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义和团皮簧》考论
1
作者 路云亭 《晋阳学刊》 CSSCI 2015年第2期31-40,共10页
《义和团皮簧》文本见于吴书荫主编《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抄本影印本第25集。剧本作家不详,创作年代约为清末民国初年,背景以聂士成抗击八国联军始,描绘了上至神仙人物,下至洋行老板、市井无赖等人的生活状况,并以神话形态再... 《义和团皮簧》文本见于吴书荫主编《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抄本影印本第25集。剧本作家不详,创作年代约为清末民国初年,背景以聂士成抗击八国联军始,描绘了上至神仙人物,下至洋行老板、市井无赖等人的生活状况,并以神话形态再现义和团众与教民的对抗故事。《义和团皮簧》将义和团青年领袖刘十九、张德成刻画成了反派角色,与之对立的则是耕读世家出身的王少泉和正人君子王振明,而海干和天灭这类和尚道士的介入,使得戏曲多了几分传奇浪漫色彩。《义和团皮簧》是一出罕见的反映义和团首领负面形象的戏曲作品,这种意识形态折射的是晚清、民国时代教民和士绅集团对待义和团的态度。《义和团皮簧》具有通俗演剧文学的素质,活泼的人物性格,幽默的人物对白,紧凑的故事情节,都是值得关注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资料 《义和团皮簧 教民观念 反团意识
下载PDF
论皮簧戏与清王朝的最后时光 被引量:1
2
作者 杨连启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0-76,共7页
从戊戌变法到后来慈禧太后再次训政,却是国运更加衰微,内忧外患不断之时,最高统治者与士大夫们此时注重的是自己如何享受戏曲,和其带来的愉悦。这时皮簧戏热从宫廷至民间,从京师到全国,它首先得益于最高统治者的喜好,当然从皮簧调到京... 从戊戌变法到后来慈禧太后再次训政,却是国运更加衰微,内忧外患不断之时,最高统治者与士大夫们此时注重的是自己如何享受戏曲,和其带来的愉悦。这时皮簧戏热从宫廷至民间,从京师到全国,它首先得益于最高统治者的喜好,当然从皮簧调到京剧的最终形成,其根本力量取决于时代的需求和自身的艺术生命力,从戏曲美学上看,它更多地是在继承了来自民间和底层民众的文化意义上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廷戏 花雅之争 戊戌变法 皮簧
原文传递
东北京剧史略(上)——东北戏曲史专题研究之四 被引量:2
3
作者 杨世祥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43-47,51,共6页
京剧于清光绪初即传入东北。当时沈阳故宫已有京剧演出。光绪三年,兴京永陵宫督统府还成立了皮簧戏班。光绪三十年,京剧传入东北民间。至20世纪20年代,京剧已占据了东北的大中城市。在日伪统治时期,东北京剧日益兴盛。其根本原因是京剧... 京剧于清光绪初即传入东北。当时沈阳故宫已有京剧演出。光绪三年,兴京永陵宫督统府还成立了皮簧戏班。光绪三十年,京剧传入东北民间。至20世纪20年代,京剧已占据了东北的大中城市。在日伪统治时期,东北京剧日益兴盛。其根本原因是京剧种具有整体优势,演员有高超的艺术才能和有适应观众需要的剧目。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京剧日趋衰落,而解放区的京剧则发生了崭新变化。戏班进行了民主改革,艺人成了剧团的主人。在艺术改革方面,既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改编,删除有害成分,又大力编演新剧目。一批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京剧现代戏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陵宫皮簧 三大演出中心 牛子厚 关外唐 旧剧改革 京剧现代戏
下载PDF
东北京剧史略——东北戏曲史专题研究之四(下)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世祥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4-38,共5页
京剧于清光绪初即传入东北。当时沈阳故宫已有京剧演出。光绪三年,兴京永陵宫督统府还成立了皮簧戏班。光绪三十年,京剧传入东北民间。至20世纪20年代,京剧已占据了东北的大中城市。在日伪统治时期,东北京剧日益兴盛。其根本原因是京剧... 京剧于清光绪初即传入东北。当时沈阳故宫已有京剧演出。光绪三年,兴京永陵宫督统府还成立了皮簧戏班。光绪三十年,京剧传入东北民间。至20世纪20年代,京剧已占据了东北的大中城市。在日伪统治时期,东北京剧日益兴盛。其根本原因是京剧种具有整体优势,演员有高超的艺术才能和有适应观众需要的剧目。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京剧日趋衰落,而解放区的京剧则发生了崭新变化。戏班进行了民主改革,艺人成了剧团的主人。在艺术改革方面,既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改编,删除有害成分,又大力编演新剧目。一批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京剧现代戏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陵宫皮簧 三大演出中心 牛子厚 关外唐 旧剧改革 京剧现代戏
