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干扰素α1b喷雾剂皮肤局部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战大伟 牛春 +3 位作者 颜克松 李洁 徐晨 刘金毅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3-165,共3页
本试验旨在考察重组人干扰素α1b喷雾剂在皮肤应用的局部药代动力学特性,分别在小型猪完整皮肤、通透性增强皮肤和破损皮肤上进行透皮吸收研究。采用1、3、5及25μg/mL重组人干扰素α1b喷涂于受试部位,在用药后0、1、2、4h分别取用药部... 本试验旨在考察重组人干扰素α1b喷雾剂在皮肤应用的局部药代动力学特性,分别在小型猪完整皮肤、通透性增强皮肤和破损皮肤上进行透皮吸收研究。采用1、3、5及25μg/mL重组人干扰素α1b喷涂于受试部位,在用药后0、1、2、4h分别取用药部位皮肤组织制成匀浆,检测匀浆中干扰素活性。药物可渗透进入小型猪完整皮肤;在小型猪通透性增强和破损皮肤中,用药4h内,药物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与皮肤组织中药物活性相关,不同剂量组间和不同检测时间组间差异显著(P<0.05)。5μg/mL重组人干扰素α1b喷雾剂间隔4h用药可在用药局部起到抗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1B 喷雾剂 皮肤 动力学 小型猪
下载PDF
创新性皮肤局部外用药物研发应关注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谢松梅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3-315,共3页
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不充分、不全面、甚至缺乏,是目前皮肤局部外用药物研发和评价中遇见的常见问题。为此,本文探讨了在新药研发和评价中,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可选用的试验技术和方法以及各自优缺点。并结合审评实例进行了分析,以期为... 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不充分、不全面、甚至缺乏,是目前皮肤局部外用药物研发和评价中遇见的常见问题。为此,本文探讨了在新药研发和评价中,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可选用的试验技术和方法以及各自优缺点。并结合审评实例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该类药物的研发和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动力学 皮肤外用
下载PDF
创新性皮肤局部外用药物研发分析及对皮肤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雪梅 高强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7期52-55,74,共5页
人体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直接反映药物在皮肤中的变化规律。从而为药效的强度、作用量与靶点的关系和药效代谢规律提供直接数据的手段。有助于确定合理的剂量及间隔时间,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但目前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不足、不完整,... 人体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直接反映药物在皮肤中的变化规律。从而为药效的强度、作用量与靶点的关系和药效代谢规律提供直接数据的手段。有助于确定合理的剂量及间隔时间,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但目前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不足、不完整,是皮肤外用药物研发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为此本文探讨了新药研发与评价中可采用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及其优点与不足,通过对实例的综合分析评价,为该类药物的开发和评价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性皮肤 皮肤动力学 外用皮肤制剂 物研发分析
下载PDF
口服伊曲康唑在人皮肤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G.Cauwenbergh H.Degreef +5 位作者 J.Heykants R.Woestenborghs P.VanRooy K.Haeverans Leuven Beerse 《中国社区医师》 2006年第18期19-21,共3页
关键词 口服伊曲康唑 动力学研究 皮肤 血浆水平 口服抗真菌 角质层 治疗后 志愿者
下载PDF
微透析与经皮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1
5
作者 隗慧林 陈沄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5年第2期116-118,共3页
近20年来,微透析技术在皮肤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深入。微透析技术是一种膜取样技术,并需要连接分析装置。这一技术最初用于神经生理学研究,用于药物经皮渗透及皮肤中药物浓度的研究中,称为经皮微透析。就近10年来微透析技术在经皮药代... 近20年来,微透析技术在皮肤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深入。微透析技术是一种膜取样技术,并需要连接分析装置。这一技术最初用于神经生理学研究,用于药物经皮渗透及皮肤中药物浓度的研究中,称为经皮微透析。就近10年来微透析技术在经皮药代动力学方面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渗透 微透析技术 动力学 皮肤 神经生理学 研究 取样技术
下载PDF
