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盆岭格局及其构造—岩浆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董长春 舒立旻 舒良树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3-239,共17页
晚中生代时期,中国东南部位于日本—中国台湾火山岛弧的后缘。中侏罗世—晚白垩世期间,受太平洋板块朝东亚陆缘俯冲以及弧后扩张作用的影响,中国东南部广泛发育了伸展断陷盆地和火山—侵入岩岩系。盆地类型包括中侏罗世的裂谷盆地、晚... 晚中生代时期,中国东南部位于日本—中国台湾火山岛弧的后缘。中侏罗世—晚白垩世期间,受太平洋板块朝东亚陆缘俯冲以及弧后扩张作用的影响,中国东南部广泛发育了伸展断陷盆地和火山—侵入岩岩系。盆地类型包括中侏罗世的裂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火山碎屑—熔岩断陷盆地、晚白垩世—古近纪的红色碎屑断陷盆地等3种,火成岩岩系则主要由花岗岩类、双峰式火成岩、碱性花岗岩、变质核杂岩与穹隆状花岗岩等组成。盆地形成时代和岩浆岩侵位结晶时代相近,年龄峰期140~110 Ma(早白垩世),两者紧密分布在一起,构成早白垩世中国东南部盆岭构造。文章对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盆地和岩浆岩山岭的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归纳,对火成岩系列的岩石学和构造地质等特征以及形成中国东南部盆岭格局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岭构造 火成岩组合 晚中生代 地球动力学演化 中国东南部
下载PDF
川渝地区构造动力学演化与盆岭-盆山耦合构造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忠权 麻成斗 +4 位作者 应丹琳 李洪奎 李应 万双双 席云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1-640,共10页
以构造动力学演化为主线,从拉张与挤压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川渝地区构造动力学演化经历了挤压-区域拉张-陆隆伸展-再挤压的构造动力学演化过程;川渝地区在T3-J2期间为盆岭耦合构造格局,在当时山岭与盆地之间过渡的斜坡带前缘(大致相... 以构造动力学演化为主线,从拉张与挤压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川渝地区构造动力学演化经历了挤压-区域拉张-陆隆伸展-再挤压的构造动力学演化过程;川渝地区在T3-J2期间为盆岭耦合构造格局,在当时山岭与盆地之间过渡的斜坡带前缘(大致相当于理县至都江堰地域),出现印支、燕山期滑覆构造,表现为山岭斜坡前缘逆冲叠瓦状断层与紧闭甚至倒转、平卧褶皱的出现;J3以来,构造动力学背景由伸展转变为挤压,形成基底卷入的厚皮构造,龙门山迅速崛起,四川盆地最终定型,形成现今见到的松潘甘孜高原-龙门山-四川盆地构成的盆山耦合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高原 龙门山 四川 盆岭耦合 山耦合 西南
下载PDF
首都圈西部盆岭构造区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炜斌 杜建国 +3 位作者 周晓成 陈志 谢超 崔月菊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9-496,共8页
根据水化学组分和氢、氧同位素数据,讨论了首都圈西部盆岭构造区断裂带地下热水的化学类型及其形成过程。结果显示,水样的TDS为225~1449mg/L,δ18 O和δD值分别为-12.42‰~-9.54‰,-90.8‰~-71.88‰。水的循环受盆岭构造区中的断裂... 根据水化学组分和氢、氧同位素数据,讨论了首都圈西部盆岭构造区断裂带地下热水的化学类型及其形成过程。结果显示,水样的TDS为225~1449mg/L,δ18 O和δD值分别为-12.42‰~-9.54‰,-90.8‰~-71.88‰。水的循环受盆岭构造区中的断裂和水头压力控制。Na-SO4型水主要出现在片麻岩和花岗岩裂隙中,由深循环过程中长石类矿物水解和硫化物的氧化作用形成。Na.Ca-HCO3型水主要分布在含泥质条带互层的碳酸盐岩储层中,受方解石和白云石溶解、泥质条带中的易溶盐淋滤作用和与粘土矿物的Na-Ca离子交换的控制。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热水水化学类型较复杂,有Ca.Mg-HCO3,Na.Ca-HCO3,Na-HCO3,Na-HCO3.SO4.Cl,Na-HCO3.Cl,Na-SO4.Cl等,这可归因于含水层深度、断裂性质、沉积物粒度和岩性等因素。δ18 O和δD指示地热水来源于大气降水。