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术后皮质支撑复位的三维影像学特征
1
作者 杜守超 王欣 +3 位作者 张世民 胡孙君 熊文峰 李波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4-9,共6页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术后皮质支撑砥住的形态特征,为皮质支撑复位理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采用头髓钉治疗的顺向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收集术后3D-CT影像学资料完整、获得皮质支撑砥住的病例...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术后皮质支撑砥住的形态特征,为皮质支撑复位理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采用头髓钉治疗的顺向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收集术后3D-CT影像学资料完整、获得皮质支撑砥住的病例共72例,男25例,女47例;年龄65~99岁,平均82.8岁。术前根据2007年AO/OTA分型:31-A1型21例,31-A2型51例。术后3D-CT观察头颈骨块与股骨干骨块的皮质接触形态,将其分为3种:①头颈尖齿vs.内侧皮质;②头颈尖齿vs.前内侧角;③前侧皮质vs.前侧皮质。在T3DView软件上观察头颈骨块旋转类型:无旋转、屈曲位旋转和过伸位旋转,并测量旋转角度。结果皮质支撑形态尖齿vs.内侧皮质、尖齿vs.前内侧角和前侧皮质vs.前侧皮质例数分别为14例、51例和7例,占比分别为19.5%、70.8%和9.7%。三种不同皮质支撑形态的头颈骨块旋转类型不同(c2=20.850,P<0.01)。头颈骨块旋转在三种类型中最常见的形态均为屈曲位旋转,共57例(占比79.2%),旋转角度分别为(13.1±5.3)°、(15.0±5.2)°和(18.5±8.8)°,方差分析F=1.073(P>0.05),表明3种形态屈曲位旋转角度无差异。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皮质支撑复位绝大多数为功能复位,最常见的形态特征是头颈骨块尖齿向前屈曲位旋转,与股骨干的前内侧角接触砥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支撑复位 内侧皮质 前侧皮质 前内侧角
原文传递
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杜守超 张世民 +4 位作者 张英琪 胡孙君 马卓 熊文峰 姚喜洲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633-1638,共6页
[目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31A2型)均伴有分离的后内侧小转子骨块,获得前内侧皮质复位是重建骨折稳定性的关键。本研究比较前内侧皮质对位关系的术中透视影像与术后三维CT(3D-CT)立体影像,探讨二者的一致性和变化因素。[方法]回顾性分... [目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31A2型)均伴有分离的后内侧小转子骨块,获得前内侧皮质复位是重建骨折稳定性的关键。本研究比较前内侧皮质对位关系的术中透视影像与术后三维CT(3D-CT)立体影像,探讨二者的一致性和变化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本院采用头髓钉治疗A2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收集具有完整术中透视和术后3D-CT影像资料的病例共63例,男22例,女41例,平均年龄(82.34±6.85)岁。术中侧位透视将前侧皮质对位关系分为3种:正性支撑、中性支撑和负性支撑。正性支撑指头颈骨块前侧皮质位于骨干前侧皮质的前方(髓腔外),中性支撑指头颈骨块前侧皮质与骨干前侧皮质获得平滑的完全对位;负性支撑指头颈骨块前侧皮质位于骨干前侧皮质的后方(髓腔内,即前侧皮质无支撑)。术后3D-CT旋转立体观察,能反映真正的皮质对位情况,将头颈骨块与骨干前内侧角皮质的关系分为有接触有抵住和无接触未抵住两种类型。将术中透视影像与术后CT影像进行对比,计算各种皮质对位类型的例数、百分比及术后改变。[结果]术中侧位透视皮质对位为负性者23例,术后3D-CT观察仅5例(21.74%)获得真正的前内侧皮质支撑。术中侧位透视为中性或正性者40例,术后3D-CT观察32例(80.00%)获得前内侧皮质支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侧位透视为正性者仅4例,术后3D-CT观察全部获得前内侧皮质支撑(100.00%)。[结论]术中侧位透视前侧皮质对位关系为正性或中性者,术后头颈骨块容易获得稳定的前内侧角皮质接触支撑,而负性对位关系则意味着头颈骨块容易失去前内侧皮质的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复位 皮质支撑复位 前内侧皮质 前侧皮质
原文传递
沿股骨转子间线环周皮质的CT影像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晓旭 张世民 +2 位作者 胡孙君 杜守超 熊文峰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6期829-834,共6页
