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前陆盆地沉积特征与盆山过程
被引量:
13
1
作者
杨树锋
陈汉林
+2 位作者
龚根辉
张耀
孟立丰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94-1510,共17页
下扬子地区从晚奥陶世开始沉积特征发生了明显转变,从浅海相转变为三角洲相沉积.这一沉积特征转变与早古生代晚期经历的强烈造山事件密切相关.通过下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到志留纪沉积序列的沉积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揭示沉积盆地的性质...
下扬子地区从晚奥陶世开始沉积特征发生了明显转变,从浅海相转变为三角洲相沉积.这一沉积特征转变与早古生代晚期经历的强烈造山事件密切相关.通过下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到志留纪沉积序列的沉积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揭示沉积盆地的性质及其时空演化过程,探讨沉积盆地发育与造山带隆升剥蚀之间的关系.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沉积学特征从东南向西北岩性由岩屑砂岩变为石英砂岩,粒度由粗粒变为细粒;沉积厚度等值线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靠近东南等值线密,且沉积厚度大;往西北等值线稀疏,且沉积厚度小;沉积中心呈狭长带状分布,并从东南向西北方向迁移;具有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上奥陶统到中志留统的碎屑锆石以900~720Ma的年龄为主,指示物源以下伏新元古代晚期裂谷层序为主;从早志留世高家边组开始,450~420Ma碎屑锆石年龄出现并逐渐增多,表明同造山岩浆岩被剥露地表并开始提供物源;碎屑锆石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代表华夏地块基底1.9~1.7Ga的特征年龄峰值,表明华夏地块不是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前陆盆地的主要物源区.下扬子地区前陆盆地从晚奥陶世开始沉降,晚奥陶世的构造沉降速率超过了沉积物的供给速率,前渊沉积了巨厚的浅海相泥岩夹粉砂岩和砂岩;晚奥陶世末造山带持续隆升并向西北方向扩展,沉积速率加快,沉积物粒度明显变粗,沉积相也由浅海相转变成三角洲前缘相;早志留世开始埋深较大的同造山岩浆岩开始遭受剥蚀,导致前陆盆地中450~420 Ma的碎屑锆石含量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地区
前陆
盆
地
早古生代晚期
沉积学
碎屑锆石
盆山过程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白垩纪—新近纪盆山耦合过程的层序地层响应
被引量:
12
2
作者
丁孝忠
林畅松
+3 位作者
刘景彦
韩坤英
庞健峰
庞维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4-157,共14页
根据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区和北部坳陷区白垩系—新近系典型露头剖面的层序地层研究,结合地震和钻井资料的分析,在塔西南坳陷区划分出32个三级层序,塔北坳陷区27个三级层序。通过三级层序的叠置方式和构造层序的研究发现,两坳陷区白垩系...
根据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区和北部坳陷区白垩系—新近系典型露头剖面的层序地层研究,结合地震和钻井资料的分析,在塔西南坳陷区划分出32个三级层序,塔北坳陷区27个三级层序。通过三级层序的叠置方式和构造层序的研究发现,两坳陷区白垩系—新近系中识别出4个以不整合面为主的构造层序界面,划分为4个二级超层序(SS1~4),并可以进行全盆地等时对比,建立层序地层格架。每一个超层序均表现由退积向进积演化的沉积旋回,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层序组合特征。构造沉降和物源分析表明:天山和西昆仑山前坳陷沉降沉积过程具有前陆盆地分段式和双物源特征,即早白垩世的中等沉降至晚白垩世的缓慢沉降至古近纪—新近纪快速沉降,物源区变化为:再旋回造山带—克拉通内部—再旋回造山带。同时,由于构造活动对物源区影响的差异,层序构成、沉积速率和沉积体系配置沿造山带方向存在明显的分带性,总体上为西强东弱,反映了塔西南坳陷区和塔北坳陷区沉积充填过程与天山造山带和昆仑造山带升降演化具有盆山耦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
盆
地
白垩纪—新近纪
盆
山
耦合
过程
层序地层响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覆盖区地质调查中的盆山构造地貌关系研究:以东天山-吐哈盆地为例
被引量:
12
3
作者
王国灿
申添毅
+2 位作者
陈超
季军良
王岸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313-4331,共19页
西北地区中-新生代以来发育系列断陷盆地,盆地内的覆盖层结构及其与周缘造山带之间的盆山构造地貌关系是研究大陆动力学的基础性问题.在覆盖区地质调查工作中,利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钻探等多种方法手段,可以对覆盖区盆地...