δD值随地下水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特征可能由深层古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混合作用或是同位素交换反应导致。镇川堡103℃热水的δ18 O和δD受水岩反应和蒸汽散失的共同作用。本研究对地热水开发和地震监测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氢氧同位素 水岩反应 盆岭构造区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岭构造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徐汉林 沈扬 +1 位作者 丁晓 徐嘉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85-290,共6页
东南地区中新生代形成的盆岭构造,受控于盆岭区内业已存在的大型断裂系统,盆岭区内存在有北北东至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北西向等3 组主要断裂系统。根据区内盆地特征,可划分为地堑型盆地、铲状断层型盆地和变换- 伸展型盆地3 类... 东南地区中新生代形成的盆岭构造,受控于盆岭区内业已存在的大型断裂系统,盆岭区内存在有北北东至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北西向等3 组主要断裂系统。根据区内盆地特征,可划分为地堑型盆地、铲状断层型盆地和变换- 伸展型盆地3 类。东南地区的盆岭构造总的面貌呈现南北纵向分块,东西横向分带之特征。形成中国东南地区盆岭构造的外部条件是滨西太平洋域的地球动力学演变,次要条件是西侧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及推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部 盆岭构造 新生代 中国 构造特征
下载PDF
北美西部与中国东南部盆岭构造对比研究 被引量:38
5
作者 舒良树 王德滋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3,共13页
北美西部与中国东南部盆地与山岭构造是太平洋东西两岸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它们的形成与演化有着其特定的时间、空间、物质条件和深刻的构造背景。分别阐述了这两个地区盆岭构造的地质背景、构造单元划分及其构造岩浆组合、基底与深部... 北美西部与中国东南部盆地与山岭构造是太平洋东西两岸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它们的形成与演化有着其特定的时间、空间、物质条件和深刻的构造背景。分别阐述了这两个地区盆岭构造的地质背景、构造单元划分及其构造岩浆组合、基底与深部构造特征、不同类型盆地与花岗岩山岭的时空演化、成因机制、耦合样式、演化历史,对这两个盆岭地区变质核杂岩的几何学、岩石学、年代学、成因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基本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太平洋东西两岸盆岭构造存在许多相似处,包括:(1)中、新生代均属太平洋构造域,均受太平洋构造体制制约;(2)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的开始时间相同,均为中侏罗世,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宽度相近;(3)板块俯冲角度均在早、晚白垩世之交发生变化,从低角度转为高角度,导致弧后进一步伸展垮塌、岩石圈减薄;(4)均程度不等地发育了科迪勒拉型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5)伸展盆地与花岗岩山岭的形成背景相似,盆岭空间相伴,成因相关,时间相近。正是这些相似性,使中国东南部盆岭构造和北美西部盆岭构造的对比成为可能。同时,两岸盆岭构造也存在若干差异,如:(1)岩石组合差异;(2)形成时代差异;(3)地幔柱活动差异;(4)俯冲带位置迁移差异;(5)基底固结程度与变质核杂岩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了太平洋东西两岸盆岭构造的不同地域特色和地质地貌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岭构造 地质特征 中、新生代 北美西部 中国东南部
下载PDF
豫西元古宙盆岭构造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0
6
作者 任富根 丁士应 +2 位作者 李增慧 高亚东 赵嘉农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6年第3期239-243,共5页
