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羊膜上皮细胞和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彪 李芳 +5 位作者 孙青 许云云 赵娟 梁含思 马树立 陈永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1期7213-7220,共8页
背景:由于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方面的优点,近年来已成为干细胞研究的热点。目的:分析鉴定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羊膜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作为皮肤种子细胞在三维气液培养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中的应用情况。方法:用胰酶胶... 背景:由于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方面的优点,近年来已成为干细胞研究的热点。目的:分析鉴定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羊膜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作为皮肤种子细胞在三维气液培养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中的应用情况。方法:用胰酶胶原酶多步消化法获取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羊膜上皮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鉴定两种细胞的表面分子标记、干细胞特性、与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相似性,并利用两种细胞为种子细胞以鼠Ⅰ型胶原为基质进行三维气液培养。结果与结论:①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培养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羊膜上皮细胞均高表达CD90、CD73、CD105,不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CD34以及MHC-Ⅱ类分子HLA-DR。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到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干细胞特性基因CMCY和NANOG,羊膜上皮细胞表达干细胞特性基因CMCY和KLF4,两种细胞均有干细胞特性。③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特性基因K19、β1-integrin、K8,羊膜上皮细胞表达K19、β1-integrin、K5、K8,免疫荧光染色见羊膜上皮细胞表达与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相关的的特性蛋白K14,说明羊膜上皮细胞与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更具相似性,在特定条件下更易于分化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④利用两种细胞成功构建组织工程皮肤,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显示其具有一定的皮肤结构,且羊膜上皮细胞发生了初步分化。以上结果说明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与羊膜上皮细胞通过三维培养构建人皮肤组织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皮肤组织构建 皮肤黏膜组织构建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羊膜上皮细胞 组织工程皮肤 流式细胞术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免疫荧光染色 其他基金
下载PDF
扩张器周围构建自体复合皮修复原位皮肤缺损 被引量:1
2
作者 艾剑雄 何丽霞 +1 位作者 杨任欢 牙祖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0期3139-3143,共5页
背景:目前组织工程皮肤构建时间长,价格贵,修复效果不佳,而且抗原的消除以及疾病传播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在理想的组织工程皮肤诞生之前,如何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来解决自体皮源奇缺患者的创面修复难题?目的:观察扩张器周围构建的自体... 背景:目前组织工程皮肤构建时间长,价格贵,修复效果不佳,而且抗原的消除以及疾病传播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在理想的组织工程皮肤诞生之前,如何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来解决自体皮源奇缺患者的创面修复难题?目的:观察扩张器周围构建的自体复合皮用于修复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取大耳白兔10只,于其背部中线两侧对称部位皮下各埋植一球形硅胶扩张器,待扩张器周围形成纤维包囊后,分别向其中注入原代培养的自体皮肤上皮细胞悬液(实验组)或生理盐水(对照组),4周后取出扩张器,可见实验组形成上皮化的纤维包囊,即自体复合皮。沿扩张囊周边切除扩张器顶部皮肤及部分纤维包膜,而扩张器底面和顶部周边的纤维包囊予以保留,形成自体复合皮覆盖的创面,而对照组创面为非上皮化的纤维包囊覆盖,每日观察创面的愈合状况直至痊愈。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创面红润洁净,分泌物少,平均愈合时间为(14.0±0.4)d,镜下可见上皮层厚而规整;对照组创面分泌物较多,平均愈合时间为(27.0±0.7)d,镜下见上皮层薄且细胞排列不规整。说明应用扩张器周围构建的自体复合皮能明显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皮肤组织构建 扩张器 硅胶 纤维包囊 上皮细胞 自体复合皮 皮肤缺损 创面愈合
下载PDF
动物活体及人工皮肤组织辐射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文青 杨浩然 聂莉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47-1850,共4页
