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伪尾柱虫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的形态和形态发生 被引量:3
1
作者 周瑶 余齐耀 +1 位作者 俞丽丽 顾福康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80,共7页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法显示,腹毛目纤毛虫新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 nova)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微管及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组成。口围带基部含小膜托架及与托架相联系的肋壁微...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法显示,腹毛目纤毛虫新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 nova)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微管及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组成。口围带基部含小膜托架及与托架相联系的肋壁微管,其中领部小膜托架间由"∧"形微管相联接;额腹横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和周围微管束,其微管在不同棘毛基部的发达程度不一;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同时,对新伪尾柱虫纤毛器微管胞器的形态发生和生理改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追踪研究,并对细胞皮层的额腹棘毛定位及组成特征进行了补充报道。此外,发现形态发生末期新纤毛器微管形成时,残存部分老额棘毛、横棘毛和缘棘毛,此后老结构逐渐被吸收。结果表明,新伪尾柱虫的纤毛器基部微管具有其种的特异性,新纤毛器微管分化过程中老结构可能具有定位和物质贡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伪尾柱虫 皮层纤毛器 微管胞 形态发生
下载PDF
草丛土毛虫皮层纤毛器的微管胞器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史磊 运迷霞 顾福康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9-117,共9页
本文应用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了土壤纤毛虫草丛土毛虫(Territricha stramenticola)的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其中纤毛器基部微管按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背触毛等纤毛器图式分布和... 本文应用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了土壤纤毛虫草丛土毛虫(Territricha stramenticola)的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其中纤毛器基部微管按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背触毛等纤毛器图式分布和定位,口围带和波动膜基部含小膜微管托架、小膜附属微管和波动膜微管骨架网;额腹横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左、右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及后微管芽;背触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棘毛基部含有较发达的横微管束,缘棘毛基部含后微管芽及其横微管束的定位可能具有本种纤毛虫细胞的特异性。纤毛器微管胞器在细胞表膜下分化形成的基部微管及其微管层使细胞的运动纤毛器与强固的微管骨架结构网相联系,其微管胞器的建构可能是细胞对土壤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是细胞运动胞器的功能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态发生中,老口围带微管是逐步进行更新的;老棘毛微管胞器对新结构的发生和形成具有定位和物质贡献的作用,并且老结构在新结构分化和成熟期间也经历了行使相应的生理功能及逐渐退化和失去功能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纤毛 草丛土毛虫 皮层纤毛器 微管胞 纤毛基部微管
下载PDF
沼泽瘦尾虫皮层纤毛器及其附属微管的观察
3
作者 张萌 林钦 +1 位作者 余齐耀 顾福康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7-72,共6页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显示了腹毛目纤毛虫沼泽瘦尾虫(Uroleptus limnetis)的细胞形态和皮层纤毛器的组成模式,以及皮层口围带、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微管和纤毛器附属微管的建构特征,可为进一步阐明瘦尾...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显示了腹毛目纤毛虫沼泽瘦尾虫(Uroleptus limnetis)的细胞形态和皮层纤毛器的组成模式,以及皮层口围带、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微管和纤毛器附属微管的建构特征,可为进一步阐明瘦尾虫类纤毛虫的形态学及其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目纤毛 沼泽瘦尾虫 皮层纤毛器 纤毛附属微管
原文传递
小腔游仆虫(Euplotes aediculatus)皮层微管胞器的荧光标记 被引量:2
4
作者 林钦 范鑫鹏 +2 位作者 孙磊 周素娟 顾福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60,共8页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和抗a-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了纤毛虫小腔游仆虫(Euplotes aediculatus)皮层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背皮层表面微管等结构,以及皮层纤毛器微管的形态发生.结果表明,该游仆虫背皮层表面网...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和抗a-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了纤毛虫小腔游仆虫(Euplotes aediculatus)皮层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背皮层表面微管等结构,以及皮层纤毛器微管的形态发生.结果表明,该游仆虫背皮层表面网在形态上与嗜银网相一致,也是一种微管类细胞骨架;与其他几种游仆虫比较,前仔虫口纤毛器和背皮层纤毛器微管的形态发生存在不同的模式,其形态发生可能具有种的特异性,可以作为种的分类依据之一.此外,与FLUTAX(fluorescence taxoid)标记方法相比较,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能较清晰地显示游仆虫背皮层表面微管网及早期发生的额腹横棘毛原基和背触毛原基,推测该游仆虫的细胞背表面微管网与其他微管结构其微管蛋白组分可能存在差异,且形态发生中伴随着皮层纤毛器微管的组装和成熟,其微管蛋白组分同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 小腔游仆虫 荧光标记 皮层纤毛器微管 皮层表面网
