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2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听觉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变患者认知功能评估中的价值
1
作者 戴洁 胡洁 +1 位作者 张冉 宋为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观察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变(SIVD)中老年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波形变化特点,探讨ERP技术对SIVD中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选取8例临床明确诊断为SIVD的卒中患者为SIVD组,记录其完成主动性听觉Oddball范式任务时的... 目的:观察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变(SIVD)中老年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波形变化特点,探讨ERP技术对SIVD中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选取8例临床明确诊断为SIVD的卒中患者为SIVD组,记录其完成主动性听觉Oddball范式任务时的ERP波形,并行简易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选取8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被试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IVD组额区导联N2复合波及N2b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MSE及MoCA分值减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IVD损伤可能主要影响N2复合波的波形变化,故在评估此类患者的认知功能时,可以将N2复合波及N2b的潜伏期作为一种客观的观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功能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变 事件相关电位
下载PDF
糖尿病前期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影响
2
作者 李美锡 成斯琪 +4 位作者 谢小华 牛小莉 牛亚丽 王天俊 吕佩源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77-282,294,共7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障碍(SIVC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7月于作者医院就诊的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242例。依据认知功能分为血管性痴呆组(VaD),轻度认知障碍组(vMCI)以及无认知障碍...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障碍(SIVC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7月于作者医院就诊的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242例。依据认知功能分为血管性痴呆组(VaD),轻度认知障碍组(vMCI)以及无认知障碍组(NoCI),记录并应用单因素分析比较各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以及颅内脑白质病变(WMLs)的Fazekas评分、腔隙性脑梗死评级等影像学指标的差异,并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纳入有序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SIVD发生SIVCI的危险因素。结果VaD组及vMCI组的受教育程度低于NoCI组,高血压、糖代谢异常的患者比例高于NoCI组,而VaD组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于vMCI组(均P<0.05),VaD组与vMCI组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前期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D组的MMSE评分低于vMCI组及NoCI组,重度WMLs患者比例高于vMCI组及NoCI组,vMCI组MMSE评分低于NoCI组(均P<0.05),vMCI组与NoCI组的重度WMLs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糖尿病〔OR(95%CI)=2.921(1.636~5.215),P=0.001〕及糖尿病前期〔OR(95%CI)=2.743(1.461~5.150),P=0.002〕均是SIVD患者发生SIVCI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低〔OR(95%CI)=0.861(0.811~0.914),P=0.001〕、有高血压史〔OR(95%CI)=1.867(1.089~3.201),P=0.023〕、重度WMLs〔OR(95%CI)=2.227(1.344~3.690),P=0.002〕也是发生SIVCI的危险因素。结论除了受教育程度低、高血压史以及重度WMLs以外,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也是SIVD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对SIVD患者早期进行糖代谢筛查,在糖尿病前期进行血糖干预有助于预防SIVCI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前期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障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β淀粉样蛋白和壳多糖酶3样蛋白1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
3
作者 李艳华 李阔 +4 位作者 姬春雪 王丽轩 黄少越 郭建 李东旭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823-827,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D)患者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和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5月沧州市中心医院ICD患者298例(ICD组)、健康体检者300名(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TM...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D)患者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和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5月沧州市中心医院ICD患者298例(ICD组)、健康体检者300名(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TM)、斑块积分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分别分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并检测血清Aβ、CHI3L1、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采用偏相关分析评估血清Aβ、CHI3L1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ICD组血清TG、TC、LDL-C、Aβ和CHI3L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指标2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血清Aβ和CHI3L1水平依次升高(P<0.001)。轻度硬化组、中度硬化组和重度硬化组血清Aβ和CHI3L1水平依次升高(P<0.001)。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血清Aβ、CHI3L1水平依次升高(P<0.001)。血清Aβ和CHI3L1水平与ITM、斑块积分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P<0.001)。结论ICD患者血清Aβ和CHI3L1水平升高,且与颈动脉病变密切相关,或可作为反映ICD患者颈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淀粉样蛋白 壳多糖酶3样蛋白1 颈动脉病变 缺血性血管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