辐射旁效应(RIBE)可以被不同类型的电离辐射所诱发。在各种体外培养细胞模型和活体动物及人体中,均检测到RIBE的存在。RIBE导致低剂量辐射的健康风险高于理论预期值,导致放射治疗后照射区域外原发性(辐射诱导)"二次"癌症的发... 辐射旁效应(RIBE)可以被不同类型的电离辐射所诱发。在各种体外培养细胞模型和活体动物及人体中,均检测到RIBE的存在。RIBE导致低剂量辐射的健康风险高于理论预期值,导致放射治疗后照射区域外原发性(辐射诱导)"二次"癌症的发生。相比于二维培养细胞模型,动物模型和人工构建皮肤组织模型中的RIBE更加接近人体内的复杂生长环境,传递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该研究主要对活体动物和人工构建皮肤组织的RIBE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于研究RIBE的传递和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风险 辐射旁效应 活体动物和人工构建皮肤组织
下载PDF
组织工程化皮肤:从形态和功能安全替代的前景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晓静 王国伟 +1 位作者 惠光艳 赵铱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2600-2605,共6页
背景:组织工程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涉及皮肤,角膜、骨、软骨、肌腱等多个领域,组织工程化皮肤为近年年的研究热点,组织工程化皮肤为临床解决皮肤缺损的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前景。目的:综述近年来组织工程化皮肤研究新进展... 背景:组织工程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涉及皮肤,角膜、骨、软骨、肌腱等多个领域,组织工程化皮肤为近年年的研究热点,组织工程化皮肤为临床解决皮肤缺损的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前景。目的:综述近年来组织工程化皮肤研究新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6年至2017年),检索词为"Epidermis;dermis;tissue engineered skin",语言设定英文,从表皮和真皮皮肤替代物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皮肤组织工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结果与结论:纳入文献65篇。复合皮肤替代物虽然包括了表皮与真皮两层结构,但缺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等皮肤附属器。如何解决组织工程化皮肤缺少附属器的问题,仍是目前皮肤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和重要方向。组织工程化皮肤的构建要在短时间内,生产出能够永久覆盖的皮肤替代物,并可将黑色素细胞和朗格罕氏细胞构建入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结构中去。现存的生物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既无法从形态上也无法从功能上完全替代皮肤组织,还需未来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生物相容性材料 皮肤 组织构建 皮肤黏膜组织构建 表皮替代物 真皮替代物 黑色素细胞 朗格罕氏细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丹酚酸B对小鼠皮肤光老化的保护效应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湘君 叶才果 +1 位作者 杨广丽 刘林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75-279,共5页
背景:中药及其提取物在改善皮肤组织结构、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高表达、增强皮肤免疫防御功能等多方面对皮肤光老化起着防治作用。目的:验证丹酚酸B对皮肤光老化的保护作用。方法:同时建立小鼠皮肤体外细胞培养紫外线... 背景:中药及其提取物在改善皮肤组织结构、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高表达、增强皮肤免疫防御功能等多方面对皮肤光老化起着防治作用。目的:验证丹酚酸B对皮肤光老化的保护作用。方法:同时建立小鼠皮肤体外细胞培养紫外线损伤模型及小鼠紫外照射致皮肤衰老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丹酚酸B,通过MTT法,单细胞凝胶电泳等观察各组皮肤细胞损伤程度以及丹酚酸B对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小鼠灌胃口服不同剂量丹酚酸B,通过对皮肤组织羟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含量的检测,评价丹酚酸B是否具有抑制皮肤光老化的作用。结果与结论:紫外照射可使皮肤丙二醛含量明显上升,羟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氧化酶活性下降。丹酚酸B能有效地对紫外线引起细胞致死性损伤起到保护作用,能显著降低皮肤组织丙二醛含量,提高羟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氧化酶活性而起到抑制皮肤光老化作用。结果证实丹酚酸B具有保护皮肤光老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皮肤组织构建 丹酚酸B 皮肤 光老化 羟脯氨酸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氧化酶 省级基金
下载PDF
离体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热损伤后转归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德全 黄晓元 杨兴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056-2060,共5页
