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比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与徒手皮质骨螺钉置钉在脊柱内固定手术中的安全性与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接受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目的对比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与徒手皮质骨螺钉置钉在脊柱内固定手术中的安全性与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接受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71例患者。将接受X线透视辅助徒手CBT螺钉置入的患者作为徒手组(n=35),接受机器人辅助CBT螺钉置入的作为机器人组(n=36)。螺钉置钉准确性和关节突侵犯情况通过术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三维重建评估。对比两组平均单枚螺钉的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医务人员术中射线暴露情况。结果71例患者一共植入284枚CBT螺钉,其中140枚由徒手组完成,144枚由机器人组完成。机器人组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徒手组(92.36%vs 82.86%,P=0.015)。机器人组关节突侵犯发生率显著低于徒手组(22.22%vs 40.00%,P=0.022)。但是,单颗螺钉置钉时间机器人组显著长于徒手组[(501.92±70.08)s vs(382.54±63.21)s,P=0.000]。术中医务人员辐射暴露时间徒手组明显高于机器人组[(56.81±16.09)s vs(34.43±16.91)s,P=0.000]。结论机器人辅助植入CBT螺钉可以有效提高螺钉置入准确性并减少了上关节突的侵犯率和医务人员的辐射暴露,但会增加螺钉的置钉时间与手术时间。本中心大约在12台手术后获得了平稳的机器人辅助CBT技术学习曲线。展开更多
背景:探讨皮质骨轨迹螺钉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皮质骨轨迹螺钉的研究方向及热点,有助于研究者把握该领域最新信息及发展趋势。目的:探究皮质骨轨迹螺钉的国际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背景:探讨皮质骨轨迹螺钉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皮质骨轨迹螺钉的研究方向及热点,有助于研究者把握该领域最新信息及发展趋势。目的:探究皮质骨轨迹螺钉的国际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2000-01-01/2021-10-28期间发表的与皮质骨轨迹螺钉相关的英文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VOS viewer软件对这些文献进行可视化研究,分析皮质骨轨迹螺钉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426篇文献,皮质骨轨迹螺钉的全球研究发表量逐年增加,2020年发表文章最多,共发表文章64篇;其中美国发文量最多,对全球贡献最大,居第1位(172篇),中国发文量为84篇,排在第2位;②《WORLD NEUROSURGERY》刊出的相关论文数量最多,为33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卫生人类服务部是基金资助最多的2个机构;③MATSUKAWA K是发表文章最多的作者,为19篇,YATO Y排在第2位,发表文章为14篇;④从皮质骨轨迹螺钉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来看,对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文章发表数量将不断增加,美国和日本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紧随其后,近年来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皮质骨轨迹螺钉手术治疗方面。展开更多
背景:关于单个皮质骨轨迹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国内外已有多篇文章报道,但关于椎体、融合器、钉棒整个运动单元的生物力学研究,特别是关于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传统椎弓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ombined with pedicle screw,CBTPS...背景:关于单个皮质骨轨迹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国内外已有多篇文章报道,但关于椎体、融合器、钉棒整个运动单元的生物力学研究,特别是关于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传统椎弓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ombined with pedicle screw,CBTPS)固定方式对运动单元的应力分布情况及内固定装置稳定性的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目的:归纳分析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与CBTPS固定骨质疏松椎体运动单元上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基于一位骨质疏松志愿者(骨密度T值<-0.25 SD)的CT数据,建立L3到骶椎椎体功能单元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通过有效性验证后,建立传统椎弓根螺钉和CBTPS两种固定模型,比较两种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内固定的应力及椎体运动单元活动情况;比较两种内固定方式下运动单元的应力分布情况及内固定装置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1)有限元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可较好地模拟骨质疏松患者腰椎的生理活动。(2)两组模型在屈曲、后伸状态下,内固定装置最大应力接近,但是CBTPS组内固定装置在侧屈与旋转状态下钉棒系统最大应力值要大于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其中侧屈时,CBTPS组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增加了11.5%,在旋转时,CBTPS组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增加了25.2%。CBTPS组cage的应力均大于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其中侧屈时,CBTPS组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增加了17%,在旋转时,CBTPS组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增加了15%。(3)两组模型在静载、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状态下,椎间活动度相当,两种内固定装置能提供相似的稳定性。(4)总得来说,两种固定方式均可加强腰椎融合节段的固定强度,提供类似的节段稳定性,但CBTPS内固定方式可进一步加强融合节段的力学强度,提供更好的融合应力环境。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骨科机器人辅助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内固定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置钉准确率、皮质接触情况以及该技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4月应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置入...目的:评估骨科机器人辅助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内固定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置钉准确率、皮质接触情况以及该技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4月应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置入CBT螺钉治疗45例L4-5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64.3±6.9岁,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腰椎管狭窄症2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9例。按患者接受手术日期先后顺序平均分为A、B、C三组,每组15例。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进行VAS和JOA评分,采用ln曲线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手术时间随手术例数变化的趋势,术后通过CT评估置钉准确率及皮质接触层数,随访期间通过X线片及CT观察螺钉松动、椎间融合、融合器沉降及移位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40~195min(163.5±11.3min),出血量140~265ml(210.0±28.9ml)。共置入166枚螺钉,螺钉可接受率为97%(161/166),平均总皮质骨接触层数为4.9±0.6层,平均椎弓根皮质骨接触层数为3.3±0.6层。