4
作者 冯国丽 王雪 刘永华 《当代医学》 2024年第7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2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每组...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2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每组101例。常规组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联合组采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视野平均缺损(MD)、最佳矫正视力(BCV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血管内皮素(ET-1)水平及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MD、BCVA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EGF、ET-1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视力,改善视野缺损情况,有效降低血清ET-1、VEGF水平,并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皮质激素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额叶白质病变对认知领域的损害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董荃 徐群 李焰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的额叶的白质病变(WML)累及的认知功能域。方法将50例SIVD患者,根据额叶WML评分的严重程度,分为严重WML组(视觉评分>3分)27例和轻度WML组(视觉评分≤3分)23例。另以7例无SIVD的人群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的额叶的白质病变(WML)累及的认知功能域。方法将50例SIVD患者,根据额叶WML评分的严重程度,分为严重WML组(视觉评分>3分)27例和轻度WML组(视觉评分≤3分)23例。另以7例无SIVD的人群作为对照。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全套的认知心理学测查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组间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轻度WML组和对照组相比,严重WML组的非额叶白质评分、额叶腔隙灶数目明显增多(均P=0.000);与轻度WML组相比,严重WML组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明显降低(P=0.047);且执行功能相关的认知评分明显降低(P=0.006),在调整了额叶的腔隙灶数量后,该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38)。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对注意执行Z分显著影响的因素为额叶WML评分(P=0.000)。结论在SIVD患者中,额叶的WML主要累及执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 额叶 白质病变 执行功能
下载PDF
眼底血管病变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
6
作者 叶兰香 陈俊斌 李雪莲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541-544,共4页
目的:探讨眼底血管病变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H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3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已行静脉溶栓治疗,且能配合坐立位行眼底照相... 目的:探讨眼底血管病变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H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3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已行静脉溶栓治疗,且能配合坐立位行眼底照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知情同意后均于溶栓24 h后复查头部MR明确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及是否发生溶栓后HT,坐立位行双侧眼底照相。按照患者是否发生HT,分成非HT组(346例)和HT组(48例),比较其基本资料、眼底血管病变情况。结果:比较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饮酒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狭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患者眼底血管病变中出血斑、硬性渗出、棉絮斑、动静脉交叉征、微血管瘤发生率均高于未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腹血糖、严重的眼底血管病变(出血斑、动静脉交叉征),是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提高监测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出血转化 眼底血管病变
下载PDF
动脉瘤栓塞后非缺血性脑增强病变1例
7
作者 于瑾 范雪怡 +2 位作者 邓馨 李华 钱海蓉 《武警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69-71,共3页
迟发性非缺血性脑增强(non-ischemic cerebral enhancing,NICE)病变是颅内动脉瘤及大动脉病变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后的一种罕见并发症,影像学特征是软脑膜、皮质和皮质下的点状、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病灶,伴周围血管源... 迟发性非缺血性脑增强(non-ischemic cerebral enhancing,NICE)病变是颅内动脉瘤及大动脉病变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后的一种罕见并发症,影像学特征是软脑膜、皮质和皮质下的点状、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病灶,伴周围血管源性水肿,病灶分布在EVT区域内。