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用新型皮肤牵拉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党正杰 张宝泉 +2 位作者 王守峰 杨新刚 高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3期7047-7052,共6页
背景:以往的皮肤外扩张装置修复深度创面或皮肤缺损存在瘢痕增生明显、需多次手术、患者痛苦大及费用高等不足。目的:观察自行设计皮肤牵拉器(专利号:ZL 2012 2 0022443.7)治疗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30例深度烧伤创面、皮肤缺... 背景:以往的皮肤外扩张装置修复深度创面或皮肤缺损存在瘢痕增生明显、需多次手术、患者痛苦大及费用高等不足。目的:观察自行设计皮肤牵拉器(专利号:ZL 2012 2 0022443.7)治疗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30例深度烧伤创面、皮肤缺损或条索状瘢痕患者,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8-49岁,均采用皮肤牵拉器进行皮肤牵引治疗,随机分为2组,其中20例从1 kg拉力开始牵引,每2 d增加1 kg,直至5 kg,每日牵拉6 h,共牵拉10 d,检测牵拉即刻、牵拉1,5,10,15,20,30及60 min时皮肤的血流量,并观察创缘皮肤改变,观察牵拉结束后的皮肤组织学变化;另10例中,2例、6例、2例分别以2,4,7 kg拉力进行皮肤牵引,观察皮肤血流量及皮肤改变等情况,寻找出最合适、安全的拉力。结果与结论:30例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8-24 d,随访见外观与功能恢复良好,无皮肤坏死、感染及末梢循环障碍。皮肤牵拉器在4 kg拉力作用下最安全、合适,不会出现皮肤血循环障碍或撕裂。牵引后,皮肤血流增加,细胞数增多,以基底细胞数目增多明显,胶原纤维粗而密,弹力纤维明显增加,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密度增加。说明应用自行设计的皮肤牵拉器进行皮肤牵引,可以较好地闭合创面,减少瘢痕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引术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新型皮肤牵拉 深度创面 皮肤 临床应用 组织构建
下载PDF
皮肤牵拉外固定架结合象皮生肌膏治疗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6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陈鹏 袁田 +6 位作者 张玲 聂克 沈敏 洪积波 刘勇 郭晓东 熊蠡茗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皮肤牵拉外固定架结合象皮生肌膏方法治疗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患者6例;年龄6~51岁(33.6±15.1);皮肤缺损面积(11.5±6.3)cm2.充分清创VSD覆盖后,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踝关节,皮肤牵... 目的:探讨皮肤牵拉外固定架结合象皮生肌膏方法治疗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患者6例;年龄6~51岁(33.6±15.1);皮肤缺损面积(11.5±6.3)cm2.充分清创VSD覆盖后,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踝关节,皮肤牵拉外固定架持续、缓慢牵拉创缘皮肤,结合象皮生肌膏治疗软组织缺损。计算创面愈合时间,并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6例患者伤口全部得到愈合,平均牵拉时间为(16.8±9.5)d,牵拉速度为(1.8±0.8)mm/d,术后3个月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为(94±5.8)分。结论:皮肤牵拉外固定器结合象皮生肌膏,可以有效促进踝关节软组织缺损的修复。该技术对关节功能影响较小,但愈合时间偏长,可作为临床工作中的一种选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牵拉外固定架 象皮生肌膏 踝关节 软组织缺损 修复
原文传递
延时皮肤牵拉器在皮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宋文吉 苑博 +2 位作者 赵正南 童致虹 梁海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81-1285,共5页
目的总结延时皮肤牵拉器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采用延时皮肤牵拉器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2~64岁,平均53岁。急性创伤致皮肤软组织缺损6例,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后切口无法闭合3... 目的总结延时皮肤牵拉器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采用延时皮肤牵拉器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2~64岁,平均53岁。急性创伤致皮肤软组织缺损6例,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后切口无法闭合3例,巨大痈切开引流后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缺损部位:大腿4例,小腿3例,上臂2例,背部1例。缺损范围为10 cm×4 cm^22 cm×12 cm。创缘行Pinch试验,确认创面均无法直接闭合。结果牵拉过程中,3例出现张力性水疱;无创缘血运不畅、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10例患者创面经过7~18 d持续牵拉后明显缩小,均直接拉拢缝合;无植皮或游离皮瓣手术者。术后创口愈合良好。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8个月,平均6.5个月。创缘周围均无坏死,瘢痕呈线性,感觉及功能不受影响。结论采用延时皮肤牵拉器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操作简便、手术风险低、并发症少,可获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软组织缺损 延时皮肤牵拉 皮肤张法
原文传递
小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模型建立及右美托咪定对其疼痛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吴绪才 高子军 +1 位作者 肖莉 董补怀 《西部医学》 2021年第3期374-377,共4页
