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反调唱腔 被引量:1
1
作者 钱国桢 《音乐学习与研究》 1991年第1期49-55,共7页
反调是板腔体戏曲唱腔进行调发展的一种方法。也是板腔体戏曲唱腔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主要特征之一。反调与正调相对而言,是从正调唱腔派生而来的。一般认为板腔体是在一对上、下句唱腔的基础上,经过各种节拍节奏的变化形成各种板式来达到... 反调是板腔体戏曲唱腔进行调发展的一种方法。也是板腔体戏曲唱腔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主要特征之一。反调与正调相对而言,是从正调唱腔派生而来的。一般认为板腔体是在一对上、下句唱腔的基础上,经过各种节拍节奏的变化形成各种板式来达到表情达意的。可以说板腔体戏曲唱腔充分发挥了音乐艺术在节拍节奏方面的表现功能。这种方法是中国音乐运用单一主题进行发展的作曲法。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特点。板腔体唱腔具有易学、易记、易解、风格统一等许多优点。但只在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黄腔系 民族风格 《秦香莲》 火焰驹 欢音 主奏乐器 作曲法 中国音乐 二六板
下载PDF
乱弹声腔入闽探微
2
作者 张帆 《福建艺术》 2021年第10期30-34,共5页
在全国声腔流布图谱上,以皮黄腔系为主的剧种主要集中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就2017年完成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数据看,福建尤其是皮黄重镇,剧种数量最多,23个活态剧种中有7个属于皮黄吹拨杂合南北词等音... 在全国声腔流布图谱上,以皮黄腔系为主的剧种主要集中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就2017年完成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数据看,福建尤其是皮黄重镇,剧种数量最多,23个活态剧种中有7个属于皮黄吹拨杂合南北词等音乐的剧种,其中本土剧种有闽西汉剧、梅林戏、小腔戏、北路戏(20世纪60年代以来纯化后,弃用皮黄)等4个,跨省剧种有京剧、赣剧、祁剧3个,另有一种流行于建宁,民间称“老戏”以皮黄为主,暂未计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西汉剧 南北词 皮黄腔系 北路戏 梅林戏 赣剧 祁剧
下载PDF
陕西戏曲形态概说 被引量:2
3
作者 许德宝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37-44,共8页
陕西戏曲文化古老而悠久,至明末清初,众多戏曲剧种相继产生、形成,以其各自的形态特征和多种演出形式活跃在乡村城镇。依照自然地理位置,陕西的关中、陕南、陕北三地孕育出的地方剧种多达24个。依据声腔以及演出形式来看,可分为两种声... 陕西戏曲文化古老而悠久,至明末清初,众多戏曲剧种相继产生、形成,以其各自的形态特征和多种演出形式活跃在乡村城镇。依照自然地理位置,陕西的关中、陕南、陕北三地孕育出的地方剧种多达24个。依据声腔以及演出形式来看,可分为两种声腔系统,五种腔调类型,一种非真人演出形式(影偶戏)。其中秦腔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被视为北方梆子腔系的鼻祖,同时也标志着戏曲改良运动在省内的广泛展开,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陕西戏曲音乐的基础特征由欢音旋律和苦音旋律构成,前者多表现喜悦、轻快、热情奔放、轻盈、稳健等;后者多表现伤感、哀愁、忆事、悲痛、刚毅等情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戏曲形态 历史文化背景 演出形式 地方剧种 梆子 皮黄腔系 道情戏
下载PDF
从传统戏曲音乐的两个主要特征谈起 被引量:1
4
作者 颜曼秋 《音乐探索》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1-35,共5页
关键词 戏曲音乐 一曲多用 皮黄腔系 专曲专用 曲牌体 曲牌联套体 辰河高 中国戏曲艺术
下载PDF
论近代戏曲的分期与文学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顾峰 《民族艺术研究》 1990年第1期32-36,共5页
中国历史的分期,一般都称鸦片战争起至五四运动止(1840—1919)为近代史。虽只八十年时间,中国社会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它是清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败以至灭亡的时期,也是民主革命的旧新转折时期。这样一个波澜壮阔。
关键词 戏曲形式 皮黄腔系 花部 高朗亭 中国戏曲史 徽班 志士班 广东汉剧 地方戏曲 秧歌戏
下载PDF
“穿林海”唱段中的活用程式
6
作者 余洁清 《戏剧之家》 1996年第4期15-16,共2页
戏曲音乐如何反映现代生活,对于当代戏曲音乐创作具有现实意义。回顾以往,对不甚成功的戏曲音乐创作作品的评论,一般地归纳为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新意",一是"欠缺剧种特色"。前者的问题在于老腔老调、蹈袭套搬,后者... 戏曲音乐如何反映现代生活,对于当代戏曲音乐创作具有现实意义。回顾以往,对不甚成功的戏曲音乐创作作品的评论,一般地归纳为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新意",一是"欠缺剧种特色"。前者的问题在于老腔老调、蹈袭套搬,后者的毛病在于非驴非马离辙离谱。由此可见,剧种特色不等于老腔老调,非驴非马亦不等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种特色 戏曲音乐 音乐创作 唱段 程式 现代戏曲 活用 皮黄腔系 当代戏曲 现实意义
下载PDF
为皮黄腔的“认亲”欢呼
7
作者 周育德 《广东艺术》 1999年第1期12-13,共2页
广东汉剧院推出一台京剧、汉剧“两下锅”的《蝴蝶梦》,由北京京剧院著名的小生李宏图饰演庄周和楚王孙,广东汉剧著名旦角李仙花饰演田氏与扇坟女。此举很有实践意义,很有学术价值。 所谓“两下锅”是说两个剧种同台演出,而剧目、表演... 广东汉剧院推出一台京剧、汉剧“两下锅”的《蝴蝶梦》,由北京京剧院著名的小生李宏图饰演庄周和楚王孙,广东汉剧著名旦角李仙花饰演田氏与扇坟女。此举很有实践意义,很有学术价值。 所谓“两下锅”是说两个剧种同台演出,而剧目、表演各自保持原状不相混合;或者是同一个剧目里使用两个不同的剧种的声腔。从前,梆子班和皮黄班有过这种作法。比如《翠屏山》前半场唱“皮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黄 广东汉剧 《蝴蝶梦》 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 长江中下游 皮黄腔系 实践意义 北京京剧院 学术价值 自保持
