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利什曼病及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文涛 岑蕊言 +5 位作者 王利群 杨伟江 邓雨萌 肖田桢 何咏磬 雷霞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3年第1期38-41,共4页
皮肤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疾病,已经成为危害全世界的一种人畜共患病.该病流行于非洲、中西部和拉丁美洲等地,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便利,许多非流行区域也出现了患者.现有治疗方法在安全性、稳定性、耐药性、高成本、长期... 皮肤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疾病,已经成为危害全世界的一种人畜共患病.该病流行于非洲、中西部和拉丁美洲等地,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便利,许多非流行区域也出现了患者.现有治疗方法在安全性、稳定性、耐药性、高成本、长期治疗和应用困难等方面存在诸多局限性.研究发现光动力疗法对皮肤利什曼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解决了耐药性及毒副作用的难题.该文拟对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利什曼病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利什曼 光动力疗法 抗寄生虫 利什曼原虫
下载PDF
用局部的抗利什曼原虫药物(WR279396)治疗皮肤型利什曼病Ⅱ期实验性研究
2
作者 王琼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2003年第6期282-282,共1页
关键词 用局部 利什曼原虫 WR279396 治疗 皮肤利什曼 实验性研究
下载PDF
抗真菌药物在皮肤黏膜利什曼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曲卉 李若瑜 +1 位作者 余进 王爱平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5年第2期115-118,共4页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是由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引起的一组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疾病,可分为内脏利什曼病、黏膜皮肤利什曼病和皮肤利什曼病3个临床类型。利什曼病的治疗首选五价锑制剂,但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部分利什曼原虫...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是由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引起的一组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疾病,可分为内脏利什曼病、黏膜皮肤利什曼病和皮肤利什曼病3个临床类型。利什曼病的治疗首选五价锑制剂,但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部分利什曼原虫对锑剂耐药,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临床研究显示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可以用于对锑剂耐药的患者,唑类和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对部分利什曼病治疗有效、安全。该文从利什曼原虫胞膜成分的分析入手,重点介绍抗真菌药物在利什曼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用法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 皮肤黏膜利什曼 抗真菌 治疗
下载PDF
液氮冷冻治疗皮肤利什曼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管立人 任灏远 +4 位作者 杨元清 邓琳琪 左新平 许永湘 阿不里克木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52-153,共2页
任灏远等曾用液氮冷冻法治疗皮肤利什曼病(CL),据云有良好疗效[1]。1992—1993年,我们用该法对克拉玛依小拐农场的10例CL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如下。有2个以上皮肤损害的病例作为治疗对象,取1个皮损作涂片或组织... 任灏远等曾用液氮冷冻法治疗皮肤利什曼病(CL),据云有良好疗效[1]。1992—1993年,我们用该法对克拉玛依小拐农场的10例CL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如下。有2个以上皮肤损害的病例作为治疗对象,取1个皮损作涂片或组织切片以确定诊断,其余的均用液氮冷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疗法 液氮冷冻 治疗 皮肤利什曼
下载PDF
二性霉素B脂质体成功治疗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
5
作者 Brown M Noursadeghi M +2 位作者 Boyle J Davidson R.N 冯义国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5年第10期37-38,共2页
Existing systemic treatments for New World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CL) caused by Leishmania (vianna) braziliensis are unsatisfactory.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 has been used extensively for the treatment of visceral l... Existing systemic treatments for New World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CL) caused by Leishmania (vianna) braziliensis are unsatisfactory.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 has been used extensively for the treatment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but in few cases of CL, and an appropriate regimen for CL has not been described. We successfully treated a patient with multiple L. braziliensis CL lesions acquired in Belize.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 (AmBisome) was given to our patient as an inpatient for seven daily doses of 3 mg kg-1 day-1 and then as an outpatient at 3 mg kg-1 twice weekly for a further three weeks, a total of 40 mg kg-1. Liposomal amphotericin offers a well-tolerated alternative to pentavalent antimony or amphotericin B deoxycholate for the systemic treatment of New World 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利什曼原虫 皮肤利什曼 二性霉素 锑剂 脱氧胆酸 现行系统 五价