本文报道1例颅内动脉瘤栓塞后迟发NICE病变的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以提高对NICE病变的早期识别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性非缺血性脑增强病变 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 亲水聚合物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执行功能损害与脑白质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董艳红 李玲 +6 位作者 吕佩源 王建华 吴杰 吴晶 赵华东 金曼 范鸣玥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97-1101,共5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执行功能损害、MRI脑白质病变和DTI脑白质的微结构变化及其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应用Stroop色词测验(CWT)、连线测验(TMT)和积木测试(BDT)评价24例SIVD患者和14例认知正常老年人的执行功能,其中SIVD患...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执行功能损害、MRI脑白质病变和DTI脑白质的微结构变化及其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应用Stroop色词测验(CWT)、连线测验(TMT)和积木测试(BDT)评价24例SIVD患者和14例认知正常老年人的执行功能,其中SIVD患者分为痴呆(VD)组12例,认知障碍无痴呆(VCIND)组12例;依据年龄相关白质改变的评分方法(ARWMCrs)测量常规MRI上白质病变程度,同时应用DTI分别测定额、颞、顶、枕叶及胼胝体压部白质正常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率(MD)值,分析各影像学测量指标与执行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VD组执行功能三项测验均显著减退,VCIND组BDJ评分降低,TMT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较,VD、VCIND组白质病变评分增高,分别为12.820±3.573、10.500±2.953(P<0.05);胼胝体压部MD值均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VD患者双额叶、右颞叶、右枕叶、双顶叶及胼胝体压部FA值下降(P<0.05);VCIND组左额叶、双顶叶白质FA值下降(P<0.05);(3)与SIVD患者执行功能相关的影像学指标有:左额叶、双颞叶、右顶叶白质正常区FA值、胼胝体压部MD值(P<0.05)。结论 (1)SIVD患者存在执行功能障碍,与其脑白质病变程度可能有关;(2)DTI可以显示SIVD患者常规MRI无法显示的脑白质选择性微结构损害;(3)SIVD患者的多个脑白质区FA及MD与CWT、TMT和BDT存在相关性,提示白质微结构的损害可能反映执行功能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 执行功能 核磁共振 脑白质病变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晓 李旭 +1 位作者 翟瑜如 李波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4170-4171,共2页
目的评价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ON)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1960~2011年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试验及研究资料,通过评价文献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对视力、视野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合... 目的评价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ON)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1960~2011年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试验及研究资料,通过评价文献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对视力、视野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合并统计量进行定量系统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组患者:ION视力改善合并OR:1.75,95%CI(1.22~2.51);Non-arteritic ION视力改善合并OR:2.22,95%CI(1.46~3.38);ION视野改善OR:1.93,95%CI(1.23~3.02)。与对照组相比,口服泼尼松组患者:ION视力改善合并OR:2.24,95%CI(1.47~3.42)。结论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对非动脉炎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力的改善以及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野的改善均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口服泼尼松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力的改善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类固醇类药物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META分析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及其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贺波 齐亚超 +9 位作者 吕佩源 赵宝华 郭宗成 王天俊 张和振 刘昌林 靳玮 李玲 赵大卫 王建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5-489,共5页
目的观察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确定SIVD患者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Erkinjuntti提出的MRI诊断标准入选SIVD患者70例,根据神经心理学评估分为认知正常(NCI)组和血管性认知损害(VCI)组;详细记录其血管性... 目的观察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确定SIVD患者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Erkinjuntti提出的MRI诊断标准入选SIVD患者70例,根据神经心理学评估分为认知正常(NCI)组和血管性认知损害(VCI)组;详细记录其血管性危险因素、症状和体征,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多数(81.4%)患者表现为肢体肌力减退,其次为步态不稳和构音障碍(分别为40.0%、20.0%),但症状较轻;饮水呛咳和尿失禁各占14.3%。50例(71.4%)患者可检出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体征;假性延髓麻痹和锥体外系体征者分别为10例、7例(14.3%、10.0%),共济失调步态异常者仅5例(7.1%)。NCI组和VCI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CI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CI组(P<0.05),贫血、饮酒和吸烟史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仅证实有高血压、糖尿病的SIVD患者更易出现认知损害(P<0.05),其OR值分别为5.265(1.563,17.731),3.445(1.008,11.772),高脂血症〔OR3.649(0.974,11.466);P=0.027〕对SIVD患者出现认知损害所起的作用尚不能明确。结论年龄可能并不是SIVD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SIVD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可能为高血压、糖尿病,而高脂血症与SIVD认知损害的关系尚不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 临床特征 认知损害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弥散张量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徐群 周滟 +2 位作者 曹雯炜 林岩 李焰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35-539,共5页
