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盆-山转换带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以四川盆地东南部桑木场背斜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金赫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6-429,共14页
为了剖析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前缘与川东南“隔挡式”褶皱带的叠置关系,探讨四川盆地东南缘盆山转换带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基于现有的地震、测井、DEM数字高程及相关地质资料,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指导,对切过桑木场背斜的多条... 为了剖析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前缘与川东南“隔挡式”褶皱带的叠置关系,探讨四川盆地东南缘盆山转换带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基于现有的地震、测井、DEM数字高程及相关地质资料,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指导,对切过桑木场背斜的多条二维地震剖面进行了精细的解释,分析了其地质结构特征;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建立了其运动学模型,分析了其构造演化特征。研究认为,桑木场背斜存在分层滑脱变形的变形机制,在垂向上具有相互叠置的结构特征,盖层的变形较为一致,以沿滑脱面的顺层剪切变形为主,背斜的整体构造格局受到盆地基底形态与齐岳山断裂的共同影响。齐岳山断裂是由数条倾向南东的基底逆冲断层组合而成的隐伏断裂系统,在其控制下形成的深部基底构造楔及叠瓦构造相互叠置,共同控制了背斜的变形。进一步分析表明,背斜的变形始于燕山期中期,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作用。在雪峰山西推应力的作用下,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由东向西的递进构造变形控制了深部构造楔及叠瓦构造的活动,进而控制了背斜的主体构造形态。位于盆地内部的川东南“隔挡式”褶皱带对背盆山转换带构造变形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背斜前翼,造成了背斜前翼宽缓,后翼陡窄的构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滑脱变形 地质结构 构造演化 齐岳断裂 盆-山转换带 四川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第一、二排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2
作者 郭文建 李天然 +2 位作者 冀冬生 施联红 韩杨 《地质与资源》 CAS 2023年第5期555-565,623,共12页
盆-山转换带一直是构造地质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开展其构造样式、形成演化及成藏过程解析,对揭示山前复杂构造的控藏作用、指导盆-山转换带的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地震资料解释、断层活动定量分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等手... 盆-山转换带一直是构造地质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开展其构造样式、形成演化及成藏过程解析,对揭示山前复杂构造的控藏作用、指导盆-山转换带的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地震资料解释、断层活动定量分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等手段,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第一、二排构造特征、演化过程、形成机制及控藏机理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南缘中段第一、二排构造主要发育基底卷入与盖层滑脱断层控制的双重构造样式.侏罗纪末期,齐古-昌吉褶皱带初具雏形;古近纪末期,霍玛吐褶皱带开始形成;第四纪,褶皱带被断裂强烈改造,形成断褶带,滑脱层对应力向盆内传递起重要作用.南缘中段发育多套烃源岩,形成了多期差异性的以“自生自储”和“古生新储”为主要组合模式的成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 构造样式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盆-山转换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