目的探讨沿股骨转子间线环周皮质在CT三维影像上的形态学特征,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0例年龄>60岁的无股骨骨折既往史的老年人股骨近端CT影像学资料,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经三维重建后,沿股... 目的探讨沿股骨转子间线环周皮质在CT三维影像上的形态学特征,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0例年龄>60岁的无股骨骨折既往史的老年人股骨近端CT影像学资料,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经三维重建后,沿股骨转子间线的中线截取皮质斜断面,并按钟面将其分割为12等份,其中的第6、7区段为前内下角皮质。测量该斜面环周皮质各区段的厚度、面积、密度,并计算其相对强度的百分比。结果沿转子间线斜切面,前内下角区段的皮质厚度平均为(12.96±0.59)mm,非前内下角区段平均为(5.80±0.44)mm;前内下角区段的面积平均为(175.58±3.48)mm^(2),非前内下角区段平均为(84.10±2.44)mm^(2);前内下角区段的皮质相对强度平均为(392.27±9.35)g/mm,非前内下角区段平均为(145.48±4.51)g/mm。前内下角区段虽然仅占环周皮质总长度的1/6,但其面积却占整个环周皮质面积的29.46%,占后内侧小转子骨块分离后(即A2型骨折模型)剩余皮质面积的44.72%;其强度则占整个环周皮质总强度的35.04%,占后内侧小转子骨块分离后剩余皮质强度的47.79%。结论前内下角皮质在厚度、面积、密度和相对强度方面,均高于转子间线的其他区段。前内下角皮质是股骨转子间骨折皮质支撑复位的首选和可靠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转子间线 环周皮质 前内侧皮质 皮质支撑复位 CT测量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前方骨折线对髓内钉术后前侧皮质复位丢失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时益 张世民 +2 位作者 熊文峰 胡孙君 杜守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1-397,共7页
目的探讨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A2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前方骨折线位置及其对头髓钉内固定术后前侧皮质复位丢失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3年2月95例符合选择标准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A2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前方骨折线位置及其对头髓钉内固定术后前侧皮质复位丢失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3年2月95例符合选择标准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头髓钉内固定治疗,且术中及术后影像学资料完整。其中,男37例,女58例;年龄61~97岁,平均79.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7 h~11 d,平均2.8 d。根据2018-AO/OTA分型标准,31-A2.2型39例,31-A2.3型56例。记录术中透视前侧皮质对位满意例数。将术前CT资料导入Mimics17.0软件,模拟骨折复位后测量前方骨折线与转子间线骨性隆嵴距离,并根据该距离将骨折分为跨囊、囊外和囊内骨折;于术后2周内CT三维重建观察发生前侧皮质复位丢失例数。对各类型骨折中,术中对位满意者术后发生前侧皮质复位丢失情况进行比较,观察术后前侧皮质复位丢失与前方骨折线位置的关系。结果9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跨囊骨折52例(54.7%)、囊外骨折24例(25.3%)、囊内骨折19例(20.0%)。52例跨囊骨折者,术中透视对位满意41例中术后发生前侧皮质复位丢失4例(9.8%);24例囊外骨折者,术中透视对位满意19例术后均无前侧皮质复位丢失;19例囊内骨折者,术中透视对位满意16例中术后发生前侧皮质复位丢失7例(43.8%)。各组间术后前侧皮质复位丢失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8,P=0.003)。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6个月,平均9个月。91例获得骨折愈合,4例骨折未愈合。结论对于AO/OTA A2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前方骨折线位于关节囊内者术后容易发生前侧皮质复位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皮质支撑复位 前方骨折线
原文传递
转子间骨折中股骨干近侧断面环周皮质的CT影像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卫禛 熊文峰 张世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39-645,共7页
目的探讨转子间骨折中股骨干近侧断面环周皮质在CT三维影像上的形态学特征,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皮质支撑复位提供结构基础和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80例AO/OTA分类31-A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通过CT扫描和三维重建,导入Mimics软件,进行骨... 目的探讨转子间骨折中股骨干近侧断面环周皮质在CT三维影像上的形态学特征,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皮质支撑复位提供结构基础和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80例AO/OTA分类31-A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通过CT扫描和三维重建,导入Mimics软件,进行骨折块分割与模拟复位后,沿与股骨干轴线呈130°角方向的斜断面,测量股骨干近侧断面残留的环周皮质长度及其前侧壁、外侧壁、后侧壁构成的宽度、以及前后壁皮质断面夹角。结果 A1型骨折21例,环周皮质长度平均为88.7 mm;前侧、外侧、后侧皮质宽度为36.9,36.9,27.3 mm;前后皮质断面夹角16.2°。A2型骨折59例,环周皮质长度平均为60.0 mm;前侧、外侧、后侧皮质宽度为32.3,27.4,9.2 mm;前后皮质断面夹角40.2°。A2型骨折残留环周皮质长度显著小于A1型骨折(P<0.01)。其中后侧皮质宽度变异度最大,前侧皮质宽度变异度较小,基本维持稳定(C.V分别为75.5%、20.0%)。结论转子间骨折中股骨近侧断面残留的环周皮质长度在A1与A2型间存在显著差异。后侧皮质宽度明显为小且变异度大,但前侧皮质宽度基本稳定,可作为骨折复位中获得皮质支撑砥住的主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环周皮质 前侧皮质 后侧皮质 皮质支撑复位 CT测量