目的探讨小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右美托咪定对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取22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皮肤/肌肉只切开不牵拉)和实验组(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每组各11只。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7、1... 目的探讨小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右美托咪定对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取22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皮肤/肌肉只切开不牵拉)和实验组(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每组各11只。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7、10、14和21 d,通过疼痛行为学检测小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以评价是否造模成功。另选取48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实验组,造模方法与上述相同,于术前1 d时行机械痛阈值测试,随后实验组均于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和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0.50、2、10μg/kg),观察药物对模型小鼠触诱发痛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实验组术后1 d开始机械痛阈值显著降低,且持续至术后10 d,随后升高直至术后21 d时恢复术前水平(P<0.05);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热缩足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腹腔注射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前后机械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50、2μg/kg)30 min后机械痛阈值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给予右美托咪定(10μg/kg)30 min后机械痛阈值明显高于给药前(P<0.05)。结论小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构建持续性术后疼痛的模型简单方便、安全有效、稳定可行,且通过右美托咪定干预可有效减轻模型小鼠触诱发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持续性术后疼痛 疼痛行为学 皮肤/肌肉切口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皮肤外牵拉装置的设计和研发 被引量:1
5
作者 贾献磊 张兴世 王光耀 《中国医疗设备》 2018年第7期80-82,共3页
目的针对不规则巨大创面,设计一种可同时应用VSD负压装置的新型皮肤外牵拉装置。方法应用强韧缝线代替金属皮钩或克氏针进行牵拉创面,然后通过设计的皮肤牵拉装置逐渐缩短缝线以达到牵拉闭合创面的目的。结果成功设计出一种不受创面形... 目的针对不规则巨大创面,设计一种可同时应用VSD负压装置的新型皮肤外牵拉装置。方法应用强韧缝线代替金属皮钩或克氏针进行牵拉创面,然后通过设计的皮肤牵拉装置逐渐缩短缝线以达到牵拉闭合创面的目的。结果成功设计出一种不受创面形状和大小限制的,并可同时应用VSD敷料装置的皮肤外牵拉装置,并获得国家专利。结论通过这种以逐渐缩短缝线为原理的皮肤牵拉器可达到牵拉皮肤闭合创面的目的,较其他皮肤牵拉装置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金属皮钩 克氏针 植皮 皮瓣修复
下载PDF
凹形缝合牵拉技术和正弦形皮肤外牵拉技术联合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创面修复价值分析
6
作者 贾献磊 张兴世 +3 位作者 陈宏毅 彭嘉斌 龚勋 王光耀 《中国药业》 CAS 2020年第S02期96-97,共2页
目的探讨凹形缝合牵拉技术和正弦形皮肤外牵拉技术联合闭式负压引流(VSD)治疗创面修复的价值。方法根据自主设计的凹形缝合牵拉技术和正弦形皮肤外牵拉技术,通过牵拉方式的不同判断创面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凹形缝合牵拉技术和正弦形皮... 目的探讨凹形缝合牵拉技术和正弦形皮肤外牵拉技术联合闭式负压引流(VSD)治疗创面修复的价值。方法根据自主设计的凹形缝合牵拉技术和正弦形皮肤外牵拉技术,通过牵拉方式的不同判断创面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凹形缝合牵拉技术和正弦形皮肤外牵拉技术联合VSD治疗创面修复疗效良好,但无创面牵拉速率方面的具体数据统计,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式负压引流 凹形缝合技术 正弦形皮肤技术 创面修复 负压引流 价值分析
下载PDF
皮肤延展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许先维 马小飞 韩曙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24期3292-3293,共2页
目的:探讨四肢及足背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的治疗方法。方法:皮肤具有弹性特征[1],采用克氏针穿透窗口两边的皮缘,外科医生使用外科手套腕部做牵引带提供动态的牵引力。结果:本组11例创口全部存活。结论:由此笔者发现该方法简易、经济,为... 目的:探讨四肢及足背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的治疗方法。方法:皮肤具有弹性特征[1],采用克氏针穿透窗口两边的皮缘,外科医生使用外科手套腕部做牵引带提供动态的牵引力。结果:本组11例创口全部存活。结论:由此笔者发现该方法简易、经济,为暴露骨质及其他组织的创口提供快速的直接创口愈合。该方法不需要特殊的培训或设备及外科技巧就可以得到好的效果,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创面 直接创口愈合
下载PDF
皮肤外牵拉扩张器的研制与皮肤瘢痕的治疗 被引量:1
8
作者 徐维贤 林中娇 +1 位作者 罗建武 黄玲英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8年第4期226-228,共3页
目的为了达到在一定范围内皮肤瘢痕及其他病损皮肤切除后创面可以直接拉拢缝合。方法用自行研制的皮肤外牵拉扩张器.定时定量行病损区周围正常皮肤的外牵张,使之逐渐扩延和松动。结果对28例大面积皮肤瘢痕患者行皮肤外牵引扩张后,一... 目的为了达到在一定范围内皮肤瘢痕及其他病损皮肤切除后创面可以直接拉拢缝合。方法用自行研制的皮肤外牵拉扩张器.定时定量行病损区周围正常皮肤的外牵张,使之逐渐扩延和松动。结果对28例大面积皮肤瘢痕患者行皮肤外牵引扩张后,一次性切除瘢痕,可以直接拉拢缝合创面,均达到Ⅰ期愈合。结论应用皮肤外牵拉扩张器行皮肤外牵引扩张,是治疗皮肤瘢痕及其他病损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扩张器 瘢痕 皮肤