西北地区中-新生代以来发育系列断陷盆地,盆地内的覆盖层结构及其与周缘造山带之间的盆山构造地貌关系是研究大陆动力学的基础性问题.在覆盖区地质调查工作中,利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钻探等多种方法手段,可以对覆盖区盆地的结构形态、盆地边界构造属性、沉积物分布特征、沉积过程的源汇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帮助深入理解覆盖区的沉积过程、山脉隆升剥露过程以及构造地貌演化过程.基于新疆吐哈盆地覆盖区的地质调查工作,本研究提出并实践了在覆盖区开展盆山构造地貌关系研究的技术方法体系.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结合重力、航磁、地震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以及钻孔岩心分析,系统分析和探讨了哈密盆地中-新生代覆盖层三维结构、控盆控貌构造及源汇系统,建立了研究区与相邻造山带之间的盆山耦合关系及构造地貌演化过程,为覆盖区地质调查过程中开展盆山构造地貌过程的研究提供了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区地质调查
覆盖层结构
盆
山
地貌
过程
东天
山
吐哈
盆
地
构造
原文传递
题名
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前陆盆地沉积特征与盆山过程
被引量:
13
1
作者
杨树锋
陈汉林
龚根辉
张耀
孟立丰
机构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
出处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94-1510,共17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Nos.2017ZX05008001
2016ZX0500300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6YFC0601004)
文摘
下扬子地区从晚奥陶世开始沉积特征发生了明显转变,从浅海相转变为三角洲相沉积.这一沉积特征转变与早古生代晚期经历的强烈造山事件密切相关.通过下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到志留纪沉积序列的沉积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揭示沉积盆地的性质及其时空演化过程,探讨沉积盆地发育与造山带隆升剥蚀之间的关系.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沉积学特征从东南向西北岩性由岩屑砂岩变为石英砂岩,粒度由粗粒变为细粒;沉积厚度等值线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靠近东南等值线密,且沉积厚度大;往西北等值线稀疏,且沉积厚度小;沉积中心呈狭长带状分布,并从东南向西北方向迁移;具有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上奥陶统到中志留统的碎屑锆石以900~720Ma的年龄为主,指示物源以下伏新元古代晚期裂谷层序为主;从早志留世高家边组开始,450~420Ma碎屑锆石年龄出现并逐渐增多,表明同造山岩浆岩被剥露地表并开始提供物源;碎屑锆石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代表华夏地块基底1.9~1.7Ga的特征年龄峰值,表明华夏地块不是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前陆盆地的主要物源区.下扬子地区前陆盆地从晚奥陶世开始沉降,晚奥陶世的构造沉降速率超过了沉积物的供给速率,前渊沉积了巨厚的浅海相泥岩夹粉砂岩和砂岩;晚奥陶世末造山带持续隆升并向西北方向扩展,沉积速率加快,沉积物粒度明显变粗,沉积相也由浅海相转变成三角洲前缘相;早志留世开始埋深较大的同造山岩浆岩开始遭受剥蚀,导致前陆盆地中450~420 Ma的碎屑锆石含量明显增加.
关键词
下扬子地区
前陆
盆
地
早古生代晚期
沉积学
碎屑锆石
盆山过程
Keywords
lower Yangtze area
foreland basin
late Early Paleozoic
sedimentology
detrital zircon
basin-orogen process
分类号
P5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塔里木盆地白垩纪—新近纪盆山耦合过程的层序地层响应
被引量:
12
2
作者
丁孝忠
林畅松
刘景彦
韩坤英
庞健峰
庞维华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4-157,共14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063360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6CB202302)
文摘
根据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区和北部坳陷区白垩系—新近系典型露头剖面的层序地层研究,结合地震和钻井资料的分析,在塔西南坳陷区划分出32个三级层序,塔北坳陷区27个三级层序。通过三级层序的叠置方式和构造层序的研究发现,两坳陷区白垩系—新近系中识别出4个以不整合面为主的构造层序界面,划分为4个二级超层序(SS1~4),并可以进行全盆地等时对比,建立层序地层格架。每一个超层序均表现由退积向进积演化的沉积旋回,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层序组合特征。构造沉降和物源分析表明:天山和西昆仑山前坳陷沉降沉积过程具有前陆盆地分段式和双物源特征,即早白垩世的中等沉降至晚白垩世的缓慢沉降至古近纪—新近纪快速沉降,物源区变化为:再旋回造山带—克拉通内部—再旋回造山带。同时,由于构造活动对物源区影响的差异,层序构成、沉积速率和沉积体系配置沿造山带方向存在明显的分带性,总体上为西强东弱,反映了塔西南坳陷区和塔北坳陷区沉积充填过程与天山造山带和昆仑造山带升降演化具有盆山耦合特征。
关键词
塔里木
盆
地
白垩纪—新近纪
盆
山
耦合
过程
层序地层响应
Keywords
Tarim Basi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response
basin-orogene coupling process
Cretaceous-Neogene
分类号
P539.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覆盖区地质调查中的盆山构造地貌关系研究:以东天山-吐哈盆地为例
被引量:
12
3
作者
王国灿
申添毅
陈超
季军良
王岸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全球大地构造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出处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313-4331,共1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972208)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Nos.DD20179607,DD20160060)。
文摘
西北地区中-新生代以来发育系列断陷盆地,盆地内的覆盖层结构及其与周缘造山带之间的盆山构造地貌关系是研究大陆动力学的基础性问题.在覆盖区地质调查工作中,利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钻探等多种方法手段,可以对覆盖区盆地的结构形态、盆地边界构造属性、沉积物分布特征、沉积过程的源汇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帮助深入理解覆盖区的沉积过程、山脉隆升剥露过程以及构造地貌演化过程.基于新疆吐哈盆地覆盖区的地质调查工作,本研究提出并实践了在覆盖区开展盆山构造地貌关系研究的技术方法体系.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结合重力、航磁、地震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以及钻孔岩心分析,系统分析和探讨了哈密盆地中-新生代覆盖层三维结构、控盆控貌构造及源汇系统,建立了研究区与相邻造山带之间的盆山耦合关系及构造地貌演化过程,为覆盖区地质调查过程中开展盆山构造地貌过程的研究提供了示范.
关键词
覆盖区地质调查
覆盖层结构
盆
山
地貌
过程
东天
山
吐哈
盆
地
构造
Keywords
geological mapping in covered area
framework of covering layers
basin-range coupling
eastern Tianshan
Turpan-Hami basin
tectonics
分类号
P548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前陆盆地沉积特征与盆山过程
杨树锋
陈汉林
龚根辉
张耀
孟立丰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3
原文传递
2
塔里木盆地白垩纪—新近纪盆山耦合过程的层序地层响应
丁孝忠
林畅松
刘景彦
韩坤英
庞健峰
庞维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覆盖区地质调查中的盆山构造地貌关系研究:以东天山-吐哈盆地为例
王国灿
申添毅
陈超
季军良
王岸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