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疗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盆腔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1
作者 赵松岩 谢奕嫔 +2 位作者 张莉玲 周静 陈淑君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96-99,共4页
目的分析磁疗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盆腔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4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健康管理科接受治疗的82例盆腔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n=41)与对照组(n=41),... 目的分析磁疗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盆腔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4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健康管理科接受治疗的82例盆腔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n=41)与对照组(n=41),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磁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分值、盆底肌肌张力情况及性生活质量满意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疼痛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盆底肌肌张力等盆底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盆底肌肌张力效果高于本组治疗前,联合组的盆底肌肌张力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性生活质量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磁疗治疗对盆腔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盆腔肌筋膜疼痛,提升患者的性生活满意度,减少盆腔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并发症,提高女性的性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电刺激 盆腔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磁疗 疗效
下载PDF
电刺激结合按摩对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程芳 谭容容 +2 位作者 刘素珊 孙艳 吴洁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4年第6期1015-1018,共4页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对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产后6~8周检查时发现的盆腔梨状肌和闭孔肌肌筋膜疼痛的女性489例,随机分为电刺激组( A组)、手法按摩组( B组)、电刺激+手法按摩组(C组)...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对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产后6~8周检查时发现的盆腔梨状肌和闭孔肌肌筋膜疼痛的女性489例,随机分为电刺激组( A组)、手法按摩组( B组)、电刺激+手法按摩组(C组),A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方法治疗(法国PHENIX盆底康复系列治疗仪),B组应用手法按摩肌筋膜疼痛处深部及相关穴位,C组结合电刺激+手法按摩,共治疗6次。记录所有研究对象此次分娩的基本情况,应用疼痛数值评分量表( NRS)评估疼痛的严重程度,并进行轻、中、重度的分类。同时应用PHENIX盆底仪检测患者的阴道平均动态压力,治疗结束后评估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产后女性盆腔肌筋膜疼痛的发生率为21.38%。治疗后3组轻、中、重度疼痛人数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73.815,P<0.05),其中C组数值显著低于A、B两组(z值分别为-18.344、-18.261,均P=0.000)。经治疗6次后盆腔肌筋膜疼痛症状缓解明显,混合性疼痛疗效组间差异显著(χ^2=6.110,P=0.047),C组的疗效明显优于A组(χ^2=5.091,P=0.038),而A组与B组及B组与C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分别为1.829、1.265,P值分别为0.364、0.444)。治疗前后3组的阴道平均动态压力无明显改变(t值分别为1.142、0.785、1.569,均P>0.05)。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可有效治疗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但可能不是通过阴道平均动态压的改变发挥作用,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盆腔肌筋膜疼痛 电刺激技术 手法按摩
下载PDF
自我按摩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在盆腔肌筋膜疼痛中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姚珊珊 徐敬云 +2 位作者 陈梦圆 丁波 沈杨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30-833,共4页
目的:评估自我按摩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盆腔肌筋膜疼痛(MFPP)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就诊的60例MFPP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1~4... 目的:评估自我按摩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盆腔肌筋膜疼痛(MFPP)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就诊的60例MFPP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1~4周,试验组给予自我按摩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组,第4周末评估疗效;第二阶段第5~8周,对照组无效患者采用自我按摩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方法治疗,第8周末再次评估疗效。结果:第4周末,自我按摩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有效降低患者主客观疼痛(P<0.05),改善盆底肌肉表面前静息、后静息肌电电位(P<0.05),降低平均触发点个数,同时试验组改善程度和治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第8周末,对照组无效的8例患者,经自我按摩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方法治疗后,有4例治愈,4例疼痛明显降低。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对MFPP有治疗作用,自我按摩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MFPP疗效更为明显,且对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无效的MFPP患者仍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按摩 生物反馈电刺激 触发点 盆腔肌筋膜疼痛
下载PDF
盆腔肌筋膜疼痛治疗的新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姚珊珊 沈杨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89-391,共3页
