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盆山构造耦合与分段性 被引量:32
1
作者 马宗晋 曲国胜 +2 位作者 李涛 赵瑞斌 许建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1-277,共7页
自海西运动以来,准噶尔盆地边缘构造带经历了海西运动期强耦合为主阶段、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弱耦合及调整阶段、新近纪南缘单边盆山强耦合阶段;边缘构造带活动强度自海西运动期以来呈明显下降态势,至中生代为低平缓弱活动调整态,新生代... 自海西运动以来,准噶尔盆地边缘构造带经历了海西运动期强耦合为主阶段、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弱耦合及调整阶段、新近纪南缘单边盆山强耦合阶段;边缘构造带活动强度自海西运动期以来呈明显下降态势,至中生代为低平缓弱活动调整态,新生代造山期强度又呈回升状,但未达到海西运动期水平,呈现强-弱-强的三阶段式演化特点。准噶尔盆地的6边形边缘带划分为6个边缘构造带分段构造组合: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南缘东段、准东隆起西缘段、乌伦古边缘构造段、加依尔山边缘段和准噶尔盆地西部边缘段。各构造段表现出明显的构造样式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为推覆前方无约束的舒展逆冲推覆系统;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为指向前陆的强约束逆冲推覆构造;准东隆起西缘段为隆升背景上的东西向水平挤压变形带;准噶尔盆地东北缘段(乌伦古边缘构造段)为多层滑脱面断坡控制的膝折型断阶和断坪控制的基底凹陷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为多期次不同规模的逆冲和推覆叠置系统,准噶尔盆地西部边缘段为隆升背景下侧向挤压的断弯-断展机制的膝折带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 盆山构造 构造分段
下载PDF
燕山东段—下辽河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构造演化 被引量:22
2
作者 马寅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79-91,共13页
笔者通过分析燕山东段—下辽河地区的前中生代构造背景和中新生代盆山构造演化认为 ,该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是在前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克拉通内 (陆内或板内 )盆山构造与挤压构造的交替演化过程 ,经历了早—中... 笔者通过分析燕山东段—下辽河地区的前中生代构造背景和中新生代盆山构造演化认为 ,该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是在前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克拉通内 (陆内或板内 )盆山构造与挤压构造的交替演化过程 ,经历了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晚侏罗世、白垩纪、新生代 5个盆山构造演化阶段和中三叠世末、早侏罗世末、晚侏罗世末和白垩纪末、老第三纪末 5期挤压作用。每次挤压作用都使得早期盆地萎缩或消亡 ,造成早期盆地反转。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和新生代三个阶段的伸展作用形成中—晚侏罗世断陷盆地、白垩纪断陷盆地和新生代裂谷盆地。在这一构造演化过程中 ,挤压作用和伸展作用交替出现 ,挤压构造和伸展构造间互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 盆山构造 前中生代 新生代 挤压作用 伸展作用
下载PDF
伊犁盆地盆山构造演化及流体演化与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30
3
作者 王军堂 王成渭 冯世荣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1期38-42,共5页
本文以伊犁盆地地层及构造分布格局为背景,分析研究了盆地盆-山构造演化及流体演化与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关系,认为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存在铀的预富集、预演化及进一步演化、叠加富集等阶段。
关键词 伊犁 -构造演化 流体演化 铀成矿
下载PDF
中国西天山南缘盆山构造转换解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向东 王克卓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11-219,共9页