原文传递
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对切口周围组织NGF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金倩 沈施仁 曹苏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505-1507,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SMIR)对切口周围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MIR组和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只切开皮肤、肌肉;SMIR组切开皮肤、肌肉后牵拉1h制作SMIR模型;空白对照... 目的研究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SMIR)对切口周围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MIR组和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只切开皮肤、肌肉;SMIR组切开皮肤、肌肉后牵拉1h制作SMIR模型;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术前和术后第1、3、5、10、14、21、28天分别测量各组机械缩足阈值(MWT),术后第3天RT-PCR检测各组切口周围肌肉组织NGF mRNA的表达。结果 SMIR组术后第1-28天MWT较空白对照组下降(P<0.05),术后第3-28天较假手术组下降(P<0.05)。SMIR组术后第3天切口周围肌肉组织NGF m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增加(P<0.01),假手术组NGF m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 SMIR促进术后机械性痛觉过敏和NGF mRNA表达上调;NGF可能参与SMIR术后疼痛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肌肉切口 神经生长因子 机械痛阈
原文传递
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对切口周围组织NF-κB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刘焕 陈俊杰 +1 位作者 曹苏 沈施仁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78-1380,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SMIR)对切口周围组织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MIR组和对照组。假手术组仅行切割皮肤和肌肉操作;SMIR组在假手术组基础上牵拉皮肤、肌肉1h制作SMIR模型;对照组不做... 目的观察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SMIR)对切口周围组织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MIR组和对照组。假手术组仅行切割皮肤和肌肉操作;SMIR组在假手术组基础上牵拉皮肤、肌肉1h制作SMIR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术后第3、7天切口周围肌肉组织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第3天,SMIR组NF-κB蛋白表达量较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升高(P<0.05或P<0.01),第7天,SMIR组NF-κB蛋白表达量仍高于对照组(P<0.05)。假手术组与对照组的NF-κB蛋白表达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MIR激活切口周围组织,增加NF-κB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KB 皮肤肌肉切口
原文传递
伤口闭合器材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歆淏 梁向党 郭占芳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6年第3期110-113,共4页
伤口闭合在院前急救和临床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伤口闭合器材在伤口闭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介绍了国内外伤口闭合器材的主要种类和应用现状,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类型伤口闭合器材的优缺点,指出了伤口闭合器材在临床应用和院前急救中面临的... 伤口闭合在院前急救和临床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伤口闭合器材在伤口闭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介绍了国内外伤口闭合器材的主要种类和应用现状,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类型伤口闭合器材的优缺点,指出了伤口闭合器材在临床应用和院前急救中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以期为医疗工作人员及研究人员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伤口闭合 皮肤牵拉 现状
下载PDF
脊髓背角神经元STAT3/SDF-1信号通路在大鼠术后慢性疼痛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扬 张璎 +2 位作者 张海良 李静 孙文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845-2850,共6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脊髓背角神经元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信号通路在大鼠形成术后慢性疼痛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SMIR)术后慢性疼痛模型,鞘内用或不用SDF-1中和性抗体antiSDF-...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脊髓背角神经元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信号通路在大鼠形成术后慢性疼痛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SMIR)术后慢性疼痛模型,鞘内用或不用SDF-1中和性抗体antiSDF-1与STAT3抑制剂S3I-201,观察术前及术后不同时点手术同侧机械性撤足阈值,脊髓背角SDF-1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表达水平及细胞定位。