抗真菌新药—联苯苄唑Ⅰ期临床试验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盈棋 王建国 +3 位作者 骆传环 邢瑞云 王作华 陈美云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79-79,共1页
Ⅰ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选择条件为经过体检无皮肤病、无药物接触过敏史、四周内未参加其它药物试验及年龄在20至60岁之间的健康人,男女各21人。最低起始浓度联苯苄唑溶液和霜剂均为0.2%,最高给药浓度溶液剂为1%,霜剂为10%。最低与最高... Ⅰ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选择条件为经过体检无皮肤病、无药物接触过敏史、四周内未参加其它药物试验及年龄在20至60岁之间的健康人,男女各21人。最低起始浓度联苯苄唑溶液和霜剂均为0.2%,最高给药浓度溶液剂为1%,霜剂为10%。最低与最高浓度间设3组。给药方法按斑贴法。贴敷后24、48、72h及至7天,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和自觉症状,并用分级法记录结果。试验结果表明:0.2%至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苯苄唑 Ⅰ期临床试验 动力学 皮肤反应 霜剂 物接触 物试验 浓度 起始浓度 斑贴法
下载PDF
DPK法对离子导入技术促进护肤用活性成分在皮肤的吸收过程研究
7
作者 崔俭杰 蔡安瑞 赵祎玮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5-541,共7页
化妆品需要足量的有效成分到达并保持在皮肤和浅表组织中发挥相应的功效。因此研究化妆品中有效成分在皮肤的吸收过程,对化妆品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物理促渗透技术促渗透效果例如离子导入技术的评价,采用Franz扩散池法、平行人... 化妆品需要足量的有效成分到达并保持在皮肤和浅表组织中发挥相应的功效。因此研究化妆品中有效成分在皮肤的吸收过程,对化妆品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物理促渗透技术促渗透效果例如离子导入技术的评价,采用Franz扩散池法、平行人工膜透性试验(PAMPA)法等均很难实现。皮肤药代动力学(DPK)评价试验药物与参比药物的皮肤渗透动力学等效性,也可以用于评价化妆品的渗透动力学的差异。选择30名志愿者在随机标记的区域分别使用4个面膜产品,包括完整电回路并含有促渗剂的面膜、完整电回路的面膜、破坏电回路并含有促渗剂的面膜、破坏电回路的面膜。30 min后,取掉面膜,用纸巾擦拭。使用D100胶带和压力棒撕脱21次。第1次粘贴的胶带丢弃,第2~21次放入离心管中冷冻保存。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进行测定。测试结果表明,带完整电回路并含有促渗剂的面膜活性物在角质层中的浓度最高,破坏电回路的面膜最差,带完整电回路和破坏电回路并含有促渗剂的面膜居中。DPK试验可以用于评价化妆品物理促渗透技术例如离子导入技术的渗透动力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动力学(dpk) 透皮 皮肤护理 离子导入
下载PDF
微透析(微灌注)技术在经皮给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汤宏敏 郑丽娥 +2 位作者 冯瑞妮 潘宪伟 陈华 《中国药品标准》 CAS 2024年第2期118-125,共8页
通过梳理微透析(微灌注)技术的原理及特性,总结其在经皮给药制剂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关建议,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经皮给制剂 微透析 皮肤开流微灌注 皮肤动力学
下载PDF
原花青素柔性纳米脂质体小鼠皮肤局部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6
9
作者 陈燕军 张军斌 +6 位作者 熊欣 武惠斌 顼佳音 金日显 郁宝剑 熊维政 黄璐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4,共4页
目的:制备原花青素柔性纳米脂质体,考察原花青素在小鼠腹部皮肤的滞留量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局部经皮给药的药动学,探讨柔性纳米脂质体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的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原花青素柔性纳米脂质体,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 目的:制备原花青素柔性纳米脂质体,考察原花青素在小鼠腹部皮肤的滞留量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局部经皮给药的药动学,探讨柔性纳米脂质体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的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原花青素柔性纳米脂质体,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时间给药皮肤中原花青素生物滞留量,DAS软件拟合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原花青素柔性纳米脂质体包封率为(72.52±8.63)%,平均粒径167.5 nm,Zeta电位-60.3,多分散指数0.309;在小鼠皮肤中滞留量的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结论:原花青素柔性纳米脂质体中有效成分能较快渗透进入皮肤,并在皮肤局部较长时间蓄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青素 柔性纳米脂质体 皮肤局部动力学
原文传递
微透析技术-同位素示踪法联用进行青藤碱贴剂的皮肤局部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英丰 于洋 周莉玲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7-151,共5页