下载PDF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原虫及其与皮肤利什曼病的关系
6
作者 管立人 柴君杰 《地方病通报》 1995年第2期46-49,共4页
应用多学科的手段,包括形态度量、对宿主的致病性和病理、组织化学、单克隆抗体检测、DNA杂交、酶电泳分析等,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的不同层次,对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进行了研究;首次证实了我国新疆境内的大... 应用多学科的手段,包括形态度量、对宿主的致病性和病理、组织化学、单克隆抗体检测、DNA杂交、酶电泳分析等,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的不同层次,对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进行了研究;首次证实了我国新疆境内的大沙鼠耳组织有都兰利什曼原虫的寄生。用生态学、寄生虫与昆虫宿主的相容性等方法,确定了都兰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为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并从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查见了婴儿利什曼原虫。本文初步讨论了两种利什曼原虫与当地皮肤利什曼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 生物媒介 皮肤利什曼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脂质体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巴西内脏利什曼病 被引量:1
7
作者 卞星晨(摘译) 刘笑芬(审校)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4-364,共1页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万至4万人死于内脏利什曼病(VL)。VL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巴西,每年大约有3 000例确证病例(2014年为3 453例),在大城市边缘的贫民窟流行,席卷整个国家。巴西VL的发病率占拉丁美洲的95%以上。世界卫...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万至4万人死于内脏利什曼病(VL)。VL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巴西,每年大约有3 000例确证病例(2014年为3 453例),在大城市边缘的贫民窟流行,席卷整个国家。巴西VL的发病率占拉丁美洲的95%以上。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作为南美、地中海盆地、中东、中亚等地区治疗VL的一线治疗药物,其次为含锑制剂和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Ampho B)。美国传染病协会/美国热带卫生学会指南也推荐LAMB作为该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由于缺乏当地临床研究数据以及根据巴西当地专家意见,葡甲胺锑酸盐(MA)是一线用药,两性霉素B制剂仍作为二线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脂质体 内脏利什曼 治疗 巴西 世界卫生组织 脱氧胆酸盐 人畜共患 利什曼原虫
下载PDF
犬利什曼原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4
8
作者 隋欣 《现代畜牧科技》 2020年第5期128-129,共2页
犬利什曼原虫病(内脏利什曼病)是由原生动物寄生虫利什曼属引起的一种疾病,被认为是通过雌性白蛉叮咬传播。已描述清楚的利什曼原虫已超过20种,其中大多数为人畜共患。婴儿利什曼虫是造成家畜感染最主要的利什曼原虫。犬是婴儿利什曼原... 犬利什曼原虫病(内脏利什曼病)是由原生动物寄生虫利什曼属引起的一种疾病,被认为是通过雌性白蛉叮咬传播。已描述清楚的利什曼原虫已超过20种,其中大多数为人畜共患。婴儿利什曼虫是造成家畜感染最主要的利什曼原虫。犬是婴儿利什曼原虫的主要贮存宿主,它可引起人类的内脏利什曼原虫病,该病对犬和人存在致死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 流行 症状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两例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的诊断与病原体鉴定 被引量:19
9
作者 杨玥涛 张敏 +3 位作者 高春花 石锋 管立人 汪俊云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61-464,共4页
目的对两例疑似皮肤利什曼病进行病原学诊断,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虫种进行鉴定。方法两例皮肤病患者,分别曾在阿尔及利亚(病例1)和沙特阿拉伯(病例2)务工,表皮均有多个面积较大的溃疡。取皮损处组织涂片、染色、镜检,皮损处组织... 目的对两例疑似皮肤利什曼病进行病原学诊断,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虫种进行鉴定。方法两例皮肤病患者,分别曾在阿尔及利亚(病例1)和沙特阿拉伯(病例2)务工,表皮均有多个面积较大的溃疡。取皮损处组织涂片、染色、镜检,皮损处组织液置NNN培养基培养,查找原虫。取含利什曼原虫的培养液,离心收集原虫,用2对利什曼原虫种特异性引物ITS1-ITS2和K13A-K13B分别扩增利什曼原虫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和动基体DNA的基因片段,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Blast序列分析。结果病例1患者的皮损组织涂片镜检未查见利什曼原虫,皮损处组织液经NNN培养基培养10 d后查见前鞭毛体;病例2患者的皮损组织涂片镜检发现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皮损处组织液培养8 d后查见前鞭毛体。引物ITS1-ITS2从分离于2例患者的利什曼原虫均扩增出约330 bp的片段,与硕大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major)相应序列同源性均为100%;引物K13A-K13B均扩增出约120 bp的片段,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相应序列同源性均为96%。4个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JF831924~JF831927。结论两例皮肤病患者均确诊为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病原体均为硕大利什曼原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皮肤利什曼 硕大利什曼原虫 分子生物学 虫种鉴定
下载PDF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皮肤利什曼病的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管立人 杨元清 瞿靖琦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81-185,共5页
关键词 利什曼 皮肤 克拉玛依地区 新疆 治疗
下载PDF
从委内瑞拉输入的美州皮肤利什曼病一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玥涛 管立人 +1 位作者 瞿靖琦 包意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07-307,共1页
关键词 皮肤利什曼 诊断 治疗 例报告
下载PDF
Glucantime治疗皮肤利什曼病52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玲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2年第2期134-134,共1页