目的:在以往创面愈合研究中,多注意周围正常组织或血液中成纤维细胞的迁入对伤口治愈作用。实验拟验证成纤维细胞热损伤后形态学的变化,为研究"深Ⅱ度烧伤创面自体薄皮覆盖变性真皮"新手术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6-... 目的:在以往创面愈合研究中,多注意周围正常组织或血液中成纤维细胞的迁入对伤口治愈作用。实验拟验证成纤维细胞热损伤后形态学的变化,为研究"深Ⅱ度烧伤创面自体薄皮覆盖变性真皮"新手术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6-04/2007-04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创伤,烧伤,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取门诊手术后废弃的小儿包皮,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实验分2组,正常组细胞置于37℃水浴30s,实验组细胞采用不同温度(50,51,52,53℃)及不同时间(30,60,90,180s)处理,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细胞生存率;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时间(3h,1,2,3,4,5,7d)成纤维细胞损伤后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技术对烫伤细胞周期进行检测。结果:不同温度以及同一温度不同时间条件下,各实验组成纤维细胞的生存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52℃30s成纤维细胞的生存率50%,差异显著(P<0.05)。透射电镜观察热损伤后成纤维细胞变圆钝,体积增大,表面有较多突起,胞浆中有大量的异常疏松透亮区。热损伤后成纤维细胞的形态有明显改变,7d恢复正常。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成纤维细胞的S期是其热损伤的敏感期,与正常组比,实验组成纤维细胞S期凋亡明显增多(P<0.01)。结论:热损伤后变性的成纤维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形态学及细胞周期发生显著改变,7d形态基本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热损伤 形态学 变化 皮肤组织构建
下载PDF
大鼠皮肤创伤修复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β3的表达 被引量:4
7
作者 赵佳佳 杨丕波 +1 位作者 韩传火 刘加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0期3643-3649,共7页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在组织创伤修复中发挥核心和关键作用。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大鼠皮肤瘢痕性创伤愈合过程中表达量及表达部位的变化。方法:制备大鼠皮肤全层切伤模型,长度1.5-2.0cm,深及筋膜层。于伤后0h,12...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在组织创伤修复中发挥核心和关键作用。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大鼠皮肤瘢痕性创伤愈合过程中表达量及表达部位的变化。方法:制备大鼠皮肤全层切伤模型,长度1.5-2.0cm,深及筋膜层。于伤后0h,12h,1d,2d,3d,4d,5d,6d,7d处死大鼠,取损伤部位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时间点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创伤愈合的早期阶段(伤后1-5d),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免疫阳性颗粒主要出现在上皮细胞、上皮基底层细胞胞浆、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胞浆及肉芽组织中;随着创伤修复时间的持续,免疫阳性颗粒主要出现在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中。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在创伤后1-5d最强,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创伤后六七天时开始明显表达。可见在大鼠皮肤瘢痕性创伤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先于转化生长因子β3,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胶原形成及创伤修复关系密切,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愈合后期表达量有升高趋势,其可能与创伤后期的组织改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皮肤组织构建 瘢痕 创伤愈合 皮肤 转化生长因子Β1 转化生长因子Β3 肉芽组织 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组织工程表皮与单核白血病细胞共培养的致敏性检测模型 被引量:1
8
作者 曹玉萍 周武庆 +6 位作者 马鹏程 刘维达 李玲珺 陶玥 张孟丽 陶蕾 魏峻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641-3644,共4页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可用于化学物质的刺激性检测。目的:构建组织工程表皮和单核白血病细胞共培养体外模型,并用致敏物初步验证。方法:利用人源性角质形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表皮,和单核白血病细胞进行共培养,干预24h...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可用于化学物质的刺激性检测。目的:构建组织工程表皮和单核白血病细胞共培养体外模型,并用致敏物初步验证。方法:利用人源性角质形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表皮,和单核白血病细胞进行共培养,干预24h后,ELISA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二硝基氟苯处理组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处理组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1β的质量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中单核白血病细胞表面标记物CD86和CD54的平均荧光强度。结果与结论:角质形成细胞气液界面培养14d后,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构建的组织工程表皮含有8~10层细胞结构,泛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二硝基氟苯处理组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1β质量浓度,单核白血病细胞表面标记物CD86和CD54的平均荧光强度均高于溶剂对照组(P<0.05)。实验成功构建了组织工程表皮和单核白血病细胞共培养的致敏物检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表皮 单核白血病细胞 致敏性 替代毒理 皮肤组织构建