华北地块自太古宙形成统一的克拉通之后,于元古宙时期进入伸展张裂构造演化阶段。在华北地块南部,由于地幔物质运动的不均匀性和地幔柱上涌,发生南北向伸展运动,继之形成熊耳裂陷盆地,伴随岩浆侵入-火山喷发活动,产生板内熊耳群... 华北地块自太古宙形成统一的克拉通之后,于元古宙时期进入伸展张裂构造演化阶段。在华北地块南部,由于地幔物质运动的不均匀性和地幔柱上涌,发生南北向伸展运动,继之形成熊耳裂陷盆地,伴随岩浆侵入-火山喷发活动,产生板内熊耳群火山岩系。在熊耳裂陷盆地中,基底是起伏不平的,呈现出盆-岭构造景观。熊耳群火山岩系由拉斑-钙碱和钙碱-碱性两个岩石系列组成。晚期碱性岩浆活动形成的正长岩和石英二长岩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750±65)Ma和(1731±29)Ma,确定熊耳群上限年龄约为1700Ma。参照中条山区西阳河群下部许山组中锆石U-Pb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古宙 地质构造 盆岭构造 形成机制 华北地块
下载PDF
粤北花岗岩型铀矿盆岭耦合成矿过程与成矿动力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祁家明 刘斌 +2 位作者 刘文泉 叶永钦 徐争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71-585,共15页
粤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集区,但长久以来,巨大的岩矿时差导致对铀成矿动力的厘定模糊不清,铀矿成因也就具有了多解性。笔者等在充分总结粤北铀矿已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针对区内中—新生代以来形成的特有盆山体系与铀矿的内在... 粤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集区,但长久以来,巨大的岩矿时差导致对铀成矿动力的厘定模糊不清,铀矿成因也就具有了多解性。笔者等在充分总结粤北铀矿已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针对区内中—新生代以来形成的特有盆山体系与铀矿的内在成因,以独特的视角梳理了岩体—断陷盆地的多次挤压—拉张耦合演化过程与铀成矿动力,认为区内热液型铀矿具有“非造山”成矿特征,其成矿过程受重熔型富铀花岗岩与NE向断陷带深源断裂活动的双要素联合制约,单独的花岗岩浆活动或区域断陷活动都无法独立成矿;同时认为95 Ma时期以NE向南雄断陷盆地为标志的深源断陷活动是铀成矿的主要驱动力,晚期脉岩岩浆并不直接参与成矿,但对铀的活化和沉淀具有较重要的作用;铀成矿流体来自岩体深部早期压扭性断裂韧性变质热流体与后期张扭性断裂大气降水混合,成矿流体受NW—SE向挤压—伸展构造应力转换易在NE向断陷带夹持的NW、NNW向断裂及断陷红盆基底不整合界面成矿,因而是需重点关注的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型铀矿 盆岭耦合作用 成矿动力 粤北地区
下载PDF
粤北花岗岩型铀矿盆岭耦合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制约 被引量:4
8
作者 祁家明 赖静 +2 位作者 刘斌 吴建勇 徐争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37-138,共2页
粤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集区。已有研究表明在南雄断陷盆地形成之前,诸广岩体与青嶂山岩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相同的成岩环境及地球化学性质,理应有相同的铀成矿环境,但目前两岩体已有找矿成果差异很大。中生代以来,粤北地... 粤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集区。已有研究表明在南雄断陷盆地形成之前,诸广岩体与青嶂山岩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相同的成岩环境及地球化学性质,理应有相同的铀成矿环境,但目前两岩体已有找矿成果差异很大。中生代以来,粤北地区145~45 Ma期间共经历了6次构造运动(胡瑞忠等,2004),而在南雄断陷盆地形成之后,是著名的铀成矿爆发期(90~70 Ma),且具有持续成矿作用(最新的棉花坑矿床深部铀矿年龄为38 Ma?);从区域上看,粤北花岗岩型铀矿床基本分布于断陷盆地或岩体断陷带内部及边缘(图1),那么断陷运动及其边缘深大断裂带在铀成矿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前人并未给出确切的答案。以往研究及勘查工作过于注重单岩体内的找矿,很少把诸广岩体—南雄断陷盆地—青嶂山岩体—贵东岩体组成的典型盆岭系统作为统一有机整体来研究,忽略了花岗岩区断陷盆地演化与铀矿成因间的重要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型铀矿 盆岭耦合 成矿作用
下载PDF
张广才岭岩石圈结构及盆岭构造 被引量:9
9
