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8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苏春梅 王婷 杨文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099-0103,共5页
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容易出现血管通路方面的问题,本文对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的治疗应用价值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回顾性分析和对照性研究方法,对我院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92例患者进行了观察。这... 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容易出现血管通路方面的问题,本文对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的治疗应用价值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回顾性分析和对照性研究方法,对我院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92例患者进行了观察。这些患者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每组包括46例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前半部分被划分为对照组,后半部分被划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内瘘切除和重建手术治疗,而观察组接受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手术治疗。通过观察、比较和记录两组患者的实际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治疗效果,以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 本文观察组患者实施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下的治疗效果更好,组间治疗效果差异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血液透析患者需要进行血管通路治疗的情况,传统的内瘘切除和重建手术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相反,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能够更好地保持血管通路的通畅,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和应用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对于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球囊扩张成形术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应用价值
下载PDF
首次经皮球囊压迫术与射频热凝术后再行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鸿昊 蒋宗滨 +3 位作者 吕旌 赵鹏 岳侃 何睿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三叉神经痛有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方式,各种方法的疗效不同,对于首选治疗方案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首次接受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介入... 目的:三叉神经痛有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方式,各种方法的疗效不同,对于首选治疗方案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首次接受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介入治疗和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T)治疗后疼痛复发再接受PBC在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患者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103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首次接受PBC治疗的患者49例(PBC组),RT术后疼痛复发接受PBC治疗的患者54例(RT+PBC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术中卵圆孔形态、卵圆孔面积、球囊容积、压迫时长,术后第1天(T1)、第7天(T2)、第14天(T3)、1个月(T4)、3个月(T5)、1年(T6)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及疼痛复发情况等的差异,并分析术后复发情况与疼痛评分的相关性。结果:2组间一般资料、术前疼痛评分、卵圆孔形态、卵圆孔面积、T1~T3疼痛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RT+PBC组比较,PBC组球囊充盈容积较小,T4~T6的疼痛评分较低,疼痛复发例数较少(均P<0.05),疼痛复发情况与T2~T6的疼痛评分均呈正相关(分别r=0.306、0.482、0.831、0.876、0.887,均P<0.01)。结论:PTN患者首次介入治疗建议选择PBC,在治疗效果和疼痛复发情况等方面均优于RT治疗后疼痛复发再选择PBC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球囊压迫术 射频热凝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治疗效果 疼痛复发
下载PDF
经皮球囊扩张术在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3
作者 薛丽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22-0025,共4页
评估经皮球囊扩张术对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中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次课题中病例来源:血液透析中出现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的病例68例,经过本次入组的基本条件,全部批准进入对照试验。征求本人的知情同意,使用随机编号的... 评估经皮球囊扩张术对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中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次课题中病例来源:血液透析中出现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的病例68例,经过本次入组的基本条件,全部批准进入对照试验。征求本人的知情同意,使用随机编号的方式分组。对照组(34例)采用内瘘切除重建术;观察组(34例)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术。对两组患者的内瘘功能、再狭窄率和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 内瘘功能:两组术后1周内径狭窄、峰值流速下降,肱动脉血流量上升,相互分析有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内径狭窄程度、肱动脉血流量、峰值流速,相互分析无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再狭窄率,相互分析有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术后1年再狭窄多于观察组,相互分析有意义(P<0.05)。并发症情况:对照组的并发症多于观察组,相互分析有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经皮球囊扩张术与内瘘切除重建术均能改善内瘘功能,但经皮球囊扩张术可以减少再狭窄和并发症,临床可根据情况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球囊扩张术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药物涂层球囊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周玲玲 张虹 《医疗装备》 2024年第5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药物涂层球囊经皮球囊扩张术用于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2月医院治疗的AVF狭窄的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对照组和试...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药物涂层球囊经皮球囊扩张术用于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2月医院治疗的AVF狭窄的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使用普通超高压球囊扩张术和药物涂层球囊经皮球囊扩张术,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前及术后1周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手术并发症和术后6个月内内瘘再狭窄率。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均高于术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生手术并发症2例(5.41%)和4例(10.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术后6个月内瘘再狭窄率分别为27.03%(10/37)和8.11%(3/37)。试验组术后6个月内内瘘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3,P=0.033)。结论与普通超高压球囊扩张术比较,超声引导下药物涂层球囊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AVF狭窄更具优势,不仅能明显改善狭窄处内径,增加透析血流量,且可降低术后近期再狭窄率,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 皮球囊扩张术 超声引导 药物涂层球 内瘘再狭窄