另外,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检测STAT3与SDF-1启动子的相互作用。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第5、10、20天大鼠机械性撤足反射阈值显著降低,伴有脊髓背角神经元SDF-1和p-STAT3表达上调,且均与Neun阳性神经元共染。antiSDF-1和S3I-201预处理均可缓解SMIR术后机械性撤足阈值改变,S3I-201还降低术后SDF-1转录和翻译的上调。SMIR术后增加脊髓背角STAT3与SDF-1启动子结合。结论 SMIR可能通过增强脊髓背角STAT3向SDF-1基因启动子的募集,上调SDF-1的表达,从而促进了机械性痛觉过敏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肌肉切口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术后慢性疼痛
下载PDF
罗哌卡因切口周围局部浸润对大鼠慢性术后疼痛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沈羽 徐黎 +2 位作者 刘廪 顾小萍 马正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06-108,126,共4页
目的评价术中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切口周围局部浸润对慢性术后疼痛的抑制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180g-220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组(R0组)、0.5%罗哌卡因组(R1组)、0.75%罗哌卡因组... 目的评价术中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切口周围局部浸润对慢性术后疼痛的抑制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180g-220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组(R0组)、0.5%罗哌卡因组(R1组)、0.75%罗哌卡因组(R2组)、1%罗哌卡因组(R,组)。按Flatters法制作皮肤/肌肉切开牵拉模型(skin/muscleincisionandretraction,SMIR),s组大鼠除未进行SMIR之外其他操作均与其他组相同。应用yonFrey细丝法测定术前及术后1、3、7、10、14、17、21、24、28d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withdrawalmechanicalthreshold,PWMT)。结果各组术前PWMT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凡组比较,R。组PWMT于术后1、3、7、10、14、17、24d升高[(20.9±3.7)、(14.8±4.6)、(15.8±4.4)、(13.9±1.6)、(9.8±0.8)、(10.2±1-3)、(10.3±2.7)g](P〈0.05),R2组[(21.0±5.2)、(21.3±3.9)、(15.3±4.1)、(18.4±3.3)、(12.1±1.1)、(11.5±1.6)、(14.1±1.9)、(13.2±3.0)、(9.5±2.4)g]和R3组[(22.2±2.9)、(22.5±4.1)、(22.1±4.7)、(23.8±0.9)、(18.2±3.2)、(15.7±3.2)、(21.3±3.9)、(18.4±4.2)、(21.0±4.2)g]PWMT在术后所有时间点均升高(P〈0.05)。结论术中罗哌卡因切口周围局部浸润可以抑制慢性术后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慢性疼痛 罗哌卡因 皮肤/肌肉切开模型
原文传递
K252a通过下调脊髓背角钾氯共转运体-2的表达缓解大鼠术后持续性痛 被引量:1
14
作者 代淑红 孙玉娥 +2 位作者 荣辉 马正良 顾小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426-430,共5页
目的 察鞘内注射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kinasereceptorB,TrkB)抑制剂K252a对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skin/muscleincisionandretraction,SMIR)诱发的术后持续性痛大鼠脊髓背角钾氯共转运体-2(K+-CI—cotransporter2,KCC2)... 目的 察鞘内注射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kinasereceptorB,TrkB)抑制剂K252a对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skin/muscleincisionandretraction,SMIR)诱发的术后持续性痛大鼠脊髓背角钾氯共转运体-2(K+-CI—cotransporter2,KCC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对照组)、SMIR组、SMIR+-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DMSO)组和SMIR+K252a组,每组13只。于术前1d及术后3、7、12、22、32d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withdrawalthreshold,MWT),Westernblot测定术后7d大鼠脊髓背角KCC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后7、12、22d时MWT在sMIR组[(22.5±2.3)、(24.9±1.4)、(29.5±2.4)g]和SMIR+DMSO组[(24.0±1.9)、(24.8±2.3)、(26.7±2.1)g]明显降低(P<0.05);与SMIR组比较,术后7、12、22d时MWT在SMIR+K252a组[(31.6±1.7)、(36.1±2.0)、(38.1±2.1)g]明显上调(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7d时SMIR组和sMIR+DMS0组的脊髓背角KCC2表达明显下调(P〈0.05),SMIR+K252a组未检测到明显变化(P〉0.05)。与SMIR组比较,SMIR+K252a组的脊髓背角KCC2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脊髓背角KCC2的表达变化可能参与了大鼠术后持续性痛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肌肉 术后持续性痛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酪氨酸激酶受体B 钾氯共转运体-2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