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髂腹股沟神经皮肤分布区的临诊观察及神经痛诊治的解剖学基础(系列报道之十一) 被引量:7
1
作者 金绍岐 许凤琴 余少芝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3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 介绍髂腹股沟神经在大阴唇皮肤分布区的临诊观察及神经痛的诊断与局部注射的治疗方法 方法 选择门诊确诊为髂腹股沟神经痛或股后皮神经痛累及其会阴支的女性患者共28人计31侧,细查计刺痛觉的变化以确定诊断及两神经分布区的范围 ... 目的 介绍髂腹股沟神经在大阴唇皮肤分布区的临诊观察及神经痛的诊断与局部注射的治疗方法 方法 选择门诊确诊为髂腹股沟神经痛或股后皮神经痛累及其会阴支的女性患者共28人计31侧,细查计刺痛觉的变化以确定诊断及两神经分布区的范围 采取强的松龙25mg+2%利多卡因或1%普鲁卡因5~10ml注射最大可能致病部位 结果 注射后数分钟检查麻醉范围。证实分布区及诊断无误,21人23侧髂腹股沟神经痛患音,除2例未接受治疗以外,皆经1次注射后疼痛短时间内完全消失,绝大多数1周后痊愈,极少数经第2次注射后痊愈,个别失访 结论 女性31侧髂腹股沟神经在大阴唇的分布区可确定为前2/3者25例(80.65%),前1/2者4例(12.9%),前1/3者2例(6.45%),一般教科书无细载 对神经痛的治疗,采取局部注射强的松龙的方法,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腹股沟神经痛 诊断 治疗 局部注射 大阴唇皮肤分布 强的松龙混悬液
下载PDF
皮肤交感物质分布线的发现及其与中医经络实质的关系 被引量:48
2
作者 刘里远 张慧 潘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为了深入研究非血管性经络的实质——皮肤交感神经敏感线或皮肤交感物质富集线。方法:以125I一酪氨酸为示踪剂,用宏观放射自显影的方法。结果:显示出大鼠皮肤中存在纵贯全身的系列交感物质分布线,连续清晰,左右对称,在头部和肢体... 目的:为了深入研究非血管性经络的实质——皮肤交感神经敏感线或皮肤交感物质富集线。方法:以125I一酪氨酸为示踪剂,用宏观放射自显影的方法。结果:显示出大鼠皮肤中存在纵贯全身的系列交感物质分布线,连续清晰,左右对称,在头部和肢体末端形成环路。在沿物质分布线经过的背上部切断皮肤,可以显著阻断针刺“足三里”产生的针刺效应,表明这些交感物质分布线就是针刺信号的传递线。结论:皮肤交感神经敏感线的假说得到了形态学的证明,或者说经络的形态学基础已经显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交感物质分布线 发现 中医 经络实质 针刺镇痛 信号传递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基层部队官兵皮肤病病种分布情况调查 被引量:10
3
作者 田艳丽 王文岭 +2 位作者 宋克敏 苏有明 彭少文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2年第4期208-209,共2页
目的调查基层部队官兵常见皮肤病病种分布情况,为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防治官兵皮肤病提供依据。方法对京津冀地区3个集团军28个旅团级单位的1666例官兵皮肤病病种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皮肤病患者共939例,发病率为51.6%... 目的调查基层部队官兵常见皮肤病病种分布情况,为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防治官兵皮肤病提供依据。方法对京津冀地区3个集团军28个旅团级单位的1666例官兵皮肤病病种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皮肤病患者共939例,发病率为51.6%,并发两种以上皮肤疾病者占15.5%;2012年皮肤病患者共727例,发病率为49.6%,并发两种以上皮肤疾病者占14.4%。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和真菌感染性疾病发病率最高。结论基层官兵皮肤病发病率较高,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和真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更为显著,应高度重视皮肤病的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病种分布 基层部队
下载PDF