盆腔肌筋膜疼痛(MFPP)发病率为14%~23%,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发病机制复杂,诊断涉及多个科室,认知率较低且充满未知性,已成为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疾病。目前MFPP的治疗呈现出多样化,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家庭辅助治疗等形式,疗效... 盆腔肌筋膜疼痛(MFPP)发病率为14%~23%,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发病机制复杂,诊断涉及多个科室,认知率较低且充满未知性,已成为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疾病。目前MFPP的治疗呈现出多样化,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家庭辅助治疗等形式,疗效各有特点;尤以物理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其包括肌筋膜手法治疗和电刺激、磁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等。本文回顾MFPP的诊断、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总结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分析治疗MFPP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了解和治疗MFPP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肌筋膜疼痛 手法治疗 电磁刺激 生物反馈
下载PDF
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两种综合治疗疗效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孙姣 李善凤 +2 位作者 仲启欢 温道清 孙文静 《武警医学》 CAS 2020年第10期839-842,共4页
目的比较经阴道触发点与手法按摩分别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myofascial pelvic pain,MFPP)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05至2019-11医院顺产后6~9周的产妇,根据MFPP诊断标准纳入50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7例)和对照组(... 目的比较经阴道触发点与手法按摩分别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myofascial pelvic pain,MFPP)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05至2019-11医院顺产后6~9周的产妇,根据MFPP诊断标准纳入50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7例)和对照组(252例),观察组采用经阴道触发点联合经皮骶3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电刺激联合按摩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痛觉评分,统计治疗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VAS评分、性交痛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VAS评分、性交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9.2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阴道触发点联合经皮骶3神经电刺激治疗产后MFPP患者效果显著,且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技术 盆腔肌筋膜疼痛 触发点电刺激
下载PDF
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6
作者 陈聪 倪乐宜 +1 位作者 倪菲菲 陈育梅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35-40,46,共7页
目的:构建预测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MFPP)发生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产后6~12周来温州市人民医院随访女性,根据MFPP诊断标准分为MFPP组和非MFPP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变量和盆底肌电评估数据变量采用Lasso回... 目的:构建预测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MFPP)发生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产后6~12周来温州市人民医院随访女性,根据MFPP诊断标准分为MFPP组和非MFPP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变量和盆底肌电评估数据变量采用Lasso回归筛选并对盆底肌电评估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筛选变量结合临床常用的盆底肌电评估数据构建产后MFPP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绘制校准图,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列线图模型的稳定性及预测效能,绘制临床决策曲线分析在产后MFPP队列中量化不同阈值概率下的净获益率确定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共收集到300例产后随访女性(MFPP组150例,非MFPP组150例)。孕次、产次、分娩方式、新生儿体质量与产后MFPP发生相关,产后MFPP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C-index为0.706,有一定预测能力。当患者接受诊断阈值概率为23%~72%时可使模型的净获益率增加。结论:产后MFPP风险预测模型能有效地预测产后女性MFPP,为临床评估工作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肌筋膜疼痛 产后 风险预测 触发点 盆底电评估
下载PDF
回顾性分析450例产妇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的发病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7
作者 丁秀丽 钱双凤 陈亚宁 《健康研究》 CAS 2021年第6期670-672,共3页
目的统计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myofascial pelvic pain,MFPP)的发病情况,探讨妊娠、分娩期不同因素对MFPP的影响,以指导预防。方法收集整个孕期产检及产后复查均在本院进行的产妇临床资料,结合产后42天的盆底检查,按是否存在盆腔肌筋膜... 目的统计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myofascial pelvic pain,MFPP)的发病情况,探讨妊娠、分娩期不同因素对MFPP的影响,以指导预防。方法收集整个孕期产检及产后复查均在本院进行的产妇临床资料,结合产后42天的盆底检查,按是否存在盆腔肌筋膜疼痛分为两组,对比两组的一般情况及不同分娩方式下疾病的发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450名产妇中发生MFPP 95人(21.1%),两组产钳助产、阴道顺产、剖宫产者MFPP的发生率(33.3%、24.9%、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12,P=0.013);孕期体重增加、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是产后MFPP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相比剖宫产,阴道分娩特别是伴有产钳助产者,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疼痛的发生可能与孕期体重增加大、分娩孕周延长、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大等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盆腔肌筋膜疼痛 分娩方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和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效果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丁秀丽 《中国乡村医药》 2020年第18期11-12,共2页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和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 2018年1-10月在该院行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产妇14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与对照组73例。