下载PDF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固定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叶茂 邹毅 +4 位作者 李桂财 王明辉 王奎 冷华伟 张均泉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254-255,共2页
目的探究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固定效果及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7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并行头髓钉固定的老年不稳定型顺向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8例,根据术后X线片检查结果分为A组(84例)、B... 目的探究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固定效果及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7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并行头髓钉固定的老年不稳定型顺向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8例,根据术后X线片检查结果分为A组(84例)、B组(23例)和C组(1I例)。A组为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B组为中性支撑复位,C组为负性支撑复位。3个月后比较3组患者术后颈干角的度数、股骨颈长度丢失情况、功能活动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术后3个月A组患者颈干角和股骨颈长度丢失低于B、C组,c组患者颈干角和股骨颈长度丢失最多。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98,P〈o.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生活运动能力及步行功能均高于治疗前。结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进行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对患者颈干角和股骨颈长度的影响较小,可最大限度地实现解剖复位,缩短患者卧床时间,有利于患者进行早期术后康复锻炼,对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 固定效果
原文传递
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固定术后头颈骨块旋转角度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7
作者 杜守超 熊文峰 +4 位作者 张世民 胡孙君 张立智 陈时益 卫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28-1233,共6页
目的通过三维CT成像测量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固定术后头颈骨块的旋转程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10月采用头髓钉固定治疗的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31-A2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具... 目的通过三维CT成像测量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固定术后头颈骨块的旋转程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10月采用头髓钉固定治疗的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31-A2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具有完整术中透视和术后三维CT成像资料的6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47例;年龄68~93岁,平均81.8岁。AO/OTA分型为31-A2.2型31例,31-A2.3型37例。骨折复位质量按照Baumgaertner等和Chang等的标准评价。术后在T3DView软件上三维CT成像观察每例患者头颈骨块是否获得前内侧皮质支撑。将头颈骨块旋转分为无旋转、屈曲位旋转和过伸位旋转3种类型,测量各类型的旋转角度,分析头颈骨块旋转类型与前内侧皮质接触砥住的关系。结果 68例患者小转子骨块均未进行复位固定,骨折复位质量按照Baumgaertner等标准,优15例(22.1%),可接受50例(73.5%),差3例(4.4%);按Chang等标准,优31例(45.6%),可接受33例(48.5%),差4例(5.9%)。头颈骨块获得前内侧皮质支撑39例(57.4%),未获得皮质支撑29例(42.6%)。三维CT成像示,患者头颈骨块无旋转12例(17.6%)、屈曲位旋转39例(57.4%)、过伸位旋转17例(25.0%)。无旋转组、屈曲位旋转组及过伸位旋转组患者获得皮质支撑例数分别为7例(58.3%)、30例(76.9%)和2例(11.8%),旋转角度分别为(1.05±0.61)、(13.96±6.17)、(8.21±3.88)°,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固定术后,绝大多数患者存在头颈骨块旋转,其中屈曲位旋转和无旋转容易获得骨干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前内侧皮质 骨折复位 头颈骨块旋转 皮质支撑复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