血卟啉衍生物静脉注射后在皮肤中分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钺 崔成军 +2 位作者 谢维佳 周慧珠 朱葆华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鲜红斑痣光动力学疗法中血卟啉衍生物(HpD)的理想剂量和理想照光时间。方法5组实验用新西兰白兔(每组6只)分别按2、3、5、7、10mg/kg静脉注射HpD,采用快速冰冻切片技术,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间H... 目的探讨鲜红斑痣光动力学疗法中血卟啉衍生物(HpD)的理想剂量和理想照光时间。方法5组实验用新西兰白兔(每组6只)分别按2、3、5、7、10mg/kg静脉注射HpD,采用快速冰冻切片技术,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间HpD在真皮血管内、真皮血管外间质和表皮的分布情况。结果HpD在真皮浅层血管内出现时间,2、3mg/kg二组为15min,5、7、10mg/kg三组为5min;HpD在真皮血管外间质出现时间,各组依次为60、60、30、15、5min;HpD在表皮出现时间,3、5、7、10mg/kg各组依次为90、60、30、5min,2mg/kg组观察至120min未出现。结论运用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鲜红斑痣的剂量应掌握在3~5mg/kg之间,注射完毕后即可开始照光,3mg/kg时照光时间不宜超过90min,5mg/kg时不宜超过6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卟啉衍生物 皮肤分布 静脉注射 鲜红斑痣
下载PDF
应用孟塞尔系统对西安地区人群面部皮肤色度分布的研究
5
作者 邵龙泉 越野 +1 位作者 赵铱民 赵信义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9年第10期S070-S070,共1页
关键词 孟塞尔系统 皮肤色度分布 面部 赝复体
全文增补中
沿皮肤切线分布的脂溢性角化病1例
6
作者 李晓捷 朱文元 张美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69-170,共2页
患者女,65岁,背部多数褐黄色丘疹3年。皮损位于背部,呈圆形、椭圆形、梭形及彗星形,直径1mm~2cm,腰背部皮损沿皮肤切线分布,呈流线型排列。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与乳头瘤样增生。
关键词 脂溢性角化病 皮肤切线分布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创面愈合过程中创缘表皮干细胞的再分布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建福 付小兵 +1 位作者 盛志勇 孙同柱 《感染.炎症.修复》 2002年第3期180-180,共1页
目的:研究皮肤干细胞在全层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布与增殖分化特征,以及该特征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0只Wistar大鼠背部各制备4个面积为2.54cm^2的全层皮肤创面,将创面随机分为2组,即银锌霜治疗组(20个创面),空白对照组(20... 目的:研究皮肤干细胞在全层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布与增殖分化特征,以及该特征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0只Wistar大鼠背部各制备4个面积为2.54cm^2的全层皮肤创面,将创面随机分为2组,即银锌霜治疗组(20个创面),空白对照组(20个创面)。分别于伤后3d、1周、2周和3周以组织学检查动态观察各组治疗效果,并以β_1整合素、角蛋白19(K19)免疫组化法检测表皮干细胞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两面创面愈合率为银锌霜组80%(16/20)。两组创面肉芽组织于各时相点均未见β_1整合素、K19阳性细胞出现,但于创缘表皮的层或颗粒层出现了散在的β_1整合和K19同时染色阳性细胞。且越接近创面这些阳性细胞越密集,组织学上与基底层的阳性细胞无直接联系,其数量随着创面的缩小渐渐增加,直到创面愈合。上皮化后,这些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并随着愈合创面表皮脚的出现而消失,而感染创面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未感染创面的阳性细胞数。结论:表皮干细胞能动地与创面的修复,创缘表皮干细胞再分布的主要功能可能促进创面再上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研究皮肤干细胞在全层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布与增殖分化特征 以及该特征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0只 Wistar 大鼠背部各制备4个面积为2.54cm^2的全层皮肤创面 将创面随机分为2组 即银锌霜治疗组(20个创面) 空白对照组(20个创面).分别于伤后3d、1周、2周和3周以组织学检查动态观察各组治疗效果 并以β_1整合素、角蛋白19(K19)免疫组化法检测表皮干细胞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创面愈合率为银锌霜组80%(16/20) 对照组60%(12/20).两组创面肉芽组织于各时相点均未见β_1整合素、K19阳性细胞出现 但于创缘表皮的棘层或颗粒层出现了散在的β_1整合素和 K19同时染色阳性细胞.且越接近创面这些阳性细胞越密集 组织学上与基底层的阳性细胞无直接联系 其数量随着创面的缩小渐渐增加 直到创面愈合.上皮化后 这些阳性细胞逐渐减少 并随着愈合创面表皮脚的出现而消失 而感染创面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未感染创面的阳性细胞数.结论:表皮干细胞能动地参与创面的修复 创缘表皮干细胞再分布的主要功能可能促进创面再上皮化.