两组均予常规盆底肌锻炼,观察组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和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 2018年1-10月在该院行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产妇14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与对照组73例。两组均予常规盆底肌锻炼,观察组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盆腔痛及尿失禁消失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盆腔痛消失率(63.0%)明显高于对照组(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失禁消失13例(13/17),少于对照组的(10/18);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其他症状经治疗后均消失。结论在常规盆底肌锻炼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明显缓解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减少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肌筋膜疼痛 压力性尿失禁 神经肉电刺激 盆底训练
下载PDF
磁刺激治疗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陶冶 胡芳菲 +1 位作者 岑琪 郁雅敏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第8期1166-1168,共3页
目的探讨产后盆腔筋膜疼痛(MFPP)早期干预的意义,比较磁刺激治疗与手法按摩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MFPP的效果与优势。方法70例产后MFPP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磁刺激治疗组和手法按摩+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组,对照组仅给予生活指... 目的探讨产后盆腔筋膜疼痛(MFPP)早期干预的意义,比较磁刺激治疗与手法按摩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MFPP的效果与优势。方法70例产后MFPP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磁刺激治疗组和手法按摩+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组,对照组仅给予生活指导,其余两组作为观察组。比较治疗前后三组的主观疼痛、盆底肌肉压痛VAS评分,盆底表面肌电数据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主观疼痛和盆底肌压痛VAS评分、前静息和后静息肌电值显著下降(P<0.001),且观察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的持续患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磁刺激治疗组和手法按摩+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手法按摩+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磁刺激治疗组。结论产后MFPP早期干预可以降低持续患病率,盆底磁刺激和肌筋膜手法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MFPP的疗效显著且效果相近,而盆底磁刺激治疗具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肌筋膜疼痛 磁刺激治疗 视觉模拟评分 盆底表面电Glazer评估 持续患病率
下载PDF
雷火灸摆阵配合电刺激治疗盆腔肌筋膜痛的临床护理效果
10
作者 李凤连 谭春妮 +3 位作者 杨蕊瑚 杨世朋 朱锦容 麦强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9期181-184,共4页
目的观察雷火灸摆阵疗法配合电刺激治疗盆腔肌筋膜疼痛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于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盆腔肌筋膜疼痛患者58例,依据随机单盲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各29例。所有患者均应用雷火灸摆阵疗法... 目的观察雷火灸摆阵疗法配合电刺激治疗盆腔肌筋膜疼痛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于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盆腔肌筋膜疼痛患者58例,依据随机单盲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各29例。所有患者均应用雷火灸摆阵疗法配合电刺激治疗,在治疗的同时,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对2组疼痛评分、满意度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不同方案对患者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护理1、2周,疼痛评分分别为(4.2±1.0)分、(3.5±0.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1.2)分、(4.2±1.1)分(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5%,低于对照组的20.69%(P<0.05)。护理满意度为93.10%,高于对照组的72.41%(P<0.05)。护理3周后盆腔功能障碍评分为(9.2±1.4)分,低于对照组(15.6±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摆阵联合电刺激是治疗盆腔肌筋膜疼痛的有效方案,在治疗中配合针对性护理方案,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升护理满意度,改善盆腔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肌筋膜疼痛 中医疗法 雷火灸摆阵疗法 电刺激 临床护理 疼痛程度
下载PDF
生物反馈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对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7
11
作者 邹春芳 闵敏 余立群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0年第19期3540-3543,共4页
目的探讨以盆底表面肌电为信号的生物反馈治疗结合肌筋膜手法治疗对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MFP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在北京航空总医院足月妊娠初次分娩、产后6周检查诊断为MFPP的患者102例,均采用盆底表面... 目的探讨以盆底表面肌电为信号的生物反馈治疗结合肌筋膜手法治疗对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MFP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在北京航空总医院足月妊娠初次分娩、产后6周检查诊断为MFPP的患者102例,均采用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主观疼痛评分、盆底肌筋膜压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盆底表面肌电评估(简称Glazer评估)指标的变化情况。治疗结束后1年进行电话随访患者主观疼痛评分。结果102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29.5岁(20~40岁),经阴道自然分娩占62.75%(64/102),低位产钳助产阴道分娩占1.96%(2/102),剖宫产分娩占35.29%(36/102)。102例患者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3 425.3±297.3) g,102例患者伴发盆底疾病,其中盆腔器官脱垂占61.8%(63/102),压力性尿失禁占21.6%(22/102),膀胱过度活动症及其他排尿障碍占15.7%(16/102)。治疗结束后4周内的自觉盆腔疼痛缓解率为100.0%,VAS评分为治疗前(4.55±1.28)分和治疗后(0.45±0.72)分,经盆底肌筋膜触诊VAS评分显示近期疼痛缓解率为96.1%(98/102),分别为治疗前(7.62±2.19)分和治疗后(0.44±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azer评估提示治疗后,前静息肌电值、后静息肌电值、快速收缩及紧张收缩放松时间、紧张收缩及耐力收缩变异系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治疗前,紧张收缩平均波幅及耐力收缩平均波幅较正常范围低,治疗后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患者的随访率为77.5%(79/102),主观疼痛缓解率为97.5%(77/79),治疗前VAS评分为(4.34±0.78)分,治疗后VAS评分为(0.32±0.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的患者中65例(65/79)无任何盆腔相关疼痛复发,另有12例(12/79)主诉仍有轻度疼痛,不影响生活,仅有2例(2/79)仍主诉中度盆腔相关疼痛VAS评分均为4分。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筋膜手法治疗为产后MFPP提供了安全、无创且经济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信号 盆腔肌筋膜疼痛 生物反馈治疗 手法治疗 盆底表面电评估 前瞻性研究
