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在皮肤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
被引量:
2
1
作者
章伏生
陆树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4-526,共3页
目的:探讨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issue tansglutaminase,tTG)在皮肤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方法:免疫荧光检测来自整形患者的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tTG的底物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的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增生性瘢痕皮肤和正常皮肤tTG...
目的:探讨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issue tansglutaminase,tTG)在皮肤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方法:免疫荧光检测来自整形患者的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tTG的底物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的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增生性瘢痕皮肤和正常皮肤tTG的含量,免疫印迹检测增生性瘢痕皮肤和正常皮肤tTG的含量,SDS电泳DNSC荧光显色测定tTG的活力。结果:(1)免疫荧光显示,增生性瘢痕皮肤tTG的底物FN的含量较正常皮肤显著增高(P<0.01);(2)免疫组化显示,增生性瘢痕真皮组织tTG含量较正常皮肤显著增多(P<0.01);(3)免疫印迹显示,增生性瘢痕组织tTG含量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多(P<0.01);(4)增生性瘢痕组织tTG活性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与底物(胶原、FN)增加、tTG含量增多、活性增强、交联过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组织转谷氨酰胺酶
纤维连接蛋白
皮肤增生性瘢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增生性皮肤瘢痕术后不同时段放疗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郎劲松
于晶晶
+2 位作者
于园园
孙弋蕙
董琳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第3期81-81,共1页
目的探讨增生性皮肤瘢痕术后不同时段放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行放疗的增生性皮肤瘢痕患者142例,所有患者均予以手术治疗,手术后均予以7MeV电子线照射治疗,根据放疗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70例)和B组(7...
目的探讨增生性皮肤瘢痕术后不同时段放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行放疗的增生性皮肤瘢痕患者142例,所有患者均予以手术治疗,手术后均予以7MeV电子线照射治疗,根据放疗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70例)和B组(72例),A组患者在术后1~3 d内开始放疗,B组患者在术后10~15 d开始放疗。结果 A组有效率为84.29%(59/70),B组有效率为69.44%(50/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予以术后放疗是治疗增生性皮肤瘢痕的有效措施,术后1~3 d内予以放射治疗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放疗
手术治疗
增
生性
皮肤
瘢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皮肤病理性瘢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
4
3
作者
惠俐
徐士亮
+2 位作者
陈元良
李平
程宁新
《新医学》
2010年第6期388-390,共3页
目的:观察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硅凝胶膜贴敷综合治疗皮肤病理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探讨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57例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进行手术切除瘢痕,术后1~7d即进行放射治疗(直线加速器电子射线的剂量为3Gy/次,5次;或2Gy...
目的:观察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硅凝胶膜贴敷综合治疗皮肤病理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探讨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57例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进行手术切除瘢痕,术后1~7d即进行放射治疗(直线加速器电子射线的剂量为3Gy/次,5次;或2Gy/次,8~10次,总剂量15~20Gy;γ射线的剂量为5~6Gy/次,2~3次,总剂量15~20Gy),放射治疗结束、切口拆线后1周内开始运用硅凝胶膜贴敷,每日至少贴敷12h以上,连续1~3个月。术后随访6个月~2年。结果:357例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经综合治疗后痊愈241例(192/49),占67.5%;显效74例(48/26),占20.7%;有效23例(14/9),占6.5%;无效19例(11/8),占5.3%;综合治疗总有效率为94.7%。7例(2.0%)出现放射性损伤,创面发生溃疡,治疗1个月后溃疡愈合,瘢痕未复发;315例(88.2%)患者治疗部位出现色素沉着,3~6个月自然消失。结论: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硅凝胶膜贴敷综合治疗皮肤病理性瘢痕效果良好,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增生性瘢痕
皮肤
瘢痕
疙瘩
硅凝胶膜
电子射线
Γ射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利用二次谐波成像技术监测成兔耳皮肤创伤愈合和瘢痕形成过程
被引量:
3
4
作者
熊舒原
曹宁
+2 位作者
黄祖根
汤逸颜
郭春根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期5-9,64,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二次谐波信号的光学成像技术监测兔耳创伤愈合及瘢痕形成过程。方法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6只,在兔耳腹侧面中部建立8 mm的圆形皮肤创伤模型,定期取材,用二次谐波成像技术观察兔耳皮肤创伤愈合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在兔耳创伤...
