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甲基亚砜皮肤试验评价自我感知性敏感性皮肤血管反应性
1
作者 陈双瑜 王学民 刘彦群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39-341,共3页
目的:探讨二甲基亚砜(DMSO)皮肤试验用于评价自我感知性敏感性皮肤(SPSS)血管反应性的可能性。方法:对SPSS受试者进行乳酸刺痛试验及98%DMSO试验。根据乳酸刺痛分数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人群DMSO临床评分及多普勒血流量的差异性。结果:根... 目的:探讨二甲基亚砜(DMSO)皮肤试验用于评价自我感知性敏感性皮肤(SPSS)血管反应性的可能性。方法:对SPSS受试者进行乳酸刺痛试验及98%DMSO试验。根据乳酸刺痛分数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人群DMSO临床评分及多普勒血流量的差异性。结果:根据乳酸评分将受试者分为组0[(0.22±0.12)分]、组1[(1.84±0.70)分】和组2[(5.12±1.33)分]。组2与组0相比,临床评分和多普勒血流量在30 min及60 min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组1相比,60 min时血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SS中乳酸刺痛试验分数高者血管反应性较强,98%DMSO刺激试验有助于对SPSS血管反应性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亚砜 自我感知性敏感性皮肤 血管反应性 多普勒血流仪
下载PDF
增强主体:数字审美经验中的主体形态
2
作者 李红春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4-40,共7页
在数字审美活动中,主体既不是传统的古典主义个体,也有别于后现代视野下的碎片主体,而是一种在数字交互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加持下的“增强主体”。由于数字审美界面已经从静观的对象,转变为主体进入其中并自我现象化的空间,这种增... 在数字审美活动中,主体既不是传统的古典主义个体,也有别于后现代视野下的碎片主体,而是一种在数字交互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加持下的“增强主体”。由于数字审美界面已经从静观的对象,转变为主体进入其中并自我现象化的空间,这种增强主体首先是一种人机耦合后,以运动感为核心的扩容主体。其次,这种增强主体还意味着“皮肤自我”的深度复苏,带有全能色彩的“皮肤自我”将审美主体提升到神祇化高度。最后,这种增强主体还是一种与他人共在的联通主体,这使得审美感受在厚度与强度上都将远超传统的静观审美。从本质上讲,这个协调着身体与机器、现实与虚拟、自我与他人、意识与无意识、视觉与触感的增强主体,是后现代之后的一种崭新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审美经验 增强主体 皮肤自我
下载PDF
现象学与精神分析中的身体与虚拟空间
3
作者 雅各布·罗格辛斯基 陶佳意(译)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36,160,共8页
“虚拟空间”的源始维度是什么?科技设备所构建的人造数字空间是否就是它的全部含义?借助现象学与精神分析等思想资源,可对此进行讨论。梅洛-庞蒂对虚拟与现实身体的区分使得“虚拟空间”获得了全新的含义,它指向了由虚拟身体展开的空间... “虚拟空间”的源始维度是什么?科技设备所构建的人造数字空间是否就是它的全部含义?借助现象学与精神分析等思想资源,可对此进行讨论。梅洛-庞蒂对虚拟与现实身体的区分使得“虚拟空间”获得了全新的含义,它指向了由虚拟身体展开的空间,即一种我们身体的内在潜能。温尼科特将这种潜能的源始形态溯及母亲的脸,后者为主体提供了一种虚拟的过渡空间,并使主体获取了最初的创造性。在这个过渡空间形成之前,儿童与空间的源始关系是无法区分的,主体只能投射出一种虚拟的伪现实用以保护自身。而作为被保护的对象,弗洛伊德的自我又派生于身体感觉的源始投射。安齐厄通过“皮肤自我”概念发展了这个观点,与虚拟的过渡空间一致,皮肤自我划分了自我的内外部,是一面对心理投射进行支撑的虚拟屏障。而当这个空间面临威胁时,自我的屏障功能就会失效,进而形成一面防御性的外壳。这种虚拟空间的形成及变异机制同样适用于社会与国家的层面。一种过渡空间的场域(在温尼科特的意义上)或一种皮肤自我(在安齐厄意义上)的构形,能够确保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流通,这种国家和民族之间和平共处的虚拟空间,正是康德所说的以一种“普世好客”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世界主义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空间 屏幕 包膜 皮肤自我 投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