下载PDF
胚胎不同发育阶段人类皮肤及附属器官汗腺的基因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力莹 范锟铻 +2 位作者 王金水 余旭明 徐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4期4421-4428,共8页
背景:关于汗腺的发生与发育过程及汗腺损伤与再生之间的联系尚缺乏基因水平的证据,故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损伤都不能达到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完全修复。目的:观察胚胎不同发育阶段皮肤组织的形态结构及皮肤附属器汗腺的发生和发育规律,... 背景:关于汗腺的发生与发育过程及汗腺损伤与再生之间的联系尚缺乏基因水平的证据,故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损伤都不能达到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完全修复。目的:观察胚胎不同发育阶段皮肤组织的形态结构及皮肤附属器汗腺的发生和发育规律,寻找在汗腺发育中起重要作用的相关基因。方法:13例胎龄为12-36周终止妊娠的胎儿,由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严格遵循伦理原则、征得家属同意并签署合同书后提供。苏木精-伊红染色和ABC免疫组化法观察不同发育阶段人类胎儿皮肤组织及附属汗腺的结构和特征,采用RT-PCR方法分析生长发育过程中人类胎儿皮肤及汗腺附属器官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不同胎龄的人类胎儿皮肤组织结构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可大致划分为3个发育阶段:其中汗腺形成初期(胚芽或原基期)(E12-15周)、汗腺形成中期(E16-24周),汗腺成熟期(E25+-36周)。②胎儿皮肤组织内的汗腺细胞中表达角蛋白7、角蛋白8、角蛋白18和癌胚抗原生物分子标记,而在真皮层和表皮层的其他细胞呈阴性反应,角蛋白19不是表皮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③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积极地参与了皮肤及汗腺的形态发生过程,在皮肤及汗腺的功能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皮肤组织构建 胚胎 胚胎发育阶段 皮肤 汗腺 皮肤附属器官 基因 基因表达 皮肤再生
下载PDF
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干预兔耳浅表性瘢痕的原位再生 被引量:30
10
作者 谭军 雷颖 +3 位作者 李高峰 欧阳华伟 朱轶 李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28-234,共7页
背景:临床上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浅表性瘢痕的效果优良,但机制不清。目的:进一步验证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干预兔耳浅表性瘢痕的效果,并探讨创面原位再生修复的相关机制。方法: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干预兔耳浅表性瘢痕,传统络合碘治疗和... 背景:临床上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浅表性瘢痕的效果优良,但机制不清。目的:进一步验证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干预兔耳浅表性瘢痕的效果,并探讨创面原位再生修复的相关机制。方法: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干预兔耳浅表性瘢痕,传统络合碘治疗和湿润烧伤膏治疗两种修复方法对创面进行修复。结果与结论:湿润烧伤膏组创面愈合显著短于络合碘组(P<0.01)。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干预兔耳浅表性瘢痕后即刻创缘无表皮干细胞标志分子细胞角蛋白19、P63蛋白表达,24h后细胞角蛋白19、P63蛋白表达。湿润烧伤膏组治疗后第4天细胞角蛋白19、P63蛋白开始增多,第7天达到高峰,第14天逐渐减少;络合碘组治疗后第4天细胞角蛋白19、P63蛋白达高峰,第7天和第14天减少。湿润烧伤膏组细胞角蛋白19、P63蛋白强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络合碘组(P<0.05)。提示超脉冲CO2点阵激光结合湿润暴露疗法治疗兔耳浅表性瘢痕,能更好地启动和保护表皮干细胞,促进创面原位再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皮肤组织构建 超脉冲CO2激光 点阵激光 浅表性瘢痕 表皮干细胞 细胞角蛋白19 P63蛋白 省级基金 组织构建图片文章
下载PDF
原代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被引量:8
11
作者 杜启翠 肖文林 +2 位作者 孙桂兰 马秀兴 姚如永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7期1174-1179,共6页
背景: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形成是创面愈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是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形成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目的:建立可靠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采用组织贴壁法和消化法分别进行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原代... 