在西天山南缘,天山造山带向塔里木盆地北缘的盆山过渡,是以前陆褶皱冲断构造形式向库车一拜城前陆盆地渐变,表现为一系列褶皱冲断组合的构造样式。根据独库公路南段构造变形分析,可组合成6个部分:库尔千一铁力买提达坂根带褶皱系... 在西天山南缘,天山造山带向塔里木盆地北缘的盆山过渡,是以前陆褶皱冲断构造形式向库车一拜城前陆盆地渐变,表现为一系列褶皱冲断组合的构造样式。根据独库公路南段构造变形分析,可组合成6个部分:库尔千一铁力买提达坂根带褶皱系、南天山南缘逆冲断裂带、前陆逆冲推覆构造带、前陆双冲褶皱构造带、前陆隐伏逆冲前缘构造带、沙雅一轮台前缘叠加变形构造带。前陆盆地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晚二叠一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株罗纪、白垩—古近纪和新近纪以来4个阶段,其中晚二叠世、晚三叠世和侏罗纪,盆地演化在造山带有较为明显的构造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天南缘 前陆 盆山构造 转换
下载PDF
西昆仑山北缘盆山构造转换解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向东 王克卓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z1期19-25,共7页
根据新藏公路南段、穿越玉龙喀什河谷至和田以北的剖面考察解析及山前钻井和物探解释,结合杜瓦及皮阿曼等地综合考察分析,西昆仑山北缘向塔里木盆地的盆山过渡,是以帕米尔—西昆仑逆冲断裂系的构造形式向塔里木西南前陆盆地(简称前陆盆... 根据新藏公路南段、穿越玉龙喀什河谷至和田以北的剖面考察解析及山前钻井和物探解释,结合杜瓦及皮阿曼等地综合考察分析,西昆仑山北缘向塔里木盆地的盆山过渡,是以帕米尔—西昆仑逆冲断裂系的构造形式向塔里木西南前陆盆地(简称前陆盆地)渐变,表现为一系列褶皱冲断组合的构造样式.研究表明,帕米尔—西昆仑前缘逆冲断裂系的形成发育,是控制帕米尔—西昆仑造山带(简称造山带)和前陆盆地发育的重要变形机制,逆冲断裂系的扩展大致可分4个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西昆化 塔里木地西南 逆冲断裂系 过渡构造
下载PDF
松潘地块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成果 被引量:49
6
作者 高锐 王海燕 +5 位作者 马永生 朱铉 李秋生 李鹏武 匡朝阳 卢占武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1-418,共8页
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新生代盆山构造,其接合部位的岩石圈结构及其深部构造关系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碰撞的深部过程等研究奠定基础。横过盆山结合部位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63km,记录时间30s(TWT),探测深... 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新生代盆山构造,其接合部位的岩石圈结构及其深部构造关系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碰撞的深部过程等研究奠定基础。横过盆山结合部位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63km,记录时间30s(TWT),探测深度超过莫霍面深达岩石圈地幔。该剖面首次揭露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盆山结合部位地壳和上地幔盖层的结构,发现了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以北倾为主的强反射特征,这种北倾的反射特征提供了若尔盖盆地俯冲到西秦岭造山带之下,而西秦岭造山带逆冲推覆到若尔盖盆地之上的地震学证据,初步揭示出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在挤压构造体系下形成的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近于平坦的Moho反射特征反映两者在造山后期又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地块 若尔盖 西秦岭造 深地震反射剖面 盆山构造关系
下载PDF
走滑断裂、“挤压性盆-山构造”与油气资源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61
7
作者 许志琴 曾令森 +5 位作者 杨经绥 李海兵 姜枚 金之钧 郑和荣 郭齐军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1-643,共13页