下载PDF
构建模型预测经皮球囊压迫治疗后三叉神经痛复发 被引量:2
5
作者 齐亮 刘文广 +2 位作者 郑金玉 倪洪早 刘永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6-210,共5页
目的构建预测三叉神经痛(TN)经皮球囊压迫(PBC)治疗后复发模型,分析疼痛复发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经PBC治疗的TN患者,以其中167例为训练集、94例为测试集;根据疼痛是否复发将前者分为复发亚组(n=95)与未复发亚组(n=72),比较亚... 目的构建预测三叉神经痛(TN)经皮球囊压迫(PBC)治疗后复发模型,分析疼痛复发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经PBC治疗的TN患者,以其中167例为训练集、94例为测试集;根据疼痛是否复发将前者分为复发亚组(n=95)与未复发亚组(n=72),比较亚组间基本资料,获取疼痛复发相关因素,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预测训练集和测试集PBC后PN复发的效能,比较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训练集中,相比未复发亚组,复发亚组肥胖、合并多发性硬化症、TN病程≥5年、治疗前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分级Ⅳ或Ⅴ、非典型疼痛及球囊压迫时间>120 s者占比较高,而V3分区疼痛者占比较低(P均<0.05)。肥胖[OR=1.662,95%CI(1.176,2.350)]、合并多发性硬化症[OR=1.707,95%CI(1.195,2.439)]、TN病程≥5年[OR=2.016,95%CI(1.364,2.979)]、非典型疼痛[OR=2.551,95%CI(1.508,4.310)]及球囊压迫时间>120 s[OR=2.044,95%CI(1.222,3.419)]均与疼痛复发风险增加有关,而V3分区疼痛[OR=0.874,95%CI(0.787,0.970)]患者复发风险较低(P均<0.05);由以上因素构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训练集与测试集疼痛复发的AUC分别为0.789及0.7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2)。结论所获模型可用于预测PBC后TN复发;肥胖、合并多发性硬化症、TN病程≥5年、非典型疼痛等及球囊持续压迫时间>120 s可增加PBC后TN复发风险,而V3分区疼痛治疗后复发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复发 皮球囊压迫
下载PDF
疼痛护理对经皮球囊压迫术患者的影响
6
作者 宋惠芳 王敏 +1 位作者 李俊杰 冯宪梅 《云南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讨对PBC患者给予疼痛护理的效果。方法研究样本选至2020年12月-2022年12月于本院经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的患者,共3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6例,常规护理)、观察组(16例,常规+疼痛护理),观察患者疼痛、心理、睡眠、应对... 目的探讨对PBC患者给予疼痛护理的效果。方法研究样本选至2020年12月-2022年12月于本院经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的患者,共3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6例,常规护理)、观察组(16例,常规+疼痛护理),观察患者疼痛、心理、睡眠、应对方式及舒适度等指标水平。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SDS及VAS等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SQI水平及应对方式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舒适度各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PBC患者给予疼痛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与疼痛感,获得良好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护理 三叉神经痛 皮球囊压迫术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和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进展
7
作者 陈燕中 宋仲涛 丘文凤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438-1440,F0003,共4页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普遍分为两种,即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尚无明确具体的发病机制,主要临床症状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无固定规律反复发生的剧烈痛感,使患者遭受极大痛苦,生活质量严重降低。目前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主...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普遍分为两种,即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尚无明确具体的发病机制,主要临床症状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无固定规律反复发生的剧烈痛感,使患者遭受极大痛苦,生活质量严重降低。目前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手术方式中,经皮球囊压迫术能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有效缓解,是安全、简单、有效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要手术方式。银杏叶提取物富含多种有机酸,能够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神经功能起到保护和恢复作用。本文综述了经皮球囊压迫术和银杏叶提取物在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提供一定文献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疗效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疗效观察
8
作者 彩霞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S01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100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经皮...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100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治疗满意度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0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峰值流速、血管狭窄内径、透析肢动脉血流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6.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00%(P<0.05);内瘘血管狭窄改善数量和内瘘总通畅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健康状态、认知能力、生理功能、整体健康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促进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狭窄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术前体位讲解联合舒适化术前访视护理在胸腰椎椎体经皮球囊扩张成型术患者中的应用
9