背景: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形成是创面愈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是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形成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目的:建立可靠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采用组织贴壁法和消化法分别进行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使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37℃,体积分数5%CO2,饱和湿度下培养,分别描述其生长曲线、形态及波形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组织贴壁法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培养成功,20-40d可传第1代,以后每7-10d可传1代,细胞为长梭形,波形蛋白表达阳性;消化法培养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成功,15-20d细胞可融合成片,细胞为长梭形,波形蛋白表达阳性。进一步证实两种方法进行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均培养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皮肤组织构建 人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原代培养 细胞培养 贴壁法 消化法 波形 蛋白 生物学行为 细胞分裂 分裂指数 组织构建图片文章
下载PDF
羟基喜树碱与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6
12
作者 廖立新 潘登 +1 位作者 陈刚泉 李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3期6159-6162,共4页
背景:课题组前期实验表明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拓扑异构酶Ⅰ存在高表达,实验以此设想作为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的羟基喜树碱能否抑制体外培养的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对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背景:课题组前期实验表明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拓扑异构酶Ⅰ存在高表达,实验以此设想作为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的羟基喜树碱能否抑制体外培养的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对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选取羟基喜树碱2~1000μg/L共10个药物质量浓度梯度,分别选取给药后24,48和72h时间点,采用MTT法检测羟基喜树碱对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与结论:低质量浓度(2~8μg/L)下羟基喜树碱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质量浓度8~125μg/L时出现平台期,质量浓度125~500μg/L时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强,说明羟基喜树碱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药物作用质量浓度和成纤维细胞抑制率呈正相关(r=0.87,P<0.05)。随着作用时间延长,细胞抑制率无明显增加,药物作用24,48和72h后,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233,176及103μg/L。因此实验推论羟基喜树碱能够抑制体外培养的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喜树碱 成纤维细胞 拓扑异构酶Ⅰ 病理性瘢痕 细胞增殖 皮肤组织构建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引起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凋亡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卫华 高玉伟 +1 位作者 李德水 邢玉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4期4429-4435,共7页
背景:A型肉毒毒素临床上可以治疗增生性瘢痕,体外细胞培养研究发现可以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消化法分离... 背景:A型肉毒毒素临床上可以治疗增生性瘢痕,体外细胞培养研究发现可以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消化法分离培养出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A型肉毒毒素对细胞的生长增殖过程进行干预,通过MTT染色,于酶联免疫检测仪570nm测定吸光度来研究细胞生长增殖情况,计算抑制率。通过Hoechst33342及PI染色检测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率。结果与结论: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过程中呈梭形,细胞生长旺盛,细胞融合成单层,细胞排列成高度一致性。经A型肉毒毒素处理后,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减慢,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排列方向散乱。MTT染色后吸光度减弱,随A型肉毒毒素浓度增加,吸光度明显减弱,与对照细胞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半数抑制率出现在0.4IU/L。在荧光显微镜下,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经Hoechst33342和PI染色后细胞核呈现蓝色,细胞核为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外观。A型肉毒毒素干预后细胞核致密浓缩,染色不均匀,折光性增强,核膜皱缩,部分细胞核碎裂,出现碎块,有凋亡小体出现。随着A型肉毒毒素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高,与对照细胞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半数凋亡率在0.4IU/L。说明A型肉毒毒素可以抑制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其主要通过引起细胞凋亡的途径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皮肤组织构建 A型肉毒毒素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细胞核 细胞培养 细胞凋亡 增殖 皮肤 瘢痕 烧伤