作者 孙加鹏 张兴洲 杨宝俊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25-28,共4页
中新生代期间,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而在中国大陆内部却以拉张作用为主。在此期间,华北板块以北中生代之前拼合的微板块群——黑龙江板块群,也遭受了强烈的伸展作用,形成盆岭相间分布的地貌格局,表明已进入了强烈的伸展作... 中新生代期间,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而在中国大陆内部却以拉张作用为主。在此期间,华北板块以北中生代之前拼合的微板块群——黑龙江板块群,也遭受了强烈的伸展作用,形成盆岭相间分布的地貌格局,表明已进入了强烈的伸展作用阶段。通过地表地质和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详细论述了张广才岭地区的地壳和岩石圈结构,讨论了山岭与其两侧盆地之间的成因联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伸展作用的特点和大地构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作用 张广才 盆岭构造演化 岩石圈结构
下载PDF
东北亚断陷盆地系与北美西部盆岭省伸展作用对比 被引量:5
10
作者 任建业 李思田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7-11,共5页
与北美西部盆岭省相比,东北亚断陷盆地系是一独具特色的大陆裂陷作用区。该断陷盆地系发育于晚中生代期间,以巨大的规模、复杂的动力学背景和伴有一套大陆边缘扩张型火山岩组合为特征。东北亚断陷盆地系发育于宽裂陷作用背景之下,盆... 与北美西部盆岭省相比,东北亚断陷盆地系是一独具特色的大陆裂陷作用区。该断陷盆地系发育于晚中生代期间,以巨大的规模、复杂的动力学背景和伴有一套大陆边缘扩张型火山岩组合为特征。东北亚断陷盆地系发育于宽裂陷作用背景之下,盆地拉伸率较低,但沉降较深,蕴藏有巨大的能源资源,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煤和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 新陷地系 陆内裂陷作用 盆岭 伸展作用
下载PDF
华北东部盆岭区的地幔热柱成因及其成矿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牛树银 张训华 +4 位作者 孙爱群 李慧军 张建珍 马宝军 陈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879-880,共2页
地壳运动是核幔活动在岩石圈中的综合表现形式,盆地、山脉等地形地貌单元则是地壳运动的直接产物(结果)。1问题的提出中-新生代是华北东部地区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地质-构造事件,最为突出的是从东部高原演化为... 地壳运动是核幔活动在岩石圈中的综合表现形式,盆地、山脉等地形地貌单元则是地壳运动的直接产物(结果)。1问题的提出中-新生代是华北东部地区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地质-构造事件,最为突出的是从东部高原演化为地幔热柱控制的盆岭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热柱 成矿作用 华北东部 盆岭 表现形式 东部地区 地壳运动 岩石圈 新生代 中国东部
下载PDF
江苏盆岭构造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志平 徐宁玲 +2 位作者 蒋梦林 徐雪球 朱志远 《地质学刊》 CAS 2014年第4期567-574,共8页
盆岭构造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21世纪以来,将"盆岭构造"研究纳入了"板块构造"的范畴。根据盆岭构造形成机制,认为苏鲁造山带、宁镇剪切拉分带及苏锡旋圈构造群是江苏3个典型的盆岭构造。此外,在徐州、苏北盆地、... 盆岭构造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21世纪以来,将"盆岭构造"研究纳入了"板块构造"的范畴。根据盆岭构造形成机制,认为苏鲁造山带、宁镇剪切拉分带及苏锡旋圈构造群是江苏3个典型的盆岭构造。此外,在徐州、苏北盆地、宁芜、茅山、宜溧、昆山等地"盆岭"相伴出现,如徐州地区反射弧两侧潘塘盆地和宋楼—马坡盆地、苏北盆地的建湖隆起与高邮坳陷、茅山地区的茅山山脉与直溪桥凹陷、宜溧山区与火山岩盆地等,都是伸展构造发育的盆岭构造带。这些地区以伸展构造为主体,推覆构造十分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岭构造 旋圈构造 苏南地体群 苏北 江苏
下载PDF
北淮阳盆岭带的构造演化与铀成矿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福生 辜骏如 +2 位作者 梁鼎新 林银山 张宝友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1998年第4期46-52,共7页