目的:进行青藤碱贴剂的皮肤局部药动学研究。方法:微透析技术与同位素示踪法联用,以HPLC-UV和液闪计数仪为检测工具,以微透析探针为采样手段,将线性微透析探针植入大鼠皮下组织,采用释放量法测定青藤碱皮肤相对损失率,实时、活体、动态... 目的:进行青藤碱贴剂的皮肤局部药动学研究。方法:微透析技术与同位素示踪法联用,以HPLC-UV和液闪计数仪为检测工具,以微透析探针为采样手段,将线性微透析探针植入大鼠皮下组织,采用释放量法测定青藤碱皮肤相对损失率,实时、活体、动态监测青藤碱皮下组织浓度。皮肤微透析样品浓度经相对损失率校正后进行房室和非房室模型拟合。结果:房室模型拟合不佳。非房室模型参数显示皮肤药物浓度达峰时间约6.3 h,平均滞留时间MRT约18 h。结论:微透析法较好的采集了青藤碱贴剂经皮给药的皮肤局部药动学特征,是局部药动学良好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藤碱贴剂 微透析技术 同位素示踪法 皮肤局部动力学
原文传递
HPLC-UV法测定皮肤给药后大鼠血浆5-(4-苯氧丁氧基)补骨脂素浓度 被引量:1
11
作者 郝彬 李欣燕 +1 位作者 周向军 王永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11期1234-1239,共6页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5-(4-苯氧丁氧基)补骨脂素[5-(4-phenoxybutoxy)psoralen,PAP-1]高效液相色谱-紫外(HPLC-UV)测定方法,并用于大鼠皮肤给药后血浆PAP-1浓度的测定。方法:以异欧前胡素为内标,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应用Ultimate Col...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5-(4-苯氧丁氧基)补骨脂素[5-(4-phenoxybutoxy)psoralen,PAP-1]高效液相色谱-紫外(HPLC-UV)测定方法,并用于大鼠皮肤给药后血浆PAP-1浓度的测定。方法:以异欧前胡素为内标,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应用Ultimate Column AQ-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311 nm;采用PAP-1与内标峰面积比值进行定量。大鼠皮肤给药PAP-1,检测不同时间血药浓度。结果:本方法最低检测限为5.3μg/L(S/N>10),线性范围为5.3~2120μg/L,血浆中PAP-1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为2.3%~6.0%,准确度为102%~105%,回收率为83.1%~86.5%。大鼠15 mg/kg皮肤给药后,PAP-1在4 h达峰。雄性和雌性大鼠的AUC分别为256和1209μg.L-1.h,Cmax分别为74和225μg/L。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简便高效,可用于测定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中PAP-1的浓度。本文首次报道大鼠PAP-1皮肤给药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药代参数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4-苯氧丁氧基)补骨脂素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 皮肤 动力学 性别差异
下载PDF
贝沙罗汀软胶囊在复发难治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2
作者 董梅 高晶 +2 位作者 韩晓红 邢鐠元 石远凯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961-1965,共5页
目的:评价贝沙罗汀在复发难治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方法:建立荧光液相色谱法,以乙腈、乙酸铵、乙酸等为流动相成分,在激发波长260 nm、发射波长430 nm的色谱条件下进行方法学考察及血药浓度测定。所得到的血药浓度... 目的:评价贝沙罗汀在复发难治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方法:建立荧光液相色谱法,以乙腈、乙酸铵、乙酸等为流动相成分,在激发波长260 nm、发射波长430 nm的色谱条件下进行方法学考察及血药浓度测定。所得到的血药浓度以DAS 2.0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程序进行参数计算。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贝沙罗汀口服300 mg.m-2,qd,连用4周,进行单剂量和多剂量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建立的荧光液相色谱法在10~1 000 ng.mL-1之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在空白血浆中20,100和800 ng.mL-1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79.49%8,7.06%和78.56%。血药浓度测定结果显示,5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口服贝沙罗汀软胶囊300 mg.m-2,服药d 1和连续服药d 28的Cmax分别为366.31和652.44 ng.mL-1;Tmax分别为1.80和1.88 h;t1/2分别为2.56和3.18 h;AUC0~t分别为1 680.96和2 133.34ng.mL-1.h。结论:建立的荧光液相色谱法稳定,敏感性高。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口服300 mg.m-2的贝沙罗汀软胶囊后吸收较快,连续服药d 28时峰浓度高于服药d 1时峰浓度近1倍,可见贝沙罗汀在受试者体内有一定的蓄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沙罗汀 皮肤T细胞淋巴瘤 动力学
原文传递
在体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13
作者 程芳 李小静 +1 位作者 陈沄 孙建方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年第3期165-168,共4页