了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及其演化的影响因素对于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和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以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裂带及伴生的南加州油气盆地作为参考 ,对中国青藏高原北部与阿尔金走滑断裂系相关的盆 -山构造进行了剖析 .探讨阿尔金走滑... 了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及其演化的影响因素对于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和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以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裂带及伴生的南加州油气盆地作为参考 ,对中国青藏高原北部与阿尔金走滑断裂系相关的盆 -山构造进行了剖析 .探讨阿尔金走滑断裂系在其演化过程中 ,怎样控制区域应力场、变形构造及盆地的形成 ,进而制约油气的迁移和圈闭 .分析结果表明与圣安德烈斯断裂带在美国南加州的盆 -山构造体系所起的作用相比较 ,阿尔金走滑断裂系在青藏高原北部的盆-山构造体系的形成和演化中起相似的作用 .青藏高原相对于塔里木盆地的斜向运动导致在阿尔金走滑断裂的东南形成走滑 -挤压构造域 .形成一系列的走滑和推覆构造 ,在地形上表现为包括柴达木盆地在内的有序的盆 -山相间的构造体系 .与南加州富含油气的盆地相似 ,阿尔金走滑断裂及相配套的走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挤压型-构造 油气资源
下载PDF
区域伸展体制下盆-山构造耦合关系的探讨——以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为例 被引量:91
8
作者 徐杰 高战武 +1 位作者 孙建宝 宋长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构造地貌等资料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之间的耦合关系。盆地和山脉是在晚白垩世形成的华北准平原上经新生代裂陷作用产生的。盆地阶段性下沉与山区间歇性抬升彼此相应,相反相成。盆山之间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是...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构造地貌等资料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之间的耦合关系。盆地和山脉是在晚白垩世形成的华北准平原上经新生代裂陷作用产生的。盆地阶段性下沉与山区间歇性抬升彼此相应,相反相成。盆山之间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是上地壳中的大型拆离构造,沿它拉张滑脱而盆降、山隆;区内现今地壳上地幔结构等差异可能是盆-山构造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总体为分层拆离、脆韧转换和伸展-收缩组合而成的岩石圈结构构造剖面。盆地和山脉具统一的形成机制和同一动力条件,盆地深部软流圈上隆和侧向分流导致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自下而上同向连锁流变,不仅拖曳传力使上覆壳层拉张裂陷成盆,而且往西推挤山区相同层圈的物质使之缩短增厚并隆升,为盆地伸展让位;山脉伴随盆地发育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耦合 夷平面 渤海湾 太行 区域伸展体制 形成机制
下载PDF
青藏高原腹地典型盆-山构造形成时代 被引量:23
9
作者 吴珍汉 江万 +1 位作者 吴中海 张淑坤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9-294,共6页
青藏高原腹地发育NE向、NW向与SN向不同方向的盆 山构造系统。应用热年代学与ESR测年方法 ,测定青藏高原腹地典型盆 山构造 地貌的形成时期。结果表明 ,羌塘地块南部NE向双湖 和平盆 山构造的形成时期为 0~ 5Ma ,拉萨地块中部NE向... 青藏高原腹地发育NE向、NW向与SN向不同方向的盆 山构造系统。应用热年代学与ESR测年方法 ,测定青藏高原腹地典型盆 山构造 地貌的形成时期。结果表明 ,羌塘地块南部NE向双湖 和平盆 山构造的形成时期为 0~ 5Ma ,拉萨地块中部NE向羊八井 当雄盆 山构造裂陷开始时代为 6 .8~ 8Ma,而拉萨地块中部NW向格仁错—申扎盆 山构造的形成时期为 0~ 6 .5Ma。青藏高原腹地典型盆 山构造 地貌初始形成时代相近 ,约为 5~ 8Ma ,对应于区域构造环境自近SN向挤压缩短向近EW向伸展裂陷的转变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热年代学分析 ESR测年 青藏高原 腹地 形成时代
下载PDF
与陆-陆碰撞作用相关的盆-山构造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0
作者 崔军文 史金松 +3 位作者 李朋武 张晓卫 郭宪璞 丁孝忠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24,共12页