目的明确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皮质下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识别作用。方法42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sease,SIVD)患者经过认知测试,被分为无认知障碍(no cognitive impairment,NCI... 目的明确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皮质下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识别作用。方法42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sease,SIVD)患者经过认知测试,被分为无认知障碍(no cognitive impairment,NCI)组,血管性认知障碍非痴呆(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组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组。分析其认知测试指标与DTI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VCIND组、VaD组全脑白质平均弥散度(mean diffusivity,MD)分别为(0.89±0.05)×10-9m2.s-1和(0.93±0.05)×10-9m2.s-1,与NCI组(0.84±0.03)×10-9m2.s-1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VCIND组、VaD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分别为(0.35±0.02)和(0.34±0.02),与NCI组(0.37±0.02)相比,亦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全脑白质MD与注意执行功能和记忆功能测验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8和-0.500,均P<0.01;FA值与注意执行功能和记忆功能测验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439和0.411,均P<0.01。排除VaD患者后,MD与注意执行功能的相关系数为-0.401,P<0.05。结论 VCIND和VaD组的MD和FA值与NCI组有统计学差异,SIVD患者的注意执行与记忆功能与白质完整性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 血管性认知障碍 弥散张量磁共振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与糖代谢的关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战辉 张蕾 +2 位作者 何志聪 李文娟 傅建群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病变与糖代谢的关系。方法 122例ICVD患者根据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44例)、糖耐量减低(IGT)组(27例)及糖尿病(DM)组(51例),对各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病变与糖代谢的关系。方法 122例ICVD患者根据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44例)、糖耐量减低(IGT)组(27例)及糖尿病(DM)组(51例),对各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3组间颈动脉病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DM组年龄明显高于NGT组(P〈0.05),IGT组三酰甘油(TG)水平明显高于NGT组(P〈0.05)。3组间负荷后血糖峰值差(PGS)、0-120 min血糖-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120)、OGTT 2 h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DM组和IGT组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及管腔狭窄发生率高于NGT组(均P〈0.05)。糖耐量异常的ICVD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AUC0-120、负荷后血糖最大值(PGmax)及PGS呈正相关(r=0.231,r=0.168,r=0.191;均P〈0.05)。结论 ICVD患者随糖代谢异常程度增加,其颈动脉的病变程度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血管 颈动脉病变 糖代谢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脑梗死灶MRI的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朱向会 李玲 +5 位作者 杨运旗 张天鉴 欧波 黄青 刘桂成 何银志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1年第6期588-591,共4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病理生理特点。方法纳入45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及51例作为对照的无痴呆型脑梗死患者,使用磁共振扫描仪对纳入对象进行扫描,比较其皮质下病灶部位、梗死灶大小及数目。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病理生理特点。方法纳入45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及51例作为对照的无痴呆型脑梗死患者,使用磁共振扫描仪对纳入对象进行扫描,比较其皮质下病灶部位、梗死灶大小及数目。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VD患者梗死病灶的分布在基底节区内囊前肢、尾状核,以及额叶、半卵圆中心丘脑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SIVD患者基底节区内囊前肢、尾状核、豆状核及半卵圆中心后部、丘脑梗死灶数目较多(P<0.05或P<0.01),SIVD患者在颞叶、侧脑室体旁白质前部、半卵圆中心丘脑及前部区域梗死病灶体积增加较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皮质下梗死灶的部位、数目、体积与皮质下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MRI 梗死灶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的关系 被引量:13
14