本人自2000年8月~2001年2月在突尼斯克比里省医院工作期间采用Glucantime(这是一种五价合成锑剂,其溶液含锑85 mg/ml[1])治疗52例皮肤利什曼病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治疗 皮肤利什曼 疗效观察 医院工作 锑剂 意疗 患者 溶液 合成 突尼斯
下载PDF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 Ⅺ.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接种猴和人后发生皮肢利什曼病 被引量:2
13
作者 管立人 杨元清 +1 位作者 许永湘 吴嘉彤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63-266,I013,共5页
用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4个分离株接种一猴的皮下后,其中2个分离株使猴产生了皮肤利什曼病,利什曼原虫在猴的皮肤组织内可保持1年以上。另有一分离株接种至人的前臂皮下后128d,在接种部位产生了含虫的溃疡。从而证实当地大沙... 用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4个分离株接种一猴的皮下后,其中2个分离株使猴产生了皮肤利什曼病,利什曼原虫在猴的皮肤组织内可保持1年以上。另有一分离株接种至人的前臂皮下后128d,在接种部位产生了含虫的溃疡。从而证实当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能使人致皮肤利什曼病,推测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是当地人体皮肤利什曼病的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沙鼠 利什曼原虫 皮肤利什曼
下载PDF
复发性皮肤利什曼病时原虫持续存在的作用
14
作者 Aebischer T 沈际佳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05-206,共2页
在免疫抑制者中,作为机会性感染的利什曼病例报告日益增多,病人体内持续存在的利什曼原虫的重新激活可能是这些病人发病的原因。本文综述了人体和鼠模型的利什曼原虫持续感染在皮肤利什曼病复发中的意义。资料提示利什曼原虫持续感染是... 在免疫抑制者中,作为机会性感染的利什曼病例报告日益增多,病人体内持续存在的利什曼原虫的重新激活可能是这些病人发病的原因。本文综述了人体和鼠模型的利什曼原虫持续感染在皮肤利什曼病复发中的意义。资料提示利什曼原虫持续感染是一种常见现象,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将对探测此病复发的可能性、对复发病人新疗法的评价及抗利什曼原虫疫苗的研制设计等方面可能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利什曼 利什曼原虫 复发性
下载PDF
鼻部皮肤利什曼病一例报道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健 叶燕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皮肤利什曼 利什曼原虫 鼻前庭
下载PDF
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传播媒介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管立人 许永湘 +1 位作者 左新平 王革 《地方病通报》 1996年第1期38-41,共4页
1994年的研究表明,在克拉玛依从皮肤利什曼病患者皮肤损害部位和从硕大白岭吴氏亚种消化道内分离出来的利什曼原虫,经DNA基因型的分析,证实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本文报道,在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内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数最颇... 1994年的研究表明,在克拉玛依从皮肤利什曼病患者皮肤损害部位和从硕大白岭吴氏亚种消化道内分离出来的利什曼原虫,经DNA基因型的分析,证实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本文报道,在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内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数最颇大,亲人性强,在野外和居民点内该蛉的前鞭毛体自然感染率分别为5.9%(58/985)和2.9%(13/449),前鞭毛体在该蛉的消化道内能大量繁殖并可移行至咽及喙部;而在非流行区,该蛉的数量很少或无,也未查见前鞭毛体的感染。综合以往和本文的研究结果,作者确认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为克拉玛依山婴儿利什曼原虫所致的皮肤利什曼病的传播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利什曼 利什曼 利什曼原虫 传播媒介
下载PDF
用于PCR诊断皮肤利什曼病的存档吉氏染色涂片中利什曼原虫DNA的提取与扩增
17
作者 刘庆中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2002年第6期282-282,共1页
在伊朗,由硕大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 原虫等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CL)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其部分原因是由于CL诊断困难。最简便的一种诊断方法是通过显微镜检查皮损组织吉氏染色涂片中的病原体。本文作者采用从存档的染色涂片刮取物... 在伊朗,由硕大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 原虫等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CL)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其部分原因是由于CL诊断困难。最简便的一种诊断方法是通过显微镜检查皮损组织吉氏染色涂片中的病原体。本文作者采用从存档的染色涂片刮取物中提取利什曼原虫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诊断 皮肤利什曼 吉氏染色涂片 利什曼原虫 DNA 提取
下载PDF
利什曼原虫抗原诊断美洲皮肤利什曼病患者的活动性病变和陈旧性疤痕
18
作者 周慧娟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2002年第5期234-234,共1页
美洲皮肤利什曼病(ATL)是巴西的地方性流行病,分布范围广,患者的皮肤损害经治愈或自愈,数月后留下圆形、光滑有光泽的伤疤,局部凹陷,色素减少或增多。皮肤利什曼病(CL)有时可发生粘膜型利什曼病(MCL),巴西利什曼原虫可侵入鼻咽部粘膜发... 美洲皮肤利什曼病(ATL)是巴西的地方性流行病,分布范围广,患者的皮肤损害经治愈或自愈,数月后留下圆形、光滑有光泽的伤疤,局部凹陷,色素减少或增多。皮肤利什曼病(CL)有时可发生粘膜型利什曼病(MCL),巴西利什曼原虫可侵入鼻咽部粘膜发育繁殖,引起活动性粘膜病变。本文作者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诊断ATL,并进行了对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利什曼 利什曼原虫 抗原 诊断
下载PDF
对石蜡包埋的皮肤组织做利什曼原虫特异性PCR发现罕见的皮肤利什曼病组织病理学特征
19
作者 Ber A. Bldorn-Schlicht N. +1 位作者 Wiebels D. 周少娜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6年第12期16-17,共2页