陆-陆碰撞作用是导致大陆岩石圈各种地质作用发生的最重要的驱动机制,如何识别和标定陆-陆碰撞作用,特别是其四维时空演化,是地学界长期以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陆-陆碰撞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下伏地块沿陆内俯冲带的强烈下插(俯冲)和上... 陆-陆碰撞作用是导致大陆岩石圈各种地质作用发生的最重要的驱动机制,如何识别和标定陆-陆碰撞作用,特别是其四维时空演化,是地学界长期以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陆-陆碰撞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下伏地块沿陆内俯冲带的强烈下插(俯冲)和上覆地块沿陆内俯冲带的不断仰冲(逆冲扩展),在垂直俯冲带方向出现盆-山相间的构造格局和MOHO的弯曲、错断。通过数值模拟计算,详细论述了在仰冲(逆冲扩展)和俯冲作用过程中,盆地坳陷、山体抬升、MOHO上抬和下坳等各种位移量和位移速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及盆地中心的迁移规律。说明它们有可能成为判断或标定陆-陆碰撞作用的一种标志或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陆碰撞作用 陆内俯冲带 -构造 数值模拟 构造界面 位移
下载PDF
桂西北盆-山构造系与大厂锡石多金属成矿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高计元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32-338,共7页
通过对区域地形形态、地质构造格架、大厂矿田的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阐明了大厂矿区所处的构造位置为一盆-山构造系。大厂锡石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生成、发展和演化是该盆一山构造系发展演化的产物,受盆-山构造系的控制。本... 通过对区域地形形态、地质构造格架、大厂矿田的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阐明了大厂矿区所处的构造位置为一盆-山构造系。大厂锡石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生成、发展和演化是该盆一山构造系发展演化的产物,受盆-山构造系的控制。本矿床按矿体形态、矿床特征可以分为层状矿化和脉状矿化两大类。层状矿化是盆-山构造系形成早期同生沉积的,严格受地层层位和岩性的控制。脉状矿化是盆-山构造系发展演化的晚期不同阶段中受岩浆热液作用的叠加、改造而成,受构造和层位的双重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多金属矿床 锡石 锡矿床 成矿作用
下载PDF
从新疆地学断面的成果讨论中国西北盆-山区的地壳构造演化 被引量:19
12
作者 刘训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5-112,共8页
本文从新疆独山子泉水沟地学断面的资料介绍了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等新疆南部不同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进而对中国西北盆 山地区地壳构造及演化的某些特征进行了探讨。提出:中国西部 盆山地区地壳构造运动发生的主要原... 本文从新疆独山子泉水沟地学断面的资料介绍了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等新疆南部不同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进而对中国西北盆 山地区地壳构造及演化的某些特征进行了探讨。提出:中国西部 盆山地区地壳构造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壳及上地幔的不均一性(包括结构构造的不均一性以及物质成分的不均一性)。强调了现代盆山构造面貌虽然是新生代的产物,但其形成从中生代就已经开始,是一个延续的历史过程;但二者又有所不同,目前的盆山构造格局已明显不同于中生代甚至古生代的盆山构造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 地壳构造演化 新疆地学断面 -构造 不均一性 地壳构造运动 结构构造 准噶尔 塔里木 新疆南部 物质成分 中国西部 历史过程 构造格局 中生代 昆仑 上地幔 新生代 古生代 面貌
下载PDF
玻利维亚盆山原镶嵌构造区特殊景观区沟系次生晕—遥感—构造岩相学综合评价技术组合研发与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3
作者 杜玉龙 方维萱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2-947,共16页
在玻利维亚Tupiza、Cuprita盆山原镶嵌构造区特殊景观区,开展沟系次生晕测量—遥感—构造岩相学解译填图的综合方法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结果显示:①遥感—构造岩相学解译填图单元,作为构造岩相学填图单位和沟系次生晕测量的工作底图,能... 在玻利维亚Tupiza、Cuprita盆山原镶嵌构造区特殊景观区,开展沟系次生晕测量—遥感—构造岩相学解译填图的综合方法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结果显示:①遥感—构造岩相学解译填图单元,作为构造岩相学填图单位和沟系次生晕测量的工作底图,能快速识别工作区地形地物、地质和景观特征等,提高采样和综合地质填图的有效点率。②沟系次生晕采样层位以B层为主,采样粗加工粒度以-10^+60目效果最佳。③方法技术应用效果良好,显示该技术方法在安第斯盆山原镶嵌构造区特殊景观下为一种经济、高效、快速的综合评价技术方法组合,为中资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控制提供有效勘查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系次生晕 遥感-构造岩相学解译(填图) 原镶嵌构造 玻利维亚高原特殊景观区