下载PDF
婺剧杂谈
5
作者 施维 《广播歌选》 2015年第4期54-55,共2页
婺剧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优秀传统的古老剧种、然而,它虽然古老,但却并不守旧与保守,而是十分善于博采众长,在婺剧形成和发展的400多年中,有几个关键的“节点”和几个问题值得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 婺剧 婺剧团 声腔 徽调 皮簧
下载PDF
论中国戏曲声腔的发展阶段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培君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47-50,共4页
中国戏曲至今已经有了七百年的积累。一般而言 ,一种艺术到了高峰也就意味着衰微的开始 ,但中国戏曲进入 2 1世纪后 ,却仍然有一种内在的活力 ,正处于根深叶茂、一片繁盛的佳境 ,并展示了一系列不同以往的新面貌 ,从而为自己在新的一百... 中国戏曲至今已经有了七百年的积累。一般而言 ,一种艺术到了高峰也就意味着衰微的开始 ,但中国戏曲进入 2 1世纪后 ,却仍然有一种内在的活力 ,正处于根深叶茂、一片繁盛的佳境 ,并展示了一系列不同以往的新面貌 ,从而为自己在新的一百年里开辟了新的前景。中国戏曲声腔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即南曲、北曲的形成阶段 ;昆山腔与弋阳腔争胜的阶段 ;梆子、皮簧兴起发展的阶段 ;地方小戏兴起发展的阶段 ;百花齐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声腔 声腔系 中国 昆山腔 弋阳腔 梆子 皮簧 地方小戏
下载PDF
齐如山视域中的京剧起源
7
作者 李军 《昆明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03-105,共3页
在京剧的起源问题上齐如山提出了独特的看法,他大胆推测西皮与二簧均起源于陕西南部汉中一带,西皮与二簧的合奏最早实现在陕西的皮影戏中,其证据有二:一是经间接的田野调查后,认为二簧产生于陕西南部兴安府东边一带;二是经深入比较陕西... 在京剧的起源问题上齐如山提出了独特的看法,他大胆推测西皮与二簧均起源于陕西南部汉中一带,西皮与二簧的合奏最早实现在陕西的皮影戏中,其证据有二:一是经间接的田野调查后,认为二簧产生于陕西南部兴安府东边一带;二是经深入比较陕西皮影戏与早期京剧的表演风格与舞台特点后,认为西皮腔最早产生于皮影戏,且西皮与二簧的合奏最早实现在皮影戏中。此说对于"京剧学"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如山 京剧 皮簧 起源
下载PDF
齐如山视域中的京剧起源
8
作者 李军 王晓兰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81-84,共4页
对于当下热议中的"京剧学"的建构而言,京剧的起源是个绕不开的问题,但这一问题在当下的戏曲史学界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个问题上,齐如山提出了独特的看法,他大胆推测西皮与二簧均起源于陕西南部汉中一带,西皮与二簧... 对于当下热议中的"京剧学"的建构而言,京剧的起源是个绕不开的问题,但这一问题在当下的戏曲史学界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个问题上,齐如山提出了独特的看法,他大胆推测西皮与二簧均起源于陕西南部汉中一带,西皮与二簧的合奏最早实现在陕西的皮影戏中。他提出此说的证据有二:一是经过间接的田野调查后,认为二簧产生于陕西南部兴安府东边一带;二是经过深入比较陕西皮影戏与早期京剧的表演风格和舞台特点后,认为西皮腔最早产生于皮影戏,西皮与二簧的合奏最早实现在皮影戏中。由于种种原因,齐如山此说至今没有引起戏曲史家们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如山 京剧 皮簧 起源
下载PDF
皮黄声腔的形成及流布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静 《大舞台》 2002年第5期74-75,共2页
影响广泛,最负盛名的皮黄腔,由西皮和二黄两个特性不同但彼此互补的声腔汇合而成,所以统称为皮黄腔.但西皮和二黄的来源大不相同,而且众说纷纭.