下载PDF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超声表现2例 被引量:2
8
作者 许亮 雷志锴 +1 位作者 包凌云 胡卫红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276-276,F0003,共2页
患者1,女,34岁,育有一子。患者早年即发现全身皮肤有散在的咖啡色斑,下半身躯干及四肢皮肤分布较多,表面平整,界限清楚,色斑随年龄面增大,腹部以下尤为明显,并伴随臂部及双下肢增大增粗10作年,近8年来臂部及双腿增粗明显,负... 患者1,女,34岁,育有一子。患者早年即发现全身皮肤有散在的咖啡色斑,下半身躯干及四肢皮肤分布较多,表面平整,界限清楚,色斑随年龄面增大,腹部以下尤为明显,并伴随臂部及双下肢增大增粗10作年,近8年来臂部及双腿增粗明显,负重增加,直到无法抬腿,行动受限。家族中以往未发现类似病情的家庭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 超声表现 Ⅰ型 皮肤分布 家庭成员 双下肢 未发现 色斑
原文传递
寻常型鱼鳞病一家系11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全庆丽 吴帆 姜海鸥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0-220,共1页
先证者(Ⅳa)男,20岁。自出生起除面部、掌跖皮肤外,其余部分被覆细薄鳞屑,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以小腿伸侧最为明显,屈侧相对较轻,腿部皮肤毛囊化丘疹较其他部位明显,青春期后发展成胸腹、四肢以及头部皮肤分布白色鳞屑,腋窝... 先证者(Ⅳa)男,20岁。自出生起除面部、掌跖皮肤外,其余部分被覆细薄鳞屑,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以小腿伸侧最为明显,屈侧相对较轻,腿部皮肤毛囊化丘疹较其他部位明显,青春期后发展成胸腹、四肢以及头部皮肤分布白色鳞屑,腋窝、肘窝、胭窝及腹股沟等部位的皮肤无明显异常,鳞屑样皮肤斑块中间附着、边缘上翘、常呈多角形或菱形,病情在干燥季节加重。先证者掌纹较常人多、深且乱。先证者系足月顺产,发育、营养以及智力均正常,皮肤检查结果为寻常型鱼鳞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鱼鳞病 皮肤毛囊 家系 先证者 青春期后 皮肤分布 足月顺产 检查结果
原文传递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Cutaneo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r Sensory Feedback
10
作者 LI Si CHAI Guo-hong +1 位作者 SUI Xiao-hong LAN Ning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 2014年第4期146-152,共7页
It is currently difficult for the amputee to perceiv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uch as tactile pressure on the fingertip of the present upper limb prostheses.Sensory feedback induced by cutaneous electrical stimulati... It is currently difficult for the amputee to perceiv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uch as tactile pressure on the fingertip of the present upper limb prostheses.Sensory feedback induced by cutaneo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an be used to transmit tactile information from hand prostheses to sensory nerve of intact upper arm, thus producing the corresponding perceptions in human brain. In order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timulation current within the limb, and find a better placement of the stimulating and reference electrodes, we constructed a three-dimensional upper-limb model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effect of electrode placement on current distribution based o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In these simulations, the reference electrode is positioned at four different locations around and on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arm.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tance between reference electrode and stimulating electrode, the current density increases in the skin layer of the upper limb.When the reference electrode is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stimulating electrode around the arm, the current is more concentrated in the skin layer, which is in line with recent findings in psychophysiological experiments. But better spatial selectivity could be achieved when the reference electrode is closer to the stimulating electrode around the arm, and it is more obvious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n the axial direction. These findings will provide insights for the design of electrode array used for evoking cutaneous sensory affer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UTEE sensory feedback cutaneous stimulation referenceelectrode stimulating electrode current distribu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