B、C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较A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y)随着手术例数(x)的增加而减少[y=-10.243ln(x)±192.89,R2=0.637,P<0.001],并在B、C组达到相对稳定。三组置钉准确率、皮质接触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腰痛VAS评分由术前4.8±0.7分降至1.9±0.6分(P<0.001),腿痛VAS评分由术前7.5±0.7分降至1.8±0.6分(P<0.001),JOA评分由术前11.3±1.8分升至23.3±1.6分(P<0.001)。随访期间41例发生融合,1例融合器移位,未出现螺钉松动和融合器沉降。结论:机器人辅助下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置钉准确率高,确保螺钉与皮质之间充分接触,安全性高。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其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逐渐减少,并在15台后趋于稳定。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早期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CBT治疗组和P...目的观察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早期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CBT治疗组和PS治疗组,各5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CBT治疗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少于PS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CBT治疗组VAS评分低于PS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均高于同组术后1、6个月(P均<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6个月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BT治疗组和PS治疗组患者术后1、6个月ODI评分均低于同组术前(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中CBT与PS固定均有良好效果,CBT早期对疼痛的改善效果更好,且能够降低出血量,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关于单个皮质骨轨迹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国内外已有多篇文章报道,但关于椎体、融合器、钉棒整个运动单元的生物力学研究,特别是关于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传统椎弓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ombined with pedicle screw,CBTPS)固定方式对运动单元的应力分布情况及内固定装置稳定性的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目的:归纳分析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与CBTPS固定骨质疏松椎体运动单元上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基于一位骨质疏松志愿者(骨密度T值<-0.25 SD)的CT数据,建立L3到骶椎椎体功能单元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通过有效性验证后,建立传统椎弓根螺钉和CBTPS两种固定模型,比较两种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内固定的应力及椎体运动单元活动情况;比较两种内固定方式下运动单元的应力分布情况及内固定装置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1)有限元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可较好地模拟骨质疏松患者腰椎的生理活动。(2)两组模型在屈曲、后伸状态下,内固定装置最大应力接近,但是CBTPS组内固定装置在侧屈与旋转状态下钉棒系统最大应力值要大于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其中侧屈时,CBTPS组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增加了11.5%,在旋转时,CBTPS组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增加了25.2%。CBTPS组cage的应力均大于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其中侧屈时,CBTPS组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增加了17%,在旋转时,CBTPS组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增加了15%。(3)两组模型在静载、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状态下,椎间活动度相当,两种内固定装置能提供相似的稳定性。(4)总得来说,两种固定方式均可加强腰椎融合节段的固定强度,提供类似的节段稳定性,但CBTPS内固定方式可进一步加强融合节段的力学强度,提供更好的融合应力环境。
文摘目的:评估骨科机器人辅助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内固定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置钉准确率、皮质接触情况以及该技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4月应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置入CBT螺钉治疗45例L4-5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64.3±6.9岁,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腰椎管狭窄症2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9例。按患者接受手术日期先后顺序平均分为A、B、C三组,每组15例。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进行VAS和JOA评分,采用ln曲线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手术时间随手术例数变化的趋势,术后通过CT评估置钉准确率及皮质接触层数,随访期间通过X线片及CT观察螺钉松动、椎间融合、融合器沉降及移位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40~195min(163.5±11.3min),出血量140~265ml(210.0±28.9ml)。共置入166枚螺钉,螺钉可接受率为97%(161/166),平均总皮质骨接触层数为4.9±0.6层,平均椎弓根皮质骨接触层数为3.3±0.6层。B、C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较A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y)随着手术例数(x)的增加而减少[y=-10.243ln(x)±192.89,R2=0.637,P<0.001],并在B、C组达到相对稳定。三组置钉准确率、皮质接触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腰痛VAS评分由术前4.8±0.7分降至1.9±0.6分(P<0.001),腿痛VAS评分由术前7.5±0.7分降至1.8±0.6分(P<0.001),JOA评分由术前11.3±1.8分升至23.3±1.6分(P<0.001)。随访期间41例发生融合,1例融合器移位,未出现螺钉松动和融合器沉降。结论:机器人辅助下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置钉准确率高,确保螺钉与皮质之间充分接触,安全性高。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其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逐渐减少,并在15台后趋于稳定。
文摘目的观察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早期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CBT治疗组和PS治疗组,各5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CBT治疗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少于PS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CBT治疗组VAS评分低于PS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均高于同组术后1、6个月(P均<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6个月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BT治疗组和PS治疗组患者术后1、6个月ODI评分均低于同组术前(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中CBT与PS固定均有良好效果,CBT早期对疼痛的改善效果更好,且能够降低出血量,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