作者 陈丽媛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7期1096-1098,共3页
目的 探讨术前体位讲解联合舒适化术前访视护理在胸腰椎椎体经皮球囊扩张成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胸腰椎椎体经皮球囊扩张成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 目的 探讨术前体位讲解联合舒适化术前访视护理在胸腰椎椎体经皮球囊扩张成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胸腰椎椎体经皮球囊扩张成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心理指导、饮食指导、疼痛干预、用药指导、病房管理、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术前体位讲解联合舒适化术前访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手术用时、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前30 min的心理状态[7项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简单自测抑郁量表(PHQ-9)]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者(P<0.05);手术前30min,观察组患者GAD-7评分、PHQ-9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3.7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5.00%(P<0.05)。结论 术前体位讲解联合舒适化术前访视护理可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者恢复,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并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讲解 舒适化术前访视护理 胸腰椎椎体经皮球囊扩张成型术 心理状态
下载PDF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与经皮支架植入术治疗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
10
作者 任莉 郭烁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5期71-75,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与经皮支架植入术治疗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中心静脉狭窄的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A组(24例)和B组(16例)。A组采用经皮...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与经皮支架植入术治疗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中心静脉狭窄的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A组(24例)和B组(16例)。A组采用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B组加以经皮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6、12个月,B组的一期通畅率高于A组(P<0.05);B组的每条静脉腔内操作次数多于A组,一期通畅时间短于A组(P<0.05)。术后6、12个月,B组的透析血流量、血管内径大于A组(P<0.05)。术后6、12个月,B组的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水平低于A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治疗中,相较于单纯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结合经皮支架植入术有助于提高一期通畅率,促进透析血流量、血管内径及凝血功能改善,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经皮支架植入术 透析 中心静脉狭窄
下载PDF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11
作者 林云中 何生 蔡露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8期151-153,共3页
目的:比较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76例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 目的:比较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76例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PVP治疗,观察组予以PKP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伤椎影像学参数指标(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水平、脊柱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Cobb角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BI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提高BI评分,改善伤椎影像学参数指标水平,以及降低ODI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PVP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 老年 经皮椎体成形术 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疼痛程度 脊柱功能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Ⅰ型狭窄的临床效果
12
作者 陈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0097-0100,共4页
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Ⅰ型狭窄中的可行性及其优势。方法 样本选择时间2022.1-2024.1,样本为符合纳排标准的AVFⅠ型狭窄患者,符合要求的患者有100例,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手术治疗(近心端内瘘重建术),... 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Ⅰ型狭窄中的可行性及其优势。方法 样本选择时间2022.1-2024.1,样本为符合纳排标准的AVFⅠ型狭窄患者,符合要求的患者有100例,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手术治疗(近心端内瘘重建术),观察组50例使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将与本次研究结果相关的各项数据予以整理并完成数据分析。结果 不同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不同时间内瘘通畅率、并发症情况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临时深静脉置管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流量情况超过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AVFⅠ型狭窄与常规手术在手术成功率、安全性方面基本保持一致,但是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在治疗后即刻改善肱动脉血流量,减少临时深静脉置管,保护血管资源,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可重复进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 超声引导下 皮球囊扩张术 Ⅰ型狭窄 临床效果
下载PDF
经皮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差异分析
13
作者 张睿 石昕悦 +2 位作者 张春博 殷斯同 赵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071-074,共4页
三叉神经痛,予经皮球囊压迫术、微血管减压术,对比效果。方法 三叉神经痛患者共82例,根据手术手段的差异,分成对照组(41例,微血管减压术)、观察组(41例,经皮球囊压迫术),全面分析治疗价值。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性、疼痛评分、炎性因子... 三叉神经痛,予经皮球囊压迫术、微血管减压术,对比效果。方法 三叉神经痛患者共82例,根据手术手段的差异,分成对照组(41例,微血管减压术)、观察组(41例,经皮球囊压迫术),全面分析治疗价值。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性、疼痛评分、炎性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均较对照组优,P<0.05。结论 经皮球囊压迫术相较于微血管减压术,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表现出更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值得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予以重视、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球囊压迫术 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炎性因子 氧化应激