下载PDF
原生动物伪红色双轴虫细胞纤毛器微管胞器的直接荧光标记
5
作者 运迷霞 张萌 +2 位作者 李其利 陈季武 顾福康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97-401,共5页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法显示,原生动物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Diaxonellapseudorubra)细胞纤毛器微管中,口围带基部含小膜托架及与托架相联系的肋壁微管;额腹横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和周围微管束,其微管在不...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法显示,原生动物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Diaxonellapseudorubra)细胞纤毛器微管中,口围带基部含小膜托架及与托架相联系的肋壁微管;额腹横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和周围微管束,其微管在不同棘毛基部的定向和发达程度不一;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细胞形态发生过程中,前仔虫口纤毛器微管独立发生于老口围带内侧,在细胞形态发生末期新纤毛器微管形成时,尚有部分老额棘毛、横棘毛和缘棘毛残存,此后老结构逐渐被吸收。结果表明,伪红色双轴虫的纤毛器基部微管的分化很可能具有种属级的特异性,新纤毛器微管分化过程中老结构可能具有定位和物质贡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红色双轴虫 皮层纤毛器 微管胞 荧光紫杉醇标记
原文传递
异毛虫形成包囊过程中细胞皮层及纤毛结构分化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其利 范鑫鹏 +1 位作者 倪兵 顾福康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0-294,共5页
在纤毛虫无性生殖中,生命活动受阻时经常会发生形成包囊的现象。研究纤毛虫的包囊现象,已成为揭示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模式形成与控制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对腹毛目纤毛虫中游仆虫类包囊的形态及其生理生化特征已进行了较... 在纤毛虫无性生殖中,生命活动受阻时经常会发生形成包囊的现象。研究纤毛虫的包囊现象,已成为揭示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模式形成与控制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对腹毛目纤毛虫中游仆虫类包囊的形态及其生理生化特征已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积累了较多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类纤毛 凯氏异毛虫 包囊形成 皮层纤毛器 分化
原文传递
拟翁口虫形态学及形态发生学现象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俞丽丽 运迷霞 +2 位作者 翟楠 陈季武 顾福康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65,共7页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方法显示了一种腹毛类纤毛虫拟翁口虫(Onychodromopsis sp.)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及形态发生,根据该纤毛虫的皮层纤毛模式和纤毛器基部微管的形态,将其归为侧毛虫科(Pleurotrichidae)拟翁口虫属(Onychodromop...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方法显示了一种腹毛类纤毛虫拟翁口虫(Onychodromopsis sp.)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及形态发生,根据该纤毛虫的皮层纤毛模式和纤毛器基部微管的形态,将其归为侧毛虫科(Pleurotrichidae)拟翁口虫属(Onychodromopsis);并据后仔虫口原基的发生、左右缘棘毛原基的发生,不同于已报道的柔软拟翁口虫(O.flexilis)的情况,认为该纤毛虫可能为另一种拟翁口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翁口虫 皮层纤毛器 微管胞 形态发生 荧光标记
原文传递
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的形态及形态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鲍小娟 冯玲玲 +1 位作者 倪兵 顾福康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81-986,991,共7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显示:腹毛目纤毛虫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的口围带领部前1片和口围带翻领基部1片小膜由3列纤毛组成,而不同于其他小膜含4列纤毛的情况;在口围带、波动膜及相应皮层区形成小膜侧向纤毛和口盖结构;背皮层背触毛列... 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显示:腹毛目纤毛虫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的口围带领部前1片和口围带翻领基部1片小膜由3列纤毛组成,而不同于其他小膜含4列纤毛的情况;在口围带、波动膜及相应皮层区形成小膜侧向纤毛和口盖结构;背皮层背触毛列中每根背触毛的纤毛单元由含纤毛杆的基体和无纤毛杆的裸毛基体组成;形态发生中前仔虫的口围带是由老口围带部分更新而来,并且后仔虫口围带原基在表膜下首先发生,此后突出表膜形成相应的纤毛器原基,经历一系列的发育分化过程而成为新仔虫的纤毛器.此外,将本种纤毛虫与以前报道的Allotricha curdsi(漠河株系)和Pleurotricha curdsi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腹毛目纤毛虫口皮层和口围带小膜的组成可能具有一些普遍性特征,口皮层和口纤毛器的结构可作为分类标准依据之一;形态发生中不同种类的纤毛虫其皮层纤毛结构的形态发生,可能是在皮层内不同的深度和皮层表面不同的位置启动的;并且,口纤毛结构的起源对纤毛虫的系统学及分类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目纤毛 异毛虫 皮层纤毛器 形态发生 扫描电镜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