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肩峰下滑囊联合盂肱关节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孙芳 陈戈 +1 位作者 陈恋戈 黄妃凤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9年第9期5-7,共3页
目的:观察肩峰下滑囊联合盂肱关节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康复科住院脑卒中后肩痛患者45例,治疗组23例,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肩峰下滑囊联合盂肱... 目的:观察肩峰下滑囊联合盂肱关节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康复科住院脑卒中后肩痛患者45例,治疗组23例,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肩峰下滑囊联合盂肱关节注射治疗,疗程3周。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进行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式Fug l-Meyer运动评分(FMA)、Barthel指数评分(MBI)及患侧肩关节被动外展、外旋的关节活动度(PROM)测量。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的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肩关节PROM(外展、外旋)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 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肩峰下滑囊联合盂肱关节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可以对运动疗法起到协同作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及关节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肩痛 盂肱关节注射 肩峰下滑囊注射 VAS评分 FMA评分 MBI评分
原文传递
肩胛上神经阻滞联合盂肱关节类固醇注射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效果分析
2
作者 张喜明 侯旭东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22年第7期937-940,共4页
目的:分析肩胛上神经阻滞联合盂肱关节类固醇注射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92例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 目的:分析肩胛上神经阻滞联合盂肱关节类固醇注射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92例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超声引导肩胛上神经阻滞联合盂肱关节类固醇注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肩部疼痛程度和Constant肩关节评分(CSS)、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肩部活动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95.65%,高于常规组的73.91%(P<0.05);联合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CS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UCLA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胳膊外旋角度、外展角度、上举角度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应用肩胛上神经阻滞、盂肱关节类固醇注射联合治疗,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提高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肩胛上神经阻滞 关节类固醇注射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 关节功能
原文传递
不同关节腔注射方法治疗早期冻结肩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蒋勰 陈志超 +1 位作者 黄华强 顾祖超 《华西医学》 CAS 2018年第12期1495-1499,共5页
目的比较双腔注射复方倍他米松、罗哌卡因及玻璃酸钠与单腔注射治疗早期冻结肩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5年5月—2017年5月纳入68例早期冻结肩患者并随机分为双腔注射组和单腔注射组,每组各34例。双腔注射组分别于盂肱关节腔注射复方倍... 目的比较双腔注射复方倍他米松、罗哌卡因及玻璃酸钠与单腔注射治疗早期冻结肩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5年5月—2017年5月纳入68例早期冻结肩患者并随机分为双腔注射组和单腔注射组,每组各34例。双腔注射组分别于盂肱关节腔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玻璃酸钠2 mL+罗哌卡因6 mL+生理盐水8 mL,肩峰下注射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玻璃酸钠2 mL+生理盐水2 mL+罗哌卡因2 mL;单腔注射组仅在盂肱关节腔注射与双腔注射组相同剂量的药物。给药后3、6、12周门诊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量表和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量表分别评估疼痛程度和肩功能,采用其治疗前后差值评估疼痛缓解程度和肩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68例患者中63例完成随访,两组各2例失访,双腔注射组1例退出试验。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疼痛评分降低,肩功能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腔注射组治疗后6、12周与治疗后3周比较,疼痛缓解(ΔVAS)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治疗后6周与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4)。双腔注射组治疗后3、6、12周两两比较,疼痛缓解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周vs. 6周:P<0.001;3周vs. 12周:P<0.001;3周vs. 6周:P=0.034)。各组肩功能在治疗后3、6、12周明显改善,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两组间疼痛缓解(P=0.386)、肩功能改善(P=0.68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疼痛缓解(治疗后3周:P=0.898;6周:P=0.448;12周:P=0.216)和肩功能改善(治疗后3周:P=0.120;6周:P=0.152;12周:P=0.8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注射方法均能有效缓解早期冻结肩疼痛和改善肩功能,且耐受性好。但尚未发现双腔注射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优于单腔注射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注射 双腔注射 单腔注射 冻结肩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