下载PDF
探讨彩色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成形在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应用
14
作者 王安荣 马环 +2 位作者 李豪胜 吕开明 董紫霞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128-0131,共4页
分析动静脉内瘘狭窄临床治疗需求,探析基于彩色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球囊扩张成形(PTA)对手术结局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此研究时段集中在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经回顾研究筛选该时段内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肾病透析中心收治的64例动静脉... 分析动静脉内瘘狭窄临床治疗需求,探析基于彩色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球囊扩张成形(PTA)对手术结局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此研究时段集中在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经回顾研究筛选该时段内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肾病透析中心收治的64例动静脉内瘘狭窄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依据PTA手术引导方式不同,分为彩超(US)组(n=31,彩超引导)DSA组(n=3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于术前及术后收集两组临床信息资料,对比手术指标(肱动脉血流量、手术用时、总手术费用、术中辐射当量)并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术后定时回访,对比术后各时段内瘘血管的初级通畅率。结果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结果数据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US组手术费用低于DSA组,患者所受辐射量小于DSA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第1、3、6、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超声引导下的PTA对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治疗,术后结局与DSA的效果相当,经济无辐射,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超声 动静脉瘘 皮球囊扩张成形术 血液透析
下载PDF
吲哚布芬联合远红外线照射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后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观察
15
作者 蔡庆莉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098-0100,共3页
观察吲哚布芬+远红外线照射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本次技术研究在我院内抽选研究患者64例,入组时间2023年01月至2024年12月,研究患者分组,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 观察吲哚布芬+远红外线照射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本次技术研究在我院内抽选研究患者64例,入组时间2023年01月至2024年12月,研究患者分组,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远红外线+吲哚布芬,各组患者32例,比较2组血流量、血管震颤情况、内瘘初级/辅助通畅率等指标,将指标纳入统计学,为证实联合治疗的安全性、疗效提供科学数据参考。结果 联合组血管震颤良好,震颤较差例数为1,小于对照组,比较P<0.05;监测2组血流量,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内瘘和透析血流量上升趋势更为明显,P<0.05;吲哚布芬+远红外线照射联合治疗后,组内32名患者各区域(内瘘吻合口、头静脉、桡动脉)内径更大,内瘘首次使用时间更快,P<0.05;随访术后3个月、12个月患者内瘘初级/辅助通畅率,治疗后2组通畅率均提升,联合组通畅率上升趋势更明显;2组内瘘并发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为6.25%,另一组为15.63%(P>0.05)。结论 吲哚布芬+远红外线照射联合治疗,可以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提高内漏血流量,提升初期/辅助通畅率,保证血透疗效与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布芬 远红外线照射 自体动静脉内瘘 皮球囊扩张成形术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对患者临床指标、再狭窄发生率的影响
16
作者 刘鹏英 章永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10期32-34,共3页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对患者临床指标、再狭窄发生情况的改善作用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监利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对患者临床指标、再狭窄发生情况的改善作用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监利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手术组(35例)与球囊组(35例)。手术组接受内瘘切除重建术,球囊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所有患者均持续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前和术后1个月临床指标,术后3、6、12个月再狭窄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球囊组手术时间和术后内瘘开始使用时间均短于手术组,术中出血量低于手术组(均P<0.05);与术前比,术后3 d两组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处内径均延长,且球囊组长于手术组,两组患者透析血液量和自然流量均升高,且球囊组均高于手术组,两组患者横断面积均增大(均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3 d横断面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个月比,手术组术后12个月自体动静脉内瘘再狭窄发生率升高(P<0.05);术后3个月,两组自体动静脉内瘘再狭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球囊组自体动静脉内瘘再狭窄发生率均低于手术组(均P <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球囊组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内瘘切除重建术,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内瘘开始使用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能有效扩大血管内径,提高透析血液量及自然流量,短期内再狭窄风险虽与内瘘切除重建术无明显差异,但从远期来看,其再狭窄发生风险相对更低,且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 内瘘切除重建术 超声 皮球囊扩张术 透析血液量 再狭窄
下载PDF
循证护理对三叉神经经皮球囊压迫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和疼痛的影响
17
作者 华碧芸 平措扎西 田娅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138-141,共4页