原文传递
庐剧别【二凉腔】的唱腔特色与传承发展
8
作者 操奕恒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7-69,共3页
安徽省的戏曲声腔十分丰富,目前挖掘整理出的剧种有20余个,按照唱腔特征大致分为高腔腔系、皮黄腔系、子腔系、民间歌舞和民间说唱5大类。庐剧作为形成于本省的代表性剧种,在安徽具有影响范围广、受众群体多等特点,并且在2006年5月入选... 安徽省的戏曲声腔十分丰富,目前挖掘整理出的剧种有20余个,按照唱腔特征大致分为高腔腔系、皮黄腔系、子腔系、民间歌舞和民间说唱5大类。庐剧作为形成于本省的代表性剧种,在安徽具有影响范围广、受众群体多等特点,并且在2006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剧 民间歌舞 戏曲声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黄腔系 特色 特征 民间说唱
原文传递
近年来秦腔现代戏创作的成就与缺失——以《西京故事》《秦腔》等剧作为中心 被引量:1
9
作者 郑传寅 《戏曲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235-242,共8页
辛亥革命以前的秦腔剧目大多为历史演义剧,描写现实生活的剧目是不多的,经常演出的秦腔"江湖二十四大本"就大多是表现古人生活的剧目。由于多数剧目是表现古代社会生活的,所以秦腔的行当、服饰、化妆和舞台程式动作等,也长于... 辛亥革命以前的秦腔剧目大多为历史演义剧,描写现实生活的剧目是不多的,经常演出的秦腔"江湖二十四大本"就大多是表现古人生活的剧目。由于多数剧目是表现古代社会生活的,所以秦腔的行当、服饰、化妆和舞台程式动作等,也长于表现古人,拙于表现今人。秦腔的这一特点对近代以来的戏曲有相当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演义 西京 古代社会生活 皮黄腔系 孙仁玉 易俗社 西迁 现代戏剧 秋风秋雨
原文传递
潮剧声腔体制论纲
10
作者 郑志伟 《戏曲研究》 2001年第1期322-333,共12页
近年,随着潮剧艺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潮剧声腔体制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有的学者著文探述,认为潮剧声腔属于曲牌体。我认为,对潮剧声腔体制做理论阐明,关系到潮剧声腔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继承发展的理论建设,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曲牌体 锣经 滚唱 皮黄腔系 陈三五娘 山坡羊 金花女 锣鼓谱 柴房会
原文传递
戏曲剧场的五种类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曾永义 《戏曲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265-285,共21页
前言在探讨本论题之前,请先将"戏剧"、"戏曲"、"剧场"这三个名词给予定位。"戏剧"一词虽早见诸唐代,做为滑稽小戏的称呼,但明代则为约取"南戏北剧"而成,现代应取其广义。举凡"... 前言在探讨本论题之前,请先将"戏剧"、"戏曲"、"剧场"这三个名词给予定位。"戏剧"一词虽早见诸唐代,做为滑稽小戏的称呼,但明代则为约取"南戏北剧"而成,现代应取其广义。举凡"真人或偶人演故事"皆是。因此,戏曲、偶戏、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电影、电视剧都属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黄腔系 弋阳 昆山 魏村牛王庙戏台 常德汉剧 汉调二黄 言在 教坊司 罗罗 踏谣娘
原文传递
绍兴地方戏曲与绍兴精神
12
作者 杨永贤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地方戏曲 绍兴人 西秦 戏曲文化 二凡 皮黄腔系 乱弹戏 清板
原文传递
京剧与汉剧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笑先 《中国京剧》 1992年第3期46-47,共2页
京剧是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梆子等剧种的精华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来自湖北的汉剧(原称楚调、楚曲、楚腔、汉调、汉戏等)。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演员、剧目、声腔、字韵四个方面。
关键词 汉戏 余三胜 米应先 皮黄腔系 音乐唱 徽班 谭鑫培 《四郎探母》 辕门斩子 一出戏
原文传递
徽班进京与京剧形成
14
作者 李大珂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51-51+50,50,共2页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皇帝弘历八十寿辰,浙江盐务大臣承办祝寿‘皇会’,闽督伍拉纳命其子带三庆徽班进京‘祝厘’演出。其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相继进京。它们不是巡回演出,演完就走;而是定居京城,在北京...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皇帝弘历八十寿辰,浙江盐务大臣承办祝寿‘皇会’,闽督伍拉纳命其子带三庆徽班进京‘祝厘’演出。其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相继进京。它们不是巡回演出,演完就走;而是定居京城,在北京原有的三、四十个戏班之外,又添劲旅。特别是其中的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班,以其演员阵容之强盛、演出剧目之具有特色和营业持续年代之长久,声名最著、史称‘四大徽班’。四班中又以三庆班实力最强、历史最长,其掌班人常破推举为当时戏曲界封建行会组织梨园会所精忠庙的‘会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班 演出剧目 精忠庙 行会组织 三庆班 演员阵容 高朗亭 皮黄腔系 伍拉纳 张二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