下载PDF
三七总甙对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凯 潘亮亮 +1 位作者 李婷 刘树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4期4436-4443,共8页
背景:增生性瘢痕的传统治疗手段如手术切除、类固醇激素、抗代谢药、免疫抑制剂和放射疗法等,均易复发或有严重的不良作用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提取成分治疗增生性瘢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进展,而且不良反应小。目... 背景:增生性瘢痕的传统治疗手段如手术切除、类固醇激素、抗代谢药、免疫抑制剂和放射疗法等,均易复发或有严重的不良作用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提取成分治疗增生性瘢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进展,而且不良反应小。目的:通过组织染色及相关基因检测的方法,观察三七总甙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以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创建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约术后4周,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大耳白兔分为3组,三七总甙组、曲安奈德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8只。以曲安奈德为阳性对照,分组分次瘢痕基底局部给药,用药5次后取瘢痕组织,以苦味酸酸性复红染色法、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胶原纤维、成纤维细胞进行观察,应用反转录PCR方法检测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示三七总甙组兔耳瘢痕中成纤维细胞数量低于空白对照组,与曲安奈德组无明显差异。苦味酸酸性复红染色结果示三七总甙组兔耳瘢痕中胶原纤维较空白对照组排列整齐,与曲安奈德组无明显差异。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三七总甙组、曲安奈德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提示三七总甙及曲安奈德均能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瘢痕组织中的含量,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及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进而降低胶原纤维合成,来达到有效抑制瘢痕组织过度增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皮肤组织构建 三七总甙 增生性瘢痕 曲安奈德 转化生长因子β1 反转录PCR 基因 检测 苏木精伊红 苦味酸酸性复红 成纤维细胞 胶原纤维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酊干预Ⅱ度烫伤模型小鼠创面的愈合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丽 陈娟 +1 位作者 苏卫升 黄家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64-269,共6页
背景:雌激素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大豆异黄酮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具有明显的雌激素样效应。目的:探索大豆异黄酮酊的制备、观察其对小鼠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用冷浸渍法制备大豆异黄酮酊,筛选最佳有效浓度。用昆明小鼠造Ⅱ度烫... 背景:雌激素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大豆异黄酮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具有明显的雌激素样效应。目的:探索大豆异黄酮酊的制备、观察其对小鼠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用冷浸渍法制备大豆异黄酮酊,筛选最佳有效浓度。用昆明小鼠造Ⅱ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6组。药物组分别应用0.100,0.361,1.000,3.610g/L的大豆异黄酮酊局部涂抹;溶剂对照组应用体积分数75%乙醇局部涂抹;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从第3天起,隔天记录创面面积、计算未愈合创面占原始创面的百分比,于造模后第3,9,14天取创面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形态学改变和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大豆异黄酮酊的最佳效应浓度是3.61g/mL。在创伤后第5,7,9,11,13天,大豆异黄酮酊组的未愈合创面占原始创面的百分比明显小于溶剂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病理组织切片显示,第9天,大豆异黄酮酊组的成纤维细胞明显多于溶剂对照组和空白组,第14天,大豆异黄酮酊组的表皮生长情况比溶剂对照组和空白组好。表明以75%乙醇为溶剂制备大豆异黄酮酊是可行的;3.61g/L的大豆异黄酮酊对小鼠创面的愈合具有明显的促进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皮肤组织构建 大豆异黄酮酊 创伤愈合 烫伤模型 小鼠 省级基金 组织构建图片文章
下载PDF