在体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直接反应出药物在皮内的变化规律,是研究外用药及系统用药后,药物在靶部位作用强度、量-效关系、代谢规律的直接手段,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给药剂量及间隔,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实验的模型和方法主要包括胶带黏贴... 在体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直接反应出药物在皮内的变化规律,是研究外用药及系统用药后,药物在靶部位作用强度、量-效关系、代谢规律的直接手段,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给药剂量及间隔,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实验的模型和方法主要包括胶带黏贴试验、皮肤微透析、吸疱试验、组织活检、琼脂凝胶板试验及光谱分析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动力学 方法
原文传递
4-氨喹啉类抗疟药在皮肤科临床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顾有守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1996年第1期56-59,共4页
自本世纪50年代起,抗疟药就开始用于皮肤科临床,对某些皮肤科疾患,尤其是红斑狼疮(LE)、光线性皮肤病和某些血管炎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本科有关的抗疟药主要有属于9-氨吖啶类的阿的平和属于4-氨喹啉类的氯喹和羟氯喹。
关键词 4-氨喹啉 抗疟 动力学 副作用 皮肤 方法
下载PDF
微透析技术在皮肤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芳 胡晋红 朱全刚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期30-33,共4页
近20年来,微透析技术在皮肤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日趋深入和广泛。皮肤微透析技术是应用半透膜两侧溶质被动自由弥散的原理,动态地监测真皮组织间液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浓度的新技术。本文就近10年来微透析技术在皮肤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作一... 近20年来,微透析技术在皮肤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日趋深入和广泛。皮肤微透析技术是应用半透膜两侧溶质被动自由弥散的原理,动态地监测真皮组织间液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浓度的新技术。本文就近10年来微透析技术在皮肤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动力学 微透析 皮肤 综述
下载PDF
伏立诺他在皮肤 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靖 秦永平 +5 位作者 苗佳 章丽 刘雯 舒世清 王颖 朱晓红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2118-2120,共3页
目的评价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患者口服伏立诺他胶囊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 2例CTCL患者分别于早餐后单次顿服伏立诺他胶囊200,400mg,于各个时间采集血液,用HPLC-MS/MS法测定人血清中伏立诺他(SHA)、M2代谢物(M2)的浓度,用Win Nonlin ... 目的评价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患者口服伏立诺他胶囊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 2例CTCL患者分别于早餐后单次顿服伏立诺他胶囊200,400mg,于各个时间采集血液,用HPLC-MS/MS法测定人血清中伏立诺他(SHA)、M2代谢物(M2)的浓度,用Win Nonlin 6.1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单次口服伏立诺他200,400 mg后,伏立诺他的Cmax分别为262.95,257.46 ng·m L-1;t1/2分别为1.86,2.52 h;tmax分别为3.00,4.00 h;AUC0-t分别为638.13,1503.14ng·m L-1·h。M2的Cmax分别为450.88,652.70 ng·m L-1;t1/2分别为80.21,14.14h,tmax均为4.00 h,AUC0-t分别为2292.03,4848.29 ng·m L-1·h。2例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伏立诺他体内过程个体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诺他 皮肤T细胞淋巴瘤 单次给 动力学
原文传递
U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伏立诺他的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晓红 李宁 +5 位作者 宋媛媛 董梅 陈闪闪 杜萍 王建飞 石远凯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30-1535,共6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人血浆中伏立诺他的浓度,评价伏立诺他胶囊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血浆经乙腈蛋白沉淀后,采用Waters Acquity-UPLC BEHC18色谱柱(2.1 mm×50 mm...