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对马来西亚红罗非鱼越冬期体色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兰梅 宋飞彪 +3 位作者 朱文彬 董娟娟 傅建军 董在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2-79,共8页
为了解马来西亚红罗非鱼体色分化变异的遗传分子机制,以期解决其越冬期的体色变异问题,本研究比较了越冬期不同温度处理(16、20、25和30°C)对其表观体色、酪氨酸酶活性以及皮肤色素带和黑色素细胞的影响。实验50 d后发现,16°... 为了解马来西亚红罗非鱼体色分化变异的遗传分子机制,以期解决其越冬期的体色变异问题,本研究比较了越冬期不同温度处理(16、20、25和30°C)对其表观体色、酪氨酸酶活性以及皮肤色素带和黑色素细胞的影响。实验50 d后发现,16°C组大部分鱼体较实验开始时变黑,整个鱼体呈现青灰色,20°C组多数鱼体腹部也变为青灰色。随着温度的升高,红罗非鱼背部皮肤、腹部皮肤和血清中酪氨酸酶的活性逐渐升高,25°C时达到最高值,而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30°C组鱼的酪氨酸酶活性反而降低。血液中tyr m RNA的表达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25和30°C组红罗非鱼肌肉中的tyr m RNA表达量也显著高于16和20°C组。切片显微结构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红罗非鱼背部皮肤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减少。研究表明,马来西亚红罗非鱼越冬期的体色变异可能是其皮肤黑色素细胞数量和体内酪氨酸酶活性改变的结果,深入研究其调控机制有助于了解鱼类体色遗传机理并进行体色性状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罗非鱼 温度 体色 酪氨酸酶 皮肤显微切片 越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