去炎松-A固体脂质纳米颗粒透皮吸收在瘢痕治疗中的效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庆民 薛晓东 +2 位作者 吴建 蒋丽媛 樊芙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为克服目前瘢痕非手术治疗中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副作用,尝试应用去炎松-A固体脂质纳米颗粒经透皮吸收技术治疗瘢痕,观察其效果。方法:实验于2007-04/08在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室进行。①造模:选用新西兰白兔16只,每... 目的:为克服目前瘢痕非手术治疗中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副作用,尝试应用去炎松-A固体脂质纳米颗粒经透皮吸收技术治疗瘢痕,观察其效果。方法:实验于2007-04/08在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室进行。①造模:选用新西兰白兔16只,每个兔耳上将全层皮肤切除,形成1cm×1cm上、下两个创面,术后30d上皮化生逐渐形成病理性瘢痕。②分组干预: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对照组不干预,实验组于术后30d起应用含有去炎松-A1mg/cm2的固体脂质纳米颗粒卡波姆凝胶覆于已形成的瘢痕上透皮吸收。③观察指标:分别于模型形成后第30,60,90和120天时依次取每只大白兔左耳上、下,右耳上、下的病理性瘢痕作为标本来源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的ki-67表达和羟脯氨酸含量,并抽静脉血测血中皮质醇浓度。结果:16只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组做模型后第30天时ki-67表达及羟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第60,90和120天实验组瘢痕组织中表达及羟脯氨酸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②实验组及对照组各时段血中的皮质醇浓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实验组造模后120d病理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的数量少于对照组。结论:含有去炎松-A1mg/cm2的固体脂质纳米颗粒卡波姆凝胶透皮吸收对瘢痕有治疗作用,且长期应用血液中的皮质醇浓度不升高,能预防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的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脂质纳米颗粒 病理性瘢痕 去炎松-A 透皮吸收技术 卡波姆凝胶 KI-67 羟脯氨酸 皮肤组织构建
下载PDF
糖尿病难愈创面应用小剂量胰岛素:上皮化、纤维化及血管新生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芳 栗勇 +3 位作者 苏映军 王钠 徐晨 周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0期3650-3657,共8页
背景:糖尿病会影响正常创面愈合过程而形成难愈性创面。目的:观察局部应用小剂量胰岛素对糖尿病难愈性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喂予普通饲料,实验组采用高糖高脂饲料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糖... 背景:糖尿病会影响正常创面愈合过程而形成难愈性创面。目的:观察局部应用小剂量胰岛素对糖尿病难愈性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喂予普通饲料,实验组采用高糖高脂饲料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糖尿病模型。随后在各组大鼠背部建立创面,对照组大鼠不予处理,实验组随机等分为模型组、凡士林组和胰岛素组,后2组分别以凡士林和小剂量胰岛素涂抹创面。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大鼠糖尿病诱导成功率几乎100%;模型组、凡士林组和胰岛素组大鼠创面完全上皮化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且与模型组和凡士林组相比,胰岛素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显著升高,上皮化程度高,并且胶原纤维密度增加,排列较为规整,血管化程度增加。说明局部应用小剂量胰岛素可以促进上皮化、纤维化及血管新生,从而加速糖尿病创面的愈合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皮肤组织构建 糖尿病 难愈性创面 创面愈合 高糖高脂饮食 小剂量胰岛素 凡士林 链脲佐菌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持续透皮氧疗法修复糖尿病足溃疡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奇 张永红 卢炎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767-3772,共6页
背景:持续透皮氧疗法是一种较新、无痛的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方法,现有研究对其可是否可加速糖尿病足溃疡修复的结论尚不统一,需要有系统评价总结相关结论。目的:系统评价持续透皮氧疗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 背景:持续透皮氧疗法是一种较新、无痛的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方法,现有研究对其可是否可加速糖尿病足溃疡修复的结论尚不统一,需要有系统评价总结相关结论。目的:系统评价持续透皮氧疗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对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Key、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收集比较持续透皮氧疗法(试验组)和安慰剂/空白对照(对照组)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研究,包含31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溃疡完全愈合比例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1.73,95%CI(0.91,3.30),P=0.10];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63,95%CI(0.41,0.98),P=0.04],足部新发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47,95%CI(0.26,0.85),P=0.01];结果表明,持续透皮氧疗法有利于糖尿病足溃疡周围感染的控制,且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但现有证据不能证明持续透皮氧疗法可显著提高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慢性伤口 持续透皮氧疗法 溃疡不愈合 氧疗 局部氧疗 组织修复 皮肤黏膜组织构建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随机对照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