下载PDF
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夹白山一带晚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 被引量:30
14
作者 左国朝 梁广林 +4 位作者 陈俊 郑勇 高俊宝 邢德超 李绍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7,共10页
研究区早石炭世经历了中天山古陆北缘被动陆缘向活动陆缘沟弧盆体系演化的全过程。阿齐山-雅满苏岛弧带于维宪期发育在广宽陆棚海之上。岛弧为大型背形结构,雅满苏断裂带为火山喷发的主要通道,弧前盆地生成于弧沟间隙部位。晚石炭世早期... 研究区早石炭世经历了中天山古陆北缘被动陆缘向活动陆缘沟弧盆体系演化的全过程。阿齐山-雅满苏岛弧带于维宪期发育在广宽陆棚海之上。岛弧为大型背形结构,雅满苏断裂带为火山喷发的主要通道,弧前盆地生成于弧沟间隙部位。晚石炭世早期,弧后区发生扩张作用而塌陷形成向形的边缘盆地。晚石炭世末,北侧康古尔洋区以弧弧对接方式关闭,弧区伴有深成花岗岩浆侵位。早二叠世早期进入松弛阶段,在弧间及弧后南缘产生上叠断陷盆地。晚二叠世右旋走滑变动席卷全区,最后大型造山带与地块之间发生块体右旋滑移错位,由此奠定了现今的盆山构造格局初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 晚古生代 构造格局 沟弧体系 盆山构造
下载PDF
苏北桃林岩基与苏胶造山带燕山期隆升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樊金涛 潘明宝 李向前 《江苏地质》 1999年第2期65-70,共6页
苏北桃林岩基主要单元角闪石、黑云母的矿物化学研究揭示,苏胶造山带在印支期陆内双向对冲碰撞造山后,于燕山期末A型花岗岩体侵位之前,由挤压向拉伸转化时期,曾发现急剧隆升。早期隆升快,为0139mm/a,中期隆升变慢,为... 苏北桃林岩基主要单元角闪石、黑云母的矿物化学研究揭示,苏胶造山带在印支期陆内双向对冲碰撞造山后,于燕山期末A型花岗岩体侵位之前,由挤压向拉伸转化时期,曾发现急剧隆升。早期隆升快,为0139mm/a,中期隆升变慢,为0023mm/a。山根拆沉,均衡抬升,地幔上隆,上地壳伸展造盆成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岩 闪石族 盆山构造 苏胶造 隆升机制
下载PDF
宁南弧形构造带甘肃靖远-宁夏盐池剖面中上地壳电性结构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尹秉喜 程建华 +2 位作者 闵刚 蔡学林 杨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2-339,共8页
对垂直于宁南弧形构造带的一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数据的处理和反演解释,揭示了沿剖面的中祁连隆褶带、靖远—西吉坳陷、西华山—六盘山隆褶带、兴仁堡—海原坳陷、中卫—同心断陷、卫宁北山—罗山坳陷、鄂尔多斯西缘隆褶带及天环坳陷30k... 对垂直于宁南弧形构造带的一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数据的处理和反演解释,揭示了沿剖面的中祁连隆褶带、靖远—西吉坳陷、西华山—六盘山隆褶带、兴仁堡—海原坳陷、中卫—同心断陷、卫宁北山—罗山坳陷、鄂尔多斯西缘隆褶带及天环坳陷30km深度的电性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推断出祁连山碰撞造山带存在自南西向北东的逆冲,鄂尔多斯西缘隆褶带从东向西依次叠置形成逆冲叠瓦式断裂构造格局。电性分布特征表明:宁南弧形构造带内壳内低阻层主要在北祁连碰撞造山带及兴仁堡—海原坳陷内呈不连续分布,祁连山造山带内的壳内高导层往北终止于兴仁堡—海原坳陷内;兴仁堡—海原坳陷内的壳内高导层往北东终止于鄂尔多斯西缘逆冲褶皱带,与鄂尔多斯西缘逆冲推覆体下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滑脱面相交汇,沿剖面方向宁南弧形构造带内的壳内低阻层总体表现为西南深北东浅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构造 大地电磁测深 盆山构造体系 宁南弧形构造
下载PDF
大青山晚白垩世以来的隆升历史 被引量:20
17
作者 吴中海 吴珍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5-210,共6页