北淮阳盆岭构造带是大别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子岭岩群代表了早古生代扬子地块北缘大别古岛弧弧前海盆的火山沉积建造,在加里东运动陆块对接过程中变形变质。石炭系梅山群具磨拉石建造特征。在华力西印支期陆内俯冲褶皱带的基... 北淮阳盆岭构造带是大别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子岭岩群代表了早古生代扬子地块北缘大别古岛弧弧前海盆的火山沉积建造,在加里东运动陆块对接过程中变形变质。石炭系梅山群具磨拉石建造特征。在华力西印支期陆内俯冲褶皱带的基础上,燕山期沿桐柏桐城断裂伸展北移,近东西向断陷盆地发育,形成盆岭构造景观。南侧大别山强烈隆升,铸就了现今大别山变质核杂岩构造格局。中生代岩浆活动是区内重要铀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盆岭构造带 铀矿床 矿床成矿
下载PDF
华北东部盆岭区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牛树银 史中华 +3 位作者 张国军 高昌杰 孙爱群 王宝德 《河北地质矿产信息》 2004年第2期2-5,共4页
中生代以来,华北地幔亚柱的强烈上隆,导致华北地台解体并形成典型的盆岭区。在亚热柱的上部,由于地幔物质的强烈上隆,使上部地壳发生热减薄裂陷,并进一步发育成大型断陷盆地;而当向外拆离的地幔软片被外围陡倾韧性剪切带所切割,... 中生代以来,华北地幔亚柱的强烈上隆,导致华北地台解体并形成典型的盆岭区。在亚热柱的上部,由于地幔物质的强烈上隆,使上部地壳发生热减薄裂陷,并进一步发育成大型断陷盆地;而当向外拆离的地幔软片被外围陡倾韧性剪切带所切割,断裂的切割导致减压释荷形成岩浆源地,并可热熔上部地壳形成壳源岩浆,上侵的岩浆尤其是花岗质岩浆的侵入,带动围岩一起上隆,上部盖层岩石则大幅度向外拆离滑脱,形成一系列幔枝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亚柱 幔枝构造 盆岭体系 华北地区 地质演化
下载PDF
京西盆岭构造区积累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强震的影响
15
作者 陈丹 郝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23,共12页
以拉张正断层作用为主的京西盆岭活动构造区(112°~116.2°N,38.3°~41.5°E)自BC231年以来共记载和记录15次M6~7.5地震。本研究计算每一次强震产生的以及逐次积累的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并分析强震之间的应力触发关... 以拉张正断层作用为主的京西盆岭活动构造区(112°~116.2°N,38.3°~41.5°E)自BC231年以来共记载和记录15次M6~7.5地震。本研究计算每一次强震产生的以及逐次积累的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并分析强震之间的应力触发关系。结果显示在14次后发的强震中,有10次发生在先发强震产生的积累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为正的触发区,触发率为71%。所有15次历史强震作用共同引起研究区积累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的正值区,主要分布于六棱山北麓断裂中段、怀涿盆地北缘断裂、新保安沙城断裂、桑干河断裂以及蔚县盆地南缘断裂,并使得这些断裂(段)的强震危险性有所增加,这可为分析研究区的未来强震危险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破裂应力积累变化 地震危险性 京西盆岭构造区
下载PDF
辽西中生代盆地特征及盆岭构造 被引量:6
16
作者 江淑娥 刘晓林 +2 位作者 张国仁 潘玉启 鲁红峰 《地质与资源》 CAS 2009年第2期81-86,共6页
辽西地区中生代陆相盆地及盆岭构造发育,可划分为早中印支期(T1,2)、晚印支期—早燕山期(T3-J1)、中燕山期(J2-J3)、晚燕山期(K1)、末燕山期(K2)5个盆地形成时期.一般地,盆地早期多为断陷阶段,晚期为拗陷阶段.盆地长轴方向为北东向或北... 辽西地区中生代陆相盆地及盆岭构造发育,可划分为早中印支期(T1,2)、晚印支期—早燕山期(T3-J1)、中燕山期(J2-J3)、晚燕山期(K1)、末燕山期(K2)5个盆地形成时期.一般地,盆地早期多为断陷阶段,晚期为拗陷阶段.盆地长轴方向为北东向或北北东向,受控于该时期的构造格架.山岭(古隆起)及其间宽广低拗的盆地组合形成盆岭构造.盆岭构造为辽西地区中生代构造的一大特色,可分为侏罗纪和白垩纪2个类型的盆岭构造,也反映了中生代地壳多次的裂陷和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中生代 盆岭构造 裂陷与伸展