原文传递
经阴道分娩女性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风险列线图的建立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园园 倪菲菲 陈聪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35期35-40,45,共7页
目的筛选影响经阴道分娩女性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myofascial pelvic pain,MFPP)发生的高危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单胎顺产并在产后6~12周内进行随访的女性200例,根据诊断情况分为MFPP组和非... 目的筛选影响经阴道分娩女性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myofascial pelvic pain,MFPP)发生的高危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单胎顺产并在产后6~12周内进行随访的女性200例,根据诊断情况分为MFPP组和非MFPP组,每组各100例。对两组的人口学资料变量和产科相关资料变量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ASSO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然后以筛选变量为依据构建产后MFPP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绘制校准图及采用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评估列线图模型的稳定性及预测效能。结果产次、分娩方式、引产方式、阴道内操作(包括产程中的人工破膜、阴道内诊)、是否妊娠糖尿病、新生儿体质量、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孕期白蛋白、会阴情况(会阴裂伤或会阴侧切)9个预测变量可能是经阴道分娩女性产后MFPP发生的相关因素。以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C-index指数为0.789(95%置信区间:0.724~0.854),说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列线图模型的精确度及区分度较好。结论本研究分析了经阴道分娩女性产后MFPP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了针对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发生MFPP的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评估工作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肌筋膜疼痛 产后 风险预测 触发点
下载PDF
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在炎性慢性盆腔痛合并盆腔肌筋膜痛中的疗效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吴晓丽 何静 +5 位作者 朱丽娟 马逸娇 朱开欣 何雨欣 梅士娟 吴江平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1640-1642,1651,共4页
目的调查炎性慢性盆腔痛(ICPP)中盆腔肌筋膜痛(MFPP)的发生率,观察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在ICPP合并MFPP中的疗效。方法以ICPP合并MFPP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A组,n=29)、康妇炎胶囊联和康妇消炎栓(B组,n=33)进行治疗... 目的调查炎性慢性盆腔痛(ICPP)中盆腔肌筋膜痛(MFPP)的发生率,观察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在ICPP合并MFPP中的疗效。方法以ICPP合并MFPP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A组,n=29)、康妇炎胶囊联和康妇消炎栓(B组,n=33)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ICPP中MFPP的发生率为63.27%(62/98),MFPP激痛点以闭孔内肌和肛提肌为主,且随着疼痛程度的增加,MFPP痛点的数目亦显著增加(P<0.05)。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药物治疗均可有效降低ICPP合并MFPP患者的疼痛指标、数值等级规模(NRS)评分和疼痛分度(P<0.05);同时,A组缓解程度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FPP在ICPP患者中极为常见,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是治疗ICPP合并MFPP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慢性盆腔 盆腔肌筋膜疼痛 发生率 电刺激 按摩
原文传递
压力疼痛阈值测定在女性肌筋膜源性慢性盆腔疼痛患者治疗前后意义探讨 被引量:8
14
作者 高珊 卞均 +6 位作者 谈海英 李金燕 高文会 杨晓丹 于丽萍 孙彩霞 王忠民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8年第10期926-931,934,共7页
目的通过压力疼痛阈值(PPTs)探讨盆底康复技术治疗女性肌筋膜源性慢性盆腔疼痛(MCPP)患者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100例健康女性(对照组)和324例女性MCPP患者(观察组),应用全自动体表和阴道压力痛觉... 目的通过压力疼痛阈值(PPTs)探讨盆底康复技术治疗女性肌筋膜源性慢性盆腔疼痛(MCPP)患者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100例健康女性(对照组)和324例女性MCPP患者(观察组),应用全自动体表和阴道压力痛觉检测计检测两组34个检测点的PPTs(单位:kg/cm2),分析两组各个检测点的PPTs的差异;进一步选取参与治疗的51例中重度MCPP患者,记录盆底康复技术治疗前后的PPTs及疼痛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腹部、外阴、盆底肌群及阴道前后穹隆、双侧附件区、骶子宫韧带检测点的PPT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观察组中进行治疗的51例中重度MCPP患者治疗后腹壁、外阴、盆腔各检测点的PPTs明显高于治疗前,各检测点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盆底肌群、双侧附件区、双侧骶子宫韧带、双侧骶棘韧带及阴道前后穹隆的PPTs与疼痛评分均呈负相关(r=- 0.78^- 0.19,P= 0.01~0.04);背阔肌左右侧PPTs与疼痛评分呈负相关性(r=- 0.28,P= 0.04;r=- 0.32,P= 0.02)。其余各检测点治疗前后PPTs与疼痛评分未显示相关性(P〉0.05)。51例MCPP患者经盆底康复技术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率为9.8%(5/51),明显缓解率为90.2%(46/51),总缓解率为100.0%(51/51)。结论与正常健康女性比较,女性MCPP患者其腹部、会阴、阴道及盆底PPTs降低;盆底康复技术治疗女性MCPP效果良好,可以通过提高患者PPTs降低疼痛评分,是治疗此类疾病值得选择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l生慢性盆腔疼痛 压力疼痛阈值 疼痛评分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