根据以裂变径迹年龄为主的热年代学方法和大青山地形剖面和盆地沉积资料分析 ,认为大青山地区晚侏罗世发生大型板内挤压变形之后在晚白垩世进入伸展构造控制的构造活动阶段。在伸展背景下 ,大青山主要经历了晚白垩世整体隆升 剥蚀和始... 根据以裂变径迹年龄为主的热年代学方法和大青山地形剖面和盆地沉积资料分析 ,认为大青山地区晚侏罗世发生大型板内挤压变形之后在晚白垩世进入伸展构造控制的构造活动阶段。在伸展背景下 ,大青山主要经历了晚白垩世整体隆升 剥蚀和始新世以来的造山带伸展裂解引发的差异升降 剥蚀过程。造成大青山约 6km的剥蚀量。在大青山伸展、塌陷、裂解过程中由于山 盆间的阶段性差异升降运动形成了大青山中的四期夷平面和其下的山前侵蚀台地以及邻区盆地沉积体系中的相对应的多期沉积间断。最终形成大青山地区现今盆 山构造 地貌格局。控制山脉隆升的大青山山前正断层始新世以来的平均活动速率为 0 .2~ 0 .3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青 晚白垩世 伸展构造控制 始新世 -构造 裂变径迹 夷平面
下载PDF
贵德盆地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对地热资源的控制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甘斌 李百祥 +2 位作者 张乾 侯利朋 张志强 《中国锰业》 2017年第3期69-73,80,共6页
在充分收集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贵德盆地主边界断裂性质、地震系统活动断层调查资料、石油系统在盆地地球物理调查圈定的盆地基底形态和盆地内电磁剖面资料,确定盆地受右行走滑断裂控制;同时依据盆地内地层沉积规律和... 在充分收集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贵德盆地主边界断裂性质、地震系统活动断层调查资料、石油系统在盆地地球物理调查圈定的盆地基底形态和盆地内电磁剖面资料,确定盆地受右行走滑断裂控制;同时依据盆地内地层沉积规律和长宽比接近3,呈菱形盆地形态,由此认为贵德盆地是一个受右行右阶走滑断裂控制在阶区形成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具备形成拉分盆地的基本构造条件,根据贵德盆山构造格局确定了断裂对流型带状热储分布和传导面状热储特征及埋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右行右阶走滑断裂 盆山构造格局 地热资源的控制
下载PDF
安徽北淮阳复向斜形成时间及其构造意义
19
作者 柳忠泉 曹高社 +1 位作者 黄开权 张建军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62-68,共7页
本文运用盆-山耦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北淮阳复向斜的形成。石炭纪以后、晚三叠世以前,华北南部的淮南地区和北淮阳地区的沉积特征和构造特征是可以对比的。北淮阳构造带叠加复式向斜和淮南复向斜及“徐宿弧”具有相似的褶皱构造形态、... 本文运用盆-山耦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北淮阳复向斜的形成。石炭纪以后、晚三叠世以前,华北南部的淮南地区和北淮阳地区的沉积特征和构造特征是可以对比的。北淮阳构造带叠加复式向斜和淮南复向斜及“徐宿弧”具有相似的褶皱构造形态、轴迹展布方向和矿物拉伸线理方向,并在统一的应力体制下产生,系北西西向左行走滑作用的强制性褶皱。据此,间接地确定了北淮阳复向斜的形成时间为中—晚三叠世。大别地块的隆升可能是大陆折返过程中“构造挤出”的结果,导致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变质岩共存在一起,形成构造加积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淮阳 复向斜 形成时间 -构造 安徽
下载PDF
深地震探测揭示的西北地区莫霍面深度 被引量:14
20
作者 熊小松 高锐 +2 位作者 李秋生 王海燕 侯贺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31,共9页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西北地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比起我国其他地区,西北地区莫霍面无论是埋深还是形...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西北地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比起我国其他地区,西北地区莫霍面无论是埋深还是形态均变化最大,反映出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影响,西北地区地壳整体变形强烈。莫霍面最深(约90km)位于西昆仑与喀喇昆仑构造结合处,最浅处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的克拉玛依(约35.5km),最深与最浅相差约55km。在盆山结合部位及大型走滑断裂,如阿尔金断裂、中天山北缘断裂带等均存在莫霍面错断。天山造山带东西段莫霍面深度变化明显,西段深于东段。这些特征指示了中国西北部盆山之间的构造关系、天山造山带西段和东段不同的深部动力学机制以及古老断裂带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深地震探测 莫霍面深度 盆山构造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