下载PDF
美国盆岭省快速拉伸期对火山作用的抑制
17
作者 章大港 周瑶琪 《世界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0-23,共4页
一般认为大陆拉伸与火山作用是互补的,但盆岭省某些高度拉伸部分的地层和构造数据却揭示出快速拉伸似乎具有受到抑制的火山作用。这一关系可能反映了在拉伸过程中由岩浆挥发分的出溶作用、岩浆与大气水的不断作用及岩浆进入较小岩体的... 一般认为大陆拉伸与火山作用是互补的,但盆岭省某些高度拉伸部分的地层和构造数据却揭示出快速拉伸似乎具有受到抑制的火山作用。这一关系可能反映了在拉伸过程中由岩浆挥发分的出溶作用、岩浆与大气水的不断作用及岩浆进入较小岩体的排出作用产生的中地壳岩浆的增强结晶作用。因此某些裂谷环境以大体积的同拉伸深成作用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盆岭 拉伸期 火山作用 抑制 火山岩
下载PDF
造山期后盆岭伸展作用的运动学模式
18
作者 J.Malavieilla A.Taboada 熊清华 《地质科学译丛》 1992年第2期17-20,100,共5页
拉夫特里弗(Raft River)伸展剪切带出露于阿尔比恩(Albion)-拉夫特里弗-克劳斯克里克(Grouse Greek)变质核杂岩中.韧性变形的研究表明,这个伸展剪切带与第三纪加厚的科迪勒拉地壳晚造山期塌陷作用造成的地壳伸展作用相对应.纯剪和简单... 拉夫特里弗(Raft River)伸展剪切带出露于阿尔比恩(Albion)-拉夫特里弗-克劳斯克里克(Grouse Greek)变质核杂岩中.韧性变形的研究表明,这个伸展剪切带与第三纪加厚的科迪勒拉地壳晚造山期塌陷作用造成的地壳伸展作用相对应.纯剪和简单剪切混合产生的递进变形形成沿剪切带的复合应变型式.我们提出了一个数字运动学模型,它能反映脆性伸展的上盘岩石与未变形的下盘岩石之间由伸展量不同而引起的沿剪切带的应变变化情况.关于造山后期地壳伸展作用假说必须包括韧性下地壳中弥漫的均匀伸展和流动以及中、上地壳中局部的伸展剪切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期 盆岭 伸展作用 运动学
下载PDF
长沙金盆岭晋墓与太阴炼形——以及墓葬器物群的分布逻辑 被引量:9
19
作者 姜生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41,共25页
1958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金盆岭西晋永宁二年墓墓室四角距墓底1.54米处各有一块平砌的砖伸出壁面一段,表明该墓形制乃模拟北斗,象征着整个墓室乃是死者卧斗修炼成仙的"炼形之宫"。墓中出土的陶俑等40件精美器物分区摆放,其中&qu... 1958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金盆岭西晋永宁二年墓墓室四角距墓底1.54米处各有一块平砌的砖伸出壁面一段,表明该墓形制乃模拟北斗,象征着整个墓室乃是死者卧斗修炼成仙的"炼形之宫"。墓中出土的陶俑等40件精美器物分区摆放,其中"对书俑"应为"司命司录俑",其三笔象征司命神所注写墓主人"三命",另可识别有"诵经真官俑"、"鬼官北斗俑"等。不同的器物群构成不同的功能区域,代表着墓主人地下修炼成仙过程的不同阶段。墓内器物有其内在符号逻辑,表达着墓主人所追求的"太阴炼形"、飞升成仙的终极理想。文中首次提出墓葬器物分布逻辑分析法,力图还原墓葬及器物背后那个支配着整个仪式结构的思想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金盆岭 晋墓 太阴炼形 道教考古 北斗信仰
原文传递
张盆压岭型地洼盆地的基本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演化─—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德令哈地洼的实例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明慧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98-208,共11页
据地球物理资料等分析,柴达木盆地是在挤压性构造体制中的局部伸展环境形成的拉张性地洼盆地。其南邻昆仑地洼造山带,北接南祁连地洼造山带,三者联合构成典型的张盆压岭型构造样式。柴北缘的德令哈地洼位于张一压接合地带,具有张盆... 据地球物理资料等分析,柴达木盆地是在挤压性构造体制中的局部伸展环境形成的拉张性地洼盆地。其南邻昆仑地洼造山带,北接南祁连地洼造山带,三者联合构成典型的张盆压岭型构造样式。柴北缘的德令哈地洼位于张一压接合地带,具有张盆压岭型盆地的沉积特点和构造样式。从大地构造角度研究张盆压岭型地洼盆地,可以:(1)揭示地台向地洼转化中的大地构造演化过程;(2)解释大陆动力学中的盆山构造耦合机制;(3)指示含油气盆地最为现实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洼 大地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