目的探讨基于二次谐波信号的光学成像技术监测兔耳创伤愈合及瘢痕形成过程。方法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6只,在兔耳腹侧面中部建立8 mm的圆形皮肤创伤模型,定期取材,用二次谐波成像技术观察兔耳皮肤创伤愈合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在兔耳创伤愈合过程中,兔耳腹侧创面产生增生性瘢痕,其新生胶原在二次谐波成像仪下产生二次谐波信号,于创伤早期出现纤细的胶原,随着创伤愈合的进展,胶原含量逐渐增多至瘢痕形成高峰期,后随着胶原组织的重塑,胶原部分降解,胶原含量略减少且逐渐与表皮平行排列。结论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可以定量表征创伤愈合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有望用于在体监测活体生物组织创伤愈合及瘢痕形成过程,这将在临床医学应用中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二次谐波成像技术
兔耳
皮肤增生性瘢痕
模型
胶原
原文传递
题名
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在皮肤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
被引量:
2
1
作者
章伏生
陆树良
机构
浙江省台州医院烧伤整形科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出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4-526,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issue tansglutaminase,tTG)在皮肤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方法:免疫荧光检测来自整形患者的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tTG的底物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的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增生性瘢痕皮肤和正常皮肤tTG的含量,免疫印迹检测增生性瘢痕皮肤和正常皮肤tTG的含量,SDS电泳DNSC荧光显色测定tTG的活力。结果:(1)免疫荧光显示,增生性瘢痕皮肤tTG的底物FN的含量较正常皮肤显著增高(P<0.01);(2)免疫组化显示,增生性瘢痕真皮组织tTG含量较正常皮肤显著增多(P<0.01);(3)免疫印迹显示,增生性瘢痕组织tTG含量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多(P<0.01);(4)增生性瘢痕组织tTG活性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与底物(胶原、FN)增加、tTG含量增多、活性增强、交联过度有关。
关键词
瘢痕
组织转谷氨酰胺酶
纤维连接蛋白
皮肤增生性瘢痕
分类号
R622 [医药卫生—整形外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增生性皮肤瘢痕术后不同时段放疗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郎劲松
于晶晶
于园园
孙弋蕙
董琳
机构
丹东市第一医院国际医疗部整形美容中心
出处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第3期81-81,共1页
文摘
目的探讨增生性皮肤瘢痕术后不同时段放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行放疗的增生性皮肤瘢痕患者142例,所有患者均予以手术治疗,手术后均予以7MeV电子线照射治疗,根据放疗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70例)和B组(72例),A组患者在术后1~3 d内开始放疗,B组患者在术后10~15 d开始放疗。结果 A组有效率为84.29%(59/70),B组有效率为69.44%(50/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予以术后放疗是治疗增生性皮肤瘢痕的有效措施,术后1~3 d内予以放射治疗的效果最好。
关键词
术后放疗
手术治疗
增
生性
皮肤
瘢痕
分类号
R730.55 [医药卫生—肿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皮肤病理性瘢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
4
3
作者
惠俐
徐士亮
陈元良
李平
程宁新
机构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科
出处
《新医学》
2010年第6期388-390,共3页
文摘
目的:观察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硅凝胶膜贴敷综合治疗皮肤病理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探讨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57例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进行手术切除瘢痕,术后1~7d即进行放射治疗(直线加速器电子射线的剂量为3Gy/次,5次;或2Gy/次,8~10次,总剂量15~20Gy;γ射线的剂量为5~6Gy/次,2~3次,总剂量15~20Gy),放射治疗结束、切口拆线后1周内开始运用硅凝胶膜贴敷,每日至少贴敷12h以上,连续1~3个月。术后随访6个月~2年。结果:357例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经综合治疗后痊愈241例(192/49),占67.5%;显效74例(48/26),占20.7%;有效23例(14/9),占6.5%;无效19例(11/8),占5.3%;综合治疗总有效率为94.7%。7例(2.0%)出现放射性损伤,创面发生溃疡,治疗1个月后溃疡愈合,瘢痕未复发;315例(88.2%)患者治疗部位出现色素沉着,3~6个月自然消失。结论: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硅凝胶膜贴敷综合治疗皮肤病理性瘢痕效果良好,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皮肤增生性瘢痕
皮肤
瘢痕
疙瘩
硅凝胶膜
电子射线
Γ射线
Keywords
Keloma
Hyperplastic scar
Mepiform
Electronical ray
分类号
R622 [医药卫生—整形外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二次谐波成像技术监测成兔耳皮肤创伤愈合和瘢痕形成过程
被引量:
3
4
作者
熊舒原
曹宁
黄祖根
汤逸颜
郭春根
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
出处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期5-9,64,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783)
开放课题(JYG1206)
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课题(20102122)
文摘
目的探讨基于二次谐波信号的光学成像技术监测兔耳创伤愈合及瘢痕形成过程。方法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6只,在兔耳腹侧面中部建立8 mm的圆形皮肤创伤模型,定期取材,用二次谐波成像技术观察兔耳皮肤创伤愈合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在兔耳创伤愈合过程中,兔耳腹侧创面产生增生性瘢痕,其新生胶原在二次谐波成像仪下产生二次谐波信号,于创伤早期出现纤细的胶原,随着创伤愈合的进展,胶原含量逐渐增多至瘢痕形成高峰期,后随着胶原组织的重塑,胶原部分降解,胶原含量略减少且逐渐与表皮平行排列。结论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可以定量表征创伤愈合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有望用于在体监测活体生物组织创伤愈合及瘢痕形成过程,这将在临床医学应用中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激光
二次谐波成像技术
兔耳
皮肤增生性瘢痕
模型
胶原
Keywords
Laser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imaging technique
Rabbit ear hypertrophy scar model
Co|lagen
分类号
R622 [医药卫生—整形外科]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在皮肤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
章伏生
陆树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增生性皮肤瘢痕术后不同时段放疗的疗效对比分析
郎劲松
于晶晶
于园园
孙弋蕙
董琳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皮肤病理性瘢痕的临床观察
惠俐
徐士亮
陈元良
李平
程宁新
《新医学》
2010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利用二次谐波成像技术监测成兔耳皮肤创伤愈合和瘢痕形成过程
熊舒原
曹宁
黄祖根
汤逸颜
郭春根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3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