作者 潘永进 周树虎 +1 位作者 陈翔 曹茂红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关系。方法采用MMSE、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 CA)及临床痴呆量表(CDR)评价60例SIVD患者(SIVD组)和45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应用DTI技...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关系。方法采用MMSE、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 CA)及临床痴呆量表(CDR)评价60例SIVD患者(SIVD组)和45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应用DTI技术测量患者脑白质不同感兴趣区(ROI)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SIVD组用常规头颅MRI采用年龄相关白质改变(ARWMC)评分方法对侧脑室周围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与SIVD组比较,正常对照组MMSE及Mo CA评分显著增高,CDR评分显著降低(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IVD组双侧额叶前部、双侧侧脑室前角区及后角区的FA值显著下降,ADC值显著升高(P〈0.05∽0.01)。其余各区FA及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VD组ARWMC评分为1分11例(18.3%),2分31例(51.7%),3分18例(30.0%)。正常对照组中5人(11.1%)为1分。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IVD组ARWMC评分与双侧侧脑室前角区及后角区FA值呈负相关(r=-0.912,P〈0.01),与ADC值呈正相关(r=0.891,P〈0.01)。双侧额叶前部皮质下白质及海马区FA值与MMSE及Mo CA评分呈正相关(P〈0.05∽0.01)。结论 SIVD患者多个ROI的FA值降低及ADC值的增高程度,可以反映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脑白质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认知功能
下载PDF
^(13)N-NH_3PET脑血流灌注显像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被引量:12
15
作者 乔穗宪 唐安戊 +8 位作者 王丽娟 刘新通 袁彦伯 陈立光 罗耀武 张祥松 王淑侠 刘斌 徐卫平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74-276,T002,共4页
目的 探讨13 N NH3 PE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例健康志愿者 ,2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静脉注射13 N NH3 740~ 92 5MBq ,3~ 5min后行T +E二维方式脑血流灌注显像。图像分析采用视图分析和脑皮质标... 目的 探讨13 N NH3 PE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例健康志愿者 ,2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静脉注射13 N NH3 740~ 92 5MBq ,3~ 5min后行T +E二维方式脑血流灌注显像。图像分析采用视图分析和脑皮质标准摄取值 (SUV)半定量分析 ,镜像比值法测量左 /右两侧相应脑区SUV比值 (SUV_r)。其中 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行乙酰唑胺 (ACZ)脑负荷试验 ,观察口服ACZ前后脑区影像、SUV和SUV_r变化。结果 正常左 /右脑区平均SUV_r为0 .99± 0 .15 ,患侧 /健侧 (L/N)比值 <0 .85为稀疏区 ,<0 .7为缺损区。 13例TIA 13 N NH3 PET显像示 7例阳性 ,8例行MRI 2例阳性 ,6例行CT 1例阳性。 7例TIA13 N NH3 PET显像阳性患者发现 2 9个缺血灶 ,平均SUV 1.78± 0 .41,低于对照组 (2 .5 1± 0 .5 2 ,t=8.78,P <0 .0 5 )。脑梗死 (CI)患者共发现 13个梗死灶 ,平均SUV 1.0 5± 0 .2 3 ,明显低于对照组和TIA组 (t =5 .9,P <0 .0 0 1)。 9例ACZ脑负荷试验 ,缺血灶由静息 2 9处增至 3 5处 ,检出率提高 17.1% ;TIA阳性率由 5 3 .8%提高到 62 .5 % ;静息平均SUV_r为 0 .87± 0 .11,口服ACZ后减低至 0 .77± 0 .0 7(t=6.47,P <0 .0 5 )。结论 13 N NH3 PET脑灌注显像安全、无创伤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脑血流灌注显像 诊断 缺血性血管病变 氮放射性同位素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与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的相关研究(英文) 被引量:16
16
作者 白芝兰 张秋娟 +1 位作者 薛冠英 齐乃新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0期1964-1966,共3页
背景: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在脑血管病中最为常见,但其具体的影像学表现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在双盲情况下采用完全随机相互对照的横断... 背景: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在脑血管病中最为常见,但其具体的影像学表现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在双盲情况下采用完全随机相互对照的横断面、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为1999-10/2002-01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128例CT证实有皮质下多发脑梗死患者,其中女68例,男60例,年龄54~89岁。方法:对比分析皮质下多发性脑梗死有痴呆和无痴呆患者的CT表现。主要观察指标:皮质下脑梗死的发生部位、体积及数目;伴随脑白质疏松的程度及脑萎缩指标的测量。结果:痴呆组中额叶皮质下、内囊前肢、尾状核、半卵圆中心前部、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及丘脑梗死发生率、平均梗死灶数目及平均梗死体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3级(3.%,18/60)、4级(32%,19/60)脑白质疏松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5%,10/68;7%,5/68;χ2=4.81,12.22,P<0.05);脑萎缩指数测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额叶皮质下及丘脑梗死灶数目、侧脑室旁前部白质梗死灶体积、脑白质疏松以及脑皮层萎缩的程度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皮质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与梗死灶的部位、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 CT表现 脑白质疏松 影像学表现
下载PDF
术前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贾耀辉 陈慧敏 +1 位作者 郭贤利 代永庆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64-1267,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对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存在颅内血管狭窄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2...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对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存在颅内血管狭窄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2例。所有患者均行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手术前后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凝血功能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所有患者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均成功,手术成功率1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2%vs 32.1%,P<0.05)。随访1年,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vs 14.3%,P>0.05)。