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对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 100例三叉神经经皮球囊压迫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应用循证护理措施处理观察组,预防面部感觉障碍或感觉麻木、单纯疱疹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照组... 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对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 100例三叉神经经皮球囊压迫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应用循证护理措施处理观察组,预防面部感觉障碍或感觉麻木、单纯疱疹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术后发生率。结果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应用循证护理处理的观察组患者面部感觉减退和咬肌无力这两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该两种术后并发症中,面部感觉减退的的发生率为10%,咬肌无力症发生率为4%。结论 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可以缓解三叉神经经皮球囊压迫术后患者的并发症,通过循证证据加强围术期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可提高病人满意度,解除病人心理顾虑,加快病人康复,使病人顺利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皮球囊压迫术 循证护理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18
作者 秦少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017-0020,共4页
比较经皮球囊扩张与经皮血管扩张术治疗骨质疏松症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接受治疗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随机分成2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进行术前、后3个月ODI评分及SF... 比较经皮球囊扩张与经皮血管扩张术治疗骨质疏松症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接受治疗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随机分成2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进行术前、后3个月ODI评分及SF-36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骨水泥的使用量也明显增加,出血量及骨水泥的漏出量也明显减少(P<0.05)。治疗2周后,伤椎后凸角和腰背痛的VAS评分降低,骨折端的前缘比正常组高(P<0.05)。术后3月OD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SF-36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球囊扩张术和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各有其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经皮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术(PKP)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策略及疗效分析
19
作者 白风林 张万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76-0079,共4页
分析多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0VCF)患者接受经皮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术(PKP)治疗效果。方法 240例多节段OVCF患者就诊于2021年5月-2023年5月,随机分组,PKP治疗纳入A组,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纳入B组,对比不同术式疗效。结果 A组手术... 分析多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0VCF)患者接受经皮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术(PKP)治疗效果。方法 240例多节段OVCF患者就诊于2021年5月-2023年5月,随机分组,PKP治疗纳入A组,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纳入B组,对比不同术式疗效。结果 A组手术时间较B组长、注入骨水泥量较B组多,P<0.05;A组VAS评分、ODI评分及IL-6、TNF-α指标均较B组低,P<0.05;A组SF-36评分较B组高,P<0.05;A组多节段OVCF患者并发症率较B组低,P<0.05。结论 多节段OVCF患者接受PKP治疗,可抑制炎症、减轻疼痛、改善胸腰椎功能,安全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术 多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 疗效
下载PDF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后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回顾性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庞巨涛 张新虎 +4 位作者 孙建华 周连军 刘斌 李凤国 李文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82-1187,共6页
背景:已有一些研究分析了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后再骨折的高危因素,但对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后椎体再骨折的高危风险因素及干预措施尚存有争议。目的:分析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后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因素,探讨针对性的风险因... 背景:已有一些研究分析了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后再骨折的高危因素,但对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后椎体再骨折的高危风险因素及干预措施尚存有争议。目的:分析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后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因素,探讨针对性的风险因素干预在预防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后再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接受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60例作为A组,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后再次椎体骨折的高危因素,并针对高危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2013年5至2015年5月60例接受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患者,作为B组,接受针对性干预处理(对患椎邻近存在椎体真空裂隙征的椎体,予以预防性注入骨水泥;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并进行健康用药指导等),术后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椎体再骨折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与结论:(1)A组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21例再次发生骨折,38例未发生骨折;B组10例患者再次出现椎体骨折,B组2年无事件生存时间显著长于A组(P=0.015);(2)Logistic多因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骨密度T值、抗骨质疏松治疗依从性、糖皮质激素用药史、术中骨水泥渗漏及椎体裂隙征是影响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后再次骨折的独立因素(P <0.05);(3)经ROC分析显示,术前骨密度T值和抗骨质疏松依从性评分预测患者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后再次骨折的AUC分别为0.772和0.693(β=0.064,0.067,95%CI=0.646-0.898,0.562-0.823,P=0.001,0.014),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74和4.53分,敏感度分别为0.795和0.81,特异度分别为0.762和0.59;(4)结果说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后重视术前骨密度、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依从性、糖皮质激素用药史等高危风险因素警示作用,给予针对性干预有助于降低术后再骨折发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骨折 压缩性 危险因素 组织工程 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密度 统计学分析 组织构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