Background: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CL) is rare in Northern Europe and may be overlooked because colleagues have little experience with it. Objectives: To identify manifestations of CL that may escape diagnosis. Meth... Background: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CL) is rare in Northern Europe and may be overlooked because colleagues have little experience with it. Objectives: To identify manifestations of CL that may escape diagnosis. Methods: Correlation of clinical diagnosis and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in 28 biopsy specimens taken from 19 patients with CL confirm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specific for Leishmania. Results: In only one patient was the clinical diagnosis CL; other diagnoses included: malignant epithelial neoplasms (5), follicular cyst (2), atypical mycobacteriosis (1), sarcoidosis (2) and lymphoma (1). Lesions were single (15) or few (4) nodules predominantly situated on the extremities or face (16).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were diagnostic of CL in only 10 cases. In nine cases Leishmania was not identified microscopically;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es were: granulomatous dermatitis (6), lupoid rosacea (1), foreign body granuloma (1) and granuloma annulare (1). Unaltered epidermis (9), nodular infiltrates (5), numerous multinucleated histiocytes (3), palisaded granulomas with fibrinoid centres (2), sarcoidal granulomas (4) and elastophagocytosis (1) misled the histopathologists in these cases. Conclusions: CL seems often to be misdiagnosed clinically in countries where it is not endemic. Histopathologically, CL may be misinterpreted as sarcoidosis, foreign body granuloma, lupoid rosacea and granuloma annulare, especially when Leishmania is not seen microscopically. We suggest that in Northern Europe, PCR for Leishmania-specific DNA should be performed routinely in any granulomatous dermatitis presenting as a single or few nodules on the extremities or face, even when a diagnosis of CL was not considered by the referring clinic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利什曼 组织理学 东方疖 理组织学 组织学 利什曼原虫 PCR
下载PDF
热带利什曼原虫所致皮肤利什曼病表皮朗汉斯细胞的定量研究
20
作者 Meymandi S. Dabiri S. +1 位作者 Dabiri D. 刘超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5年第4期34-35,共2页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haracterizethe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epidermal Langerhans cells in different clinical forms of dry-type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CL). Methods. Sixteen cases of dry-typ...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haracterizethe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epidermal Langerhans cells in different clinical forms of dry-type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CL). Methods. Sixteen cases of dry-type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caused by Leishmania tropica were studied. These cases were classified clinically as five cases of acute leishmaniasis with indurated papules, nodules and plaques with central crust formation and duration < 2years,sixcasesoflupoidleishmaniasis with characteristic papules around previous scars of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with duration >2 years, and five cases of chronic nonlupoid type with nonhealing lesions of duration >2 years. Paraffin-embedded blocks were stained with hematoxylin and eosin (H&E) and stained immunohistochemically for CD1a. Results. The number of Langerhans cells per millimeter length of epidermis was increased in acute cases compared to chronic and lupoid cases. Conclusions. Lesions of acute leishmaniasis contain the greatest amounts of antigen for presentation, so Langerhans cells increase innumber and intrafficking to present antigens derived from Leishman bodies to the cellular immune system. In chronic leishmaniasis, the Langerhans cell population is reduced, perhaps because of exhaustion of the source of Langerhans cells, or because of reduced response to modified antig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利什曼 热带利什曼原虫 朗汉斯细胞 定量研究 抗原呈递 免疫组化染色 石蜡包埋切片 细胞免疫 慢性患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