术后72h,观察组ASPECT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2 h,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因子水平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在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中应用效果良好,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术后脑血流灌注,并且能够改善凝血功能,减轻炎性反应,临床上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右旋糖酐 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 老年 缺血性血管病变 凝血功能 炎性因子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神经精神症状临床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龙 刘寒 +1 位作者 周霞 孙中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9-522,共4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神经精神症状(NPS)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中文版神经精神科问卷(CNPI)对50例正常健康老年人(NC)、101例SIVD患者[51例皮质下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损害(SVMCI)及50例皮质下血管性痴呆(SVaD)患者]进行评...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神经精神症状(NPS)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中文版神经精神科问卷(CNPI)对50例正常健康老年人(NC)、101例SIVD患者[51例皮质下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损害(SVMCI)及50例皮质下血管性痴呆(SVaD)患者]进行评定,比较各组间NPS的特征以及SVMCI和SVaD组之间NPS的发生率。结果 3组间CNPI总分有显著性差异,SVMCI组CNPI得分显著高于NC组且低于SV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VaD组与NC组比较在激越、心境恶劣、焦虑、情感淡漠、易激惹、睡眠行为及进食障碍等症状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VMCI组与NC组比较在激越、情感淡漠、易激惹症状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NPS发生率来看,SVaD组情感淡漠、睡眠行为、心境恶劣、进食障碍、异常行为发生率均显著高于SVM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S是SIVD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情感淡漠等症状是SIVD患者特征性的NPS表现,且随着认知损害的加重而愈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 血管 痴呆 神经精神症状
下载PDF
运用白质地图分析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胼胝体损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薛蕴菁 林霖 +3 位作者 段青 康正武 林海龙 孙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00-1804,共5页
目的采用基于白质地图的DTI分析方法(ABA)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胼胝体损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8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组)和22例无认知障碍(NCI组)的SIVD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和MR检查,采用白质地图DTI比较两组患者胼胝... 目的采用基于白质地图的DTI分析方法(ABA)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胼胝体损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8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组)和22例无认知障碍(NCI组)的SIVD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和MR检查,采用白质地图DTI比较两组患者胼胝体各分区的FA、平均扩散率(MD)的差异,并分析上述DTI参数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得分的相关性。结果与NCI组比较,VCI组在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右毯部和左毯部的FA值明显减低,MD明显增高(P均<0.05)。SIVD患者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右毯部和左毯部的FA值与MoCA得分呈正相关,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右毯部的MD值与MoCA的得分呈负相关。结论认知障碍的SIVD患者存在胼胝体损害,且损害与认知功能改变相关;采用ABA可以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 扩散张量成像 胼胝体 认知
下载PDF
多奈哌齐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王新 王康琪 董燕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6-17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奈哌齐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SIVD)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多奈哌齐组。治疗前和治疗12周、24周后分别进行血脂水平... 目的探讨多奈哌齐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SIVD)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多奈哌齐组。治疗前和治疗12周、24周后分别进行血脂水平、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临床痴呆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的检测和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联合用药组治疗前后12周、24周的血脂水平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奈哌齐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12周、24周前后MMSE、CDR及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0.01),而多奈哌齐组联合用药组变化较为缓慢(P=0.932、0.289、0.784、0.900,P=0.004、0.002、0.005);两组治疗后24周MMSE、CDR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0、0.000)。结论多奈哌齐联合瑞舒伐他汀能有效改善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多奈哌齐,临床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奈哌齐 瑞舒伐他汀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