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五个汗孔角化病家系的临床和遗传特点
被引量:
3
1
作者
张学奇
杨森
+9 位作者
郭勇
林达
林国书
杨春俊
李明
李诚让
李卉
王中影
葛宏松
张学军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49-552,共4页
目的 调查5个3种类型汗孔角化病家系的临床和遗传资料,进而分析3种类型汗孔角化病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点。方法 当5个家系先证者的临床诊断明确后(主要诊断依据是特征性皮损和组织病理),现场调查家系资料,对每个家系的家庭成员进行相关...
目的 调查5个3种类型汗孔角化病家系的临床和遗传资料,进而分析3种类型汗孔角化病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点。方法 当5个家系先证者的临床诊断明确后(主要诊断依据是特征性皮损和组织病理),现场调查家系资料,对每个家系的家庭成员进行相关临床检查和遗传调查。这5个家系包括3个播散性浅表光线性汗孔角化病(DSAP,共266人,其中患者100例)家系,1个散发性跖汗孔角化病及播散性汗孔角化病(PPPD,共90人,其中患者26例)家系和1个经典斑块型(PM,共34人,其中患者17例)家系。结果 5个家系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都具有以边缘呈堤状隆起、中央萎缩的典型皮损,有角化不全细胞柱的病理变化。可分为3种亚型,每一类型各有自身特色。DSAP型是汗孔角化病的一种常见类型,疾病初发年龄较其他类型早(一般8-20岁),初发皮损在颜面部。PPPD型初发年龄为14-20岁,初发皮损为掌跖部或面部,初发皮损为掌跖部者病情较重,初发皮损为面部者病情较轻。PM型的初发年龄较迟,为20-30岁,初发皮损为前臂、手背、耳际和前额等非特定部位。PPPD型家系和PM型家系都有汗孔角化病不同类型的共存现象。结论 汗孔角化病是一种具有不同表现度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多种临床类型和不同的遗传基础,不同临床类型间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孔角化病
家系
临床症状
遗传
特点
皮肤遗传病
原文传递
斑驳病的一种新的KIT基因突变
被引量:
5
2
作者
邓伟平
陆春
+2 位作者
朱国兴
林群娣
冯佩英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5-547,共3页
目的研究1个斑驳病家系先证者及其母亲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经组织病理、电镜检查结合典型的临床特征确立斑驳病的诊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1个斑驳病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家系中先证者存在KIT基因第1833位G&g...
目的研究1个斑驳病家系先证者及其母亲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经组织病理、电镜检查结合典型的临床特征确立斑驳病的诊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1个斑驳病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家系中先证者存在KIT基因第1833位G>A,导致V604I。100名健康对照者及其它家庭成员不存在此突变。结论V604I是引起该家系临床表型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驳病
KIT基因
基因突变
V6041
常染色体显性
皮肤遗传病
临床表现
电镜检查
原文传递
题名
五个汗孔角化病家系的临床和遗传特点
被引量:
3
1
作者
张学奇
杨森
郭勇
林达
林国书
杨春俊
李明
李诚让
李卉
王中影
葛宏松
张学军
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
温州医学院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
出处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49-552,共4页
基金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863计划项目(2001AA227031)
文摘
目的 调查5个3种类型汗孔角化病家系的临床和遗传资料,进而分析3种类型汗孔角化病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点。方法 当5个家系先证者的临床诊断明确后(主要诊断依据是特征性皮损和组织病理),现场调查家系资料,对每个家系的家庭成员进行相关临床检查和遗传调查。这5个家系包括3个播散性浅表光线性汗孔角化病(DSAP,共266人,其中患者100例)家系,1个散发性跖汗孔角化病及播散性汗孔角化病(PPPD,共90人,其中患者26例)家系和1个经典斑块型(PM,共34人,其中患者17例)家系。结果 5个家系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都具有以边缘呈堤状隆起、中央萎缩的典型皮损,有角化不全细胞柱的病理变化。可分为3种亚型,每一类型各有自身特色。DSAP型是汗孔角化病的一种常见类型,疾病初发年龄较其他类型早(一般8-20岁),初发皮损在颜面部。PPPD型初发年龄为14-20岁,初发皮损为掌跖部或面部,初发皮损为掌跖部者病情较重,初发皮损为面部者病情较轻。PM型的初发年龄较迟,为20-30岁,初发皮损为前臂、手背、耳际和前额等非特定部位。PPPD型家系和PM型家系都有汗孔角化病不同类型的共存现象。结论 汗孔角化病是一种具有不同表现度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多种临床类型和不同的遗传基础,不同临床类型间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
关键词
汗孔角化病
家系
临床症状
遗传
特点
皮肤遗传病
Keywords
Porokeratosis
Pedigree
分类号
R758.5 [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斑驳病的一种新的KIT基因突变
被引量:
5
2
作者
邓伟平
陆春
朱国兴
林群娣
冯佩英
机构
广东省人民医院皮肤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
中山医学院遗传学教研室
出处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5-547,共3页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31655)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研究基金~~
文摘
目的研究1个斑驳病家系先证者及其母亲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经组织病理、电镜检查结合典型的临床特征确立斑驳病的诊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1个斑驳病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家系中先证者存在KIT基因第1833位G>A,导致V604I。100名健康对照者及其它家庭成员不存在此突变。结论V604I是引起该家系临床表型的原因。
关键词
斑驳病
KIT基因
基因突变
V6041
常染色体显性
皮肤遗传病
临床表现
电镜检查
Keywords
piebaldism
KIT gene
gene mutation
分类号
R758.5 [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R596 [医药卫生—内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五个汗孔角化病家系的临床和遗传特点
张学奇
杨森
郭勇
林达
林国书
杨春俊
李明
李诚让
李卉
王中影
葛宏松
张学军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3
原文传递
2
斑驳病的一种新的KIT基因突变
邓伟平
陆春
朱国兴
林群娣
冯佩英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5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