍 肖慧 钱根年 许尚文 杨熙章 叶友强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02-205,246,共5页
目的:本研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运动相关皮层的激活图,探讨卒中后脑功能重组特点及其与运动恢复的关系。方法:采用GE1.5T双梯度16通道磁共振成像系统,对9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9例志愿者... 目的:本研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运动相关皮层的激活图,探讨卒中后脑功能重组特点及其与运动恢复的关系。方法:采用GE1.5T双梯度16通道磁共振成像系统,对9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9例志愿者进行Bold-fMRI检查。fMRI应用被动对指运动作为任务刺激,所有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应用SPM2软件处理fMRI图像,观察运动相关皮层激活情况。比较正常被试与卒中病人之间fMRI结果的异同,测量脑激活区体积以及信号强度,计算单侧化指数(LI),考察卒中病人患手运动时LI与肌力的关系。结果:正常被试对指运动激活对侧感觉运动皮层(SMC)、双侧辅助运动区(SMA)。卒中病人患手运动时健侧半球激活增多,健手运动时fMRI结果基本同正常被试。LI也进一步确定,卒中病人患手运动时健侧激活增多。相关分析表明,卒中病人患手运动时LI与肌力呈正相关趋势。结论:本研究表明fMRI能客观地显示脑卒中后患者运动皮层激活与正常被试不同,提示存在脑功能代偿与重组。本研究探讨了病人患侧和健侧半球激活体积与肌力的关系,提示fMRI是研究脑卒中后运动康复与脑功能重组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被动运动 后顶叶皮层功能重组
原文传递
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机制的功能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盂亮亮 徐大伟 张敬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18-720,共3页
运动功能障碍是急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症状,特别是对手运动功能的影响最常见。但无论患者是否接受康复治疗,其运动功能都会不同程度的恢复,而这种自发性的功能恢复被归因于运动网络内的皮层功能重组,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运动网络主... 运动功能障碍是急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症状,特别是对手运动功能的影响最常见。但无论患者是否接受康复治疗,其运动功能都会不同程度的恢复,而这种自发性的功能恢复被归因于运动网络内的皮层功能重组,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运动网络主要包括双侧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ayes,M1)、运动前区皮层(premotor cortex,PMC)和辅助运动(supplementary motorayca,S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障碍 功能恢复机制 急性脑梗死 功能MRI 皮层功能重组 死后 康复治疗 运动皮层
原文传递
先天性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大脑皮层活动演变与康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籼君 梁茂金 +2 位作者 张军鹏 黄华 郑亿庆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632-1638,共7页
目的:针对先天性聋患儿群体在人工耳蜗植入(CI)后听觉功能恢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从诱发脑电源活动角度探讨影响患儿CI术后听觉功能恢复效果的内在机制。方法:首先征集先天性聋患儿23例以及正常对照儿童10例,于术前(0个月)及术后3... 目的:针对先天性聋患儿群体在人工耳蜗植入(CI)后听觉功能恢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从诱发脑电源活动角度探讨影响患儿CI术后听觉功能恢复效果的内在机制。方法:首先征集先天性聋患儿23例以及正常对照儿童10例,于术前(0个月)及术后3、6、9和12个月定期采集视觉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数据,在CI术后12个月依据听觉功能恢复评估情况,将患儿划分为恢复"良好"与"较差"组。然后采用标准低分辨率层析成像(sLORETA)源定位分析技术,呈现出2组患儿相关大脑皮层的ERP演化情况,同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先天性聋患儿耳聋期间存在大脑皮层跨模态功能重组;在CI术后患儿大脑皮层跨模态功能重组逐渐退化,相关脑区活动随之趋于正常,在术后第12个月听觉功能恢复"良好"与"较差"组患者在颞叶和顶叶周边联合皮层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聋患儿大脑皮层跨模态重组的正常化逆转与CI术后患儿听觉功能的恢复情况相关,特别是患儿颞叶和顶叶周边视听联合皮层的异常活动的正常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听觉功能的恢复效果,对指导患者CI术后听力恢复训练和康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 人工耳蜗植入 源定位 大脑皮层跨模态功能重组 康复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