关键词 声腔 剧种 湖北 安徽 旋律 黄陂 皮黄腔 皮簧 戏曲音乐 二黄腔
下载PDF
昆梆罗卷黄 一曲天下扬
10
作者 张伟峰 《炎黄地理》 2019年第10期53-56,共4页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关于上党梆子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它形成于泽州府(今山西晋城)。虽名梆子,实为昆(昆曲)、梆(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簧(皮簧)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俗称“昆梆罗卷黄”。
关键词 同台演出 上党梆子 罗罗腔 山西晋城 皮簧 卷戏 昆曲
下载PDF
皮黄腔音乐浅论
11
作者 刘国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0年第1期93-101,共9页
皮黄腔包括西皮和二黄两个不同来源的声腔,以及由西皮、二黄派生出来的反西皮和反二黄。它是继高腔、昆腔、梆子腔以后出现的重要戏曲声腔,在戏曲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至今仍表现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我国戏曲音乐领域中,皮黄腔... 皮黄腔包括西皮和二黄两个不同来源的声腔,以及由西皮、二黄派生出来的反西皮和反二黄。它是继高腔、昆腔、梆子腔以后出现的重要戏曲声腔,在戏曲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至今仍表现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我国戏曲音乐领域中,皮黄腔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的流传几乎遍布全国各地,约有三十多个剧种用它作为主要或次要的声腔;许多剧种的音乐受到它的影响。它是我国人民爱好的戏曲声腔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黄腔 剧种 反西皮 皮簧 声腔 唱腔 说唱音乐 汉剧 二黄慢板
下载PDF
皮黄腔音乐浅论
12
作者 刘国杰 《南艺学报》 1980年第1期93-101,共9页
皮黄腔包括西皮和二黄两个不同来源的声腔,以及由西皮、二黄派生出来的反西皮和反二黄。它是继高腔、昆腔、梆子腔以后出现的重要戏曲声腔,在戏曲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至今仍表现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我国戏曲音乐领域中,皮黄腔... 皮黄腔包括西皮和二黄两个不同来源的声腔,以及由西皮、二黄派生出来的反西皮和反二黄。它是继高腔、昆腔、梆子腔以后出现的重要戏曲声腔,在戏曲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至今仍表现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我国戏曲音乐领域中,皮黄腔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的流传几乎遍布全国各地,约有三十多个剧种用它作为主要或次要的声腔;许多剧种的音乐受到它的影响。它是我国人民爱好的戏曲声腔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黄腔 剧种 反西皮 皮簧 声腔 唱腔 说唱音乐 汉剧 二黄慢板 京剧音乐
下载PDF
戏曲音乐声腔演变探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单振岳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8-111,共4页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的起源、发展、演变是一个漫长而不断变化的过程,一般认为,戏曲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戏曲艺术形态,而音乐始终是其很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随着戏曲日趋成熟、完善,戏曲音乐也不断吸收其它音...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的起源、发展、演变是一个漫长而不断变化的过程,一般认为,戏曲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戏曲艺术形态,而音乐始终是其很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随着戏曲日趋成熟、完善,戏曲音乐也不断吸收其它音乐文化成果,随之不断改变,对表现人物的情绪、烘托舞台的气氛、渲染剧情的色彩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戏曲音乐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声腔的不断变化,来分析戏曲音乐声腔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曲 昆腔 弋阳腔 梆子腔 皮簧
原文传递
论清朝宫廷戏曲的两次辉煌
14
作者 杨连启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9-82,126,共5页
清初,宫廷戏曲是康、雍、乾三世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把以昆、弋为代表戏曲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时期。三朝并不仅仅把演戏当做声色之娱,而是把这文化活动以典章的方式固定下来,并刻意促使中国戏剧剧目扬善惩恶目的得以确立,借戏曲... 清初,宫廷戏曲是康、雍、乾三世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把以昆、弋为代表戏曲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时期。三朝并不仅仅把演戏当做声色之娱,而是把这文化活动以典章的方式固定下来,并刻意促使中国戏剧剧目扬善惩恶目的得以确立,借戏曲广泛宣扬中华传统道德观,彰显传统戏曲中的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清末是京剧与众多地方戏成熟、昌盛的年代,却是国运衰微,内忧外患不断之时,最高统治者与士大夫们此时注重的是自己如何享受戏曲,和其带来的愉悦。这时皮簧戏热从宫廷至民间,从京师到全国,它首先得益于最高统治者的喜好,当然从皮簧调到京剧的最终形成,其根本力量取决于时代的需求和自身的艺术生命力,但与最高当局的倡导与扶持是密不可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廷戏曲 连台本戏 皮簧 辉煌
原文传递
汉调二簧五十年的重生
15
作者 陈旭(撰文/摄影) 《中华遗产》 2009年第1期104-117,共14页
汉剧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的四大戏曲唱腔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汉剧在发展的道路上却困难重重。汉剧衰落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辛酸往事?汉剧复兴之路又在何方?