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人血浆中伏立诺他的浓度,评价伏立诺他胶囊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血浆经乙腈蛋白沉淀后,采用Waters Acquity-UPLC BEHC18色谱柱(2.1 mm×50 mm,1.7μm)作为分析柱,以0.5%乙酸水(A)-0.5%乙酸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0.2 min,20%B;0.2-1.7min,20%B→90%B,1.7-2.2 min,90%B;2.3-3.0 min,90%B→20%B),流速0.3 mL·min-1,进样器内温度4℃,柱温40℃;电喷雾离子化(ESI+)串联质谱检测,喷雾电压5 kV,温度450℃,去簇电压、入口电压及碰撞室出口电压值分别为90、10和13 V;伏立诺他和苯海拉明(内标)的多反应监测(MRM)扫描离子对分别为m/z 265.3→232.0和m/z 256.1→167.0。受试者给予伏立诺他口服治疗(400 mg·d-1),分别采集第1 d及第22 d静脉血以进行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伏立诺他浓度在1-10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最小检出浓度为0.1 ng·mL-1;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4%,准确度为87.6%-109.2%;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分别为93.6%-105.7%和92.3%-93.5%。共完成4例受试者的单次给药(400 mg·d-1)药代动力学分析,达峰浓度(Cmax)为(402.5±50.2)ng·mL-1,半衰期(T1/2)为(2.0±2.3)h;多次给药(400 mg·d-1,连续22 d)的Cmax为(800±247.2)ng·mL-1,T1/2为(2.04±1.4)h,蓄积指数为1.00,未见明显蓄积。结论:该方法的样本前处理简单,样本检测时间为3 min,适用于伏立诺他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高通量检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诺他血浓度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皮肤T细胞淋巴瘤 动力学
原文传递
天山雪莲微乳的小鼠局部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1
18
作者 邢建国 王新春 +3 位作者 马晓莉 袁勇 王丽萍 陈卫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53-156,共4页
目的:制备天山雪莲微乳,考察天山雪莲微乳在小鼠腹部皮肤滞留量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局部经皮给药的药代动力学,探讨其皮肤吸收作用。方法:测定制备样品的Zeta电位、多分散指数、粒径分布等理化指标;以绿原酸、芦丁为指标性成分,采用HPLC测... 目的:制备天山雪莲微乳,考察天山雪莲微乳在小鼠腹部皮肤滞留量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局部经皮给药的药代动力学,探讨其皮肤吸收作用。方法:测定制备样品的Zeta电位、多分散指数、粒径分布等理化指标;以绿原酸、芦丁为指标性成分,采用HPLC测定不同给药时间皮肤中绿原酸、芦丁生物滞留量,DAS软件拟合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天山雪莲微乳平均粒径54.51 nm,多分散系数0.281,Zeta电位-0.687 mV;在小鼠皮肤中滞留量的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结论:天山雪莲微乳中有效成分能较快渗透进入皮肤,并在皮肤局部较长时间蓄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雪莲 微乳 皮肤局部 动力学
原文传递
皮肤微透析技术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利 MARY S +1 位作者 周光平 HUMBERT Ph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45-347,共3页
皮肤微透析技术是应用半透膜两侧溶质被动自由弥散原理 ,动态地监测真皮组织间液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浓度的新技术。本文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综述了近年在皮肤病理生理学。
关键词 皮肤微透析 透析原理 影响因素 皮肤 理学 动力学
下载PDF
丹参素在大鼠皮肤组织中分布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陆怡 鲁澄宇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39,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液后丹参素在皮肤中的分布动力学。方法:采用液液萃取法对血清和皮肤样品进行预处理,以对羟基苯甲酸为内标,甲醇-1%冰醋酸(8∶92)为流动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于280 nm处检测,保留时间和光谱图进行定性分析... 目的:研究大鼠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液后丹参素在皮肤中的分布动力学。方法:采用液液萃取法对血清和皮肤样品进行预处理,以对羟基苯甲酸为内标,甲醇-1%冰醋酸(8∶92)为流动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于280 nm处检测,保留时间和光谱图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大鼠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液后在血清和皮肤中检测到丹参素,用所建立的方法绘制了其经时血药浓度和皮肤组织中的药浓度表格。结论:大鼠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液后,丹参素可在皮肤中快速分布,其动力学类型属一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素 复方丹参注射液 皮肤 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