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斑病对中华鲟皮肤黏膜层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1
作者 田甜 张建明 +2 位作者 张德志 朱欣 李洋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6-192,共7页
花斑病是近年来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疾病。为探索用于监测中华鲟健康状况的菌群标志物,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了健康和患花斑病中华鲟幼鱼皮肤黏膜层微生物菌群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与健康中华鲟相比... 花斑病是近年来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疾病。为探索用于监测中华鲟健康状况的菌群标志物,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了健康和患花斑病中华鲟幼鱼皮肤黏膜层微生物菌群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与健康中华鲟相比,患病中华鲟皮肤黏膜层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下降(p<0.001)。在属分类水平上,健康中华鲟皮肤黏膜层的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norank_f_Muribaculaceae、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患病中华鲟皮肤黏膜层的优势菌属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不动杆菌属,其中黄杆菌属占比78.38%。通过差异显著性分析,获得了5种反映中华鲟健康状态的敏感菌群。研究表明,与健康中华鲟相比,花斑病破坏了中华鲟皮肤黏膜层正常的微生态稳态结构,优势菌群由乳杆菌属、不动杆菌属等转变为黄杆菌属;因此黄杆菌属可作为监测中华鲟花斑病病原的菌群标志物,其相对丰度可用于评估中华鲟的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花斑病 高通量测序 皮肤黏膜层 菌群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