关键词 戏曲唱腔 汉剧 皮簧 折子戏
原文传递
脸谱
16
《温州人》 2017年第7期11-11,共1页
李子敏:编撰鸿篇巨制《中国瓯剧音乐大典》3月20日,《中国瓯剧音乐大典》首发式暨李子敏从艺7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该书由李子敏主编,全书三卷共计264万字,涵盖了瓯剧中的高腔、昆腔、乱弹腔、徽调(皮簧腔)、滩簧、时调6种腔调以及文... 李子敏:编撰鸿篇巨制《中国瓯剧音乐大典》3月20日,《中国瓯剧音乐大典》首发式暨李子敏从艺7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该书由李子敏主编,全书三卷共计264万字,涵盖了瓯剧中的高腔、昆腔、乱弹腔、徽调(皮簧腔)、滩簧、时调6种腔调以及文武场乐曲、八仙等,同时选录了新中国成立后至2014年,瓯剧创作、移植、改编的传统大戏、小戏与现代大戏、小戏的优秀唱腔、唱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乱弹腔 文武场 温州商报 皮簧
原文传递
谈戏曲旋律的宣叙性
17
作者 沙梅 《人民音乐》 1957年第6期23-28,共6页
过去,歌剧问题在作曲家与剧作者及导演相互之间曾有过分歧的意见,就是剧作者与导演主长音乐应服从剧本及表演的要求,而作曲者则主张除剧本外一切应服从音乐。照我看,两者是有机的联系,应该共同进行创作,而达到剧本的要求。歌剧是用歌唱... 过去,歌剧问题在作曲家与剧作者及导演相互之间曾有过分歧的意见,就是剧作者与导演主长音乐应服从剧本及表演的要求,而作曲者则主张除剧本外一切应服从音乐。照我看,两者是有机的联系,应该共同进行创作,而达到剧本的要求。歌剧是用歌唱代替台词的念法的。但是它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剧本所要求的一切,而剧本又不但通过歌唱而且是要通过剧中人物来歌唱,因此,歌唱就不能违背人物的性格,而人物的性格又通过什么?当然不只是通过歌唱,还要通过表演,即喜怒哀乐的表情和由喜怒哀乐所反映的内心、面部及动作态态的表情,甚至还加上舞台地位的变换。如果作曲者不根据这一切要求而孤立地作曲的话,那作出的东西在舞台上将会是化装唱歌而不是戏了。那末作曲者也许因此会说音乐将受限制而不能自由发挥。照我看,这不是限制而是一种根据,作曲者完全可以自由发挥,不过是有所根据的发挥。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律 昆曲 皮簧 民歌 昆剧 戏曲 诗歌 声腔 高腔 戏剧性
原文传递
《神亭岭》:一出被遗忘的武生剧目
18
作者 董灿 《中国京剧》 2024年第7期107-108,共2页
清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使得统治阶级的观剧审美观逐步转化,皮簧腔受到认可的同时,宣扬“保家卫国”主题思想的皮簧武戏被清政府认为是能够减少满汉分歧以达到共同抵御太平军目的的重要宣传渠道。武生行当通过吸纳昆曲。
关键词 皮簧 宣传渠道 太平天国运动 武生 武戏 昆曲 主题思想 保家卫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